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作家、《新京报》资深编辑、评论员曹保印,用随笔形式记录的女儿出生后,月子期间每天的生活故事,以及由这些故事引发的评论。30篇随笔的后面,每篇另附500至1000字不等的“经验与教训”,更具体地总结月子期间的注意事项。全书共17万字,是曹保印《天天教育录:一位中国儿童的成长史》的第一卷。
本书更多的是对细节生活、局部生活的关注。比如,由母乳喂养引发的故事,由家庭宠物引发的故事,由月子禁忌引发的故事,由饮食习惯引发的故事,由孩子哭闹引发的故事,由新生儿生活特点引发的故事……还有不少由细碎的事情,像换尿布、洗尿布、擦肚脐、理胎发、剪指甲、洗澡等引发的故事。这些故事充满了情趣,而故事中包含的经验与教训,以及由此而进一步引发出来的观察与思考,比如该不该养宠物、要不要守禁忌等,对读者有着很好的启发。
本书以生活随笔的形式,原汁原味地记录了月子期间的生活,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评论、经验和教训。作者是知名媒体《新京报》的资深编辑、评论员,也是儿童文学作家,对教育问题深有研究。准父母、新生儿的父母,可以把它看成是育婴书,从中借鉴经验、汲取教训;普通的读者,可以把它看成是独特的生活教育随笔集,回望“人之初”时,单纯而美好的生命起点之美;青少年可以把它看成是品德养成书,从中了解父母亲无私的真爱,领悟“父母恩”的深义。本书部分内容发表在作者的博客上,引来众多读者好评。
凌晨4时30分,手机铃声《隐形的翅膀》音乐响起,我从梦中惊起。此时的电话多是急事,而就今天来说,更应该与即将分娩的妻子有关。因为,她这个时候,正一个人在医院的待产病房里,等待分娩前阵痛的到来。
痛苦,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不希望拥有的,更不用说是“等待”。然而,分娩的阵痛,对每一个准母亲来说,却是非常盼望,甚至急切盼望的。只有当这样的痛苦袭来,而且,是以每隔五分钟一次的频率袭来时,整个分娩的过程,才算正式拉开序幕。从这个意义上说,痛苦成了新生命诞生的准确信号。
为了迎接这种痛苦的到来,很多准母亲,还要使用催产药物,迫使子宫收缩。当然,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所谓“瓜熟蒂落”,药物催产无疑是“瓜”不熟时,强迫“蒂”落。尽管如此,对现代城市女性来说,催产药物几乎必不可少,无论是自然分娩,还是剖宫产。是药三分毒。新生命的到来,除了痛苦,还伴随着化学药物。婴儿们舒适的水晶宫,在化学药物的作用下,渐渐空间逼近。
果然,电话是妻子打来的。她说,你们早点儿来吧,已经“见红”了。“见红”这个词,我不知道是不是医学术语,但是,只要是准母亲和准父亲,都明白它的意思:宫缩——每隔五分钟一次的痛苦频率——已经开始,新生命即将从水晶宫出发。新生命在人间的降临,还要先以血水的流淌为引导。
5时整,我和妻子的二姐,坐上第一班公交车赶往医院。这是一家三甲医院,在北京乃至中国,拥有较高知名度。2004年10月10日傍晚,我曾亲眼见到,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的夫人在这里访问。但是,它的妇产科却并非北京最好的,当然也不是最贵的。在北京高级的母婴医院,生一个孩子,花十几万元,很正常。
下了公交车,再步行约10分钟,上妇产科急诊住院部,进1号病房。妻子正站在1号病床前,脸色略显苍白,神情疲惫。她告诉我们,自我们昨天19时(根据医院规定,19时以后,家属不准探望)走后,在外用催产药物的作用下,宫缩痛从21时开始,致使她一夜未眠,只好在走廊里一趟趟走啊,走啊,走……随后,我们开始讨论是自然分娩,还是做剖宫产。此前,虽然也商量过这件事。但是,那只是务虚,现在才算是务实。
在务虚讨论这件事的过程中,除了我、妻子、二姐,昨天还有三位“外援”医护人员的电话加入。一位是我的朋友、煤炭总医院副主任医师郑山海,他在参与讨论之前,也专门咨询了本院的妇产科医生。在此之前,他还曾指导妻子服用补血药物。另两位医护人员,是我的朋友、学者程亚文推荐的,一位是有着三十多年妇产科行医经验的朱少云医生,一位是护十长石明兰。大家共同的意见是,最好自然分娩,实在不行再实施剖宫产手术。
早上8时稍过,一位医生来到了妻子所在的病房。她是应我的同事、记者王卡拉之请,特地来找妇产科医生沟通,请她们同意为妻子做剖宫产的。在昨天务虚讨论时,我事实上已经在妻子的压力下,通过另一位同事、记者魏铭言,找到了和这家医院比较熟的王卡拉的电话,然后,请她出面找熟人“开后门”的。
卡拉是爽快人,很快办妥了这件事。卡拉的这位熟人特别好,不但跟妇产科副主任打了招呼,也跟妻子的主治医生打了招呼。于是,她们当场答应,如果再等两个小时宫口还没有开,就答应我们的要求。就这样,我们的讨论有了最后的结果。由是,新生命的诞生,又被社会因素影响着。
10时,一位男医生来到病房,在咨询了早上是否吃饭等问题后,通知准备做剖宫产手术。在宣教室,他向我们讲解了有关风险情况,例行告知手续,并让我们在同意书和授权书上分别签字。字一签完,妻子就被护士喊进换药房,很快,鞋子、病号服从换药房里,被实习护士递出来。又很快,妻子躺在移动床上,由两位实习护士推了出来,然后,上楼(按错了楼层)下楼,进手术室。进手术室的时候,妻子的表情稍微有些紧张,但是,脸上似乎还挂着隐隐的笑。当手术室的门关上以后,我和二女目耕存门口守候了。
11时20分许,透过手术室的门缝.我听到了一声异常响亮的啼哭。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是孩子出生了。此后一两分钟,一位护工从手术室出来,我便问她里面有几台手术,她回答说是一台。于是,我便知道,这声响亮的啼哭,应该属于我的孩子。果然,11时80分许,一位护士抱着孩子从手术室出来,见到守在外面的我,匆匆说了一声“女孩”,便上楼去了。二姐跟了上去,我被命令不准上去,只许继续守在门外。
此刻,我知道,我的女儿以她异常响亮的啼哭,来到了人间,来到了中国,来到了北京。也正是她的这声啼哭,让我决定了她的乳名:上鸣。此名含义是:上者,一为妻子姓氏(上官),二为高层次,三为尚之谐音。鸣者,响亮之声。上鸣,简约而言,即为鸣之上乘,崇尚上乘之鸣。①此前,尽管妻子并没有完全同意,但是,我已经拿定主意,不管男孩女孩学名均为:天健。天健者,取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希望孩子能够效法自然之运行,强劲刚健。通俗而言,就此名来说,也可简单释为天赐健康。对孩子来说,自然健康足矣。
在取此学名时,有个小插曲不可不说。6月底,旅美学者、诗人沈睿作为指导教师之一,领着十几位学生来中国访问。因为此前与沈老师很熟,也是很好的朋友,所以,在她离开中国之前,我在陶然亭公园旁的林家常菜馆,为她设宴饯行。当时,陪同的有沈老师的另两位朋友——中国旅游出版社副主任级策划编辑赵宇,《中国妇女报》总编室副主任、诗人林木。这是我们几位第二次聚会。
餐毕,林木、赵宇夫妇打车回家,因为和沈老师回家的方向一样,我和妻子便与沈老师边走边聊。说到给孩子取名字时,我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并且说,这样的名字说出口,字掉在地上,个个都会当当响。沈老师笑着说:“到底是写小说的,说话形象。”妻子问沈老师:“名字取得怎么样?”沈老师当即表示:“很好呀。”随后,沈老师也对“天健”这个名字,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样,在潜意识里,妻子可能就已经答应了下来。所以,当孩子出生后,我再次征求她的意见时,她便含笑同意了。
12时许,妻子从手术室出来。不久,女儿被抱来,放在床边的小车里。这时,我才真正观察她。她的脸与其他孩子比,更加白一点儿,所以,当她和其他几个婴儿一起放在大推车里时,我一眼就可以认出她。刚出生的婴儿,放在一起时是很难区分的,即便是孩子的父母,也只能靠挂在身上的、心形小牌上的母亲的名字辨认。(此处,可插此小牌、手牌照片)这一点也很是有趣。P1-5
我与保印兄神交已久。今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前一天,在北京理工大学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我们匆匆见了一面,相谈甚欢。
作为《新京报》的资深编辑,他的敬业精神一直感动着我,他不厌其繁地发来可以作为写作题材的文字,不断文雅地勾起你写作的冲动,因此也不敢懈怠地应付我在《新京报》开的时事专栏“新教育”。
前不久,他主编的大著《中国教育热点新观察》(上下卷)出版,希望我写点文字。我一看那些大家的名字,吓得有点腿软,打了退堂鼓。但是,总觉得欠了他的人情。
前几天,保印兄又来信说,他的女儿“天天”来到这个世界已经46天了,身体很健康。在女儿整个月子期间,他每天坚持写札记,结果陆陆续续,居然写了16万多字。现在,这本名为《月子:一位父亲的札记》的小书,就要在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他说,因为新教育实验强调“师生共写随笔”,要求学会记录自己的生活,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所以他的这种做法,“其实也是新教育的一种形式”。他希望我为这本书写点文字。
我认真地拜读了保印兄的这本书,很快就被书的内容打动了。在感动和兴奋之余,我非常乐意向朋友们推荐这本特别的书。书名让我想起今年春节晚会上,赵本山与宋丹丹表演的小品。似乎宋丹丹曾经在那个小品中,说过要写一本《月子》。现在,宋丹丹没有写出来,被保印兄捷足先登了。这是笑话。而书的副标题却是很真实的,“一位父亲的札记”。
我知道,曾经有许多学者、作家记录过孩子的成长,如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就用近一年的时间记录儿子的生命与生活的历史。但是,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每一个父亲都有自己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都有自己的观察方式与记录视角。因此,这本书呈现给我们的,是发生在21世纪的初叶,北京城里的一个有着教育自觉的知识分子家庭里的育儿故事。通过它,我们可以“更真切地体验生命的神奇,更持久地思考人生的意义,更深入地考察时代的文明”。
我在许多场合说过,孩子最重要的老师是父母。在孩子来到人世以前,我们的父母就应该接受基本的教育理念,掌握基本的教育方法。而现在的父母大部分是“无照上岗”,这与没有经过驾驶训练的司机,其实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危险性更大——因为儿童的早期教育,是决定人的一生发展的关键。所以,家庭的教育,是为生命奠基的事情。在孩子走进学校大门以前,他们的人格特征、行为方式、认知风格,基本上已经开始形成或者具备了雏形。正如惠特曼所说,儿童最初看到的东西,那个东西就成为他的一部分,他就会变成那个东西。
我们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在许多新教育实验学校,我们开展了新父母教育的探索。我们希望父母亲更加自觉地关注与直接地介入孩子的成长,不是把孩子的教育仅仅看成是学校的事情。我们希望让孩子拥有“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希望父母与孩子一起共读共写。因为只有这样,父母与孩子才会避免成为“生活在同一个房间的陌生人”。
当然,新教育实验不可能让所有的孩子成为“哈佛女孩”,不可能让所有的孩子上清华、北大,我们倡导的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他(她)自己,发挥他(她)的个性、特长和潜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享受教育的幸福与快乐,让孩子有一个阳光灿烂的家庭与学校生活,是新教育实验的重要价值追求。同时,我们认为,父母与孩子一样需要成长,而且,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发展。
在这个方面,保印兄为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他用心地记录着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从“降临人间”到“焦虑的体温”,从“梦中的微笑”到半夜的啼哭,从“肚脐盖脱落”到“伤了小脚丫”,从“理胎发成光头”到“安静过满月”,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真实,就像发生在自己家里一样。
他同时认真地反省着每一天的成败得失,在“经验与教训”中,他把月子里发生的所有育婴问题整理出来,从分娩到如何抱孩子,从初乳到吸奶器,从吃奶习惯到爽身粉使用,从换洗尿布到擦肚脐,从理胎发到剪指甲、洗澡。因此,它已经不是一本简单的原始记录,而是经过许多研究分析以后的建议书,简直就是一部现身说法的育婴指导读物。
我想象着这样的图景: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在辛苦地照应妻儿的间隙,在夜半人静的时分,保印兄喝着咖啡与浓茶,一面如饥似渴地读着儿童养育的书籍,一面放电影一般回忆一天的生活,然后疯狂地把这些东西敲进电脑。这是他妻儿的月子,也是他自己的“月子”。
保印兄告诉我,这本书只是他庞大写作计划中的一部分。他将持续记录孩子的故事,完成《天天教育录:一位中国儿童的成长史》作品系列。他说,无论自己的孩子有着什么样的未来,无论对女儿天天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他都会坚持下去,因为这样的记录有着其他所有教育研究难以替代的特殊价值。
这样,保印兄就给了我们许多新的期待。我们在期待阅读保印的育儿故事的同时,也期待着他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新的精彩。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从来没有想到,会写作这样一本书。更没有想到,这本书仅仅只是一个开始。随后,我还将持续记录一位普通中国儿童的成长史,并通过它,更真切地体验生命的神奇,更持久地思考人生的意义,更深入地考察时代的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既是一部个人的成长史,也是一部时代的成长史。
现在,这本书就在我的眼前。16万多字,让它在天天之外,成为一个独立的新生命。为了它的诞生,在整整一个月里,我书房里的灯,几乎每天都要迎来晨光。咖啡和浓茶,成了开动思想机器的能源;哑铃和握力器,则成了提供体力支持的源泉。面对它时,我的满足,与面对天天的感觉近乎相同。
之所以让这本书公开出版,而不仅仅只是作为私人纪念,是因为我坚信,这种原汁原味的、纯粹私人视角的写作,对公共事务也有一份独特价值。毕竟,我所感悟的是一种普世情怀,那就是父母对子女之爱。这种爱,支撑起了所有人的心灵天空,也点燃了所有人的生命激情,它使人生更真、世界更美。
在这本书中,我记录了天天月子里的故事,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涉及天天母亲的生活、我自己的生活,还有一只名叫“铁蛋”的宠物狗的生活。我们四个组成了一个家庭,它普普通通也其乐融融。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细胞,在这个家庭里发生的故事,是一块小小的镜子,映照着文明的面孔。
这张“文明的面孔”,因其表情丰富,而传达着多重信息:既有传统中国社会的生育习俗,也有现代中国社会的健康精神;既有具体而微的个人育婴体验,也有视野广阔的公共事务评说;既有对人类新生命的百般珍爱,也有对动物小朋友的不离不弃;既有对个人幸福生活的由衷感叹,也有对底层民众不公遭遇的真挚感慨;既有对人生命运的希望与追求,也有对时代风貌的批判与思索……
所以,在阅读这本书时,亲爱的读者,你需要在借鉴育婴经验教训的同时,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广阔的胸怀、更加公共的思考,与我一起,与我的家庭一起,在享受私人之小天伦欢乐的同时,参与世界之大天伦欢乐的创造。这就是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种心灵的境界,也是一种文明的境界。而抵达这样的境界,是我们需要实现的共同目标。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一个常识,那就是:婴儿的健康成长,并不只是生理的完美发育,更有与之息息相关的、整个社会文明的完美发育。如果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低下,甚至于不成熟得有些野蛮,那么,即便孩子有着天使的面孔,也极有可能在某一天,在胸膛中生长出一颗魔鬼的心灵。因此,教育孩子,关注他们的成长,就必须让他们——首先是让我们自己,拥有一颗大爱之心。
当然,因为是原汁原味的私人生活记录,所以这本书中,更多的是对细节生活、局部生活的关注。比如,由剖宫产引发的故事,由母乳喂养引发的故事,由家庭宠物引发的故事,由月子禁忌引发的故事,由饮食习惯引发的故事,由孩子哭闹引发的故事,由新生儿生活特点引发的故事……还有不少由细碎的事情,像换尿布、洗尿布、擦肚脐、理胎发、剪指甲、洗澡等引发的故事。
这些故事本身充满了情趣,我自己写的时候常常忍俊不禁,相信读者阅读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比如喝水变牛奶、小狗的吃醋等;而故事中包含的经验与教训,以及由此而进一步引发出来的观察与思考,比如该不该养宠物、要不要守禁忌等,相信对读者会有一定的启发。当然,我的观察与思考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知道,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读者会有更好的答案。 鉴于上述种种,对这本书,读者可以各取所需。
比如,准父母、新生儿的父母,可以把它看成是育婴书,从中借鉴经验、汲取教训。也正为此,我特意在每篇文章后面,添加了“经验与教训”,供读者参考。这样,读者可以更加方便,也更加明晰地了解相关知识。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我所谓的“经验与教训”,并非片面的育婴知识,还有对人文素养的思考。
又比如,普通的读者,可以把它看成是生活教育随笔集。从“月子”这个特殊的时间段,也是漫漫人生路的一个小小横断面上,回望“人之初”时,单纯而美好的生命起点之美,从而领悟为什么需要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毕竟,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压力之大,已经使很多人因难以承受生命之重,而走上绝路。
再比如,年轻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可以把它看成是品德养成书,以便从中了解,正是父母亲无私的真爱,汇聚成自己人生的幸福源头,从而学着用实际行动,认认真真写出一个“孝”字。其实,即便是成年人——比如我自己,也正是从养育天天这个小小的新生命开始,才猛然领悟“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的深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已如开头所说,这本书仅仅只是一个开始,随后,我还将持续记录一位普通中国儿童的成长史,此即《天天教育录·一位中国儿童的成长史》作品系列。故此,诚请读者对本书及随后的一系列作品,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我愿和大家一道,探索儿童健康成长的秘密。
请大家相信,我自己也确信,对儿童整个成长过程持久的个案观察、记录、思考,无论这个儿童将来有着什么样的未来,教育成功或者教育失败,都有着其他所有教育研究难以替代的特殊价值。为了这个价值,请和我一起努力。
最后,我要向以下师友,表示郑重感谢——
感谢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怀宏,正是有了何老师的建议,才有了本书及《天天教育录·一位中国儿童的成长史》作品系列的陆续问世。在本书即将出版时,何老师还写来了十分中肯的推荐语。
感谢著名作家林达老师,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永新老师,他们在百忙之中,欣然应约为本书著序。尤其是林达老师,还先后数次提出了大量极其重要的修改建议,这些建议无论是对提高本书的品质,还是对提升我个人的思想观念,都影响极大。
感谢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建老师、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老师、教育部中央教科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程方平老师,他们为本书撰写了精彩的书评、推荐语。特别是信力建老师,为我的写作提供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支持,我的讲述农民工子女悲苦命运的长篇小说《草根儿》,正是在他的鼎力支持下,被寄赠给了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和部分知名学者。
感谢留法画家、设计师刘旭东先生,他为本书友情拍摄了大量精美图片,也为天天的月子生活,留下了一个永久的美好纪念。
感谢漫画家、设计师许英剑先生,他为本书的封面设计提供了友情支持。
感谢人民出版社编辑,他们的工作效率之高,令我十分惊讶,也尤其钦佩。
感谢薛涌、吴祚来、程亚文、沈睿、徐贲、张干帆、梁治平、莽萍、蒋劲松、陈令山、孟波、王爱军、田延辉、郑山海、宁洪、靳军、杨继、王卡拉、魏铭言、袁志华、何满、王达成、杨华、王艳芳、高红丽、向延华等所有关心天天健康成长的师友们。
在此,还要特别感谢我妻子的姐姐上官百娥,如果没有她在月子之初的悉心照料,恐怕我也难以抽出身来,顺利地为写作这本书开一个好头。 特别感谢天天降生医院的那位曹姓护工,她在天天降生之后的最初几天,给予了天天无微不至的照顾,付出了许多默默无闻的辛劳。
最后,自然还要特别感谢购买本书的每一位读者,您对本书的喜爱,使我深深感动,也是在支持我努力完成《天天教育录·一位中国儿童的成长史》作品系列这一宏大的写作工程。有了你们的支持,我会努力写作得更好。
《天天教育录·一位中国儿童的成长史》作品系列的最新文章,将陆续发表在我的博客上,敬请关注。读者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与我及时交流意见。
我的邮件地址:cbyXW@163.com
cbyxw@hotmail.com
我的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1255602350
2007年8月15日凌晨4时55分于北京
此时,铁蛋鼾声隐隐,窗外虫鸣阵阵,晨光微微
我非常乐意向朋友们推荐这本特别的、现身说法的育婴指导读物。
——朱永新《著名教育家、全国政协常委)
《月子》对无数即将成为父母的读者,是一本实用手册,讲述细微体会。
——林达(著名作家)
打开婴儿心灵之门的钥匙必须是爱。我们因为爱而关注,也因为爱而保护。
——何怀宏(著名伦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读这本书,对做过父母、正做父母和将做父母的人,会有意想不到的启示。
——程方平(著名教育学者,中央教科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我推崇《月子》里总结的经验教训。它比一般大夫写的育儿书,更有一看。
——袁岳(著名社会学家、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
《月子》的启示:生命的历程最该敬重,解读孩子的生命需要眼光更远大。
——信力建(著名民间教育家、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