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传播的进化(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人类的交流)
分类
作者 牟怡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不管我们是欢迎还是抵制人工智能,这一天迟早会到来。奇点尚未到来,但经历了几起几伏之后,人工智能终于告别了寒冬。这一次的春天似乎跟之前的几次不太一样,也许奇点真的近在咫尺。所以,在奇点来到之前,我们需要做好准备。

牟怡著的《传播的进化(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人类的交流)》立足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从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和哲学等多角度全方位探讨人工智能将给人类 交流带来的各种影响。

内容推荐

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崭新的交流对象正在逐渐进入人类的日常生活。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随之而来的是对传播模型的革新。人工智能的独特性所带来的对人际交流默认假设的冲击很有可能会引发对交流观点的颠覆。人一人工智能交流对时间维度的改变,对交流对象可控性的放大,以及对信息的无意识无批判等,这些都会如同大坝上打开的细微小孔,最终引来整个大坝的坍塌,进而如河流改道一样,将人类的交流引上不同的道路。几千年来,人类传播的历史一直在提供语言失败的证据。在这次人工智能革命中,我们能否跨越语言的局限,直达交流的终极目标——有效的思想交换?牟怡著的《传播的进化(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人类的交流)》将对这一问题展开全面深入的讨论。

本书首先从媒体技术发展的角度探讨人工智能这个正在崛起的交流对象所代表的趋势。继而第二章从使用的角度,逐一讨论人机传播的交流模式、伦理、一致性、人性、人格、拟人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这一交流区别于人际传播之处。第三章讨论人人工智能交流的效应,包括陪伴效应、自我映射效应等。第四章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对未来作出展望。本书立足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从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和哲学等多角度全方位探讨人工智能将给人类交流带来的各种影响。本书观点新颖,深入浅出,除传播学领域的学习者与研究者以及人工智能爱好者之外,对关心人类发展趋势的大众读者也同样适用。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人工智能:正在崛起的交流对象

 第一节 机器与人

 第二节 智能与人工智能

第二章 传播的模式

 第一节 传播模式

 第二节 伦理的困境

 第三节 交流的一致性

 第四节 互动性

 第五节 人性

 第六节 人格

 第七节 拟人化

 第八节 文化的差异

第三章 传播的效果

 第一节 人机传播

 第二节 陪伴

 第三节 自我折射

第四章 传播的进化

后记

人名索引

试读章节

遵循西方文明的学术传统,不少学者对智能给出了更方便的解释。H.A.凡帝来(H.A.Fatmi)和R.W.扬(R.W.Young)(1970)认为智能是在混乱中发现秩序的能力。借助智能,人们能够对有限的资源(包括时间)进行最优化,以达成各种目标(库兹韦尔,2016)。爱因斯坦则诗意地认为:“智能的真正标志不是知识,而是想象。”

其他文明对非逻辑理性智能形式的强调往往让浸润在西方文明传统下的人们惊诧不已。加德纳就曾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引用过几位人类学家的观察,包括尼日利亚人的舞蹈技能,新几内亚人的游泳潜水技能,以及巴厘岛人对身体关节肌肉的大量锤炼等,这些都无一例外地反映出非西方文化下对身体动觉智能的推崇(1985)。我们不妨想象一下,拥有不同智能形式的人的相遇将是何等有趣的情形?饱受现代科学训练的人来到新几内亚湾,却连基本的求生技能都没有,最后只能淹死在海上。而传统的尼日利亚人来到西方世界,发现这里的人连起码的舞蹈对话都不会,将如何交流?

让我们再来看看交流。

稍微了解一点进化历史的人,都会不得不由衷赞叹语言诞生的意义。因为语言,人类的思想得以表达,情感得以抒发,知识得以传承,文化得以构建。生物学家约翰·梅纳德-史密斯(John Maynard-Smith)和厄尔什·绍特马里(Eors Szathmary,1997)追寻40亿年生命的历程,归纳出8个生物组织中的重大改变,其中包括从无核细胞到有核细胞,从无性繁殖到有性繁殖等。其中语言的出现是自然界中最后一次重要转变,即从灵长类社群到以语言为基础的社群。至此,人工世界中也出现了第一次的转变。再之后,从口述历史到书写历史,从手稿到印刷,从书本中的知识到科学方法,从手工制造到大量生产,从工业文化到无处不在的全球通信业文化也就顺理成章了(凯利,2010)。

通过一个简单的对照,大家可能会更清楚地看到语言在交流与文化塑造上的重要性。海豚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其脑容量非常之大。然而,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海豚并没有发展出文明。大概是因为海洋的环境使海豚留不下任何记录,不能借助语言把知识与经验传递给后代(松尾丰,盐野诚,2016)。

在语言赋予人类优于其他地球生命的能力的同时,语言也给我们的交流套上了无形的枷锁。哈佛大学语言学家及认知心理学家斯蒂芬·平客(Steven Pinker)毫不客气地指出:“语言是一种损失(lossy)的介质,因为它丢掉了关于体验的那部分稳定的、多维度的结构信息。”(2015,p.322)。相似地,传播学家也早已指出,人类的交流只有不到一半的信息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超过一半的信息则是通过语调、表情、肢体动作等非语言方式来传播的。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依然每每对语言的功能执着不已,而遗忘了交流的初衷。于是,各种语言修辞技法大行其道,各类隐喻新词层出不穷,反而容易造成交流双方的理解错位。海德格尔(2000)更是直言不讳:交流不可能是观点和愿望从一个主体到另一个主体的内心传递,而是我们用解释性的话语投身于一个与人共享的世界。就如《圣经》警告世人的那样:“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邪恶者。”

语言发展了人类的心智。心理学家通过核磁共振等神经影像技术比较识字者与文盲的大脑时发现,两者的大脑活动方式有诸多不同。在测量他们的脑波,用一连串认知能力测验对他们进行测试之后,心理学家得出结论:阅读和书写技能的获得改变了脑组织结构……不仅在语言上,在视觉感知、逻辑推理、记忆策略和条理性运筹思维上都是如此(凯利,2012)。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Dalaiel Dennett)赞言道:“在思维设计的历史上,再没有更令人振奋、更重大的一步,能比得上语言的发明。智人受益于这项发明,从而发生了飞跃式的进步,超越了地球上的所有其他物种。”而人类智能又被创造性地运用在社会群体活动中,包括语言的丰富与发展。群居的人类需要能够预料出其他个体可能发生的行为,计算出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有具备足够的认知能力的智能体才能做到群体里的娴熟自如(汉弗雷,1976)。因此,我们很难说清,在语言与智能的相互促进上,孰为因孰为果。

P14-15

序言

寒冬之后,奇点之前

2015年10月21日,全世界科幻迷欢庆的“回到未来日”(Back-to-the-future Day)。在1989年的经典科幻片《回到未来Ⅱ》中,主角马蒂·麦克弗莱(Marty McFly)和布朗博士(Dr.Brown)乘着时光机穿越到了2015年10月21日,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回到未来日故此得名。影片中展示的不少“未来科技”,比如可穿戴设备、体感游戏、3D投影等早已进入现代人的生活。虽然磁悬浮滑板、飞行汽车和时空穿梭之旅尚待实现,但是这部20多年前的科幻电影以其撩动情怀的方式提醒着每个人:科幻与现实,距离其实没有那么远。

另一个例子便是人工智能

2015年,孕育的一年。新媒体技术领域看似平静,实则波涛暗涌。之前被无数人称道的社交媒体开始放慢了“野蛮生长”的速度:世界社交媒体巨头Facebook在欧美发达国家进入瓶颈期,Twitter上用户的活跃度大幅度下降;而在中国,微博处于与Twitter同样的困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数据,微博的活跃用户人数从巅峰时期的3.09亿人次下降到了2.04亿人次;人人网进入被缅怀的阶段,只有少数用户偶尔上去怀旧一下;即使是风头最劲的微信,增长也日趋缓慢。面对这样的局面,业内和学界发出同样的疑问:接下来是什么?

今天,我们站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门口,颇有若干年前无敌舰队驶出海格力斯柱的意味。我们的耳边同时混杂着叫好声和质疑声。这样的场面我们并不陌生。就在不到三十年前,互联网刚刚在公共领域崛起之时,早期网络的拥趸者们纷纷预言互联网将会实现乌托邦社会的理想。然而很快,人们失望地发现互联网上出现了虚拟空间的殖民化,信息获取的不平等以及政府的信息监控等,于是乌托邦的幻梦就随着21世纪之初互联网泡沫的破裂而消亡。伴随而来的是反乌托邦的观点,即未来并非呈现玫瑰色,而是带着灰暗色调的类似“1984”末世情结的悲观前景。当然,今天的学界在互联网带给人类社会的影响上普遍持中立的温和观点。

对人工智能褒贬不一的态度从人工智能诞生之初便开始了。1949年,为了抨击正在兴起的计算机技术和控制论,英国著名脑外科医生杰弗里·杰弗逊爵士(Sir Geoffrey Jefferson)发表了名为“机械人的思维”的演说。演说中,杰弗逊畅言了一段后来被广为引用的激昂排比句:“除非有一天,机器能够有感而发,写出十四行诗,或者谱出协奏曲,而不只是符号的组合,我们才能认可,机器等同于大脑——不光要写出这些,而且还要感受它们。任何机器都无法对成功感到喜悦,对电子管故障感到悲伤,对赞美感到温暖,对错误感到沮丧,对性感感到着迷,对失去心爱之物感到痛苦。”

工业革命期间,机器问题(machinery qLlestion),即机器替代人是否会导致大面积失业的问题,曾引发广泛讨论。如今,机器问题再度出现,只不过这一次的主角晋升到了人工智能。2012年,两位来自:MIT数字经济中心的教授埃里克·布林约尔松(Eric Brynjolfsson)和安德鲁·麦卡菲(Andrew McAfee)在《与机器赛跑》(Race against the Machine)一书中表达了人类劳动力大量被机器替代的悲观观点。然而,他们在2014年的新作《第二机器时代》(The Second Machine Age)中走向了乐观的一面。布林约尔松教授近期在TED的演讲里疾呼:“只有当人与机器展开有效的合作,才会立于不败之地。”另一位作者麦卡菲教授则直接引用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FreemanDyson)的观点:“技术是上帝的礼物。在生命这份礼物之后,技术这份礼物可能是上帝最伟大的礼物了。它是文明之母,艺术之母,科学之母。”

我们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两位经济学家的态度如此迅速地在两年时间里从悲观转变为乐观。然而其他的人工智能悲观主义者似乎立场更坚定一些。比尔·盖茨(Bill Gates)和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Hawking)一贯对人工智能持审慎态度。科技界的传奇人物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更是认为人工智能比核武器还危险,是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2015年,埃隆·马斯克、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克(Steve Wozniak)、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 CEO杰米斯·哈撒比斯(Demis Hassabis)、史蒂芬·霍金,以及上百位人工智能研究专家共同签署了一封号召禁止人工智能武器的公开信。在众多关于人工智能正面及反面的观点中,我个人觉得最有启发的观点是人工智能对民主的威胁。众所周知,一个社会的中产阶级是民主制度的中流砥柱,而未来人工智能大量替代中层的技术工作,带来“职业两极化”的风险,势必导致中产阶级分崩离析,进而瓦解今日的民主形式。

……

用今天流行的网络用语来说,这应该叫作“脑洞大开”。我曾经受益于各种各样脑洞大开的思想和观点,现在,我想同样带给你这样的思维游戏。你可能不会认同我在书中阐述的观点,但是,没有关系,只要这本书能引发你一些思考,打开你的一些脑洞,那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当然,有必要在开始这段思维之旅前给这本书一个明确的定位。首先,这不是一本预测未来产业趋势的书。本书讨论的问题远远不到尼克·波斯特洛姆(Nick Bostrom,2015)所担心的超级智能的情形。本书讨论的人工智能尚未具有自我意识。按照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的划分,本书讨论的还仅仅是针对现阶段出现的人工智能技术,即弱人工智能。其次,这本书虽然涉及人工智能的范畴,但是它绝对不是一本技术层面的书。本书最终的定位还是社会科学领域的著作。尽管本书的很多观点是基于对于未来的预测(我尽量将它们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但是它还是尽可能遵从严格的社会科学学术写作规范,支持观点的论据我都尽量使用原始文献。同时,我无意过多纠结于技术术语的考量,比如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区别。当然,既然是可以与人交流的技术,那么具有或多或少的与交流相关的智能是基本要求。所以纯机械的机器人,比如工业机器人,就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即使它也称得上具有了运动方面的智能。

我以为,为学就是一个不断打破边界的过程,打破认知的边界,也打破学科的边界。本书起源于一个简单的问题,然而寻找答案的过程并不简单。计算机科学、心理学、伦理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学科,并非我的专业领域,却不得不一一拾起。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构建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受益良多。如图灵的助手杰克·古德(Jack Good)所言:“极端独创性的一个方面,就是不将庸人口中的真相视为真相。”我不敢妄称具有极端的独创性,但至少尝试着质疑一些所谓的真相。

本书的结构

本书分成四章。第一章为铺陈,从媒体技术发展的宏观角度探讨人工智能这个正在崛起的交流对象的特性以及它所代表的趋势。第二章着力于传播的模式,从使用的角度,逐一讨论人一人工智能交流的交流模式、伦理,交流的一致性、互动性、人性、人格、拟人化及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内容,指出每一方面区别于人一人交流的地方。第三章讨论人人工智能交流的效应,包括陪伴效应、自我映射效应等。对理论的综述也集中于此。第四章是结论部分,将展开对既有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的预测。写作过程中,我尽量将这几章按照起承转合的顺序进行逻辑安排,但作为读者,你大可不必按部就班进行阅读。

我希望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就像一群人一起登山的过程。有些人看到山上的巨石,有些人遥望远方的云海,有些人欣赏一路上的参天大树,而我看到天上正在飞过的一群鸟儿。于是,我把这段景色分享给大家。这不是居高临下式的教导命令,也不是无关痛痒的自言自语,而是饱含热情的分享。因为我知道,我的读者同样是一群有着强烈好奇心,在各个领域里披荆斩棘的创新者。我们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我分享给你们我的视角。同样,你们也会分享给我你们的。

阅读需愉悦。希望你在这趟思维之旅中随时保持愉悦!那么,就让我们开始吧。

后记

写这本书的念头萌芽在2015年10月间。2015年10月底在上海交通大学一国际传播学会联合举办的新媒体国际论坛上,我作了一个名为“社交媒体在中国:对个人、对社会的影响及其他”(Social media in China:The effects on individuals,society and beyond)的主题发言。在发言的最后,我问了一个被无数人问过的问题:“接下来是什么?”(What's next?)因为这个问题,我又一次被引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从我2005年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开始进行传播学硕士班的学习算来,2015年刚好是我进人传播学领域的第十个年头。在之前很长的时间里,自然科学一直是我的学习领域。就像之前很多人问过我的一样:“你为什么从化学转入传播学?”答案,也正如我之前重复无数次的那样,是兴趣。是的,兴趣引导着我从自然科学领域跨界到了社会科学领域。这是个广义层面的回答,更直接的回答应该是因为问题。不记得从何时开始,一些问题一直深深地萦绕在我的脑海,诸如:“人的观念与态度是如何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媒体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技术是如何影响了用户,影响了社会,进而影响了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我是如此着迷于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以至于我被这些问题指引着做了职业生涯最冒险的一次跨界尝试。

今天,我开始了又一次的跨界。只是这一次,我对我的答案更有信心。

仔细想来,我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关注并非始于2015年。2010年我还在美国康乃狄格大学进行传播学博士阶段学习的时候,我就曾经跟我的导师Carolyn Lin教授探讨过将聊天机器人(更准确地说是专家系统)应用于健康传播领域,为特殊的人群提供准确、全面且具有互动性的健康信息的可行性。可惜当时囿于技术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该研究项目未能成行。然而就从那时起,人工智能技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种种变革性的影响就深植我心。我一直在寻找重新启动这个研究项目的契机,从博士阶段到赴澳门任教时期,直到2015年7月加盟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2014年4月我第一次踏进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园。面试结束后,我在偌大的校园里走着。走到某处的涂鸦时,我看到了用彩色字体书写的一句再熟悉不过的话:“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霎时间,我感到一种冥冥之中的宿命感。这是我非常喜欢的王小波先生的一句话。我一直坚信,在做研究工作的同时抱有诗意的想象与务实的理解是做研究值得追求的境界。我虽然不敢妄称我达到了这种境界,但它一直是我的目标。

这本书虽然着眼于人工智能技术,从传播角度探讨它将如何改变人类社会,但这本书更是我长期以来对很多思考的总结。这个过程中,很多人曾给过我帮助、指导和启发,其中包括李本乾、王建新、俞凯、张进、曹荣昀、吴湛微、李晓静、李骧、许坤等,在此一一谢过。同时也感谢闫改兰小姐为本书拍摄的我的肖像。

一路上遇到的聪明的、有趣的、真诚的人们,请对号入座。谢谢1

2016年12月于上海静安

书评(媒体评论)

彭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

数字时代,人机传播是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传播形态。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人与机器的对话,正深化到人与自我对话的层面,成为人内传播的一种投射或外化。机器作为“人的延伸”,也是人际传播的一种中介,而人工智能将为冷冰冰的、程式化的机器赋予温度与灵性,使机器在人与人的互动中扮演更聪明的角色。人工智能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传播形态。本书作者将人工智能置于传播的视野下洞察,让我们看到人工智能与传播两者碰撞后的耀眼光亮,也让我们思考人工智能时代全新的人机关系及其挑战。

庞建新,优必选科技公司(中国人工智能与服务机器人5页先企业)研发副总裁:

从传播的角度去看人工智能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人工智能是一种通用的科学技术,通过在一个个应用场景中的应用去影响人和他所在的人群。通过这种方式,人工智能影响了几乎所有的领域,传播就是其中一个。人工智能的进步,改变了传统的信源(信息的源头)、信道(信息传输的通道)和信宿(接受信息的终端)的表现方式,正是因为这些改变让人们对人工智能开始有点儿疑虑和担心,但这种疑虑和担心何尝不是人类本身的一个进步呢?我相信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是美好。尽管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人工智能只能应用在一些特别的场景里,不过我们应该时刻准备好拥抱这种进步。这本书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