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几何人生(丘成桐自传)(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国)丘成桐//史蒂夫·纳迪斯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了丘成桐从中国乡村的贫穷少年成长为举世闻名的世界级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困顿清苦的童年,艰苦卓绝的异国求学路,初入数学界的一鸣惊人,名声大噪后的风起云涌,对中国基础科学建设的拳拳之心……攀登科学高峰,拨开浮华迷雾,丘成桐直面盛誉、无惧挑战,讲述触动人心的传奇人生。
书中特别收录丘成桐原创诗词赋文,学贯中西、融通文理,尽显大家风范。他的故事就是展示中国的一个窗口。通过他,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正努力与现代科学结合在一起,并终将重塑世界科技的秩序。
作者简介
丘成桐,全世界当今伟大的数学大师、国际著名教育家。现任哈佛大学数学系主任、格罗斯坦因讲座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意大利科学院院士。荣获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同时获得了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克莱福特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等国际科学大奖,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同时获四项大奖的一人。
丘成桐先生解决了卡拉比猜测、正质量猜想等一批世界难题,对数学、物理、计算机图形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他是当今重要的数学分支“几何分析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他领导的几何分析创新团队为解决世纪难题“庞加莱猜想”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第一章 童年颠沛
第二章 何去何从
第三章 初履北美
第四章 仰望卡峰
第五章 高峰挺进
第六章 故里难通
第七章 斯年堪纪
第八章 弦筹共融
第九章 适彼乐土
第十章 矢志兴中
第十一章 庞氏余波
第十二章 东风西风
附录
研求之乐
在清华大学2020届数学科学系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贺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成立
杭州会议序
中华赋
后记
序言
余今年七十,与新中国
同寿。幼时,成长于香港
之乡村田野间。承父母训
诲,以长以成,一生未敢
偏离初志:法古今贤人,
成不朽事业,兴中国基础
之学问也。
余生也幸,得逢其时。
贤师益友,扶持切磋。创
几何分析之学,穷物理宇
宙之源。先父启我于天人
之际,授我以古今哲人之
思,使我标心万古,不侥
侥于功名,不汲汲于富贵
。其后先师省身先生示我
以纤维几何之学,莫里先
生授我以估值之术。遂与
斯坦福大学诸友,徜徉园
林,激荡玄思,消解前人
之巨疑,修建数理之桥梁
,此中之乐,不足为外人
道也。
余于一九七九年首次回
国,得抚触机场故国泥土
。旋即与科学院及中国高
校诸君子合作,图谋大兴
。群策群力,渐有所成。
四十年来家国情怀,感触
良深。此中有赖中央之扶
持,亦国运之隆盛故也。
子日:“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余一生读书为
人,不敢言不逾矩,然而
未犯大过者,盖母亲妻子
之规范也。余母若琳,吾
妻友云,训子持家以自强
不息,不贪不欲,立善立
德,慈心为怀。恩泽至于
子明诚、正熙,孙义凯、
义洁,庶几无愧于先人矣

余于一九六九年九月一
日抵达美国,至今五十年
矣。余无西方科学之熏陶
,无以至今日。美国之价
值观,于我心有戚戚焉。
然中华文化旧壤,父母之
邦,饮水思源,无日或忘
。富贵非吾愿,他乡不可
期。唯愿中美友谊永固,
忠恕传家,科学长青。
少时读《史记·孔子世家
》,太史公有言:“天下君
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
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
,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盖有感焉。
今日年长,谨以靖节先
生诗句作结: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
违。
此书由余口述,友人史
蒂夫·纳迪斯笔录,今得友
人夏木清译为中文,至为
感激。
是为中文版序。
丘成桐
己亥牟冬于北京
导语
“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亲述自传!
从中国乡村的贫穷少年,到举世瞩目的“数学皇帝”,走进世界级科学家的大脑,感受非同寻常的传奇人生!
以甜甜圈讲解拓扑学,从广义相对论到弦理论,触摸人类智慧的边界,领略数学之美!
收录丘成桐原创诗词赋文,万言长赋《中华赋》震撼发表;学贯中西、融通文理,尽显大家风范!
收录丘成桐2020年致清华大学毕业生演讲稿,在新冠时代寄语中国青年:立足祖国、坚持不懈、敢于挑战!
后记
在进行重大的实验或研
究计划之前,研究人员经
常会讨论他们想从中知道
什么,但每次总有意想不
到的事情发生,或是令人
沮丧的挫败,或是意外的
收获。人生亦是如此。你
可以在日志上把整个星期
都安排好,甚至连每小时
要做什么事都写得清清楚
楚,但每天都会有想不到
的事发生,包括惊喜。
2018年初,蕉岭的一位
干部忽然通过一位朋友林
健行(他也是客家人)联
系我。其实我从来没有在
故乡生活过,首次到访时
刚刚度过了三十岁生辰。
这些年来,前后只到访蕉
岭三次。然而,那是父亲
和祖辈世世代代居住了八
百多年的地方,我总是将
蕉岭看作我的根。
县领导正计划沿着石窟
河兴建公园,希望它会成
为一个主要的旅游景点。
在计划中,公园里面会建
造一些雕塑。我也算是蕉
岭的名人了,县政府领导
陈伟明通过林健行问我可
不可以将我的雕像也放进
去。(这个1979年我到访
过的偏远乡村,当时连酒
店和柏油路都没有,现已
发展成为一座欣欣向荣的
城市,将要有自己的水上
乐园了。)我觉得很荣幸
,但还是提出另外的想法
,与其立一个相貌普通的
人像,何不考虑更不平凡
的主题:一个卡拉比—丘
流形。这是初次接触时我
做的提议,我们就这个提
议讨论了不少细节,堂侄
丘文慈和林健行都花了很
大工夫和县领导及乡亲父
老沟通,工程很快便落实
了。
差不多同时,我得到安
德鲁·汉森的消息,汉森是
印第安纳大学的计算机学
者。他原本是搞弦理论和
相对论的,在麻省理工学
院取得博士学位后,于
1971年到高研院做博士后
研究。当时我刚从伯克利
毕业,也到了普林斯顿,
时常跟辛钦等人讨论那“好
到难以置信”的卡拉比猜想
。也许当时这些对话感染
了汉森,他后来成了把卡
拉比—丘流形可视化的专
家,闻名于世。
1999年,他为布莱恩·
格林的畅销书《宇宙的琴
弦》中的卡拉比—丘流形
画插图,四年后又为大受
欢迎的同名NOVA电视节目
配动画。我和纳迪斯合著
的《大宇之形》一书,封
面也采用了他的一张卡拉
比—丘流形的图片。在各
地讲演时,他的图像都能
用上。所以,汉森正是我
要找的人。
汉森说,他刚好跟巴尔
的摩的雕塑家比利·迪飞合
作,打算制造一个直径约
1.2米的卡拉比—丘流形,
以三维的切片来表达六维
的流形。质料是不锈钢或
铜,完成后会放置在印第
安纳大学校园内。设计已
完成了一阵子,只待最后
的批准。或者是出于个人
的偏见,我相信不久之后
,这些雕塑无论在艺术上
还是在教育上的价值都会
广为人知。
我把蕉岭的计划告诉汉
森,那将是一个约3.6米高
的卡拉比—丘流形铜雕,
气势磅礴,名副其实是一
首几何的颂歌,汉森的设
计会为整个计划增色不少
。消息传得很快,清华大
学的数学中心也想立一个
卡拉比—丘雕塑,放置在
数学楼四合院的外面。
2018年春,汉森到了中国
,他和中心副所长郑绍远
见面,考察放置雕塑的最
佳地点。在这期间,同事
和我也认真在考虑,在海
南岛度假城市三亚由清华
管理的数学会议中心,也
建造一个卡拉比—丘雕塑

可以想象不久之后,这
个雕塑会在各地建造起来
。弦理论假设无论在空间
哪一点,身处何地,手触
何处,无不有一个微小的
六维卡拉比—丘流形隐藏
其中,对物质世界发挥着
重要的影响。根据弦理论
,这是隐藏宇宙中重要而
无处不在的特质。假使理
论是对的话,这些雕塑会
有助于将肉眼看不见的部
分显示出来。就算这套大
胆的理论终究没有成功,
这些卡拉比—丘流形依然
是美丽的。而且,它们的
重要性早已在物理和数学
上展现了许多次。
在念研究院的第一年时
,我已为卡拉比方程式的
美丽所倾倒,当时我只有
二十岁。过了几十年,我
才有机会看到汉森这些漂
亮的图像和三维的雕塑。
数学家都希望和业外人士
共享深奥数学里的激情和
兴奋。可是,在过去几十
年,甚至上百年间,种种
使社会大众了解的尝试都
没有成功。我不会天真到
相信这些雕塑能使大众明
白其中的数学,只愿这些
把艺术和数学结合起来的
作品,能激发出一点兴趣
的火花。也许会有一些小
孩,在和父母来游园踏青
时,对这个从未见过的奇
怪物体感到新奇。当然,
他们不会知道那是非线性
微分方程的副产品,就如
他们也会全神贯注地看着
石库河中自然生成的漩涡
,不知道那也是种非线性
现象。
在这些小孩之中,或许
有几个会进一步看看雕塑
底座上的说明,那里提到
卡拉比猜想,和它如何影
响人类的宇宙观、基本粒
子物理以及多个数学领域
,如微分、代数几何与数
论等。换句话说,一个知
者寥寥的几何前因,竟引
出了这么多的结果,那是
卡拉比六十五年前提出猜
想时做梦也想不到的。由
此,它唤起了这几个小孩
对数学的兴趣,最后竟以
此为事业,就像我小时候
的情况一样。就算最后只
有一个小孩因此艺术品而
走上数学的道路,这也是
很有意义的。在数学的领
域,一个人具有浓厚的兴
趣和毅力,再加上一点儿
天分、一点儿运气,就足
以成就大业了。
书评(媒体评论)
宇宙的密码,也许就刻
在卡拉比—丘空间的几何
之中。
——布莱恩·格林,美国
物理学家、《宇宙的琴弦
》作者
在哈佛,丘成桐一个人
就是一个数学系!
——艾沙道尔·辛格,美
国数学家、阿贝尔奖获得

丘成桐是近四分之一世
纪里有影响力的数学家。
——西蒙·唐纳森,英国
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
丘成桐的故事就是展示
中国的一个窗口。通过他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着
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
正努力与现代科学结合在
一起。如果这种结合获得
成功,终将重塑世界科技
的平衡。
——《数学皇帝》,《
纽约时报》丘成桐人物专
稿
精彩页
人生于世,将会何往,将做何事,成就会如何,无人能够预知。对于第一个问题,有的人终其一生,皆局限于其出生地不远;有的人足迹却覆盖广袤,本人即属后者。我在数学和物理的世界中走过了既宽且远的路,在现实世界中亦然。
我是客家人。也许漂泊是命中注定,同时也是家族的传统。客家这族群来自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千百年来因多次战乱而被迫南迁,从此向各地流播。许多世界著名领导人,比如孙中山、邓小平、李光耀,都是客家人。
今天,全世界约有八千万客家人。顾名思义,作客别家,和游牧民族不同,他们的迁徙是为势所迫,为了逃避战争或饥荒,有的也纯为讨生活。客家人在这过程中筚路蓝缕,打造了坚忍不拔的性格。他们当中不少人,初时还梦想回到家乡,但当时机来了,他们也会留在各地,即如我的祖辈,世世代代居于蕉岭,己超过八百年了。
不过,客家人无论在哪里安定下来,他们往往只能分得山上最贫瘠的农地。地面河谷那些肥沃的土地,早已有人开垦耕耘。在比较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农夫没法大量种植主要的作物如稻米和小麦,只能种些玉米和番薯,有时连这些作物也种不好。土地的种植条件差,好处是离开时不会依依不舍。由于战乱或其他紧急情况,客家人往往被迫再次流离。
我的一生亦是如此,也曾几度迁徙。小时候为生活所迫,搬了几次家,长大后因工作的改变而迁居,那是学术界常见的情况。我出生于中国南方的城市汕头,时维1949年4月4日,上面有三位姐姐,成珊、成瑚和成瑶,和一位兄长成煜。六个月后,父亲和母亲带着我们五人来到香港。
跟其他人一样,我的父亲丘镇英当时相信留港也是暂时的,历史已证明这种想法的错误了。在较亲的亲戚当中,有的移民北美,有的移民英国,很少人回到中国内地定居。
在成长期间,父亲跟母亲梁若琳多以客家话交谈,这种方言今天己很少听到了。父亲和学生沟通时,则以普通话为主。离开了家的范围,我在学校则讲粤语。父亲饱受客家文化的熏陶,以培育英才为抱负。大家都认为必须努力读书,学习出色,才会有机会出人头地。从学问而非财富上说,他自身便是个成功的例子。他是个受人尊敬的学者,著书立说,并教授哲学、历史、文学、经济和其他科目。
直至今天,父亲在我心中还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我深深地受到客家文化的影响,也曾试图将这种文化传给儿子明诚和正熙。同时,我也喜欢旅行,旅行除了是工作上所必需外,它亦能让我接触到无论是在学术领域内,还是在“象牙塔”外的新事物和新思想,这都是极有裨益的。
父亲严格要求孩子努力读书,他自己小时候即是如此。他生于广东省的蕉岭县,那时读书可不容易。因为家贫,没钱买书写用的纸张,只好到寺庙捡拾拜神用的纸张。他努力学习,成绩出众。
五岁时,他已能默记《论语》中的章节,也能默记《孟子》中的篇章。七岁时,他进了西式学校,整个中学阶段的成绩都名列前茅。十八岁时,他考进了军校,但不久因健康问题退了学。后来他到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二十二岁时拿到硕士学位。
母亲则没有父亲那么幸运,中学毕业后,就没有机会念下去了,只得在图书馆当职员。(她父亲梁伯聪,即我的外祖父,是受人钦敬的学者,以书画诗词著名,20世纪中国画坛的巨匠林风眠便是他的学生。)必须指出,母亲本应升读大学的时代是1930年的后期,那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女大学生寥寥可数。我不能肯定母亲对于上不到大学是感到失望,还是根本没想过。当时社会传统的想法是,不管对或不对,为了光耀门楣,女性都要为丈夫和儿子的成功做出牺牲。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