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闲堂茶话》集萃了曹鹏博士关于茶文化的散文、随笔与评论以及题画茶诗,书中插图也全部出自同一作者的手笔,图文并茂,笔调轻松闲适,风格独特隽永,兼有茶学、文学、画学的专业品位,是一本有纯文化雅致的闲书,对茶叶、茶馆行业还是一本金针度人的生意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闲闲堂茶话(插图本)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
作者 | 曹鹏 |
出版社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闲闲堂茶话》集萃了曹鹏博士关于茶文化的散文、随笔与评论以及题画茶诗,书中插图也全部出自同一作者的手笔,图文并茂,笔调轻松闲适,风格独特隽永,兼有茶学、文学、画学的专业品位,是一本有纯文化雅致的闲书,对茶叶、茶馆行业还是一本金针度人的生意经。 内容推荐 《闲闲堂茶话》集萃了曹鹏博士关于茶文化的散文、随笔与评论,书中插图也是同一作者的手笔,图文并茂。笔调轻松闲适,风格独特隽永,兼有茶学、文学、画学的专业品味,是一本纯文化雅致的闲书。也是一本有纯文化雅致的闲书,对茶叶、茶馆行业还是一本金针度人的生意经。 目录 新版弁言 自序 功夫茶话 茶缘 茶艺 茶道 茶技 茶趣 茶市 茶价 茶资 茶钱 茶俗 茶癖 茶癮 茶疗 茶礼 茶人 茶圣 茶僧 茶农 茶量 茶类 茶名 茶花 茶歇 茶具 茶壶 茶罐 茶史 茶经 茶诗 茶画 茶戏 茶墨 茶水 茶食 茶锈 茶庄 茶馆 茶单 茶坊 茶园 茶楼 茶室 茶座 茶几 茶色 茶香 茶树 茶叶 茶肴 茶餐 茶饮 茶渣 茶杯 茶则 茶盂 茶巾 茶炉 茶学 茶书 茶刊 茶谚 茶联 茶歌 茶文 茶话 茶讯 茶袋 茶寿 茶客 茶友 茶僮 茶盘 茶乡 茶会 茶时 茶味 茶形 茶倌 茶砖 茶社 茶点 名茶品饮札记 台湾茶王 比赛茶 人参乌龙茶 阿里山茶 文山包种 冻顶乌龙 高山翠玉 炭焙乌龙 安溪铁观音 大红袍 武夷肉桂 黄金桂 凤凰水仙 西湖龙井 平水珠茶 普陀佛茶 顾渚紫笋 开化龙顶 江山绿牡丹 金奖惠明 龙舌 浙江龙井 径山茶 雨花茶 洞庭碧螺春 黄山毛峰 霍山黄芽 太平猴魁 黄山绿牡丹 六安瓜片 屯绿 敬亭绿雪 庐山云雾 狗枯脑 婺源茗眉 信阳毛尖 蒙顶黄芽 蒙顶甘露 峨嵋斗亍叶青 紫阳毛尖 午子仙毫 都匀毛尖 湄江翠片 君山银针 鹿苑茶 银针白毫 京华茉莉花茶 福建宋莉花茶 张一元茉莉香片 吴裕泰茉莉花茶 祁门红茶 滇红功夫 宁红功夫 立顿红茶 普洱砖茶 云南沱茶 竹筒香茶 六堡茶 黑茶茯砖 八宝茶 苦丁茶 菊昔茶 杭白菊 黄山贡菊 黄金贡菊 白梅花 红玫瑰 金莲花 白雪茶 红雪茶 辛夷花 三七花 金银花 千日红 高丽人参茶 大麦茶 广东凉茶 普洱茶市场风云解析 中国茶文化巡礼——为中央电视台大型专题片撰写的解说词 闲品茶书滋味长——关于近年茶书出版的述评 文化之为文化——我画茶画的体会与感受 茶让中国人更加中国——答台湾茶人范增平 后记 原版后记 修版补记 第四次印刷再记 新版赘语 插图目录 试读章节 茶道 茶自古以来就与道有缘。 一杯清茗在手,悠然啜之,清心宁神,可达到一种仿佛得道的境界,益知人生如白驹过隙,而闲情逸致,实在是上天难得的恩赐。知堂老人谈茶有一番名言,非“前世出家今在家”的智者说不出的:“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这种悟识,就有“道”的意思了。 不过,大家平常所说的“茶道”,应当说是日本的专利,内涵可用“和静清敬”四字概括。吾国时下兴起茶艺,茶用“艺”字而不用“道”字,就是因为日本的茶道名气太大,如果考虑到日本的茶本来就是唐代以后从中国取经带过去的,其茶道茶文化也是中国唐代茶文化的活化石,若我们又借用回来,则有反客为主、尊徒为师之嫌,无论于情于理都有所未安。所以,茶道一词,就只好留给日本。 茶道是日本生活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与和服、歌舞伎等量齐观。日本的茶道,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主要不是品茗,更非解渴,而更多的是一种礼仪,有类宗教修炼,是缘茶求道。与之相比,中国人的茶艺则是以艺衬茶,讲艺是为了更好地品茶。承马平先生热心安排,我参加过一次日本驻华大使馆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心设立的日本茶室的茶会,整整一个下午,与其说是喝茶,不如说是看日本茶人表演。日本人把茶道看得很重,从服装到场所,再到器具,以及宾主对答的辞令,都有严格的规矩,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都丝毫不能差。所以,日本的女子若想纯熟掌握茶道,往往非三四年莫能,所花费的精力,在中国简直可以拿一张大专文凭了。 日本人很讲清洁,茶道尤其是处处务求清洁,但是,有一点例外。要我说,日本茶道有一百个好处,但有一条不好,就是一碗茶在座的所有人轮流喝,而且是要均匀分摊,每人三口半,最后由主人喝干。茶道的全过程中,讲究清洁几乎到了洁癖的程度,可是最后一关却前功尽弃,这当然是前人传下来的规矩,有些地方已经落后于时代,不用说,这不符合现代卫生标准。 平心而论,茶的精神,还是重在清高雅致、放松自然、和谐优美,而不是繁文缛节、一板一眼。日本人天性讲认真、细致、严谨,因此,日本生产的汽车、电器等工业产品,质量都是很过硬的,不过,若把这种劲头用于文化,恕我狂言,似乎就有失于刻板机械。总之,我对日本茶道,一向不大以为然,套用古典词论的名言,日本茶道“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喝茶乃乐事,日本人喝得太累。 不过,不管怎么说,日本茶道至少是千百年来一脉相传,从未断过香火。而我们的茶道或茶艺,虽然有唐人的潇洒、宋人的兴致、明人的空灵,但却屡屡香消云散,就连茶文化最主要的舞台——茶馆,都能一下子就在大陆绝迹几十年,遑论其他。中国自古以来就勇于破,阿房宫一把火就敢烧个净,古城墙古建筑也大刀阔斧拆个精光,而人家虽然没有我们这么悠久的传统,但是什么东西都注意珍惜保护,到头来,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反而在很多方面不如新兴文明国度的文化遗产家底厚实,甚至有不少本来是我们祖宗留下来的珍宝,反成为人家的财富。从这个角度看,茶道这一日本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尊重与效法的。 茶技 大家都知道,喝酒是有基本程序的,什么酒配什么杯子与器皿,都是约定俗成的。如果谁用小盅喝鲜啤,或者用扎杯喝黄酒,都会让人笑掉大牙。可是,笔者近来走了北方若干家新开的茶艺馆,发现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现象:不论客人点的是绿茶、花茶还是红茶、普洱,茶艺馆上来的都是同一套功夫茶具。 显然,这是外行开店才会犯的常识性错误。不过,由于北方的客人们大都对茶艺不甚在行,因此,也就逆来顺受,把这种其实很荒唐的待客形式全盘接受下来,并且渐渐习非成是,觉得功夫茶具就该是在茶艺馆品饮时的家什。演戏讲究“宁穿破,不穿错”,是因为穿错了行头让人笑话,如今一些茶艺馆这种做法谬种流传,实在是害人不浅。 沏茶品饮,是日常行为,当然有其动作要领与程序。功夫茶是南方广东、福建等地饮茶的方法,也是最为讲究、复杂的。不过,以往功夫茶在国内并没有多大的市场,早些年大都市的茶客们即使听说过潮汕人泡茶另有一套,但是也都一笑置之,无人当真。近些年东南沿海经济腾飞,原本并不在意粤闽习俗的其他地方,受南风北渐影响,也就开始接受并学会了这些东西。 功夫茶技,其实分解开来,并没多复杂,有半个小时,就基本可以掌握。坊间有不少各类图书,都是讲解品饮技巧的,甚至还有光盘。其要点,有所谓“十法”,即候火、虾须水(刚开未开之水)、拣茶、装茶、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淋顶。头遍茶直接冲杯,称为洗茶,然后有所谓“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凤凰三点头”,饮毕还要把茶叶取出,大家欣赏舒展开来的叶片色泽形态。 茶技不论有多少动作,多少程序,其核心都是围绕着洁净、火候、和谐、优美。只要心里有这几个意识,无论怎样冲泡品饮,都不为过。 当然,茶技绝非功夫茶一种。大致可分北方风格、江浙风格、西南风格、西北风格,都自成一体。论传统当首推西南茶技,成都茶馆名满天下,以盖碗茶冲泡为主,茶博士大铜壶挥洒自如,功夫也端的了得。北方人尤其是京津保等地喝茶亦是盖碗,冲泡时动作简单明了,干净利索,没那么多杂碎儿。江浙一带,则是紫砂小壶,青瓷小碗,也没多少花活。西北风格则近乎西南与华北风格的变种,也是盖碗茶,但是内容有所不同,用三炮台沏泡的主要是八宝茶。 以茶的剂量为例,不同地方的人,口味不同,甚至同一地方的人,对不同的茶也有不同的口味爱好。所以,该在壶里放多少茶叶,其实并无定规,全看饮者的意思。初尝新茶,不妨多试几种剂量,找到自己最中意的那一款,然后作为标准固定下来。沏茶倒水,是有遍数限制的,大抵花茶、绿茶、红茶以三遍为度,而乌龙系列则可多达八九遍,因为茶叶占到壶体积的三分之二。普遍的看法,二遍茶是最佳的,尽得其神韵。 或许,正是由于粤式功夫茶的动作成套,显得有文化,而且有表演效果,有利于招徕顾客,所以才格外受茶艺馆的青睐。不管怎么说,在我看来,喝茶与做任何事都是一个道理,那便是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反正我喝花茶或绿茶,是绝不肯用乒乓球大小的杯子一口一口抿的。 茶趣 “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所围绕的中心是“吃喝”。在涉及到的米、油、盐、酱、醋、茶这六样中,大概只有“茶”是谈得上“趣”的。 虽然同样是日常居家饮食,茶比其他食品调料所多的,是它不仅仅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还能创造出或提供很精神化的享受。茶可以是一种沉思、一种文化、一种审美、一种游戏、一种休闲、一种把玩。当然,茶趣并不是每个人喝茶都能领略体味到的。欣赏茶趣,必须有一定的茶缘,有一定的修养,喜欢品茗而且具备一定的知识,最后,还得有悟性与品位,还少不得要有闲情逸致,以散淡之心去品味壶中杯中的乐趣。 古人把享受闲暇看得很重,“偷得浮生半日闲”,确乎是滚滚红尘中极为难得的。茶因为其中大有意趣,从唐宋开始,上层社会精英人物趋之若鹜,文人士大夫爱之好之,品饮的同时歌之咏之,嗜之如命,各逞才思,创造繁育出如此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在茶文化中,不论是日本茶道、中国茶艺还是西方茶礼,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和茶相关的一切物品、工具、环境都是很讲究的,不厌其精,这是为了更充分地烘托、营造出茶趣。可以说,在解渴之外,超出大碗茶实用功能之外,茶的冲泡、品饮的每一个环节与形式,以及相关的用品,都是为了一个“趣”字。名贵绿茶与黄茶中的君山银针,品饮时向来讲究用玻璃杯,就是为了观赏沏泡过程中茶叶的变幻。 不仅是茶具,就连享用茶食,也有很多专用工具。讲究的茶艺馆的茶食用品中,就有专开核桃的工具、专开胡桃的工具、专开栗子的工具,连开瓜子的小钳子都多达五六个品种。所有这些小玩意儿,都是为了使喝茶更为趣味盎然。 茶趣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游戏。茶诗茶联,就是最典型的“文字游戏”例子,唐代就有一字至七字宝塔诗。再比如茶壶盖,向来就流行一种铭文“也、可、以、清、心”,五个字排成一个圆圈,任何一个字都可以当作开头,读出来的句子都通,而且意思大致相同。这些宝塔体、回文体作品,都很耐人寻味,适合饮茶时观赏。 近来围绕茶字做文章的文房四宝与工艺品日见走俏,这当然也是为着“茶趣”。前些日在潘家园古玩城见到一块刻成一函线装书形状的歙砚,上面用金粉写的是一页《茶经》,若论实用,似乎谈不上,但是要价奇高,1800元,我嫌贵没买。过了一星期再去,店主说,卖出去了!可见“知趣”的人还是有的。 喝茶的讲究非常多,而且因地而异。其实所有的讲究,目的也只为了“茶趣”。功夫茶忌讳倒水直冲壶中央,说是怕冲破茶胆。若是让研究流体力学与热学或者是搞化学试验的专家来评说,恐怕此论未必有科学依据。 把品茶作为审美娱乐活动,茶趣的体味与把玩,为我们增添了一份优雅的愉悦。西方人说听音乐是人生在世最纯洁无邪的感官享受,其实,品茶又何尝不是呢?P6-11 序言 这本小书是我偶然拾得的“副产品”,动笔写时并没有想到要出书,结果水到渠成,不仅在2001年出版了,还先后印过多次,而且得到了上百家报刊包括茶学权威刊物的评论或转载甚至连载,在国内近几年所出的五花八门茶书中,可算是侥幸而又侥幸。能否再版加印,是图书品质最直观的标志,现在承蒙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不弃,再次付印,与其说表明了这本小书多少还有点价值,不如说反映了出版家的眼光与胸怀,作为作者既感且愧,我很相信缘分,此生能与茶结缘,与编辑结缘,更重要的是与读者结缘,是我最为珍惜的幸遇。 有必要说明的是,此书不是简单的“翻新”重印,而是升级换代版,新版不仅改用了新书名,还增加了近一半内容,原先的一些差错或不妥当之处都加以纠正改写,尤其是插图颇费了一番心血,特意附上我这些年绘制的多幅茶画。北方有句谚语“原汤化原食”,自写自画,味道如何还要请读者诸君指教。 曹鹏 2007年5月25日草于闲闲堂 后记 出这样一部茶书,在我是纯粹的“计划外生育”。 1998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获博士学位以后,事业上一直处在等待观望状态,虽然身边是轰轰烈烈的网络经济时代,是媒体革命时代,报刊市场天天发生着奇迹,可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机遇一再与我失之交臂,我只能旁观。虽然作为观察者与研究者、分析家,我也还足够努力,甚至算得上高产、有一定影响,但是,相对于自己的实干理想与愿望来说,写写文章搞搞研究,实在是不足道矣的雕虫小技。 没有正业可投入,就有了闲情逸致。徘徊之际只因为一念之差的选择,我就迷失在茶学的天地中,而且乐而忘返。于是就有了关于茶书选题的一个又一个创意。先是编了一部《喝茶的艺术:中国现当代茶文化散文选》,然后又开了“功夫茶话”与“名茶谱”两个专栏,前者是自己习茶的,心得与茶学随笔,后者则是对具体各种名茶的介绍与品评感受。今后时间精力允许,还打算出个注释本的《茶经》。一不做,二不休,这是我的性格,在习茶一事上,表现得很典型。遇事过于“执”,贪大求全,八面出击,所以有朋友说:“你这样太累了!” 本书是从2000年元月开始到7月为止的半年多时间里,利用双休日赶写出来的。本来篇幅不算多,早就该杀青,只是中间几度被别的事情所打断。在我来说,虽然是一篇一篇写,可是并非应付之作,而是下了一番研究构思的功夫的,虽是千字文,但力争每篇都多少有点自己的东西,哪怕是一个观点、一句话。至于文体,倒没有怎么讲究,搞惯了报纸,养成了一个坏习惯,就是只求信息与道理的准确表达,不大计较词藻与行文的艺术感觉。不过,这不意味着写作时没有文体风格意识,毕竟我的本科就是文学,而且从来也没自绝于文学事业。 志在沙场的陆游曾有名句“此身合是诗人未”,挪用过来,我有时也笑问自己“此身合是茶人未”,倘若果真如此,那么,我觉得其实也很不错。 近日,一位学长听说我近来的精力主要用在茶书上,感叹了一声:“这真是浪费——你的精力没用在正地方!”我能体会,他的意思是我本该把精力用在更有优势与特长的领域,言外颇有惜王孙“欲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意思,不过,我并不认为研究茶与写茶对我来说是浪费,相反,茶滋润了我也丰富了我,能有机会写一部茶书,这是该感谢上苍赐予的福气。 曹鹏 2000年7月22日 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