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历史的烽烟已消散殆尽,历经沧桑的中国古都已不再是英雄逐鹿的目标,而成为人们缅怀先贤的文化遗产。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也是新世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
本书为“中国历史地理”之一,旨在全面介绍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中国古都,以及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挖掘古都景观的历史文化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寻访中国古都(通都大邑千古巍峨)/中国历史地理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赵永复 |
出版社 | 长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今天,历史的烽烟已消散殆尽,历经沧桑的中国古都已不再是英雄逐鹿的目标,而成为人们缅怀先贤的文化遗产。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也是新世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 本书为“中国历史地理”之一,旨在全面介绍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中国古都,以及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挖掘古都景观的历史文化价值。 内容推荐 都城是国家的统治中心,是随着国家的形成而逐渐发展的。西周、春秋时代,诸侯居住的地方叫国,卿大夫居住的有宗庙的地方称都,其他较大的聚落为邑,组成多层次的城市网络系统,形成大城市统治小城市,城市统治乡村的格局,以适应发展经济、完善统治、稳定社会的需要。 秦中自古帝王,州之西安、天下之中之洛阳、川原平广水陆都会之开封、燕蓟,古都之北京、虎踞龙盘之南京、塞北门户之大同、荆楚重镇之荆州…… 历史的硝烟弥漫在千古巍峨的煌煌古都之上…… 目录 前 言 第1章 秦中自古帝王州 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西周丰镐 秦都咸阳 西汉长安 隋大兴城、唐长安城 西安胜迹 第2章 天下之中 夏都之谜 偃师商城 东周雒邑 汉魏洛阳 隋唐东都 第3章 川原平广水陆都会 魏都大梁 汴州兴起 北宋东京 金元开圭寸 第4章 燕蓟古都 地理形势 蓟和燕 华北重镇 辽陪都 金中都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 北京胜迹 第5章 殷墟邺城 河北咽喉 殷商古都 曹魏邺都 安阳胜迹 第6章 虎踞龙盘 金陵古邑 六朝故都 南唐江宁 明代南京 民国南京 南京游踪 第7章 江南形胜 吴越要区 钱塘和余杭的传说 东南大州 南宋行在 第8章 塞北门户 嘎仙洞之谜 拓跋鲜卑的发展 北魏平城 今日胜迹 第9章 荆楚重镇 楚国兴起 文王迁郢 秦汉以后江陵 荆州胜迹 第10章 白山黑水 女真崛起 上京会宁府 经济文化 迁都燕京 试读章节 隋唐东都 隋文帝代北周建立隋朝,结束了二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定都于大兴城(今陕西西安市)。大业元年(605年)炀帝即位,他东巡洛阳,登上北邙山,南瞰龙门伊阙,不禁发出感叹,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随从大臣苏威前后历事三帝,政治经验丰富,他领会了炀帝意图,马上迎合说:“留待陛下。”位于今西安的大兴城是新建的,到炀帝时只有二十余年,但是他要重起炉灶,决定迁都,在洛阳营建新城,五年(609年)改为东都。 东都仍为兴建大兴城的宇文恺主持设计修筑,动员了大批人力物力,迁移各地的富商大贾几万户到这里,每月征调的民工多达200万人,建造宫殿用的柱子,从遥远的豫章(今江西)运来,搬运时大木上装铁轮,2000人拉一根,一天只能走二三十里地,运到工地要花费几十万人工。但这样浩大的工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告完成。在筑城的同时,又开凿通济渠,从板渚(今河南荥阳西北)附近黄河,东南到盱眙人淮河,连接山阳(今江苏淮安市)至江都(今江苏扬州市西北)间的山阳渎,渡长江沿着江南运河到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市)。北面在沁水下游开永济渠,南接黄河、东北到涿郡(今北京市西南),这条大运河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经黄河、洛水、伊水及其支渠通洛阳和附近园苑,使洛阳成为联络南北交通的水运枢纽。 炀帝在位13年而隋亡,唐都长安,以洛阳为陪都,称为洛阳宫、东都、神都、东京等。唐高宗曾七次到洛阳;武则天改东都为神都,其建立武周二十多年中,只有两年在长安,神都却是实际上的都城;而开元年间,玄宗也曾五次去洛阳。说明洛阳在唐代仍有重要的政治地位。 隋唐东都在汉魏洛阳旧址以西18里、东周王城东侧的今洛阳市范围内。周围27.5公里,面积约47平方公里,有八个城门,东面三门,自北向南为上春门,唐称上东门;建阳门,唐称建春门;永通门。南面三门,自东向西为长夏门;建国门,唐称定鼎门;白虎门,唐称厚载门。北面二门,自西向东为徽安门;喜宁门,唐称安喜门。洛水从全城中部东西穿过,把城分为南北两部分,上有桥梁相通,其中天津桥最为著名,唐改浮梁为石柱桥。从定鼎门、天津桥到宫城前南北大街,长7里,宽度实测为121米,街两侧种有槐、柳等行道树,隋时还种植樱桃、石榴。城西北部为皇城和宫城,占北半城的一半左右。全城划分为103里坊,设三市,东为丰都市,在洛水南,有120行,四百多店,商旅云集,奇珍异物,堆积如山,大体相当唐南市。南为大同市,有66行,141客店,唐西市在其附近。北为通远市,在洛水以北,大体相当唐北市,附近坊中有旅店、酒肆等。 西城外原建西苑,周围200里,中为称大海的湖泊,周十余里,水中有人造岛屿三座,以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山为名,岛高出水面百余尺,上建台观殿阁。湖北有龙鳞渠,蜿蜒曲折,注入湖中。沿渠立16院,院内种植各种名花异草。秋冬季节百花凋落,剪彩绸做人造花叶来点缀树木。一到春天,苑中桃红柳绿,莺歌燕舞。隋炀帝一面欣赏自然美景,一面观看宫女轻歌曼舞。他写的《东宫春》道:“洛阳城边朝日晖,天渊池前春燕归;含露桃花开未飞,临风杨柳自依依。小苑花红洛水绿,清歌宛转繁弦促;长袖逶迤动珠玉,千年万岁阳春曲。”这是他享乐生活的表露。唐代改西苑为神都苑,规模缩小。城西南,今涧河人洛河一带,唐筑上阳宫,武则天晚年就居住在这里,“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曾读列仙王母传,九天未胜此中游。”(王建《上阳宫》)风景秀丽,胜过仙境。 相传诗人顾况在流经皇宫的御沟中拾到一片大桐叶,上面有一首诗:“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第二天,顾况也在叶上题了一首诗,放人御沟里,诗说:“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过了十多天,有朋友告诉他,在桐叶上见到诗一首:“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这明显是文人虚构的爱情故事,但它揭露了在封建制度下,宫女幽禁生活的痛苦和对自由的憧憬。据说今洛阳市西南有两个村庄,一个叫东下池,一个叫西下池,就是当年上阳宫的下水池。 隋炀帝本以矫饰虚伪取得政权,对外滥用武力,对内大搞工程,好大喜功,迷恋声色,频繁巡游,劳民伤财,以致民怨沸腾,虽文才尚可,小有聪明,但最后落得身死国破的可悲下场。他从不放过任何能大讲排场的机会,如每年正月十五,以宫外到建国门内的天津街作为戏场,绵延八里,表演幻术、杂技、音乐、歌舞等百戏,演奏音乐的多至18000人,喧闹之声,远传几十里以外。晚上点燃火烛,亮如白昼,耗费钱财,难以计数。有一次,来洛阳的各少数民族及外国酋长,要逛丰都市,炀帝下令各家店铺重新装潢,各种货物,琳琅满目,陈列店中,连卖菜的小贩也坐在珍贵的龙须席上。这些客人路过饭店,一律免费吃喝,还要百姓对外统一口径,说:中国富裕,外宾饮酒吃饭,一律不收费。大家听了无不惊愕。不过也有个别人看到丝绸绕在树上,说:中国也有穷人,衣不蔽体,为什么不把这些东西给他们呢?炀帝弄虚作假,做表面文章,受害的还是普通百姓。 隋唐东都是国际性城市。出土的隋代墓碑记有大萨宝,邙山唐墓中,发现过十多枚波斯萨珊王朝银币;唐时南市西南的修善坊有波斯寺,东南会节坊有祆祠,北市西南立德坊有胡祆祠。萨保、祆祠、胡祆祠即起源于波斯的拜火教,可见当年这里居住的外国侨民或汉化外国人很多,也反映了中国历来对宗教的包容性。唐时许多权贵在东部建有别墅,这些“门高占地宽”的私人住宅,都造有园林,为城市面貌增添了丰姿光彩。东都也是文人荟萃之地,许多诗人到过或居住在这里,留下了不少以洛阳为题材的诗篇。洛阳还是历史上有名的花城,大概在南北朝时就已名重一时,南朝范云写有“洛阳城东西,今来花似雪”的诗句,唐自居易也说:“记得旧诗章,花多数洛阳。”自注旧诗云:“花满洛阳城。”(《洛城东花下作》)可见,唐代以前的洛阳是一座花团锦簇的城市。南宋初,金朝完颜亮,也曾说过要去洛阳赏花。直到现在洛阳仍以牡丹著名。 安史之乱后,东都再次受到破坏。以后五代后梁、后唐虽曾在这里建都,后晋也都此二年,但东面的开封已逐渐兴起,洛阳的政治地位下降,北宋时仍是重要的城市,称为西京,许多官员在这里建有别墅园宅,司马光编写著名的《资治通鉴》,大部分是在洛阳完成的。 洛阳北郊的邙山,是古代东都北面的屏障,历来被当做一块风水宝地。汉魏以来,不少帝王将相、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死后竞相葬身于此,唐王建有诗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北邙行》)便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近年来,邙山景陵村新建了一座古墓博物馆。全馆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下部分将历代典型墓葬复原搬迁于此,有些壁画墓描绘了丰富的历史内容和神话传说,对于了解古代丧葬制度、车骑服饰、书法雕塑、建筑艺术、家庭和社会生活,乃至中外交通等,都有重要价值,是一座具有特色的博物馆。 P66-70 序言 都城是国家的统治中心,是随着国家的形成而逐渐发展的。西周、春秋时代,诸侯居住的地方叫国,卿大夫居住的有宗庙的地方称都,其他较大的聚落为邑,组成多层次的城市网络系统,形成大城市统治小城市,城市统治乡村的格局,以适应发展经济、完善统治、稳定社会的需要。国都是全国城市的最高层,位于金字塔形统治系统的顶端,中央集权国家形成以后,这种性质更加明显,由国都发出的政令,逐级下达到地方政府,再由地方政府扩展至广大辖区。古人对都城的解释是:都,皇帝居住和民众聚集的地方;京,意为大,师,意为众。所以皇帝所居、人口多的大城市,称为京师。还有一种解释,都,是宗庙所在的地方,我国历来崇拜祖先,皇帝居住的地方,必建祭祀祖先的宗庙,实际上也是指帝王居住地;现在承袭都城这个名词,但是它的内涵已经完全不同,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的所在地。 国都往往选择已经形成而地理条件比较优越的城市,一般受下列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地理位置要适中,方便对全国的统治;其次是形势险要,易守难攻,有利于保证都城的安全;第三,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气候优良,土地肥沃,经济发达,能满足上层统治阶级及广大市民的物质供应;第四,交通便利,古代以水路交通为主,临近大河流或运河,方便军事行动、人员往来或物资调动;第五,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古代都城大都选在统治者兴起的地方或者前朝建都的城市。 都城形成以后,反过来又会影响经济、文化、交通的发展。例如,都城集中了全国的财富,聚集了大批手工业者、商人和文化精英,成为全国最繁荣的都会。为了完备首都的经济、文化、交通体系,必然会进一步发展通往全国各地的水陆交通。秦始皇时建都成阳,开辟以成阳为中心的高速道路系统,当时称为驰道,以便于政令施行、物资供应、军事调动;曹操以邺城为政治中心,开凿了白沟运河,使水运直达邺城;隋炀帝迁都洛阳,开通以洛阳为中心的通济渠和永济渠;元明定都北京,修建南北大运河。同时加速文化的发展,各级统治机构需要有文化的人才,成为各类人才的聚集地,从而逐渐形成文化中心。由于都城的自然和人文条件相对比较优越,加上历史的传统和惯性,往往屡经战火破坏,又不断重建复兴,绵延千年不绝,有的现在虽然已经不是首都了,但仍然是一方的重要城市,古都西安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偶然因素或者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也会影响都城的建立或移动,例如关中是周人、秦人的祖居地,以关中为基地的秦始皇统一全国,国都自然会选择关中。北魏初期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金朝前期建都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南),它们以少数民族统一中原,疆域后来扩展到秦岭、淮河以北的大半个中国,中原是经济、文化中心,那里集中了大多数人口,迁都成为当时必须应对的形势,所以就有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金海陵王南迁燕京。如果没有这两个统治者,其他统治者迟早也会走这条道路。再如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淮南,以南方为根据地统一全国,所以定都南京,后来分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取得了政权,而北平(后改北京)是前朝的首都,又是自己的根据地,同时当时的主要外敌在漠北,定都北平自然是合理的选择。 我国记载都城的历史很早,从北魏《洛阳伽蓝记》、唐朝增补的《三辅黄图》到清代的《历代宅京记》,出现了不少这一类专著;还有一些专门描述都城的文章,著名的如东汉班固《两都赋》,张衡《西京赋》、《东京赋》、《南都赋》,晋左思《三都赋》等。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几千年,政权的更迭,都城的变迁,是经常发生的现象。统一王朝、分裂政权、少数民族政权以及名义上服从朝廷、实际上半独立性质的地方政权,都有统治中心,哪一些可以称作都城,是难以确定的。20世纪20年代曾把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并列为“五大古都”;30年代加入杭州,称为“六大古都”;90年代,又将安阳列为古都之一,成为“七大古都”,其中西安、洛阳、北京、开封是公认的全国性首都,它们都有千余年、几百年作为都城的历史;南京统治范围大都局限于南半个中国,只有明初三十多年、民国二十多年才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所以比较重视,可能受到经济发达,建都时间稳定,以南朝政权为正统的影响。这些都是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古都,在专门研究中,还提到不少其他古都。本书选择的古都,主要是考虑这些都城作为当时的统治中心,至少曾经统治过半个中国。命名按照习惯以今城市名称或附近城市名称为名。 那么研究古都有什么现实意义呢?都城是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历史是一面镜子,在这里,政治舞台上发生过的无数事件,其中有的鉴戒后世,从中可以吸取经验教训;有的为国为民,其事迹为后人所敬佩。这里也是经济的重心,曾经创造了先进的物质文明,值得我们继承发展。这里也是文化的中心,光辉灿烂的文化,至今还可感受到当时的影响,例如“洛阳纸贵”、“曲高和寡”等成语,都产生在当时的都城中,现在还常为人们所引用。各个时代都城中留下的或以都城为题材的代表作品,成为历史、文学宝库中灿烂的篇章。都城又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原文化通过这里传播到邻国。都城留下的历史遗迹,成为人们缅怀历史,吸取教训,感慨先辈业绩,继承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增长知识,陶冶性情的直观教材以及观赏景色、休憩的良好场所,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发展旅游事业的重要基础。这些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值得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重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