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为春秋末孙武所作,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有“兵经”之誉。它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规律与指导战争的规律,亦可适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西方的《君王论》、《智慧书》并称为世界三大智慧奇书。由我国著名孙子兵法研究专家施芝华撰写的(插图本)《孙子现代版》,以流畅的笔调,从当代人阐释古代经典的高度,向读者展示出孙子高超的军事谋略、军事艺术,古今中外的战例,人生社会的矛盾冲突以及应对的相应策略,发人深思,启人智慧。为适合读者的阅读口味,本书更以全新的版式和精美的插图,希望读者得到愉快的阅读享受。
《孙子》为春秋末孙武所作,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有“兵经”之誉。它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规律与指导战争的规律,亦可适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西方的《君王论》、《智慧书》并称为世界三大智慧奇书。由我国著名孙子兵法研究专家施芝华撰写的(插图本)《孙子现代版》,以流畅的笔调,从当代人阐释古代经典的高度,向读者展示出孙子高超的军事谋略、军事艺术,古今中外的战例,人生社会的矛盾冲突以及应对的相应策略,发人深思,启人智慧。
前言
孙子生平事迹
计篇
一 战争意义和重要性
——人生避难第一箴言
二 探索战争胜负的“五事七计”
——成功万事的正道治理百业的内功
三战势的意义
——你不用我,我就走
——有主动权就有态势
四 用兵的诡道
——取胜要旨
——取胜技巧
——取胜绝技
五战争胜负可预算
——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周总挨穷
作战篇
一战争需耗巨资
——世界第一军事大国也单打不了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
二作战应速胜
——长线久战耗底气
——不讲究的“快”胜过考究的“慢”
——“窝里斗”会斗垮自己
——知道事情的最坏结果才会知道事情的最好可能
三 粮草应从敌国补给
——从对手身上获资源
四 胜敌强己要靠奖赏
——越赚越能赚
五 用兵贵在速战速决
——宁抢一秒,不停三分
谋攻篇
一 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全胜策
——“破中求全”是最小损失法
——排除万难最高境界
二谋攻的法则
——排除万难完整策略
——排除万难基本思路
三 集中兵力的原则
——最可笑的俘虏是堂吉诃德式的人物
四 将帅对国家兴衰的影响
——将才帅才,相辅才“帅”
五 国君危害军事行动的三种情况
——领导者指挥管理三禁忌
六预知胜利的方法
——五张彩票中一张就胜
七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万事取胜大前提
形篇
一 作战应先不被敌战胜,再待机胜敌
——人生不败第一计
——人生取胜清凉剂
——人生曲伸金刚经
二 自保而全胜必须修明政治、确保法制
——人生取胜的最高境界
——人生立身败身分水岭
——人生航向两要则
三 制胜的五条基本法则
——孙子有一套计算思维方法
——致胜的水势
势篇
一战势的内容
——处处有势势不同
二奇正的作用和变化
——万胜不离其宗
——胜利的内链
三战势的姿态和运用
——致胜的剑技
四 指挥员要善于造势
——致胜的剑气
虚实篇
一转变敌我虚实的要诀
——“主动”的脸上写着四个字
——“主动”的标准像
二 转变敌我虚实的方法
——调动对手的策略
——主宰对手的境界
——“主动”的报名照
——处处受益的戒律
三 探敌虚实的步骤和运用虚实的秘诀
——争取主动的四条锦囊妙计
——无形是用兵的极致
四 用兵贵在避实击虚、应敌变化
——取胜通则
——取胜之魂
军争篇
一 军争的总方略
——人生最快前进法
二 军争的利弊
——人生争利五戒条
三 军争的原则
——取胜交响乐中的“快板”与“慢板”
——万事行动第一动
四 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
——一越简单越有效
五 治气、治心、治力、治变的法则
——人生心战大纲领
——人生取胜绝艺
——千凶万凶不睬你最凶
——保持实力的方法
——懂得机变是因为有机变的头脑
六 攻击敌人时应注意的八项变则
——取胜禁忌
九变篇
一 指挥军队要懂得“九变之术”
——机变取胜的法则
二思考战争要兼顾利害
——万事行动第一想
三操纵诸侯的策略
——使人屈服于我的策略
——使人穷于应付的策略
——使人归附于我的策略
四 备战的法则
——摈弃侥幸的箴言
五 将帅的“五危”及其后果
——人性致命的弱点
行军篇
一 不同地形上行军、驻军和作战的原则
——生存通则
——突遇发怒处置法
——突遇窘境处置法
——周围不宁处置法
二 战时侦察敌情的要点
——人生路上侦察术
三 作战并非兵多就好
——取胜六字诀
四 管教士兵的方法
——管理教育的前提
——管理教育的要旨
——管理教育的时机
地形篇
一 六种地形上的作战原则
——各行各业都要考察自己的“地形”
——新辟之地谋职策略
——谋取悬职策略
——竞争职位策略
——紧缺职位谋取策略
——要害职位谋取策略
——势均力敌谋职策略
二 六种败兵的原因
——败军的模式
三 怎样的将帅才是“国之宝”
——人是地主,地为人用
——做人做官的高胆识
——做人做官的高境界
四 善待士卒才能打胜仗
——做人做官的高风范
五 知彼知己、知天知地才可获胜
——成功万事的要素
九地篇
一 九种地形的含义、性质及其战法
——人生战场要则
二 决定战争行动时的策略
——非常时期要有果断的决策
——人生取胜之魂魄
——人生进取的“静”与“动”
三 深入敌境作战的方法
——搞乱对手就是理顺自己
——摆布人的要则
——神速的要诀
——客场作战的规律
——协同配合的灵丹妙药
——齐心群力的要则
——性格情操修养的高标准
——确保安全的策略
——霸气之军由何来
——指挥众人如一人的诀窍
——生死安危的骇世格言
——取胜第一策
火攻篇
一火攻的形式、目标和条件
——煽风点火种种
二 实行火攻和预防火攻的法则
——要会煽风点火
三 火攻的效力优于水攻
——巧借“水” “火”助成功
四 国君、将帅要懂安国全军之道
——得福须修功
——慎战的金玉良言
用间篇
一 用间的意义和作用
——情报的代价大如天
——胜人一筹在先知
——先知靠人不靠神
二 间谍的种类及其性质
——刺探情报的五种方法
三 用间的秘诀和纪律
——获取真实情报的品格
四 用间察敌的方法和反间的重要性
——刺探情报的突破口
——破对手刺探我情报的方法
五 用上智为间必成大功
——大功靠大智 大智用大间 大间立头功
五 战争胜负可预算
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周总挨穷
开战之前就预计能够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胜利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划不周,胜利条件不足。筹划周密、条件充分就能取胜;筹划疏漏、条件不足就会失败,更何况不作筹划、毫无条件呢?我们根据这些来观察,谁胜谁负也就显而易见了。
《计篇》末段强调“多算”。孙子把“多算”与取胜挂钩,足见对“多算”的推崇。孙子所说的“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计算”,而是“庙算”。古代兴师作战前,在朝廷上谋划作战大计,预测战争胜负,称为“庙算”。“多算”是研讨的各个项目用算术来计算,举兵之前对自己内部数目有得胜的把握。“少算”,即用算术计算敌人和自己的数目后,知道兴兵之前没有得胜的把握。“无算”,即在庙堂上研讨策划时,基本因素(五事七计)之中连一个都没有具备,若忽视这个问题而举兵,注定要失败。可见,无算败于少算,少算败于多算,所以孙子最后说:我们根据这些来观察,谁胜谁负也就显而易见了。
《计篇》第二层文意末尾句“吾以此知胜负矣”,意指内谋于朝廷,即通过敌我客观条件的比较作出的判断;篇尾句“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意指外谋于战场,即在前者的基础上又加上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所得出的结论。由此可见,孙子讲的“多算”内涵宽广。理解“多算”,应把握三点:
第一,“多算”就要多分析。公元238年,魏明帝曹睿拟令司马懿领兵四万,前往辽东讨伐公孙渊。当司马懿整装待发时,曹睿问道:“贤卿此次出征,预料公孙渊将会用何种计策来对付呢?”司马懿在受任之时就分析了情势和将采取的对策等,便顺口答道:“公孙渊得知我军征讨的消息,弃城避战,这是上策;据守辽河抵抗,这是中策;如果坐守襄平,那是下策。”曹睿接着问:“公孙渊到底会采用哪一策,理由又是什么呢?”司马懿以肯定的口气同答道:“如果他善知敌我,明智地定下决心,就会断然割舍眼前利益,弃城出走,以此拖延时日,疲惫我军,待机而战。可是,公孙渊智浅寡断,上策难用。他必然会认为我军孤军深入,难以持久,定会依托辽河据守。接战不利,退守襄平,即由中策转入下策,在襄平等待我军捉拿,这是他的必由之路。”果然,战争的发展如司马懿所料,魏军攻陷襄平,公孙渊父子率数万骑兵突围,被魏军追至梁水上游斩杀,魏军乘胜平定了辽东等四郡。司马懿的料敌如神,在于他“多算”多分析。
第二,“多算”要算在敌先。诸葛亮三出祁山作战中,蜀、魏两军围绕着武都、阴平的争夺,十分出色地显示了诸葛亮“算在敌先”的智慧。那么,诸葛亮引敌就范的奥秘在哪里呢?其一,他善于从自己用兵的“破绽”中,预料敌手的对策,再设一个新计策,破敌之策。其二,他对双方的作战行动,具有周密的时间计算。其三,算敌所算,一改惯例。诸葛亮的“多算”启发我们:指挥员只要善于从实际出发,开动脑筋,揣摩对手,多想几步棋,便能以先见之明,赢得先机之利。
第三,“多算”要有预见力。预见力需要多方面的素质。我同的《电脑报》自1992年创刊后发行势头看好,IDG公司曾表示出对《电脑报》的投资兴趣,并对其估价三千万人民币。多次谈判后,双方达成协议,IDG应以一千五百万人民币投资换取《电脑报》近百分之五十的股份。然而此时,曾以三百万人民币获得《计算机世界》百分之四十九股份的IDG总裁麦戈文,却视一千五百万为“天价”而放弃了。此前,IDG曾要求《电脑报》保持年平均百分之二十的增长率,但在1995年之前和随后的几年里,《电脑报》的增长率一直高达百分之一百。2001年,《电脑报》产业的总体收益高达三亿六千万人民币,纯利润近五千万人民币。《知识经济》总编刘韧说:“这就意味着它的利润已经跟它的很多客户一样,甚至更多。”《电脑报》的客户大多数是中国IT业的领先公司,比如浪潮、清华同方、方正、金山……IDG总裁麦戈文为自己当时的错误决策懊悔了。常言道“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周总挨穷”,这其实是对孙子阳春白雪般“多算”教诲的下里巴人的诠释啊!
综上所述,《计篇》是《孙子》十三篇的首篇,它既是开始又包含了结尾。说它是开始,因其乃打头篇;说它是结尾,因为它已论述了克敌制胜的奥秘,并“胜负见矣”。所以,《计篇》是纲领性的一篇。其深刻的意蕴是:
有了胜利的把握,才可以兴兵作战。P24-26
我写书不喜欢人云亦云,因为这样在学问之舟上要落水。谁喜欢吃别人嚼过的馍?谁又喜欢听别人说过三遍的话?
话又说回来,人云亦云、剪剪贴贴之类也是起步的必然,蹒跚学步、诵记临摹竟也是那样的质朴。就说我自己,我从1985年开始《孙子》的教学,颇长的一段时间,都处于生涩内,像佛门弟子的诵经、打坐、扫地、搬柴,似海湾渔民的摇橹、撒网、补帆、修桨。不知不觉的,没了生涩;无影无踪的,有了空寂。读书读到眼前没了书,大概是灯之熄灭;读书读到目中没了人,可能是蝉之蜕衣。无中生有,于是,有了自己。有了自己,是从听众那里感觉到的;有了见解,是从学界那里比较来的。我一直还不太清楚自己。就是在这样的有我无我、无我有我的交织中,历经十五年后,先后出版了《孙子兵法新解》,《孙子兵法与人生智慧》,《孙子教你“诈”》(以上三书均由学林出版社出版)。好像有一点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再撰写了这本《孙子现代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约我写《孙子现代版》,我欣然接受,这吻合了我的性情。《孙子》是经典,就像上海古籍出版社已出版的这套《现代版》中的《论语》、《孟子》、《庄子》、《周易》、《老子》等一样。一部经典.应当是可以走进千家万户而被老百姓接受的。如果不是这样,表明所谓的“经典”不是经典,或说明我们的学者、研究者没有得其神髓而发掘出它符合当今时代、切合现实生活的思想内涵及其价值。
把经典的神韵融入现代人心,还是得首先原原本本地读懂经典;走进《孙子现代版》,自然得首先跨入《孙子》。《孙子》即《孙子兵法》,亦称《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孙子》问世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它的问世标志着独立的军事理论著作从此诞生。因此,孙武是中国军事学的奠基人,《孙子》是中国军事学的奠基之作。千百年来,世人对孙武及《孙子》的评价迭出,褒扬有加。我以为,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孙子》,《孙子》固然是兵书,但又是智慧之书。
《孙子》是一部精炼而富深刻性的“智慧之书”。《孙子》的精炼可用字数说明,六千零七十二个字(以军事科学院1990年7月版《孙子校释》勘定)几乎都是“箴言”、“哲言”。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对《孙子》的简洁精炼作了评说:“《易》之冠经,《论语》之冠书,《道德经》之冠诸子,……《孙武子》之冠兵法,惟其简也。”《孙子》的深刻性,可用“舍事而言理”来概括。“舍事”,即全书十三篇没有一个事例。“言理”,即只说战争之理。论“兵法”,谈“战事”,竟然可以不讲战例,也不举事例,这在一般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但这恰恰是孙子的“兵圣”风范。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多若星辰,孔子和孙子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也是被世界认可的“东方圣人”。有一位日本学者说:“孔夫子者,儒圣也。孙夫子者,兵圣也。……后世儒者不能外于孔夫子而他求,兵家不得背于孙子而别进矣。是以文武并立,而天地之道始全焉。可谓二人圣功,极大极盛矣!”孔子的《论语》也不是长篇大论,然而其中充满了思想。
欧洲的一些学者认为,人类有三部具有永恒价值的处世智慧奇书,一是马基雅维里的《君王论》,二是孙武的《孙子兵法》,三是巴尔塔沙,葛拉西安的《智慧书》。这三部书都不是长篇大论,却充满了思想和智慧。
智慧,是对事物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梵文“般若”即“智慧”,指如实了解一件事。《孙子》深刻地认识、辨析了战争这件自古以来难以认识和辨析的事,对氏争有着客观正确的判断处理和前所未有的发明创造,这个水准达到了高度的抽象。换句话说,《孙子》采用“抽象法”论述军事领域内部联系和规律,达到了“大象无形”。与“大象无形”这种境界相比,事例则显得那样的渺小和不足挂齿。“事”说明、证明“理”,“理”涵盖、渗透“事”。所以,高度抽象的理论,比之冗长繁多的事例要深刻得多。如果说事例是一罐罐可口可乐的话,那么,理论则是可口可乐的配方。《孙子》高度地抽象,叉普遍地适用。像“精、气、神”,似“红、黄、蓝”。美国海军上校柏特逊说:“在遥远的中国,有两位将军,他们所有的关于战争的议论,都可以凝集在一本小册子里。不像克劳塞维茨那样写了九大巨册,仅自足地写下了数量有限的箴言。而小册子里的每则箴言都具体表现了他们关于战争行为的信条和重要教义。这两位军事主宰者——孙子和吴子,他们无价的真理,已经长存了两千年。”
《孙子》是一部古老而具生命力的“智慧之书”。中国的兵书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体裁之多样,以及数量之大、种类之多,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中国的兵书萌芽于殷商,产生于西周,成熟于春秋。《孙子》是中国兵书高度成熟的标志,它要比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色诺芬(前403-前355或354)的号称古希腊第一部军事理论专著的《长征记》,要比罗马军事理论家弗龙廷(约35一约103)的《谋略例说》、韦格蒂乌斯(四世纪末)的《军事简述》,不仅成书时间要早,学术性要强,而且更有其独特新颖的思想体系。因此,从独立性、完整性的角度,我们可以说《孙子》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兵书”。这一点,还不足以说明《孙子》的古老么?
《孙子》的生命力,不仅体现在自其问世至今的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中,而且超越了这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时空,跳跃着不息的生命脉搏,闪耀着不灭的智慧火光。据记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共经历了各种不同规模的战争达一万四千五百五十次之多。如此众多的战争,有胜利,有失败。然而,正如唐代杜牧所评:“自古以兵著书列于后世、可以教于后生者,凡十数家,且百万言。其孙武所著十三篇,自武死后凡千岁,将兵者有成者、有败者,勘其事迹,皆与武所著书一一相抵当,犹印圈模刻,一不差跌。”(《樊川文集·注孙子序》)纵然考察孙子以前的战争,凡胜凡败,经验教训均可从《孙子》中得到验证;即便预测现已拉开帷幕的、未来将可能高科技地展开的人类第七代战争——信息战争,笔者仍然相信胜者必得益于《孙子》。人类第七代战争,是将改变自有人类以来所有六代战争形态的战争。古今传统的兵书、军事著作,东西方众多的军事理论、作战思想,中外一贯的战斗条令、操作细则……都可能面临着“不合时宜”而被淘汰的境地。然而,《孙子》的思想精髓“不战而屈人之兵”却一枝独秀地生机盎然。
美国教授乔治·斯坦在其《关于信息战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信息战是实战。在信息战中,要在信息的敌我之间制造反差,以便做到孙子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美军上校理查德·沙夫兰斯在《信息战理论简述》中认为,“这些行动的目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或减少暴力行为”。概而言之,在人类将可能用鼠标、键盘进行战争的信息战中,在传统的、常规的作战条令、战斗条例黯然失色的时代,《孙子》依然有着它的顽强生命力。
《孙子》是一部高明而有指导性的“智慧之书”。《孙子》的高明,高在高屋建瓴的战略层面。从理论上讲,这个战略层面是哲学。兵家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源头之一,以《孙子》为代表的兵家思想成为后世中国的一种思想传统。兵书中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军事辩证法,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孙子》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来源于春秋时期唯物主义思潮和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具有浓郁的中国哲学的色彩。孙中山说:“就中国历史来考究,二千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为中国的军事哲学。”从思想上讲,这个战略层面是超越。即孙子超越了从军事研究军事,超越了从战.争研究战争。《孙子》的思想饱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粹的底蕴。正如南宋学者郑厚所评论:“《孙子》十三篇,不惟武人之根本,文士亦当尽心焉。其辞约而缛,易而深,畅而可用,《论语》、《易》、《大传》之流,孟、荀、扬著书,皆不及也。”南宋另一位学者郑有贤认为:尽管后世《孙子》注家蜂起,但永远也无法穷尽《孙子》的高深奥妙之道。日本学者金谷治认为:“我们在这里将发现触及中国思想特质的东西。”
《孙子》的指导性,几乎是无所不及。《孙子》不仅能指导军事上的制胜,而且能指导政治、经济、外交、文化、体育、医疗等各个领域,能指导决策管理、为人处世、市场销售、博弈竞技等各个方面。《孙子》已经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百科性的宝库。军事家誉其为“兵学圣典”;文学家评论道“与其说是兵学的书,不如说是文学的书”,是“不朽不灭的大艺术品”;政治家赞其为“政治秘诀”、“外交教科书”;哲学家称其为“人生哲学”……日本评论家会田雄次指出:“《孙子》是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人类生存的竞争社会之本质的兵书……《孙子》所阐述的战略、战术,是以从深刻洞察人类心理而获得的智慧为基础的。人类的心理从古到今是不变的。因此,《孙子》的学说,在人与人、人的群体与人的群体之间所竞争的方方面面,是可以超越时代而加以应用的。”英国皇家空军参谋长斯莱塞说:“孙子引人入胜的地方,是他的思想多么惊人的‘时新’——把一些辞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昨天刚写出来的。”
《孙子》的战略思想、战术原则,固然是军事谋略,是斗争策略。然而,谋略也好,策略也罢,高屋建瓴地看,其实质都是智慧。战争是人类矛盾、冲突和对抗的最高形式。《孙子》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内在规律和指导战争的规律,不仅被古今中外的战争实践所验证,而且具有超越时空的指导价值,因此它是战争智慧之书。人生也是战场。人生何处无矛盾、无冲突、无对抗?人生既是战场,则何不借鉴战争智慧于人生,而使其衍变成人生智慧呢?金谷治说得好:“《孙子》……蕴含着能够适用于人生整个历程的智慧。”我认为,凡是一切有矛盾、冲突和对抗的领域,都可以且应当借鉴运用《孙子》。各行各业都要学习《孙子》,试想,哪个行业里没有矛盾、冲突和对抗呢?每个人都要学习《孙子》,试想,哪一个人不是生活在矛盾、冲突和对抗之中呢?
《孙子》既然是智慧之书,《孙子现代版》就是要传承《孙子》智慧于现代的世界、现代的社会、现代的人生。这个愿望其实不可能在这本书里完全实现,就如开创一个新局面不是一人所能企及。但,我是在保留《孙子》十三篇原有篇章顺序和结构(《九地篇》除外)的基础上,力图用现代的眼光和笔触来写《孙子现代版》。属于我这个现代学者的“现代”色彩,大抵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层次。划分出每篇层次,并概括其意而列出原汁原味的标题。读者可一目了然地把握每篇的层次文意,不必再像回到学生时代那样蹙眉划分层次段意,从而跟上了现代的快节奏。
其二,观点。每层文意里或多或少传承开掘出当今时代的智慧,并列出新衣新装的观点。读者可眼前一亮地发现每层文意里的要点,有助于像在商场里依己所需所好直奔直指商品那样地先翻览。
其三,原文。用白话显示原文(书中楷体字),却又在紧要处拈出文言原文。就像可以把酒勾兑成这味那型、可以把歌曲谱成这腔那调那样,正宗的东西就如“宫、商、角、徵、羽”那般字正腔圆。
其四,事例。评说议论《孙子》这样一部兵法经典,自然要有战例。但我所选战例,则力图能再从战争引入人生。换言之,从《孙子》思想到战例,再从战例到社会人生的事例,是想流淌出传承,流淌出智慧。
总之,《孙子现代版》像一座中国传统风格的四合院,每一间屋及其门窗都依四合院布局而设,屋里则有现代家具和钢琴,现代抽象画和英特网。说得倒挺像一回事,究竟如何,还得由读者评判。
末了,需要说明本书所依据的《孙子》原文是《孙子校释》(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7月版),但个别处则略为不同,为自己研究所得。
施芝华
2002年12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