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以阳翰笙与人交往为重点的专著,它以阳翰笙生命进程为经,以各个时期与他人(如:茅盾、田汉、老舍、周恩来、鲁迅、冰心、巴金等)一些交往为纬,纵横交错,折射出中国现当代革命、文学的基本走向,映照出革命优良传统的本质特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走近阳翰笙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徐志福 |
出版社 | 巴蜀书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以阳翰笙与人交往为重点的专著,它以阳翰笙生命进程为经,以各个时期与他人(如:茅盾、田汉、老舍、周恩来、鲁迅、冰心、巴金等)一些交往为纬,纵横交错,折射出中国现当代革命、文学的基本走向,映照出革命优良传统的本质特征。 内容推荐 在中国现、当代文化人中,阳翰笙最富典型性和传奇性。他一生的经历可以说是一部现、当代革命史和文学史的小缩影。革命的“两杆子”:枪杆笔了笔杆子——他都拿过!本书通过他与茅盾、田汉、鲁迅、李一氓、洪深、老舍、冰心、曹禺、巴金、赵清阁、赵丹及国民党有关人士在工作、生活上的交往纪实,让我们看清了新文学运动的来龙去脉,认识到革命文学走过的艰辛历程,并在他们彼此交往中的一些极富人情味的生动细节和场面,栩栩如生地展示出休戚与共、肝胆相照的战友情、同志爱,给人以高尚的情操启迪。 目录 序 明灯引路 风操熏陶——记恽代英对阳翰笙的开导、教诲 良师益友 言传身教——记周恩来对阳翰笙的深远影响 阳翰笙眼中的毛泽东 阳翰笙与李硕勋 阳翰笙与陈毅 阳翰笙与李立三 阳翰笙与叶挺 阳翰笙与郭沫若 阳翰笙与鲁迅 阳翰笙与李一氓 阳翰笙与茅盾 阳翰笙与田汉 阳翰笙与洪深 阳翰笙与老舍 阳翰笙与屈武 阳翰笙与冰心 阳翰笙与赵清阁 阳翰笙与曹禺 阳翰笙与赵丹 阳翰笙与应云卫 阳翰笙与唐棣华 阳翰笙与赵慧深 阳翰笙与党外人士 阳翰笙与“中国电影制片厂”几任厂长的交往 阳翰笙与夏云瑚 阳翰笙与“小家族”成员吴祖光、杜高 阳翰笙与陈铨 阳翰笙与日本朋友 阳翰笙与川剧精英 阳翰笙与父老乡亲 附录: 记巴金与父亲阳翰笙的交往 阳翰笙答问录 坚持原则 务实求真——记历次文艺运动和文艺论争中的阳翰笙 川南的保路运动与阳翰笙的《草莽英雄》 三访阳翰笙 也谈《武训传》拍摄内幕 石缝里长出的鲜花——抗战时期陪都两大惨案揭秘 阳翰笙出生地——罗场巡礼(二则) 一山一水多厚意 一草一木带深情——翰老故园行纪实 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收获——读《阳翰笙评传》 阳翰笙研究述评 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在首都纪念阳翰笙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本书作者的发言 缅怀阳翰老 深切话友情——首都纪念阳翰笙诞辰100周年散记 后记 试读章节 郭沫若说:“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史剧创作是‘失事求似’。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的精神。”他历史剧里的人物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不是合乎历史事实,而是合乎历史精神。他注意的不是“有些什么”而是“应该怎样”,常以人生事,创作方法主要是浪漫主义的。人物富理想,激情奔放;剧作想象丰富,诗意浓郁;多虚构夸张,语言诗化。他特别强调历史剧的主观性、抒情性,把主观的思想、情感心理,以至生活体验,融注到历史人物身上,他所努力的是他所诠释的古人心理,同时,亮出自己内心的契合点,大胆表现自己的人格与个性。比如《屈原》一剧,人物塑造、人物关系上与历史事件都做了大量大胆虚构。其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的选择上虽也言之有据,其主旨与时代精神虽也一脉相承。但为使屈原精神更加突出,人物更丰满,性格更加鲜明,更符合时代精神,突出他既有诗人的气质,更有政治家坚贞、至诚的特征。他削弱了历史上屈原悲痛、忧郁、烦恼、绝望无法自解的一些表现,强调了他“愤懑”抗争的爱国斗争精神。把历史上屈原孤独、孤军奋战改为得到群众追随,虚构了婵娟、钓者、卫士等人物,借以表现人民的反抗。为使屈原更完美,剧情更曲折,虚构了宫廷中计,出走汉北等情节(虚设了南后等反面人物),改变了屈原的悲剧结局;从结构上讲,以屈原一天来概括他一生。总之,所有人物都理想化、诗化、辞赋化了,这是郭沫若浪漫主义的核心所在。 阳翰笙明确表示自己创作目的是“着眼于现实斗争”,要“以历史真实为核心”。他的《天国春秋》是近乎“历史化的历史剧”,“是用历史的现实主义手法来描绘”。他谈《天国春秋》创作意图说:“‘皖南事变’爆发了。蒋介石的屠刀向我们杀来,我们当然要反击。我想到寻找历史题材。想用历史事件来指桑骂槐,于是决心写历史剧,写我熟悉的太平天国题材。便用天朝‘韦杨事件’(天朝将领韦昌辉与杨秀清的争斗)造成的太平天国内部分崩离析,借以控诉国民党制造的‘皖南事变’罪行。”其创作目的可以说与郭沫若“把这时代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借屈原时代象征当今的时代”是一致的。应该说《屈》剧《天》剧都各有历史依据,都着眼于历史和现实的相似点,都达到了历史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高度融汇。但创作思想、艺术风格上阳翰笙与郭沫若是不同的。 阳翰笙严谨地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艺术的客观描绘是其重要审美特征,因事写入。《天国春秋》一剧比较注意历史的真实,着力于历史事件的艺术再现,其倾向性从情节和场面中流露,作家代人物立身、立言、立德、立功,而不像《屈原》中“雷电颂”那样,“我站出来尽情宣泄”。在《天国春秋》里,作家竭力写出历史风云变幻,揭示人物心灵奥秘,注重在典型化的戏剧冲突中塑造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善恶、美丑对比强烈,在血的教训中总结出令人心折的经验与哲理,有如暮鼓晨钟,发人深省。 历史感与现实感的统一是阳翰笙历史剧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历史的教训,不是作者附加在历史上,而是从历史本身涌现出来。其浓郁悲剧精神体现出豪雄多于惨戚,振奋大于颓丧的美学风貌。阳翰笙现实主义戏剧还吸收、融汇了民族戏曲的长处,注意在典型化的戏剧冲突中塑造人物,情节结构简洁明快,语言通俗畅达。当然,说阳翰笙主要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并不是说他排除其他表现形式,实际上他在《天国春秋》里也适当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诸如杨秀清、李秀成等天朝将领就有理想的成分(并未失去原型)。总之,二人用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时代精神,并行不悖,各尽其妙,充分体现当时历史剧创作多元化的特点。 两个剧作家艺术个性、创作方法的差异跟他们所受教育、成长道路有密切的关系。尽管他们都生活在川南一隅,几乎是同饮一江水的小老乡。二人又一样读过私塾,但个性气质却大相径庭,这是因为他们在接受传统文化上是不尽相同的。郭沫若少年时受了较多道家文化影响,十三四岁开始读《庄子》,庄子的思想、文辞给了他启蒙教育,从小就愤世嫉俗、倜傥不羁。1913年到日本留学受“泰戈尔热”影响,又读了海涅、歌德不少作品,从中感受到一种泛神论及浪漫主义气息,这样自然地从斯宾诺莎等人那里,接受了泛神论,树立了人即自然的“天人合一”观点,这与早年接受的老庄思想可谓相得益彰。泛神论哲学理论与郭沫若当时蔑视偶像权威、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精神大体上合拍;同时泛神论对“自我”的张扬,对“物我无间”境界的追求,正适合郭沫若驰骋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把宇宙万物诗化,从而在创作上升起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风帆。(P77-80) 序言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阳翰笙的家乡四川,涌现出一支研究阳翰笙的有生力量。其中宜宾学院(原宜宾师专)阳翰笙研究室主任徐志福教授,就是这支有生力量的代表人物。 谁都知道,在基层做学术研究,一缺人力,二缺资金,三缺资料,四缺时间,想有所作为是十分困难的。但徐志福教授带领他的同事们,本着对革命家阳翰笙的热爱和尊敬,本着对文学事业的执著,硬是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开辟了一片绿洲。他们在学校成立了阳翰笙研究室,他们办展览、开纪念会和学术讨论会,他们在学报上开辟专栏,长期刊登研究阳翰笙的论文;他们多次走访阳翰笙和有关著名专家学者,赴全国各地拜访知情人,抢救、搜集了大量资料;他们刻苦研读阳翰笙著作,撰写多篇论文在国内一些刊物上发表。二十多年来,他们的辛勤耕耘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出了十多部阳翰笙研究专著等,不仅最早填补了阳翰笙研究无专著的空白,还在阳翰笙对抗战文运和文艺界统战的贡献,阳翰笙话剧、电影创作的社会价值和美学特征,以及阳翰笙文艺理论及小说创作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有些方面突破已有的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他们的努力获得了社会的普遍好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宜宾电视台对他们的事迹作过多次专题报道。四川省教育厅两次为徐志福的“阳翰笙研究”学科立项,作为重点社会学科拨款助研。中共宜宾市委、市政府和学校已多次资助他们活动经费。由于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使得“阳翰笙研究室”能一直坚持下来,已近二十年之久。 其“阳翰笙研究”的学科带头人徐志福教授尤其值得称道。他一边教书,一边搞科研,一边做组织工作,多管齐下,一身几任,十分艰难,十分辛苦。他熬煎着,他苦撑着,为开辟四川地区的阳翰笙研究这一片绿洲,徐志福教授功不可没。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放弃了自己的文学创作计划,潜心研究阳翰笙和现代文学,一干就是二十年,薄名淡利,孜孜以求,先后出版了《阳翰笙研究》、《阳翰笙研究资料汇编》、《阳翰笙研究论文选》(主编之一)、《阳翰笙和他的战友朋友》、《风雨一生阳翰笙》等五本专著,还在全国一些报刊上发表论文及其他文章80余篇。全方位、多层次、深入地对阳翰笙的生平创作进行了研究,有许多方面,具有开拓意义(已有专文论述)。徐志福教授上前年退休后,用大量的时间阅读了与阳翰笙关系密切的茅盾、田汉、老舍、周恩来、鲁迅、李立三、李一氓、赵清阁、赵丹、冰心、巴金、曹禺、洪深等著名人士的传记或资料,摘录了他们几十年的交往实录。还认真、反复地听了他访问阳翰笙时的录音谈话,整理了《阳翰笙答问录》。在核实史料的基础上写成以阳翰笙与人交往为重点的这本专著而后以《走近阳翰笙》书名出版,这无疑又是对阳翰笙研究的一大突出贡献。 此书主旨鲜明,臧否得当,历史纵深感强。它以阳翰笙生命进程为经,以各个时期与他人一些交往为纬,纵横交错,折射出中国现当代革命、文学的基本走向,映照出革命优良传统的本质特征。 比如,阳翰笙的成长就与恽代英等先贤的开导、教诲、指引分不开,而他又把这些革命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传给后人。参加革命后,他得到周恩来、陈毅、叶挺、郭沫若等领导和良师益友的培育与言传身教的熏陶,增进了美德,学到了才干,并以此去影响周围的同志和朋友。在文艺战线上,他长期从事现当代文学运动的组织、领导和统战工作,通过他与茅盾、田汉、鲁迅、李一氓、洪深、老舍、冰心、曹禺、巴金、赵清阁、赵丹及国民党有关人士在工作、生活上的交往纪实,让我们看清了新文学运动的来龙去脉,认识到革命文学走过的艰辛历程,还为了解上述有特殊贡献的名人大家提供了第一手可靠史料。在他们彼此交往中一些极富人情味的生动细节和场面,栩栩如生地展示出休戚与共、肝胆相照的战友情、同志爱,给人以高尚的情操启迪。 此书史料翔实,持论公允,文笔流畅,可读性强。据我所知,志福教授曾多次谒访翰老,有过几十小时交谈,搜集了丰富的资料。如今厚积薄发,取舍得当,使作品不仅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更具有较高的学术品位。 我和志福先生是多年朋友,又是四川老乡,彼此相知甚深。他作为一位民主党派同志,历尽“文革”劫难;虽年近古稀,仍精力充沛,读书、笔耕不辍;且执著地研究一位革命作家,一干就是二十个春秋,这委实令人钦佩! 当今,学术研究工作越来越难做。但学术就是要克服困难,不断地探索。在艰难中跋涉,应是学人的品格,徐志福先生锲而不舍的追求之路,应该激发起我们的感情和力量,去孜孜以求,总能在若干未开垦的领域植上新绿,在已有的园地里种出新果,开出奇葩。 二00六年五月于北京 后记 小书杀青付梓,已是2006年岁末了。翻过年去,将进入“古稀”的我,不免有岁月不居,等闲头白之感! 把“阳翰笙研究”作为教学、科研任务之一来做,几乎占据了我整个生命的“青铜时代”(中年期)。日月嬗递,斗转星移,倏忽已二十一个年头了。 记得那是1985年的第一个教师节,一辆解放牌车子载着我这“一家子”:瘦弱的老子、年轻的妻子、四岁的儿子和一口破箱子,从昆明到了宜宾学院(时为师专),结束了我在云南二十五年的酸楚多于欢娱的生活。当时返乡的主要意愿是:将折腾得疲惫不堪的身心投入朝思暮想的长江怀抱,唤回儿时的灵性,在教学之余进行文学创作,将“文革”中蒙受的灾难和八年冤狱通通付诸笔墨,一吐郁积心中的怨尤。然而,一次勉为其难的应允,改变了我归来的初衷,甚至变更了尔后的生活轨迹。 阳翰笙是宜宾人,作为其家乡的高校,成立“阳翰笙研究室”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学校要我这个“作协会员”出来牵头,且要尽快搭台,打锣开张。领导数次登门,期望殷殷,若一再婉拒,那可真是“却之不恭”了,便勉强地答应了下来。由于阳翰笙在宜宾、四川以至全国威信较高,是众望所归的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所以当1985年10月在宜宾师专成立“阳翰笙研究室”时,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中国剧协等单位发来了贺电,人民日报、文汇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都发了报道,其关注程度超出了我的想象。不久,就得到阳翰笙的邀请函,随即进京拜访了他。数十小时的接触访谈后,他那高风亮节的人格魅力令我震撼和折服。“文革”期间,他以“四条汉子”、“文艺黑帮”罪名罹难,住过秦城监狱,挨过百余次批斗,刑讯逼供,身上留下累累伤痕,有十多种疾病缠身。1975年,曾是“白发书生神州泪”的七十三岁的他走出了牢狱,“泪水不向牛山滴”,不计个人恩怨得失,不躺着抚摩伤痕呻吟,以冲刺百米终点的毅力,以全力拼搏的精神,带着胡耀邦总书记的嘱托,为恢复中国文联的工作而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工作之余,还写了几十万字的回忆录,目的是为众多受迫害的同志平反、落实政策,但他却绝少谈自己的不幸遭遇。这种“平身百劫千难后,万象纵横不系留”的大胸怀、大气度,扩大了作为人的内涵。历尽天磨真铁汉!在专制、愚昧、冷酷、虚伪面前,他意志坚定地紧拧人生钢绳,越拧越紧。阳翰笙的际遇反映了一代人的委屈、磨难、辛酸、奋进,给人的启迪是:人世辛酸能有种种演化:化成泪、化成血、也化成热汗。由于思维定式不同,产生的效应各异,假如终日怨天尤人,泪不干,血长流,那就是自轻自贱了!“丈夫愿许国,独怨亦何有。”我经历的苦难、折磨,较之前辈,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何其渺也! 归来以后,对“阳研”工作由勉强为之转向乐意为之。精读了他几百万字的作品,去各地搜集知情人的资料,对其从事的各时期的文化运动及电影、戏剧、小说,文论创作进行了全方位、多层面的研究,在这块有人不屑一顾的土地上执著地耕耘了二十来年。古云:“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见鱼鳖,其犹甚者观蛟龙。”我资质迟钝,所学者疏、所知者少、所见者浅,平生只靠苦学狠干补就所短,先后出版了有关“阳翰笙研究”的四本专著,约略有七十余万字,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在四川,首次开创了“阳翰笙研究”这门学科,四川省教育厅曾几次立项批准为四川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并拨款助研。发表的多篇论文和多部专著曾在全国学术会上作为重点资料交流散发,有的被收入《阳翰笙百年纪念文集》,全国发行。 三年前退休定居成都,被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续聘为馆员,继续做现、当代文学研究工作。 当前,我国正面临社会转型期,价值取向的多元是时代最鲜明的特征。“文革”前,一种“政治挂帅”的绝对价值观被相对主义颠覆后,却又走向“金钱至上”的另一极端。在当今的精神结构中,我们传统的独善其身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孝悌等儒家伦理,继“文革”被砸烂后又遭到金钱的批判。一些人的人格、理想和价值观念出现倾斜,从当年被扼杀的个性到今天个人欲望的无限张扬、互相利用的世俗哲学与无钱不办事的功利主义压倒了一切。 这种时候,尤需引领、重塑、宣传传统的美德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窃以为,在今天的生活里,在欲望之壑面前,做一个人远比是一个人重要。如何用老一代优秀人物的品性人格及其人际关系体现出来的道德情操去感染下一代,是文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基于以上认识和现实考虑,我在去年出版了《风雨一生阳翰笙》后,就放弃了编辑近年发表的论文专集的念头,而是改为编撰一本有关阳翰笙人际关系的专著。我开始自觉地将自己的阅读方式定位于一种游走状态,游走于以阳翰笙为首的精英知识分子与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中。我深深感到,人世间一切形而上、形而下的美丽中,思想美的发掘可能是最艰辛的了。它不但需要阅历,还需要胆识、学养,因为你面对的是一群中华民族的知识精英啊! 我从阳翰笙与其战友、朋友、亲人,甚至对手的交往关系里,看到了可以风范千秋的传统价值观念及崇高的人格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我想通过客观纪实告诉读者:在离我们不远的年代里,一些革命前辈是怎样对待革命、家庭、友谊、爱情的。他们怀着什么样的理想抱负为缔造共和国的精神大厦而殚精竭虑地奋斗过来的?特别是在阳翰笙身上更多体现了中华文化中传统的“实用理性”。他性格子和,胸襟开阔,调和折中,宽厚待人,能包容异己,不计前嫌。 古人云:能容小人是大人,能培薄德是大德。翰老德高望重,深得各界人士信赖(包括异己),故善于适应各种环境变化。 在建立和谐社会,倡导和谐文化和和谐文明的今天,阳翰笙的心路历程与行为方式很值得彰显! 记得清代词人况周仪写过一首小令叫《忆江南》: 怜花瘦,移向绣帏中;掩却碧纱屏十二,晓来依旧有残红。不敢怨东风! 小令雅而美,很值得玩味。但吃紧的是最后五个字,何等温柔和宽容!又是何等的和谐! 人生到此境界才不愧为大丈夫,能以天地万物之心为心,就超脱了小我! 阳翰笙的思想境界一如小令意境,这是尽人皆知的。由于他在新文化运动的各个时期都做文化界统战工作,是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其交游面相当广泛,与“五湖四海”打交道,用他的话说是“相识满天下,知音世不稀”。因而,入选人物的扬弃取舍就得看资料说话了。好在我曾三次拜访翰老,有过数十小时的访谈,已整理出史料翔实的《阳翰笙访谈录》。十多年来,还先后去全国各地访问过阳翰笙的知情人屈武、冰心、夏衍、曹禺、吴祖光、白杨、秦怡、黄宗江、黄宗英、陈白尘、王蒙、田汉、赵清阁、周明、舒乙(老舍公子)、于洋、沈醉等,他们提供的弥足珍贵的资料,增添了我撰成此书的底气。 由于涉及面广,又是纪实体,人物史实的准确性就是第一要素了。为此,我把撰写对象的年谱(有的是传记)、回忆录、别人的纪念文章通看一遍,选所需史料做成卡片,再将阳翰笙回忆录、访谈录中的内容与之对照比较,去粗取精地采撷材料,而后是立意选材。阳翰笙与他人交往,都在一定的大时空背景下。若按记流水账式的罗列,势必枯燥、雷同,意义不大。我针对各个人物的特点选材,突出不同侧面,各篇说明一、两个问题,既相对独立,又有一定的联系,但都有史实根据,体裁是纪实体。 做这些事需要时间和耐心。好在我已退休,又全部辞掉在成都高校兼上的课程,正是:老牛明知夕照晚,不用扬鞭自奋蹄。历时一年多的耙犁梳理,总算草成此稿。“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王禹佴)前不久,一位往日的文友,从外地自驾车游九寨沟,专程到寒舍看我。见我书桌上摊开的文稿,边翻边诧异地说:“啥时候喽,老兄还捉弄这个。凭你的才华十多年写几部小说早就富了……”其怜恤、惋惜之态可掬!我知道这位仁兄前几年办个什么文化公司编些快餐小册子赚了大钱,已是腰缠万贯的“大款作家”了。他说话直率,不是有意伤我。人的思维定式不同,价值取向各异:你走阳关道发大财我不眼红,我虽为寒士却也不会有温饱之虞,执著于老祖宗传下的读书明理那份千古情怀,平淡而富有,这未尝不也是一种人生乐趣! “曾省惊民闻雨过,不觉迷路为花开。” 捧着凝固着心血的手稿,对前面付出的辛劳不后悔,反为其即将问世而殊觉欣慰,一位即将分娩的母亲怕就是这种况味吧? 在此要特别感谢已故著名作家冰心女士,她生前曾接受我长时间采访,并多次为我出书题签。每思前辈鼓励后学之心,仍令人暖意盈怀,铭感五内。 我的妻子朱桂苹女士在大学图书馆工作,除默默地承担起所有的家务外,还长期帮我搜集、整理、打印了大量的有关资料,并将阳翰笙长达数十小时的谈话录音整理出一百多张卡片材料,这为我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以说,本书的出版,有她一半功劳。 宜宾学院的罗元松院长、王藩侯博士以及院科研处的许菁老师,曾为此书的出版给予过帮助,特此致谢! 由此看出,一本专著的出版,得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凝聚着众人的心血和智慧,故书于此,冀志永久。 该搁笔了,照应开头,良多感慨。光阴荏苒,不知不觉时,“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催人故故生”。权以此书的出版作为生日纪念吧! 末了,以打油诗一首聊表心迹: 旧事痴情一旦休,艺苑漫步不停留。 纵然不复当年少,依旧案前气似牛。 往事如潮胸中涌,苍狗白云梦里游。 还吾一滴青春血,写意抒怀待从头。 2006年12月28日69岁寿辰 于成都杜甫草堂侧锦都园书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