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聆听大师系列套装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时代华语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聆听大师系列套装》包括《曾国藩孟子心得》、《二十二堂国学课》和《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三册。其中,《曾国藩孟子心得》揭露,曾国藩以中人之资,成就非凡之业,秘诀就是其读《孟子》方法。《二十二堂国学课》由周桂钿编著,是一部很实用的参考书,可以作为国文科的补充教材;它也是供应一般国学常识的泉源,既可丰富学问,又能开拓视野,内容包括国学与“国学热”、儒学不是“游魂”、对“孔子热”的冷思考、古今之变、真与假、人性善与恶等。《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以《弟子规》原文内容包括为人子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为纲,充分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穿插上百则故事和案例,精辟阐述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思想,并解释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的巨大作用,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道德危机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之道。

内容推荐

《聆听大师系列套装》由一下几本书构成:

《曾国藩孟子心得》:

曾国藩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承前启后,卓为有清一代理学大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而得善终。他精研《孟子》。养浩然正气而心怀天下,突破理学空谈义理性命的窠臼,以孟子学说修身致用、经世济国。在本书中,曾国藩把《孟子》原本没有逻辑联系的章节分门别类,归于七个主旨,条理畅达、秩序井然,为曾国藩善读古书之明证,也是今世有心读《孟子》并以实践应用为目的的读者的首选读物。

《二十二堂国学课》:

本书由周桂钿讲授国学时所备讲义之精华整理而成,浓缩了其几十年学问人生的精华与积淀。其文究国学之根柢,贯其枝叶:首先阐明何谓“国学”,接着对儒学的产生和发展、诸子百家之学、国学与当代社会,以及“天与人”、“古与今”、“是与非”、“真与假”、“知与行”、“善与恶”等中国古典哲学知识,加以详细考察,疏证剖析、详尽窍实,博于搜采、深于考证、审辩通微,集众说之长。可谓国学大家谈国学之经典版本,也是现今不可多得的国学读本。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弟子规》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我们今天还要不要学习《弟子规》?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再登《百家讲坛》解读《弟子规》。本书撷取了其中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本书适合作为:企业文化培训读本、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国学经典通俗读本、学生道德教育读本、国学爱好者通俗读本。

目录

《曾国藩孟子心得》

 前言

 例言

 壹 人性本善卷

 贰 孝弟之道卷

 叁 义利之辨卷

 肆 王霸之辨卷

 伍 治道之要卷

 陆 尚论古人卷

 柒 为学要领卷

 附录

曾国藩原序

朱子《语类》五则

朱子《文集》一则

真西山《文集》一则

朱竹姹《经义考》一则

王白田《朱子年谱》一则

《二十二堂国学课》

 自序

 第一讲 国学与“国学热”

一 文化、学术、国学

二 什么是国学

三 国学是怎么形成的

四 国学有哪些特点

五 国学有什么用途

六 关于“国学热”议论的一系列疑惑

七 国学不能归结为王权

 第二讲 儒学不是“游魂”

一 儒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 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第三讲 儒学精神与当代社会

一 国学的批判

二 忠孝的辨正

三 义利观与市场经济

四 和而不同与世界动乱

五 仁民爱物与保护环境

 第四讲 对“孔子热”的冷思考

一 怎么看孔子

二 儒家重要遗址与孔子标准像

三 如何看待影屏《孔子》

 第五讲 儒家之外

一 道家

二 墨家

三 法家

四 阴阳家

五 医家

六 商家

七 轻重家

八 兵家

九 名家

十 农家

 第六讲 天与人

一 天人之际

二 天人合一

三 人定胜天

 第七讲 古今之变

一 食足知礼,先富后教

二 损益因革,变古易常

三 势非圣意,理在民心

 第八讲 是与非

一 墨家的三表说

二 庄子的是非观

三 韩非的参验论

四 《淮南鸿烈》是非无定论

五 王充的效验论

六 当代的是非观

 第九讲 真与假

一 真理问题

二 实践检验问题

三 唯实求真

四 求真难在何处

五 贤才难得

 第十讲 知与行

一 欲速则不达

二 小利不能贪

三 起点要低

四 怀大义,识大体

五 志当存高远

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十一讲 人性善与恶

一 孟子的性善论

二 荀子的性恶论

三 性论的融合与批判

四 性三品说

五 性二元论

 第十二讲 仁者爱人

一 从爱亲到爱人

二 从爱人到仁政

三 从仁政到绥远

 第十三讲 义利之辨

一 义利的本义

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三 功贤于耕织

四 义者宜也

 第十四讲 人要有正气

一 富贵不能淫

二 贫贱不能移

三 威武不能屈

 第十五讲 和与同

一 “和”与“同”

二 人际关系

三 国际关系

四 人与自然

五 和谐与竞争

六 “优胜劣汰”与“和而不同”

 第十六讲 治与乱

一 治国之道,唯力不足

二 乱世无义,争于气力

三 秦亡教训,历史总结

四 正义必胜与“胜者为王”

五 余论

 第十七讲 民本与任贤

一 以民为本

二 任贤之力

 第十八讲 王道与霸道

一 “大德”与“小惠”

二 以德治国

三 以德服人

 第十九讲 大同理想

一 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二 聚和堂试验

三 康有为的《大同书》

 第二十讲 当代儒学与中国政治

一 儒学不是一阵风

二 儒学就像一江水

三 儒学滋润政治神经

 第二十一讲 中国传统科学

一 科学是什么

二 中国有没有科学

三 中学数理化课本上为什么没有中国人的名字

四 医学、西医与中医

 第二十二讲 中国的四大刨新

一 物质文明的创新

二 文明制度的创新

三 理论的创新

四 科技的创新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前言

 第一讲 规矩的作用

 第二讲 入则孝之一

 第三讲 入则孝之二

 第四讲 入则孝之三

 第五讲 入则孝之四

 第六讲 弟之一

 第七讲 弟之二

 第八讲 谨之一

 第九讲 谨之二

 第十讲 谨之三

 第十一讲 谨之四

 第十二讲 信之一

 第十三讲 信之二

 第十四讲 信之三

 第十五讲 信之四

 第十六讲 信之五

 第十七讲 泛爱众之一

 第十八讲 泛爱众之二

 第十九讲 泛爱众之三

 第二十讲 亲仁

 第二十一讲 余力学文之一

 第二十二讲 余力学文之二

试读章节

三 义利观与市场经济

在义利问题上,一般儒家都是强调重义轻利的。有的人说儒家这一观念与市场经济不协调,妨碍市场经济的发展。他们认为,儒学不利于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科技的进步,违背社会的文明。中国的落后都是儒学造成的。我认为这是需要分析研究的问题。我在这里只讲一个问题:儒学是否妨碍了经济的发展。

这要从历史事实与理论研究两方面来分析。儒学创立两千多年了,在汉代独尊儒术以后,出现过汉唐盛世,以至宋元明清几朝,中国的经济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清朝,中国的产值在世界经济的比重,也超过当今的美国。儒学没有妨碍中国经济的发展,应该是历史事实。从理论上说,孔子提倡富民。儒家在讲义利关系时,主张重义轻利。以为轻利就是不要利,这是许多人的普遍误解,或曲解。

《论语·雍也》记载:“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日: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原思就是孔子的学生原宪。他很穷,当了孔子的管家,觉得“九百”薪水太多,不要。孔子批评他,认为不要是不对的,要了,自己用不了,可以救济乡里穷困人家。朱熹的解释:“言常禄不当辞。”不接受正常的薪水,也是不义。并不是“辞”钱财就是对的。孔子的学生子贡是很会预测市场的,他从事商业活动,赚了很多钱。鲁国规定谁能花钱把在外国当奴婢的鲁国人赎回来,可以到政府那里领取一些钱,作为补偿金。子贡赎了一些人回来,因为他自己钱多,就不去政府那里领取补偿金,受到孔子的批评。孔子说,不能因为你有钱,就不去领取补偿金。做事情,要考虑如何合适,才能作为群众的榜样。你这么做,今后鲁国人在外国当奴隶,再没有人去赎了。在这里,不拿钱是不义,拿钱才是义。王充认为子贡“让而止善”。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那人的家长用一头牛来表示感谢之情,子路接受了。孔子说:“鲁国人今后一定很热心于拯救落水的人。”当时,一头牛是价值十分昂贵的酬谢品。王充说子路“受而观德”(《论衡·定贤篇》)。接受了谢礼,等于倡导了做好事。

从此可见,儒家重义轻利,并不是不要利,只是强调要拿合理的利,不合理的不应该拿,“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下》)该取的不取也是不义的。当然讲义利之辨,儒家主要反对当权者贪污受贿,那是“不义之财”。简单地说,儒家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要财,不是儒家的主张。

公仪休任鲁国相,他办完公事,回家,吃饭的时候,就问葵菜价钱,家里人说不要钱,是自己家种的。他听后很生气,说:“我们拿了俸禄,还要自己种菜,这不是夺了菜农的利益吗?”说完就到菜园里,把葵菜都拔掉。他有一次回家,看见夫人正在织布,他认为她夺了女工的利益,就把夫人休了。这是有名的“拔葵出妻”的故事。公仪休任国相,有人投其所好,给他送鱼来,他不受。了解他的人说:“您不是很喜欢吃鱼吗?给您送鱼来,为什么不要呢?”公仪休说:“我收了鱼,以后当不成国相,就没有人给我送鱼,我就吃不上鱼了。我不收鱼,一直当着国相,还怕没有鱼吃吗?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我不收别人送的鱼。”有人议论,认为公仪休真正会为自己打算,真正懂得珍爱自己。我们现在的干部也应该这样珍爱自己。何必为了一点小利而污了一生清白。

孟子也非常重视义,他说,如果让他去杀一个无辜的人,就算给他天下,他也不会去干。他的做人原则,是要符合义。不要别人的哪怕是一分钱,也不给别人一分钱。少了不要,再多也不要,哪怕给他亿万财富。如果自己做出了贡献,自己应该得的报酬,多少都要,问心无愧,可以“安富尊荣”。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所讲的义不排斥物质利益,只是要求得到合理的物质利益。取得自己应得的报酬,再多也是义,而不是利。朱熹曾经说过,吃饭是天理,是义;过分的欲望追求,那才是贪欲,是利,是需要克服的。  对于收取别人的礼物,古今都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也都有一些流行的俗语。孔子说“立功受禄”,现在叫做“无功不受禄”,曾参说“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现在也有类似的说法,叫做“吃人者嘴短,拿人者手软”。为什么嘴短手软呢?就是‘‘畏”人家嘛!吃人家的请客,嘴油了,就不敢提意见,就不敢批评。收了别人的礼物,该处理的事情,就下不了决心。现在说哪儿治安不好,地痞流氓比较猖獗,很可能那里的当权者吃请受贿,或者与那些罪犯有许多牵连,不敢下手,或不忍下手,手软了。当然也有这种说法:“小偷坐监牢,中偷做检讨,大偷作报告。”

义是合理分配。重义是强调合理分配。分配不合理,财富再多,都被少数人所垄断,多数人受穷,两极分化,社会就不安定。因此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董仲舒说义利都是人所需要的,“义以养心,利以养身”,心比身重要,所以要重义而轻利。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也都是认为仁义道德比身体生命都更重要。不要利,不是儒家的思想。

社会公平是义,发财致富是利。对于我们现在来说,注重社会公平是极端重要的,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现在垄断行业那么多,正如董仲舒所说:“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民安能如之哉!”(《汉书·董仲舒传》引对策内容,中华书局本,第2520页)富贵人家利用自己的资产与势力,与下面平民争夺利益,平民怎么能争过他们呢?这就是一些有权势的人一夜暴富的根本原因。他们不是劳动致富,而是垄断致富,是权力的交易致富,是司马迁批评的最下等的“奸富”。贫富差别扩大,富者骄奢淫逸,贫者穷急愁苦,社会就不会安定。抑制垄断,倾斜弱势,缩小差别,维护公平,这是为政的大德。如果这方面没有做好,只宣传捐款救助,杯水车薪,小惠不解决整个社会公平的问题。政府的执政能力,就要看社会公平的程度,维护不了公平,就是执政能力差。什么表面文章也掩盖不了这一问题。从报上可以看到的是,电的成本降低了,电价却涨了;送一瓶牛奶三分钱,送市内一封平信六角钱;美国人工资比中国人高许多,而打中美之间的电话,美国反比中国便宜;台湾收入最低的行业是银行职员和邮电职员,而大陆这两行业职员工资比教授还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P48-51

序言

曾国藩幼时家境寒素,资质普通,梁启超甚至认为曾国藩在同时代众多人杰中堪称“最钝拙”。曾国藩以中人之资,在国运衰微之时,却能创下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成为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其最大的秘诀就是善于读书。曾国藩一生读书甚多,而对于《孟子》用力尤勤。

曾国藩读《孟子》,不同于经师、讲师,不是为了书面的知识和学问,也不是为了在讲坛上夸夸其谈、标新立异,而是始终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内则修养德性,立志成圣;外则经世济民,以成王道。既要做实事,就不能不和外界接触,如果想把孟子所持有的理念、信念加以运用的话。那就更应该积极入浊世磨炼自己,直到能够自如地应付方方面面,而不会遭受挫败。就是这能经得起现实的严苛考验的应用之学.才是天下最大的学问,而非空泛的纸上谈兵。曾国藩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行的不是夸夸其谈的礼义文章、道德说教,所以梁启超说曾国藩之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都来自于实战经验,来自于质朴的持守,“故其亲切有味”,对我们现实的为人、处世、做事都能够在操作层面上有很大的启发。

孟子(约前385—约前304年)名轲,出生于邹国(故城在今山东邹县),距孔子的家乡不远。司马迁在《史记》中只为他作了一篇一百四十字的传记,后人对他生平的了解十分粗略。据说他的父亲名激,很早就去世了,孟轲实际由他的母亲抚养长大,孟子在幼年很得力于母亲的教诲,“孟母三迁”的故事从汉代的《列女传》开始,被作为贤母教子的典范事例而广泛流传。

关于《孟子》一书,司马迁在《史记·孟荀列传》中说是孟子和“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志,作《孟子》七篇”。根据这段史料,《孟子》一书,虽有“万章之徒”参与编撰,但主要作者还是孟子自己,而且在孟子生前便已完成。所以朱熹对《孟子》一书的文风也高度赞扬,认为《孟子》“首尾文字一体,无些子瑕疵”,“七篇笔势如熔铸而成,非缀缉可就”,因而可以从《孟子》人手学习“作文之法”。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孟子》,在孟子死后经过其门徒的编订,所以对于当时的诸侯皆称谥号。

现在流传的《孟子》共有七篇,约三万五千余字,据《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的记载,西汉时的《孟子》传本有十一篇,今本《孟子》七篇属“内篇”,另有《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政》等四篇为“外篇”。东汉时为《孟子》作注的赵岐认为,这四篇的文辞、风格与“内篇”有很大的差异,可能是后人的伪作,所以后来就逐渐亡佚了。至于现在所传的《孟子外书》四篇则出于明人伪撰。

《孟子》一书,原来只是一般性的儒家著作,自汉唐以来,不列于学官。东汉王充有《刺孟》之作,对《孟子》大加挞伐。宋代的司马光、晁说之等人也把《孟子》当作“诸子”之一,认为他还不配当“圣人”。不过自唐代开始,由于儒家“道统”说的提出,《孟子》的地位渐渐抬高,“孔孟”并称的提法,逐渐取代了“周公孔子”并称的提法。五代后蜀主孟昶命毋昭裔楷书《易》、《书》、《诗》、《仪礼》、《周礼》、《礼记》、《公羊》、《谷梁》、《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刻石,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了宋代,经过二程的鼓吹,朱熹《四书》的编纂,《孟子》作为“经”的地位才正式固定下来,并出现了“十三经”的提法。

现存最早的《孟子》注本,是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在其《题辞》中说《孟子》是“拟圣而作”,也就是说,《孟子》是模仿《论语》而作的,这一点和《孟子》同时的其他著作有所不同。《墨子》、《荀子》、《庄子内篇》等书,成书年代和形式与《孟子》相类,但它们每篇各有主旨,而篇名也与主旨相符。《孟子》却不同,各章之间并没有逻辑关系,各篇也无主旨,只是积章成篇,篇名也只是撮取每篇第一句话中的几个字,并无含义。这些都类似于由门下弟子后人编撰的《论语》而不同于《墨子》、《苟子》、《庄子内篇》。赵岐、王充等人,也因此把《孟子》看作是《论语》的“传”,也就是不把《孟子》当作独立的著作,而是把它看作是《论语》这部“经”的一个注释。赵岐把《孟子》七篇分为上下卷,各取每篇第一句中的二或三个字,加“上”、“下”命名,后世的注本多从之,遂成为《孟子》一书的通用篇名。

南宋朱熹取二程、张载、范祖禹、吕希哲、吕大临等几家之说.加工荟萃,条疏整理,编成《孟子精义》,后改名为《集义》。晚年又取其中最为精当者,编成《孟子集注》,朱熹的《孟子集注》是宋人注释《孟子》的代表作,也是阐述新儒家(理学)思想的经典之作。经学史家周予同先生评论《孟子集注》说:“当微言大义之际,托经学以言哲学,实自有其宋学之主观的立场。”(《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朱熹》)其对《孟子》的章句,也多为后世遵循。朱熹又从《礼记》中取出《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孟子》地位大为提高。到了明清两朝,规定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题目从《四书》中选取,且要“代圣人立言”,于是任何读书人都不得不把《孟子》读得滚瓜烂熟了。

《朱子语类》、《朱子遗书》中,提到朱熹还编撰过《孟子要略》一书,不过是书历代书目都没有记载,后世也没有流传。

道光二十九年(1849),曾国藩刻印了《孟子要略》一书。在序言中,曾国藩谓是书是他的好友刘传莹从金履祥的《孟子集注考证》中搜缉而成。其实刘传莹并没有完成《孟子要略》的整理便因病去世。曾国藩因刘传莹之嘱托,缉成《孟子要略》,并加案语。朱熹的《孟子要略》早已遗佚,就算从新搜缉,也已失原貌。所以,《孟子要略》与其说反映了朱熹对《孟子》的理解,毋宁说更多体现了曾国藩对《孟子》的阅读次序、主旨提炼和心得体会。

前文提到《孟子》模仿《论语》,各章节之间无逻辑联系,孟子如此编次,自有其理由,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却往往不得要领。曾国藩《孟子要略》把《孟子》全书的章节分门别类,归为七个主旨。第一篇论“人性本善”,第二篇论“孝弟之道”,第三篇论“义利之辨”,第四篇论“王霸之辨”,第五篇论“治道之要”,第六篇“尚论古人”,第七篇自言“为学要领”,其间列举各家释注考证,并为校正其讹谬处。又多加案语,指明一篇之大要。这样一来,《孟子》全书变得条理分明,初学者自可寻绎而入,而不致迷失方向,其嘉惠于后学者至钜焉。

本书就是根据曾国藩的《孟子要略》编辑而成。曾国藩是古今有数的善读书者,在《孟子要略》中,其片言只语,无不指明如何把《孟子》用于实践运用的方法。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不是谁都可学尧舜而成为尧舜,或不敢说;但是曾国藩修身治德、经世致用的思想精髓和行为模式.大家都可以掌握、都可以学会。所以读本书,同时也是领悟曾国藩的读书方法。

薛杰

书评(媒体评论)

曾国藩以中人之资,成就非凡之业,秘诀就是其读《孟子》方法。

千古以来读懂《孟子》且能以之经世致用者,首推曾国藩。

民生之本,正气之源,治理之道。

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梁启超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拉,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毛泽东

你们如能详读曾公,不特于国学有心得,必于精神道德皆可成为中国之政治家,不可以其时代已过而忽之也。

——蒋介石

不要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国学,如果仅仅从国学中寻找对工商管理、金融、经济、公关等等有用的技巧和方法,那就太简单化了。其精华部分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协调入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能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这是人文无用之大用,也是国学无用之大用。

——袁行霈

我们现在面对的矛盾很多,上到国际、国家,下到家庭、个人,每天每时都有很多矛盾,都有不和谐的因素。如果我们有智慧,能够化解矛盾,就可以有生机、有活力,能够可持续发展。国学是要我们永远朝向未来,给我们更高的智慧,使我们能够自我定位、树立形象。

——余敦康

当今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及其弓I发的基本矛盾的变化,关乎整个人类的命运和世界的发展,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如何处理好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涉及社会、经济、制度,也涉及科学技术,又涉及人类的心智。

——方立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3: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