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最具国际影响的杰作,书名全称为《匪夷所思的拉曼查绅士堂吉诃德》。 作品描写了读骑士小说入迷的没落绅士吉哈达,自号堂吉诃德,试图用虚幻的骑士之道还世界以公正与太平,先后三次骑着老马出外行侠。他雇请崇尚实际的农夫邻居桑丘·潘萨作为侍从,与自己一起经历了风车大战、英勇救美、客栈奇遇、恶斗群羊、挑战雄狮、人地穴探奇等等奇特事变。他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不断闹出笑话,被人捉弄,屡遭惨败,直至临终之前才翻然醒悟。小说通过塑造与刻画堂吉诃德这一滑稽可笑、可爱而又可悲的人物形象,成功反映了西班牙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揭露了封建贵族阶级的骄奢淫逸,表达了人民对社会变革的要求和愿望。
掌吉诃德,一个穷乡绅,以恢复灭亡了的骑士制度为己任,效法古代骑士,周游天下,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他异想天开地把风车当巨人,把客店当城堡,把群羊当敌人,把铜盆当头盔,把酒袋当脑袋……到处乱砍乱杀,行径荒唐滑稽,闹出不少笑话。直到临终时,他才醒梦悔悟,痛斥骑士小说对自己的毒害。
故事发生在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的西班牙。西班牙是西欧靠大西洋东岸的一个国家。
在一个叫拉·曼却的地方,住着一位姓吉哈达的绅士,本是一位没落的小贵族。绅士年近五十,身材虽然高而瘦,但体格却很健壮。他没有妻室,家里只有一个四十多岁的管家婆,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外甥女,还有一个小男仆,帮他干些喂马、购物之类的体力活。
1.痴迷游侠
这位绅士没有正当的职业,一年四季闲居的时间多,他最大的爱好是读骑士小说。这类小说多是描写古代(五六百年以前)骑士们行侠好义、打抱不平、扶危救难的故事。他看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如痴如醉。把经营、管家、理财之类的事都忘在脑后去了。为了把所有的骑士小说都能弄到手,他竞变卖了好些田地,筹钱去买书,把所有听到看到的骑士小说,都一摞摞地搬回了家。他的床上、桌上、书柜里、甚至地上,到处摆满了骑士小说。这些小说成了他精美的食粮,他一时一刻也离不了。一句话,他完全沉浸在了骑士小说里,每天从黄昏读到黎明,从黎明读到黄昏,端着饭碗读,蹲在厕所里也在读,渐渐,他的脑子里被骑士的画面占满了,他精神恍惚,失去了理性,满脑袋尽是打仗呀,比武呀,挑战呀,救人呀,恋爱呀,调情呀等画面,荒诞无稽的骑士故事主宰了他的神经,他深信这些荒唐的故事千真万确,他对那些武艺高强、法力无比的骑士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深感在当今社会真正的骑士太少了,而现实的社会是多么需要这些行侠好义的骑士啊!
总之,这位绅士被骑士小说弄得完全失去了理性,进入疯疯癫癫的状态。他想入非非,决心自己做个游侠骑士,披上盔甲,手拿兵器,骑马漫游世界各地,到处去猎奇冒险,消灭一切暴行,扶弱济困,承受各种艰难困苦,赢得人们的崇敬,将来功成业就,就可以名传千古。这种一方面为自己扬名、一方面为国家效劳、为百姓谋利的事,是一件好事、美事,是自己应该做的事,也是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他想:如此义举,舍我其谁也!
他决心要离家闯荡世界了,要把书里看到的东西付诸行动了!
游侠要有游侠的行头,要有游侠的打扮。于是,他头一件事就是在库房里翻出曾祖父留下来的那套破盔甲。这套落满灰尘的盔甲,已经生锈发霉,他拿出来一点点地收拾擦洗。但这套盔甲只有一个不带面甲的顶盔,而骑士作战必须戴能掩护整个头脸的金盔,怎么办泥?他别出心裁,设法弥补,便用硬纸壳做了个面甲,装在了顶盔上。这顶头盔是否结实,能否经得起实践考验呢?他拿起一把剑试着往下一砍,咔嚓一声,硬纸做的面甲一下破碎了。他大为扫兴。为了保护自己将来的安全,他又找来一块铁皮,重新做了张面甲装了上去。他看了看,感到够结实了,才放下了心。
骑士骑士,必须有一匹马做坐骑才行。好在自己家里有一匹瘦马,但绅士却把它当成了一匹威风凛凛的骏马。为了一鸣惊人,他用四天时间来为这匹瘦马取名字。他想:马的主人是大名鼎鼎的骑士,马本身又是一匹骏马,没有一个出色的、叫得响的名字说不过去。这个名字不但要能显示出马的身价,也要能显示出它的主人的地位。他反复拟定,不断比较,最终决定为马取名“驽驿难得”。觉得这个名字响亮、高贵,表明它从前是一匹驽马,现在稀世难得。
马有了可心的名字,给自己也得取一个响亮的名字才行啊。于是,绅士又经过八天的思考,决定自名叫吉诃德,这与他自己的姓吉哈达发音相近。他又学习先辈骑士的经验,决定把自己家乡的地名附加在姓上,再加上尊称:堂,自称堂吉诃德·台·拉·曼却。他觉得这样可以标明自己的籍贯,为家乡增光。
有了盔甲和马匹,马和自己也有了新的名字,但与先辈骑士相比,绅士觉得仍有美中不足,即还缺少一个意中人。作为一名游侠骑士如果没有意中人,好比树没有叶子和果子,躯壳没有灵魂,往往会被人看不起的。他想:“游侠骑士常会碰到巨人,我和他交手,把他打倒或劈成两半,降伏了他,那么我可以命令他去拜见我的意中人,叫他双膝跪倒在我那位可爱的小姐面前,低声下气地说:‘小姐,有一位赞不胜赞的骑士堂吉诃德·台·拉·曼却把我打败了,命我到您小姐面前,听您的差遣。’那可多好啊!”
可是,这位意中人到哪里去找呢?绅士想呀想,想到自己曾单方面爱上了附近一个很漂亮的农村姑娘,她名叫阿尔东莎·洛兰索。可是,姑娘对这一切并不知情。他认为她可以作为自己的意中人。不过,他认为姑娘的名字得换一下,要带点贵族公主的意味才行。最后,他决定称她为“杜尔西内娅·台尔·托波索”,“杜尔西内娅”有甜蜜或温柔的意味,后面的几个字是她住的村名。他觉得这个名字悦耳、别致,内心十分满意。
P3-5
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增强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更好地搞好全面素质教育、培养现代化的人才,国家教育部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中对语文课外读物的具体篇目作了较大改动,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的阅读总量,明确规定中学生必须阅读30本世界名著。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米盖尔·台·塞万提斯·萨阿维德拉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被列入其中。
《堂吉诃德》是国际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西班牙文学巨制,是一部讽刺灭亡了的骑士制度的长篇小说。小说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二,位穷乡绅,读骑士小说入了迷,对骑士道精神推崇至极,以至决心恢复已消亡五六百年的骑士道,模仿古代骑士去周游天下,打抱不平,除暴安良,铲除人间一切不平事。他身穿祖上留下来的一套破烂盔甲,提着长枪、盾牌,骑着一匹可怜的瘦马,悄悄外出冒险行侠。还选中邻村一位姑娘做自己的意中人,把这个虚无的美女始终作为主宰自己一切的上帝,愿终身为她服务。他第一次出游极为不利,被打得浑身是伤,被人送回了家。家人看到他被骑士小说害到如此地步,便把满屋的骑士小说一烧而光。但这并未阻止他继续当游侠的行动,第二次他选中邻居一个种地的农夫桑丘,作为自己的侍从,答应将来封他做一个海岛总督。这次出游,他又干出了一系列荒唐可笑的事,几次被打得几乎丧命,但他始终不悟,认为这是作为一名骑士应该经受的考验和付出的代价。最后被人像押囚犯似地押回了家。但稍稍缓过劲后,他又第三次出游了。他一次比一次疯癫得厉害,无时不被一个游侠的责任所驱使,迫不及待地要实现他改革社会的幻想,结果不但处处碰壁,受尽了折磨,而且被那些有钱的官员、富豪和贵妇人当作玩偶一样,任意耍弄、取笑、戏虐,最后败在“白月骑士”之手,从此卧床不起。临终时,堂吉诃德终于悔悟,他说:自己从前是疯子,现在头脑灵清了。知道那些骑士书上讲的都是胡说八道,只恨自己中毒太深,悔悟已迟。他嘱咐自己唯一的亲人外甥女:今后结婚,千万不要嫁给迷上骑士小说的人,否则就不能继承他的遗产。
作者以讽刺夸张的手法,把堂吉诃德荒诞离奇的幻想与苦难中的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的西班牙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以史诗般的规模,描绘了这个时代的广阔的社会画面,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
这部小说一经问世,就受到各国读者的普遍欢迎,现在世界各国已翻译出版达1000余次。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技巧的高超性,使它毫无争议地进入世界文学宝库,成为人们喜爱的世界文学名著之一。
但是,作为中学生必读的这部《堂吉诃德》,是一部分上下两卷、长达72万字之多的鸿篇巨制,要认真读一遍确实不易,不但需要充裕的课余时间,而且有些涉及当时社会的内容也不易弄懂,这对课业负担极重、时间不够分配的中学生来说,不能不是个实际问题。为此,出版社策划出版了这套世界名著精缩本。这样,读者如时间充裕,就可以读原著本,如时间太紧,就不妨先读精缩本。这对广大中学生乃至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不能不是一个福音。
要把一部7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精缩到20万字以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取舍精当,不伤原著的灵魂,我们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努力:
参考多种译本和资料,力争深刻理解原著的精髓,在总体把握原著灵魂的情况下,慎重决定取舍,做到篇幅虽压缩,原著的筋骨犹存。
紧紧围绕主题进行取舍。深刻表现主题的章节和情节,尽量保留,或者作压缩后保留;游离于主题之外的一些传说、故事等,则删节掉。
跟踪本书的两个主要人物——堂吉诃德及其侍从桑丘的活动这个主线,进行取舍和精缩。原著中穿插了与堂吉诃德毫无联系的许多其它故事,占了很大篇幅。如神父讲的《何必追根究底》的故事,本是发生在意大利一座城市里的故事,却一下占用了两章33页,对这种枝枝蔓蔓的东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舍除,使所有的故事紧紧围绕堂吉诃德和桑丘进行。即使与主人公堂吉诃德有关的故事,对许多过于繁琐的过程及描写,也作了必要的简缩,以便腾出篇幅突出主要的方面。
去掉一些生僻的东西,一律不用注释。由于这部小说出版于400多年前,对涉及的当时当地的许多事物、事件、历史人物、地理环境等,现在的q-国人非常陌生,所以各种译本在许多页码下都作出了一条或几条注释。尽管这样,仍形成了不少的阅读障碍。在这次精缩中,在不影响情节发展的情况下,去掉了这些生僻的东西和注释,使整个内容尽显流畅。
对人物的姓名和称呼进行了简化。外国人的姓名,有的多达十几个字,读起来很拗口,还不易记得住。为此在精缩中,对第一次出现的人物用全姓名,以后非特别需要则用简名,有的则用职务代替姓名,既好记,又容易分得清。如堂吉诃德自始至终的两个好友:贝罗·贝瑞斯和尼古拉斯,前者的职务是神父,后者的职务是理发师。精缩本中便一直以“神父”和“理发师”称呼他们二人,既简明又清楚。
精缩,既包括内容、情节,也包括语言。在本精缩本中,除关注主要人物的语言特点和个性风格(如堂吉诃德的疯言疯语又一本正经,桑丘的诙谐有趣等)外,为了阅读方便和亲切,在叙述中还大量采用了中国的语言方式、习惯和词语。
原著中还存在一些疏漏的地方,如有的人物的姓名前后不一致(如桑丘老婆的姓名),有的情节前后有矛盾(如桑丘的灰毛驴问题),在精缩本中都尽量作了统一和补充。
另外,原译本中上下两卷共分126章,每章各有标题。精缩本中根据内容,重设了70个小标题。
以上是在缩写《堂吉诃德》中的几点想法和做法,效果如何,等待大家的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