两条河走在一起,化二为一,汇成滔滔激流:两代人坐在一起,碰撞交流。父母也就走近了孩子。真正有效的教育往往是在交流中产生和形成的。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只要学会倾听,就能找到一条通往孩子心灵的幽径,耕云布雨,造化童心,启迪未来,引领孩子走向健康的人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说出烦恼我错了吗(青少年快乐成长方案)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作者 | 若水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两条河走在一起,化二为一,汇成滔滔激流:两代人坐在一起,碰撞交流。父母也就走近了孩子。真正有效的教育往往是在交流中产生和形成的。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只要学会倾听,就能找到一条通往孩子心灵的幽径,耕云布雨,造化童心,启迪未来,引领孩子走向健康的人生。 内容推荐 本书在每章的开头就提出父母的看法与孩子的烦恼,目的在于结合父母与孩子的冲突发现父母的不开心,面对父母与孩子的冲突,父母在头脑中会展现自己的看法,而后再读书中的观点或许更容易发现其中的不同。全书贯穿着同一个基本观点: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独特的,是有很多优点的:父母要尊重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让孩子建立起自尊、自信,成长为大写的身心健康的人,并快乐地生活。 目录 一 父母给我们太大的压力 说出烦恼:三年要上三个台阶 点评:干预控制成为高压 说出烦恼:没有花季 点评:孩子像箭被搭在弓上,只瞄准一个方向,然而社会却是迷宫 说出烦恼:真的要学那么多吗 点评:不愿做的难做好 转念一:从心理实验看父母对孩子的控制 提示:孩子的路要自己走,父母不能代替孩子走。孩子的人生主动权应该在孩子手里,不要父母负全责。 二 父母能不能不管那么多 说出烦恼:妈不听我的解释 点评:尊重一个人,就能控制情绪 说出烦恼:父母是大学生,孩子就一定要上大学吗 点评:爱孩子就要理解孩子 说出烦恼:学习好不见得品德好,交朋友要交品德好的 点评:换个立场,换个角色 转念二:父母教子方式深受文化因素的影响 提示:孩子是独立的人,不是父母的一部分。父母要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 三 我没有自信. 说出烦恼:我也要当干部 点评:接受自己是自信的前提 说出烦恼:我没出息,我懦弱 点评:孩子不是父母的复制品 说出烦恼:没上阵就趴下的学生会干部 点评:终身学习的时代要有真才实学 转念三:父母为孩子做得太多的后果 提示:孩子的人生需要自己去实现。父母可以为孩子想,不能为孩子做。 四 我真的问错了吗 说出烦恼:我像个外人 点评:保护孩子要尊重孩子的知情权 说出烦恼:我很压抑,觉得自己很坏 点评:情绪受环境左右 说出烦恼:大人的事少问 点评:从小学习理财知识是必要的 转念四:父母不能净化环境 提示:只有知道想要什么,才知道该做什么。父母不要怕负面影响,孩子应该知道想知道的。 五 父母代劳 说出烦恼:门口的篮圈 点评:父母给了孩子生命,还要教会孩子生活 说出烦恼:什么全替女儿干了以后 点评:孩子的习惯源于父母的认同 说出烦恼:丁丁变了 点评:在不安全中生活会封闭自己 转念五: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根 提示:真爱孩子就信任孩子,不以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孩子。溺爱孩子事事代劳,孩子离开家则无法进入社会。 六 我怀疑父母的说法 说出烦恼:我对父母的教导产生了怀疑 点评:友爱让世界变得美好 说出烦恼:我的个子最高 点评:在分享中生活,学会慷慨 说出烦恼:霸道的同桌 点评:在诚实正直中生活,学会真理和公正 转念六:感恩与善良 提示:对生活感恩,充满爱心关心他人。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七 我想做点出格的事 说出烦恼:没尝试我非常后悔 点评:不试怎么知道 说出烦恼:我不想上学 点评:得不到的是最可贵的 说出烦恼:我想做点出格的事 点评:过于激烈的反应 转念七:用鲤性的力量。综合地认知地图 提示:父母要明白,每个人的生活该由自己去选择,要鼓励孩子去尝试,有勇气做自己。 八 埋怨让人心烦 说出烦恼:拖沓有什么呀 点评:重视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说出烦恼:妈妈的不信任让我不再敬重她 点评:父母传递给孩子什么信息 说出烦恼:总是埋怨 点评:行为由信念决定 转念八:习惯与习得的环境 提示:孩子看到的远比听到的印象深,好习惯靠坚持养成。教育是习惯的养成,但是要注意方式。 九 我真的很笨吗 说出烦恼:我真的很笨 点评:认知失调的过程 说出烦恼:妈把我看歪了 点评:偏激是有副作用的 说出烦恼:爸爸妈妈泼“冷水” 点评:谁也不可能永远是第一 转念九:龙卷风发生之后 提示:客观地评价孩子,真正的智慧是把握分寸。不要简单地说对错,更不要全盘否定。 十 我让父母没面子 说出烦恼:我让爸妈没脸 点评:人生金律 说出烦恼:为孩子考上大学鞠躬尽瘁的父亲的公开信 点评:大学生为什么会不可理喻地骄傲 说出烦恼:一个老儿子 点评:所见即所学 转念十:开心父母要顺应时代,改变思维理念 提示:父母的责任是关心孩子这个人,发现孩子的需要。父母的目标不是紧盯孩子的回报,而是让他成为自己。 试读章节 说出烦恼:三年要上三个台阶 他们还说,别管别人说什么,考进重点也好,花钱进重点也好,要三年迈出三大步,上三个台阶,再说,想什么都多余,学习好最重要。 初中时,我读的是普通中学。 从此,考重点高中就成了父母每天的话题。什么补习班、什么重点中学的考试卷子,很多的什么,很多重点学校学习的情报信息听得耳朵起了茧子,烦得像三伏天听知了没完没了、一声接一声地叫,没完没了的询问、干预,进了家门就像进了审讯室,离开家又受到太多的限制,就像被捆绑着,日子压抑得僵硬,觉得有了卡夫卡的感觉。 父母每天就一个心愿:我好好学习,考上重点高中。 他们就这么一个心愿,又为我付出那么多心血,我却没能考上重点高中。我让他们失望了。但我努力了,真的努力了,可是,我的成绩比报考的重点高中还是低了2分。我早知道,我考区重点把握大一点,考市重点有差距。可是妈说,上重点就上市重点,考大学才更有把握。结果,我的成绩低了2分,市重点没录取,区重点也泡汤了。 父母又不断地托人、找关系,有了关系,有人介绍,因为差2分,上市重点要交2万元赞助费。因为招生名额里没我的位子,多我一个位子,老师要多付出辛苦,所以要交赞助费2万元。如果差3分就要交3万。再差多了,想交赞助费,学校也不收了。 2万元,爸妈要攒两年。为了攒钱供我上学,妈这两年几乎没买什么衣服。我上高中交2万元,考上大学还要一大笔钱,所以妈就从自己身上节省。我心里觉得特别对不起爸爸妈妈。 不是凭成绩上重点,而是花钱上重点,我感觉非常别扭。我总觉得自己没资格和班里的同学坐在一起,心里非常压抑,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尤其班里有一些同学看不起我,鄙视我,我心里很不受用。 高中的学习对我来说没有快乐。初中时,我敢争强好胜,敢出风头,我有自信。在高中,我怕出风头,我没了自信,我总担心自己是班里的大分母,降低班级各种排名的分数。我从鸡头成了凤尾,非常在意着老师的目光、成绩好的同学的说辞。我不敢有半点高调,怕别人捅自己的软胁——花钱混进的市重点高中。 爸妈却似乎踏实了很多,不再为学校的教学质量絮叨,也不再为我收集各类学习资料,好像觉得我进了市重点就进了保险箱,不再为我考大学而诚惶诚恐。 对于我的垂头丧气、话越来越少,爸妈一点儿也不理解,还说好学校就是不一样,管理严格,让我不咋咋呼呼了。他们怎么就不能体谅我的苦日子。爸妈不仅不体谅,还有了一种新的提法,要我高中三年要上三个台阶,高中三年要迈三大步。他们的解释是,由第一年开学时差2分,到第一学年期末要进入中下行列,这是第一大步,也是第一个台阶;高二,要进入中等行列,是我的第二步,也是我的第二级台阶;第三大步、第三级台阶,那就是高三要进入中上或前十名之列,高三毕业要考上最最理想的大学。 他们的三年三大步,迈上三个台阶把我吓懵了。 他们根本不了解我的现状,不知道我在重点高中过着什么日子,不知道我心里有多压抑,不知道我根本就没自信,却向我提出了山一样的要求。我什么都不想说了,因为他们太不了解我了。 他们还说,别管别人说什么,考进重点也好,花钱进重点也好,你要三年迈出三大步,上三个台阶。再说,想什么都多余,学习好最重要。 在爸妈眼里,学习好是那么轻松,那么容易实现。他们以为别人都在玩吗?重点中学的每个学生都不是等闲之辈,我要怎样努力才能迈上三个台阶。爸妈的三个台阶简直是神话,除非我有乔峰的功夫,否则我必死无疑。 好怀念初中的幸福时光啊!那时的学校是晴朗的,课堂是晴朗的,和同学在一起是晴朗的,就像万里无云的晴空,心里好轻松好愉快。就是面对爸妈找回的学习资料,虽然觉得爸妈多事、烦人,心情也仍然是晴朗的、清清爽爽的,在一片晴朗中,自己一身轻松,就像那一天一个样紧紧追赶太阳的向日葵,每天仰着大大的笑脸,.迎着每一天的阳光。 那时的心情是愉快的,学习是轻松的,课程很容易学懂,我喜欢学习。可是高中的学习可没那么简单,每堂课都非常紧张,课程多,老师要求也高,脑袋一刻也不能轻松。初中时轻轻松松的学习没了,也许初中的课程太简单,对智力要求不高,也许是普通中学的学习要求比较低。我觉得高中的学习是那么沉重,我怀疑自己不是上重点学校的料,觉得自己基础差,能力有问题,当然也可能是恶劣心情造成的,说不清。 想想初中时,我多神气,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受同学的嫉妒。那时我的脊背是挺直的,头是高昂的。现在我总想让自己缩小,头总是低着,脊背也不直了,因为怕看见鄙视的眼神。 现在,我不踢球了,几乎没有业余生活,每天只是学习。爸妈说,什么都不重要,学习成绩最重要,学习成绩上去了,就不必在乎其他同学说什么。 可是我常常觉得自己努力了也追不上别人,因为一年过去了,我没能上一级台阶,我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我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我的爸妈还在埋怨我不努力,说我三年的第一年没有上一级台阶,那么就两年上三级台阶。 我就是学习机器也上不了三级台阶啊,我死定了!P2-5 序言 每写完一本书,就会收到大量读者的来信。自1994年国际家庭年参加了国际家庭研讨会之后,写作的关注点转向家庭对我们的塑造,因此连续写的是家庭和孩子们的互动故事。这些故事来自孩子,孩子读后感同身受,又向我讲述了他们的故事,我和孩子们之间的互动,让我深深地了解孩子们的苦恼。所以关于这一话题总有很多话要说。 我说了孩子们的种种烦恼与心事,孩子们很喜欢,孩子们认为我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同时孩子们也希望我帮助他们。所以他们常常向我讨办法,向我诉苦。在他们写给我的信中,常常会有这样的话: “爸爸妈妈为什么要这样?” “为什么爸爸妈妈总在盯着我?” “爸爸妈妈为什么总要为我做主?” “父母为什么总要干涉我,我一点自由都没有?” “知道父母为我好,可是也不能什么都要听他们的。” “什么都要父母说了算,我真的很不快乐!” 为什么,为什么,孩子们提出了很多很多让他们不快乐的事情。过去我是分专题写,希望孩子们改变思路让自己成长。孩子们的苦恼是不明白父母为什么要控制自己,我写书告诉孩子们:怎么想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我告诉孩子们一种思考方法,但是并没有真正地解决问题。就像我们去饭馆吃饭,发现菜很成,于是,我们在菜里加上水让菜变淡。这种处理问题的态度符合“我们不能要求别人怎样,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法。还有一种方法是,我们可以告诉厨师,让他以后炒菜时少放些盐,他改不改是他的事,但是,我们提出来对菜太成的问题会有意义。 这么一转念,我就想我应该写一本书给父母,或许父母没有意识到与孩子的矛盾和冲突自己也有问题。如果父母们看了我的书,知道自己在教育孩子时“盐”放多了,咸了点,那么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念头好转,每分每秒都会转变念头,真的要写,真是思之又思。首先,孩子们喜欢我的书,父母们会不会认为我站在与他们对立的、孩子们的立场上,于是父母们因此而不喜欢我的书.因此听不进去我说了什么;其次,我的许多看法可能真的是父母们无法一下子接受的,因此他们拒绝读我的书;其三,我知道孩子们喜欢的风格,与他们交流很放松,而因为对父母们有以上担心,所以我有些紧张。我写得不顺手,想说的话不能轻松表达,写了一稿又一稿,五易其稿,下了决心之后,仍缺少信心。 前日,与单位乒乓球冠军相遇在球台。 我是新手。冠军很相让,很照顾我。我很想从冠军那里学几手,不说几手,就是一手也好。所以我打得很认真,想把自己的优缺点都表现出来,抽杀成功率比较高。 旁观者看后,说我不看对方是谁都敢打。 听了旁观者的话,我的头脑中开始转念,旁观者是在批评我,我是不是太没分寸了?初次对打是不是打和平球更好? 思想注意力开始转弯,不在打球上了,手上的球也就失去方向,连着四五个球乱了方寸。我转念再一想,打球就是打球,我管那么多干吗。随之思想不再走神、不再转念头,把注意力集中在球上,就又打出了自己的水平。. 这次与冠军的交锋,不说球技的提高,就那瞬间的念头让我想到,其实我们的态度、行为全源于我们的思想,有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就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 很多时候,我们没刻意去想什么,只是按着我们的思维习惯去做了,就像我和冠军打球最开始的表现。大多数父母对待孩子,很多时候也没有停下来想怎样对待孩子,都是遵循着自己思维的习惯模式,张嘴就说了,就行动了,没有前思后想。当孩子们反抗时,也常常以“为你好”而强调自己所做的一切。 这种做法引起了孩子们的反感,却没有引起父母们的重视,父母们没有转念,没有考虑自己做的是否合适,是否有更好的做法。关键是没有人去理会产生习惯做法的指导思想。有些父母在和孩子产生矛盾冲突后会思考自己的做法,偶尔也有人会改变自己的态度,但是很少看到哪位父母由自己教育孩子的习惯而思考习惯背后的根源。 我听了孩子们的烦恼,也了解了父母们的苦衷,我是个旁观者。但是,我这个旁观者和那个批评我打球不看对方的旁观者不同。如果说打乒乓球时,具权威性的冠军相当于教育孩子的父母,打球新手相当于孩子们,那么作为旁观者的我支持打球新手不畏惧冠军。 作为旁观者,我希望我的态度、我的话能让父母们转念,多想想教育上的错误。正像配错了的药那样,第一次弄错了,无法借助第二次或第三次去补救,因为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英国思想家、教育家约翰·洛克的这段话在我的头脑中不断地提醒我,父母的言行就像教育家指出的药,错配不得。为此我将孩子们最反感的父母的几点言行归纳分析,指出其习惯思想对孩子们的影响。 下面我将一一说明父母要转念的习惯思维。我在书里提到10点常见的习惯想法,因为是习惯了的,所以是见怪不怪的,已经被认同、内化为自己的想法。希望我提出之后,父母们能在这些早已认同、内化的想法上再想一想,多转转念头。或许转念一想,会面对一片新天地。 作者:若水 后记 这本书写得很艰苦,从开始设计篇章结构,到写作形式及写作内容的确定,用了8个月的时间,五易其稿。当一切确定后,又几经大拆大卸,直至脱稿又否定了两个章节。终于写到后记了,真的轻松了许多。 最终选定在每章的开头就提出父母的看法与孩子的烦恼,目的在于结合父母与孩子的冲突发现父母的不开心,面对父母与孩子的冲突,父母在头脑中会展现自己的看法,而后再读我们的观点或许更容易发现其中的不同。 我们夫妻二人,一人从小生长在孔子的故乡,另一人生长在主张“无为而治”、坚信“孩子不是管大的”的家庭,两种家庭教育理念的冲突是很强烈的。两种教育理念造就的我们在孩子面前会约束压抑自己,但在阐述各自思想时则表现欲极为强烈,这些争论或许在文章中可以看到,我们也为之遗憾。但是,我们的写作是非常严肃的,全书贯穿着同一个基本观点: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独特的,是有很多优点的:父母要尊重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让孩子建立起自尊、自信,成长为大写的身心健康的人,并快乐地生活。 我们深信这是父母的希望,也是父母开心的基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