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是万仞群峰、浩瀚之海,在这些古老的文化面前,我们就如的沙砾一般谦卑。本书从充满神秘色彩的《山海经》和《诗经》开始,讲述了先秦时代诸子百家的思想以及这时代涌现的诸多文学著作,继而讲述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大唐及宋代的文学繁华与鼎盛,及到元明清到现代文化的繁荣。本书为我们描摹了一张中国文学的精致地图,流连其中,使我们深深了解到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发展之路,使我们深深震撼于祖国文化的伟大与奇特魅力之中。新世纪的中国人不可能舍弃前人创造的文化,只有深深了解这些,壮丽的历史才能真正成为我们新世纪中国人的财产。
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什么问题?为何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竹林七贤是怎么影响当时的社会风气的?谁是响当当的铜豌豆?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是哪部?……
这些我们都应该知道点。
“知道点”丛书落脚点虽然宏大,着眼点却是谦虚俏皮,北大青年学者数十年读书心得完美分享,图文并茂,带你领略中国文明与历史的博大精深。
神话与传说的渊薮——《山海经》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日精卫,其鸣自。是炎帝之少女,名日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北山经·精卫填海》
这则神话出于《山海经·北山经》。《山海经》仅仅三万一千多字,却是一部涵盖古代地理学、方志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药物学、社会学、历史学、人文学、民族学、神话学和巫术学等集大成的旷世奇书。它文字简洁、内容丰富、整体有序、结构严谨,共十八卷,分《山经》五篇,《海经》十三篇(《海外经》四篇, 《海内经》五篇,《大荒经》四篇),成书于战国初至汉代初年。关于它的作者,学界有不同的争论.有些古籍记载,认为《山海经》是夏禹、伯益所作,其实没有那么早.大部分成于战国时期的楚地,《海内经》部分成于西汉。《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地理著作,它在文学史上的特殊价值,主要是保存了我国远古时代丰富的神话传说。它是我国古代收集神话最多的典籍,据统计,全书记述神和神话故事四百多个,内容十分丰富。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海外北经》)夸父是古代一个氏族的名称,其特点是“其为人大”,神话中的夸父是这个同名氏族的代表,同时也是父系氏族社会男性力量的化身。 《大荒北经》中是这样描述夸父的:“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日夸父。”夸父为什么要去逐日?这个简短的神话并没有给出答案。当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之后,对环绕于周围的这个大自然充满了好奇,面对日月变化、四季轮转、风雨雷电、洪水肆虐、瘟疫横行,我们的先民有强烈的探寻自然界奥秘的冲动。“夸父逐日”正是这种探索的渴望、探索的过程以及探索的艰辛的艺术再现。然而面对强大的自然界,人总是显得那样渺小,对自然的挑战得到的往往是失败与死亡,尽管夸父追上了太阳,他最终还是倒下了.这使人不由得生发出浓重的悲剧感。但是夸父形体的毁灭。个体生命的结束,并不是斗争的结束。神话让夸父的手杖变化为郁郁葱葱的桃林(邓林即桃林)。《列子·汤问》中描写得更为动人:“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弭广数千里。”可见夸父不仅有与自然斗争的坚强意志,更将自己最后的身躯化为桃林养育后人.激励后人.让人们继续与大自然斗争。从而展现出一种死而不已、奋争不息的悲壮崇高的艺术境界。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在上古时期,对人们的农业生产危害最大的可能就是洪水了,所以在原始文明中都有关于洪水的神话传说。基督教文化中洪水神话是神对人的罪行的惩罚和人类的自省.而我们的洪水神话却强调人对自然的抗争,强调自我拯救。相传在尧的时代发生了一场大洪水,大家一致推举鲧去治理洪水,他首先奔赴天庭,央求天帝收回洪水,还给人们安宁的生活,可是没有奏效;于是他采用“堵”的方法治水,把高地的土垫在低处,堵塞百川。然而治水九年,洪水仍旧泛滥不止。正当他烦闷之际,一只猫头鹰和一只乌龟相随路过.告诉他可以盗取天庭至宝“息壤”来堙塞洪水。鲧深知此举的罪责。但是看到受尽煎熬的人民,他义无反顾,排除万难,盗出了“息壤”。“息壤”土果然神奇,撒到何处。何处就会形成高山挡住洪水,并随水势的上涨自动增高。天帝知道鲧盗息壤的事情后,派火神祝融将鲧杀死在羽郊,取回了“息壤”,洪水再次泛滥。鲧死不瞑目,尸体三年不烂,天帝知道后怕鲧变成精怪,再次派祝融拿着天下最锋利的“吴刀”剖开鲧的肚子看个究竟。可是奇迹发生了,从鲧的肚子里跳出一个人来,那就是鲧的儿子禹。禹承父业,又历经九年,终将洪水彻底制服。鲧的死不瞑目,不是因为顾及自己的生死,而是因为惦念自己的理想未能实现,治水还未成功,而人民仍旧生活在苦难之中。鲧不计生死,为了拯救人民而触犯天庭的大无畏精神,堪与希腊神话中为了将火种带向人间而冒犯宙斯的普罗米修斯相媲美。
《山海经》中的神话言短意深、宏伟壮美,精卫、夸父、鲧、刑天等诸英雄尽管有着超乎常人的力量和意志,但他们所抗争的对手——大自然、统治者却更为强大和残酷。抗争的结果虽然是毁灭和失败,但他们那种不屈奋斗的英雄主义精神却是永不熄灭的。他们身上体现了先民征服自然、支配自然、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理想,所表现出来的悲剧美和崇高美则给后世文学以示范。P13-15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文系的一批学者编了一套"知道点"丛书,邀我写序。我对丛书的名称有点好奇,一问,明白了他的意思,就决定写了。
原来,这套丛书里每一个标题,都以"知道点"开头,如《知道点中国历史》、《知道点中国文化》、《知道点世界文化》……,落脚点都显得宏大,而着眼点却很谦虚,显出青年学者的俏皮。中外文化是万仞群峰,我们不应该畏其高峻而仓皇躲开,更不应该看了两眼而自以为已了如指掌。我们所能做的,是尊敬地在山脚下仰视,勤快地在山道口打听,简单说来,也就是:知道点。
首先,不知道是可惜的。区区五尺之躯,不以文化群峰作为背景,只是一种无觉无明、平庸草琐的生理存在。人凭文化与外界进行不同层次的沟通,并通过文化证明自己是谁,对此,即使立化程度不高的人也有一种荣辱感。记得去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一次全国直播的青年艺术人才大奖比赛,比赛中有一项文史知识测试,结果出乎意料,几亿观众对这一部分的关注远远超过比赛的主体项目,各省观众对于自己省派出的选手在艺术技能上的落败并不在乎,却无法容忍他们居然答不出出那些文史知识的试题。由此可知,直到今天,很多中国人还是习惯于在文化上寻求自身尊严的,这很不错。
但是,紧接下来的问题是,又必须提防人们对于文史知识的沉溺。沉溺,看似探人,实则是一种以文化名义制造的灭顶之灾。中国明清之后一直有一批名人以引诱别人沉溺来谋生,很不道德。网此,必须在文化的群峰间标划一些简明的线路,在历史的大海中铺设一些浮标的缆索,使人们既领略山水之胜又不至于沉溺。这种做法用二种通俗用语来表述,就是不必知道得太多、太杂、太碎、太滥,只须"知道点"。“知道点”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提高标准。这就像线路的设定者一定比一般的逛山者更懂得山,缆索铺设者也一定比一般的游水者更熟识海。不仅更懂、更熟识,而且也更高人道精神,更有文化责任。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北大青年学者们编写这套"知道点"丛书是一项有价值的事业。新世纪的公民不可能全然舍弃人类以前创造的文化历史背景,却又不能让以前的创造来阻断今天的创造,因此应该有更多的山路划定者和缆索铺设者。只有这样,壮丽的历史文化才能真正成为新世纪的财产。
余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