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丛书收入了二十五位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或以厚重见长,或以独特取胜,或曾引起强烈反响,或为读者喜闻乐见。这次重新出版时,对原丛书书目做了调整,增选了一批作品,同时将其中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归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这样,“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丛书的选目更趋完整、全面,使读者能够从不同的阶段和角度更加清晰地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长篇小说创作的发展轨迹和整体风貌。本书是丛书之一,介绍了苏叔阳的《故土》。
苏叔阳,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助教,保定变压器厂工人,北京中医学院讲师,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故土》,传记文学《大地的儿子——周恩来的故事》,剧本《丹心谱》、《左邻右舍》、《夕照街》,以及《中国读本》等。《故土》获第一届人民文学奖。
北京火车站的大钟老是那样,以固定的频率一丝不苟地运转着,每隔一定的时候,奏出一定的曲调,然后庄严地敲响,从来不照顾人们的心情。
袁静雅已经在大钟下徘徊了三个钟头。每一次钟响都撩起她的烦躁和不安。和她一起来接白天明的郑柏年因为有一个手术要做,等了一趟车,见没有白天明,就自己先回去了。她呢,不死心,要再等几趟北上的列车,所以就单独留下来了。
车站的广场,夜晚很凉爽。四面吹来的微风扫荡了白天的暑气,她手里那把盛开的花又泛起一阵阵的香气,使她觉得比在家里舒服得多。这花是父亲袁亦方和魏旭之伯伯要她买的,它代表两位老人的心,献给受了一场罪,重新归来的白天明。这举动颇有些洋化,与老中医的身份不合,但俩老爷子以为不如此便不能表达他们的心情,静雅只好从命。车站上来来往往的旅客很多,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没有什么人关注这花和这拿花的女人。然而,也有几位好事之徒,远远近近地跟着她,用探询的目光扫射她,好像在看一个星外的来客。这目光使静雅很不自在,有几次她不由得停住脚睁大眼睛,向探索者投去一束激光似的目光,看得那好奇者急忙别转脸去。
这种探寻的、审查似的目光,袁静雅近来是太熟悉,太厌烦了。自从她和安适之离婚以后,这目光便包围了她。人世间有时候也的确缺少公平。离婚本来是男女双方的事,是非自有人心管着。可在一些人眼里,离婚总归是女人的不对。背叛了正义、亲人的安适之,由于是男人,就得到宽容,而被迫离异的静雅却常常遭到冷眼的射击。袁静雅已经三十五岁了,充满梦幻的青年时代已经去而不返,但是,秋天般的中年也还没有正式到来。她常常在希望中惶惑,又在惶惑中希望。她觉得自己已经远离了幼稚,不再为一点点小事而激动。但她又觉得自己还远未成熟,常常为了无谓的流言而伤神。
流言是私欲的产儿。人类有了私心也就有了流言。
倘使一个人有了出众的成绩,流言便像苍蝇般钉上了他;倘使这有成绩的人是个女人,流言便会增加一分;又倘使这女人还算得上美丽,流言就更增加一倍;再倘使这女人是单身独处,那么流言就会有如澎湃的浪涛。不幸得很,袁静雅具备以上这四点,便一时间成了流言的靶子。好在这流言还都止于猜测,没有到达演绎的程度,只不过以关心她的形式表现出来。常常有人劝她和安适之复婚,婆心苦口,再三再四,很有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概。她原来曾以为是安适之派来的说客,一定领受了什么好处。可细一打听,也不,都是些热心成性的人,受不了任何一个全须全尾的女人和男人离婚。好像他们生到人世的唯一任务就是撮合一切离异的夫妇。其实,他们无非想得到自我道德的满足,维护一种在他们看来天经地义的道德,至于这道德是否合适,当事人是否幸福,那就不是他们的事情了。
复婚,是绝对不可能的。静雅看见安适之就产生幻觉,以为见到了一个“克格勃”。和一个间谍同床共枕,她受不了。于是,她坚决地回绝一批又一批的复婚论者。用了三年的工夫,才让这些热心家屏声敛气。可是,接着又来了一批改革论者,力主她赶紧恋爱,抓着一个合适的人,马上出嫁。不然,二婚的女人,同年轻姑娘相比,哪怕是跟老姑娘比,也缺乏竞争力。袁静雅连想都没想到再来一次爱情。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