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月子(一位父亲的札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曹保印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系作家、《新京报》资深编辑、评论员曹保印,用随笔形式记录的女儿出生后,月子期间每天的生活故事,以及由这些故事引发的评论。30篇随笔的后面,每篇另附500至1000字不等的“经验与教训”,更具体地总结月子期间的注意事项。全书共17万字,是曹保印《天天教育录:一位中国儿童的成长史》的第一卷。

本书更多的是对细节生活、局部生活的关注。比如,由母乳喂养引发的故事,由家庭宠物引发的故事,由月子禁忌引发的故事,由饮食习惯引发的故事,由孩子哭闹引发的故事,由新生儿生活特点引发的故事……还有不少由细碎的事情,像换尿布、洗尿布、擦肚脐、理胎发、剪指甲、洗澡等引发的故事。这些故事充满了情趣,而故事中包含的经验与教训,以及由此而进一步引发出来的观察与思考,比如该不该养宠物、要不要守禁忌等,对读者有着很好的启发。

内容推荐

本书以生活随笔的形式,原汁原味地记录了月子期间的生活,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评论、经验和教训。作者是知名媒体《新京报》的资深编辑、评论员,也是儿童文学作家,对教育问题深有研究。准父母、新生儿的父母,可以把它看成是育婴书,从中借鉴经验、汲取教训;普通的读者,可以把它看成是独特的生活教育随笔集,回望“人之初”时,单纯而美好的生命起点之美;青少年可以把它看成是品德养成书,从中了解父母亲无私的真爱,领悟“父母恩”的深义。本书部分内容发表在作者的博客上,引来众多读者好评。

目录

献诗:创造美丽新天堂

序一:与孩子一起成长

序二:祝福中国的孩子和家庭

1.2007年7月13日

剖宫产前·降临人间·分享幸福

2.2007年7月14日

不配有闺女·亲戚的探访·艰难的下床

3.2007年7月15日

小贩的悲哀·阳光型孩子·拒绝糖水

4.2007年7月16日

甜美的睡眠·杂乱的议论·焦虑的体温

5.2007年7月17日

梦中的微笑·护工的泪光·桑拿的天气

6.2007年7月18日

温和·元气·狗娃·读书

7.2007年7月19日

63层的差距·铁蛋的吃醋·听一首“老歌”

8.2007年7月20日

 屎尿的价值·铁蛋的尽职·更改的乳名

9.2007年7月21日

 祝贺复祝贺·铁蛋现亲密·拉了五六次

10.2007年7月22日

 吃奶与读书·铁蚤的机灵·贺礼与贺金

11.2007年7月23日

 吃药·照相·小推车·两个小故事

12.2007年7月24日

 母乳与喝水·久违的同学·商业性家访

13.2007年7月25日

 独立当保姆·公益性家访·音乐的启蒙

14.2007年7月26日

 朋友的关心·母乳的味道·小小夜哭郎

15.2007年7月27日

 桑拿天·纸尿裤·配食谱

16.2007年7月28日

 失败与成功同在·戛然哭与戛然止·思想而不埋怨

17.2007年7月29日

 踢足球的狗·喝水变牛奶·长跑与短跑

18.2007年7月30日

 短暂的睡眠·洗呀洗不停·雨夜催眠曲

19.2007年7月31日

 肚脐盖脱落·闹困的大哭·铁蛋的趣事

20.2007年8月1日

 蚊咬二十余处·采购教育读物·从健康到腱美

21.2007年8月2日

 天明时分醒了·肚子不舒服了·听着儿歌睡了

22.2007年8月3日

 睡了四小时·哺乳的疼痛·月子的禁忌

23.2007年8月4日

 潘家园淘旧书·大哭前所未有·听鞠萍讲童谣

24.2007年8月5日

 哭得人心焦·伤了小脚丫·养恩重于生恩

25.2007年8月6日

 蒙台梭利被绑架·痱子终于消失·博客首发成长史

26.2007年8月7日

谁出卖了我·生命的触角·痛苦的硬块

27.2007年8月8日

水的巨大魅力·剩菜做出美味·扔到游泳池里

28.2007年8月9日

秋老虎真厉害·洗不完的尿布·肌肉重于事业

29.2007年8月10日

理胎发成光头·大批图书到家·家庭保险电话

30.2007年8月11日

安静过满月·铁蛋和小兔子·妻子因噎废食

后记:纯粹私人视角 感悟普世情怀

附录:请看爸爸带小孩的书

试读章节

凌晨4时30分,手机铃声《隐形的翅膀》音乐响起,我从梦中惊起。此时的电话多是急事,而就今天来说,更应该与即将分娩的妻子有关。因为,她这个时候,正一个人在医院的待产病房里,等待分娩前阵痛的到来。

痛苦,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不希望拥有的,更不用说是“等待”。然而,分娩的阵痛,对每一个准母亲来说,却是非常盼望,甚至急切盼望的。只有当这样的痛苦袭来,而且,是以每隔五分钟一次的频率袭来时,整个分娩的过程,才算正式拉开序幕。从这个意义上说,痛苦成了新生命诞生的准确信号。

为了迎接这种痛苦的到来,很多准母亲,还要使用催产药物,迫使子宫收缩。当然,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所谓“瓜熟蒂落”,药物催产无疑是“瓜”不熟时,强迫“蒂”落。尽管如此,对现代城市女性来说,催产药物几乎必不可少,无论是自然分娩,还是剖宫产。是药三分毒。新生命的到来,除了痛苦,还伴随着化学药物。婴儿们舒适的水晶宫,在化学药物的作用下,渐渐空间逼近。

果然,电话是妻子打来的。她说,你们早点儿来吧,已经“见红”了。“见红”这个词,我不知道是不是医学术语,但是,只要是准母亲和准父亲,都明白它的意思:宫缩——每隔五分钟一次的痛苦频率——已经开始,新生命即将从水晶宫出发。新生命在人间的降临,还要先以血水的流淌为引导。

5时整,我和妻子的二姐,坐上第一班公交车赶往医院。这是一家三甲医院,在北京乃至中国,拥有较高知名度。2004年10月10日傍晚,我曾亲眼见到,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的夫人在这里访问。但是,它的妇产科却并非北京最好的,当然也不是最贵的。在北京高级的母婴医院,生一个孩子,花十几万元,很正常。

下了公交车,再步行约10分钟,上妇产科急诊住院部,进1号病房。妻子正站在1号病床前,脸色略显苍白,神情疲惫。她告诉我们,自我们昨天19时(根据医院规定,19时以后,家属不准探望)走后,在外用催产药物的作用下,宫缩痛从21时开始,致使她一夜未眠,只好在走廊里一趟趟走啊,走啊,走……随后,我们开始讨论是自然分娩,还是做剖宫产。此前,虽然也商量过这件事。但是,那只是务虚,现在才算是务实。

在务虚讨论这件事的过程中,除了我、妻子、二姐,昨天还有三位“外援”医护人员的电话加入。一位是我的朋友、煤炭总医院副主任医师郑山海,他在参与讨论之前,也专门咨询了本院的妇产科医生。在此之前,他还曾指导妻子服用补血药物。另两位医护人员,是我的朋友、学者程亚文推荐的,一位是有着三十多年妇产科行医经验的朱少云医生,一位是护十长石明兰。大家共同的意见是,最好自然分娩,实在不行再实施剖宫产手术。

早上8时稍过,一位医生来到了妻子所在的病房。她是应我的同事、记者王卡拉之请,特地来找妇产科医生沟通,请她们同意为妻子做剖宫产的。在昨天务虚讨论时,我事实上已经在妻子的压力下,通过另一位同事、记者魏铭言,找到了和这家医院比较熟的王卡拉的电话,然后,请她出面找熟人“开后门”的。 

卡拉是爽快人,很快办妥了这件事。卡拉的这位熟人特别好,不但跟妇产科副主任打了招呼,也跟妻子的主治医生打了招呼。于是,她们当场答应,如果再等两个小时宫口还没有开,就答应我们的要求。就这样,我们的讨论有了最后的结果。由是,新生命的诞生,又被社会因素影响着。

10时,一位男医生来到病房,在咨询了早上是否吃饭等问题后,通知准备做剖宫产手术。在宣教室,他向我们讲解了有关风险情况,例行告知手续,并让我们在同意书和授权书上分别签字。字一签完,妻子就被护士喊进换药房,很快,鞋子、病号服从换药房里,被实习护士递出来。又很快,妻子躺在移动床上,由两位实习护士推了出来,然后,上楼(按错了楼层)下楼,进手术室。进手术室的时候,妻子的表情稍微有些紧张,但是,脸上似乎还挂着隐隐的笑。当手术室的门关上以后,我和二女目耕存门口守候了。

11时20分许,透过手术室的门缝.我听到了一声异常响亮的啼哭。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是孩子出生了。此后一两分钟,一位护工从手术室出来,我便问她里面有几台手术,她回答说是一台。于是,我便知道,这声响亮的啼哭,应该属于我的孩子。果然,11时80分许,一位护士抱着孩子从手术室出来,见到守在外面的我,匆匆说了一声“女孩”,便上楼去了。二姐跟了上去,我被命令不准上去,只许继续守在门外。

此刻,我知道,我的女儿以她异常响亮的啼哭,来到了人间,来到了中国,来到了北京。也正是她的这声啼哭,让我决定了她的乳名:上鸣。此名含义是:上者,一为妻子姓氏(上官),二为高层次,三为尚之谐音。鸣者,响亮之声。上鸣,简约而言,即为鸣之上乘,崇尚上乘之鸣。①此前,尽管妻子并没有完全同意,但是,我已经拿定主意,不管男孩女孩学名均为:天健。天健者,取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希望孩子能够效法自然之运行,强劲刚健。通俗而言,就此名来说,也可简单释为天赐健康。对孩子来说,自然健康足矣。

在取此学名时,有个小插曲不可不说。6月底,旅美学者、诗人沈睿作为指导教师之一,领着十几位学生来中国访问。因为此前与沈老师很熟,也是很好的朋友,所以,在她离开中国之前,我在陶然亭公园旁的林家常菜馆,为她设宴饯行。当时,陪同的有沈老师的另两位朋友——中国旅游出版社副主任级策划编辑赵宇,《中国妇女报》总编室副主任、诗人林木。这是我们几位第二次聚会。

餐毕,林木、赵宇夫妇打车回家,因为和沈老师回家的方向一样,我和妻子便与沈老师边走边聊。说到给孩子取名字时,我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并且说,这样的名字说出口,字掉在地上,个个都会当当响。沈老师笑着说:“到底是写小说的,说话形象。”妻子问沈老师:“名字取得怎么样?”沈老师当即表示:“很好呀。”随后,沈老师也对“天健”这个名字,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样,在潜意识里,妻子可能就已经答应了下来。所以,当孩子出生后,我再次征求她的意见时,她便含笑同意了。

12时许,妻子从手术室出来。不久,女儿被抱来,放在床边的小车里。这时,我才真正观察她。她的脸与其他孩子比,更加白一点儿,所以,当她和其他几个婴儿一起放在大推车里时,我一眼就可以认出她。刚出生的婴儿,放在一起时是很难区分的,即便是孩子的父母,也只能靠挂在身上的、心形小牌上的母亲的名字辨认。(此处,可插此小牌、手牌照片)这一点也很是有趣。P1-5

序言

我与保印兄神交已久。今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前一天,在北京理工大学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我们匆匆见了一面,相谈甚欢。

作为《新京报》的资深编辑,他的敬业精神一直感动着我,他不厌其繁地发来可以作为写作题材的文字,不断文雅地勾起你写作的冲动,因此也不敢懈怠地应付我在《新京报》开的时事专栏“新教育”。

前不久,他主编的大著《中国教育热点新观察》(上下卷)出版,希望我写点文字。我一看那些大家的名字,吓得有点腿软,打了退堂鼓。但是,总觉得欠了他的人情。

前几天,保印兄又来信说,他的女儿“天天”来到这个世界已经46天了,身体很健康。在女儿整个月子期间,他每天坚持写札记,结果陆陆续续,居然写了16万多字。现在,这本名为《月子:一位父亲的札记》的小书,就要在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他说,因为新教育实验强调“师生共写随笔”,要求学会记录自己的生活,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所以他的这种做法,“其实也是新教育的一种形式”。他希望我为这本书写点文字。

我认真地拜读了保印兄的这本书,很快就被书的内容打动了。在感动和兴奋之余,我非常乐意向朋友们推荐这本特别的书。书名让我想起今年春节晚会上,赵本山与宋丹丹表演的小品。似乎宋丹丹曾经在那个小品中,说过要写一本《月子》。现在,宋丹丹没有写出来,被保印兄捷足先登了。这是笑话。而书的副标题却是很真实的,“一位父亲的札记”。

我知道,曾经有许多学者、作家记录过孩子的成长,如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就用近一年的时间记录儿子的生命与生活的历史。但是,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每一个父亲都有自己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都有自己的观察方式与记录视角。因此,这本书呈现给我们的,是发生在21世纪的初叶,北京城里的一个有着教育自觉的知识分子家庭里的育儿故事。通过它,我们可以“更真切地体验生命的神奇,更持久地思考人生的意义,更深入地考察时代的文明”。

我在许多场合说过,孩子最重要的老师是父母。在孩子来到人世以前,我们的父母就应该接受基本的教育理念,掌握基本的教育方法。而现在的父母大部分是“无照上岗”,这与没有经过驾驶训练的司机,其实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危险性更大——因为儿童的早期教育,是决定人的一生发展的关键。所以,家庭的教育,是为生命奠基的事情。在孩子走进学校大门以前,他们的人格特征、行为方式、认知风格,基本上已经开始形成或者具备了雏形。正如惠特曼所说,儿童最初看到的东西,那个东西就成为他的一部分,他就会变成那个东西。

我们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在许多新教育实验学校,我们开展了新父母教育的探索。我们希望父母亲更加自觉地关注与直接地介入孩子的成长,不是把孩子的教育仅仅看成是学校的事情。我们希望让孩子拥有“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希望父母与孩子一起共读共写。因为只有这样,父母与孩子才会避免成为“生活在同一个房间的陌生人”。

当然,新教育实验不可能让所有的孩子成为“哈佛女孩”,不可能让所有的孩子上清华、北大,我们倡导的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他(她)自己,发挥他(她)的个性、特长和潜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享受教育的幸福与快乐,让孩子有一个阳光灿烂的家庭与学校生活,是新教育实验的重要价值追求。同时,我们认为,父母与孩子一样需要成长,而且,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发展。

在这个方面,保印兄为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他用心地记录着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从“降临人间”到“焦虑的体温”,从“梦中的微笑”到半夜的啼哭,从“肚脐盖脱落”到“伤了小脚丫”,从“理胎发成光头”到“安静过满月”,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真实,就像发生在自己家里一样。

他同时认真地反省着每一天的成败得失,在“经验与教训”中,他把月子里发生的所有育婴问题整理出来,从分娩到如何抱孩子,从初乳到吸奶器,从吃奶习惯到爽身粉使用,从换洗尿布到擦肚脐,从理胎发到剪指甲、洗澡。因此,它已经不是一本简单的原始记录,而是经过许多研究分析以后的建议书,简直就是一部现身说法的育婴指导读物。

我想象着这样的图景: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在辛苦地照应妻儿的间隙,在夜半人静的时分,保印兄喝着咖啡与浓茶,一面如饥似渴地读着儿童养育的书籍,一面放电影一般回忆一天的生活,然后疯狂地把这些东西敲进电脑。这是他妻儿的月子,也是他自己的“月子”。

保印兄告诉我,这本书只是他庞大写作计划中的一部分。他将持续记录孩子的故事,完成《天天教育录:一位中国儿童的成长史》作品系列。他说,无论自己的孩子有着什么样的未来,无论对女儿天天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他都会坚持下去,因为这样的记录有着其他所有教育研究难以替代的特殊价值。

这样,保印兄就给了我们许多新的期待。我们在期待阅读保印的育儿故事的同时,也期待着他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新的精彩。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后记

我从来没有想到,会写作这样一本书。更没有想到,这本书仅仅只是一个开始。随后,我还将持续记录一位普通中国儿童的成长史,并通过它,更真切地体验生命的神奇,更持久地思考人生的意义,更深入地考察时代的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既是一部个人的成长史,也是一部时代的成长史。

现在,这本书就在我的眼前。16万多字,让它在天天之外,成为一个独立的新生命。为了它的诞生,在整整一个月里,我书房里的灯,几乎每天都要迎来晨光。咖啡和浓茶,成了开动思想机器的能源;哑铃和握力器,则成了提供体力支持的源泉。面对它时,我的满足,与面对天天的感觉近乎相同。

之所以让这本书公开出版,而不仅仅只是作为私人纪念,是因为我坚信,这种原汁原味的、纯粹私人视角的写作,对公共事务也有一份独特价值。毕竟,我所感悟的是一种普世情怀,那就是父母对子女之爱。这种爱,支撑起了所有人的心灵天空,也点燃了所有人的生命激情,它使人生更真、世界更美。

在这本书中,我记录了天天月子里的故事,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涉及天天母亲的生活、我自己的生活,还有一只名叫“铁蛋”的宠物狗的生活。我们四个组成了一个家庭,它普普通通也其乐融融。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细胞,在这个家庭里发生的故事,是一块小小的镜子,映照着文明的面孔。

这张“文明的面孔”,因其表情丰富,而传达着多重信息:既有传统中国社会的生育习俗,也有现代中国社会的健康精神;既有具体而微的个人育婴体验,也有视野广阔的公共事务评说;既有对人类新生命的百般珍爱,也有对动物小朋友的不离不弃;既有对个人幸福生活的由衷感叹,也有对底层民众不公遭遇的真挚感慨;既有对人生命运的希望与追求,也有对时代风貌的批判与思索……

所以,在阅读这本书时,亲爱的读者,你需要在借鉴育婴经验教训的同时,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广阔的胸怀、更加公共的思考,与我一起,与我的家庭一起,在享受私人之小天伦欢乐的同时,参与世界之大天伦欢乐的创造。这就是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种心灵的境界,也是一种文明的境界。而抵达这样的境界,是我们需要实现的共同目标。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一个常识,那就是:婴儿的健康成长,并不只是生理的完美发育,更有与之息息相关的、整个社会文明的完美发育。如果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低下,甚至于不成熟得有些野蛮,那么,即便孩子有着天使的面孔,也极有可能在某一天,在胸膛中生长出一颗魔鬼的心灵。因此,教育孩子,关注他们的成长,就必须让他们——首先是让我们自己,拥有一颗大爱之心。

当然,因为是原汁原味的私人生活记录,所以这本书中,更多的是对细节生活、局部生活的关注。比如,由剖宫产引发的故事,由母乳喂养引发的故事,由家庭宠物引发的故事,由月子禁忌引发的故事,由饮食习惯引发的故事,由孩子哭闹引发的故事,由新生儿生活特点引发的故事……还有不少由细碎的事情,像换尿布、洗尿布、擦肚脐、理胎发、剪指甲、洗澡等引发的故事。

这些故事本身充满了情趣,我自己写的时候常常忍俊不禁,相信读者阅读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比如喝水变牛奶、小狗的吃醋等;而故事中包含的经验与教训,以及由此而进一步引发出来的观察与思考,比如该不该养宠物、要不要守禁忌等,相信对读者会有一定的启发。当然,我的观察与思考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知道,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读者会有更好的答案。  鉴于上述种种,对这本书,读者可以各取所需。

比如,准父母、新生儿的父母,可以把它看成是育婴书,从中借鉴经验、汲取教训。也正为此,我特意在每篇文章后面,添加了“经验与教训”,供读者参考。这样,读者可以更加方便,也更加明晰地了解相关知识。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我所谓的“经验与教训”,并非片面的育婴知识,还有对人文素养的思考。

又比如,普通的读者,可以把它看成是生活教育随笔集。从“月子”这个特殊的时间段,也是漫漫人生路的一个小小横断面上,回望“人之初”时,单纯而美好的生命起点之美,从而领悟为什么需要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毕竟,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压力之大,已经使很多人因难以承受生命之重,而走上绝路。

再比如,年轻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可以把它看成是品德养成书,以便从中了解,正是父母亲无私的真爱,汇聚成自己人生的幸福源头,从而学着用实际行动,认认真真写出一个“孝”字。其实,即便是成年人——比如我自己,也正是从养育天天这个小小的新生命开始,才猛然领悟“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的深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已如开头所说,这本书仅仅只是一个开始,随后,我还将持续记录一位普通中国儿童的成长史,此即《天天教育录·一位中国儿童的成长史》作品系列。故此,诚请读者对本书及随后的一系列作品,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我愿和大家一道,探索儿童健康成长的秘密。

请大家相信,我自己也确信,对儿童整个成长过程持久的个案观察、记录、思考,无论这个儿童将来有着什么样的未来,教育成功或者教育失败,都有着其他所有教育研究难以替代的特殊价值。为了这个价值,请和我一起努力。

最后,我要向以下师友,表示郑重感谢——

感谢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怀宏,正是有了何老师的建议,才有了本书及《天天教育录·一位中国儿童的成长史》作品系列的陆续问世。在本书即将出版时,何老师还写来了十分中肯的推荐语。

感谢著名作家林达老师,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永新老师,他们在百忙之中,欣然应约为本书著序。尤其是林达老师,还先后数次提出了大量极其重要的修改建议,这些建议无论是对提高本书的品质,还是对提升我个人的思想观念,都影响极大。

感谢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建老师、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老师、教育部中央教科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程方平老师,他们为本书撰写了精彩的书评、推荐语。特别是信力建老师,为我的写作提供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支持,我的讲述农民工子女悲苦命运的长篇小说《草根儿》,正是在他的鼎力支持下,被寄赠给了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和部分知名学者。

感谢留法画家、设计师刘旭东先生,他为本书友情拍摄了大量精美图片,也为天天的月子生活,留下了一个永久的美好纪念。

感谢漫画家、设计师许英剑先生,他为本书的封面设计提供了友情支持。

感谢人民出版社编辑,他们的工作效率之高,令我十分惊讶,也尤其钦佩。

感谢薛涌、吴祚来、程亚文、沈睿、徐贲、张干帆、梁治平、莽萍、蒋劲松、陈令山、孟波、王爱军、田延辉、郑山海、宁洪、靳军、杨继、王卡拉、魏铭言、袁志华、何满、王达成、杨华、王艳芳、高红丽、向延华等所有关心天天健康成长的师友们。

在此,还要特别感谢我妻子的姐姐上官百娥,如果没有她在月子之初的悉心照料,恐怕我也难以抽出身来,顺利地为写作这本书开一个好头。   特别感谢天天降生医院的那位曹姓护工,她在天天降生之后的最初几天,给予了天天无微不至的照顾,付出了许多默默无闻的辛劳。

最后,自然还要特别感谢购买本书的每一位读者,您对本书的喜爱,使我深深感动,也是在支持我努力完成《天天教育录·一位中国儿童的成长史》作品系列这一宏大的写作工程。有了你们的支持,我会努力写作得更好。

《天天教育录·一位中国儿童的成长史》作品系列的最新文章,将陆续发表在我的博客上,敬请关注。读者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与我及时交流意见。

我的邮件地址:cbyXW@163.com

cbyxw@hotmail.com

我的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1255602350

2007年8月15日凌晨4时55分于北京

此时,铁蛋鼾声隐隐,窗外虫鸣阵阵,晨光微微

书评(媒体评论)

我非常乐意向朋友们推荐这本特别的、现身说法的育婴指导读物。

——朱永新《著名教育家、全国政协常委)

《月子》对无数即将成为父母的读者,是一本实用手册,讲述细微体会。

——林达(著名作家)

打开婴儿心灵之门的钥匙必须是爱。我们因为爱而关注,也因为爱而保护。

——何怀宏(著名伦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读这本书,对做过父母、正做父母和将做父母的人,会有意想不到的启示。

——程方平(著名教育学者,中央教科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我推崇《月子》里总结的经验教训。它比一般大夫写的育儿书,更有一看。

——袁岳(著名社会学家、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

《月子》的启示:生命的历程最该敬重,解读孩子的生命需要眼光更远大。

——信力建(著名民间教育家、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1: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