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编了国内最著名的公益咨询热线——青春热线的咨询案例中有关大学校园问题的部分,以案例的方式呈现了大学生在角色定位、时间管理、友情、爱情、职业规划等方面的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校园(忙与茫)/青春热线精选丛书/大夏书系 |
分类 | |
作者 | 郭韶明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选编了国内最著名的公益咨询热线——青春热线的咨询案例中有关大学校园问题的部分,以案例的方式呈现了大学生在角色定位、时间管理、友情、爱情、职业规划等方面的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内容推荐 青春热线精选丛书是中国青年报著名栏目“青春热线”16年来的经典案例结集。本书选编了咨询案例中有关大学校园问题的部分,以案例的方式呈现了大学生在角色定位、时间管理、友情、爱情、职业规划等方面的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本书主编陆小娅女士系“青春热线”督导,是“青春热线”的创始人和管理者,有着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在心理学、教育学研究和实践中建树颇丰。本书案例丰富,分析鞭辟入里,读来甚有共鸣。 目录 自序 惶惑布阵 在新的坐标系中遭遇成长之痛 大一新生突然成了时间富翁 当专业偏离了兴趣的轨道 我的友情失落在哪里 从独处中获取成长的潜能 一个人的博弈 贫困阴影笼罩下的身份自卑 大学女生名牌崇拜多棱镜 逃课是酷,不逃课是呆? 我们与校园恋人的安全距离 寄居在星座的非典型生活 浮在卜卦游戏上的青春谜团 动漫一族:躲进襁褓VS驾船启航 校园里的“异类”社团 别让青春在压力中湮没 收官,没有输赢 大一大四消费清单 考研无意识:前途僵局还是青春迷局 毕业前夕和我上铺的兄弟反目 应聘时我曾马失前蹄 面试遭遇无领导小组讨论 终于把自己签了出去 分别在即,为何不能安静地离开 毕业了,人不漂泊心漂泊 职业规划:我要飞得更高 后记 试读章节 睡在我上铺的“天才” 在遇见她之前,我相信人和人之间的智力水平是差不多的。但是,走进大学校园的第一天,认识了我的上铺以后,我的看法彻底变了。 我们是英语专业本科生,她的高考英语成绩是148分,全省第一。要知道,满分是150分啊!我当时第一个反应就是“天才”! 开学第一星期,英语老师拿出去年的四级试卷对我们进行摸底测试,我考了58分。作为高中毕业生,我对这个成绩还算满意,可她考了72分,惹得英语老师大加赞赏。 接下来她展现出的英语天分让人叹为观止。她能准确区分每个单词的美式和英式读音;能毫不费力地阅读大部头英文原著,无需查字典;一篇英语文章,她看两遍就能背诵;最让人吃惊的是,她睡觉时说的梦话都是英语,听得我们同寝室的女孩目瞪口呆…… 很快,她成为老师和全班同学关注的焦点,大家把她奉为仅次于老师的英语权威。除此之外,她别的才华也十分出众,中文写作课上,老师讲评最多的就是她的文章,让我们这些曾经的“才子才女”们相形见绌。 不仅如此,“天才”还是个娇小可爱的漂亮姑娘,忽闪着一双纯真的大眼睛。她的才气和美丽迅速吸引了无数倾慕者,赢得了“校花”的美誉。课间休息,总有其他系的男生挤在教室门口交头接耳,竞相一睹芳容:“快看,她就是‘148分美女’!” 美女性格柔顺,善良真诚。我说过她是我的上铺,也是我在大学认识的第一个同学,我们成了好朋友。但从此,我也成为光彩夺目的“天才”旁边一个灰暗的影子。 每次考试,她总是第一,我永远是第二,但这第一与第二之间可不是差几分,而基本上差一个档次。她的出现使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有如此之大。过去,我也常常被赞美为“才女”。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我在市、省和国家的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并多次获得全省和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一直以来,我认为自己在语言方面还是挺有天分的,特别是记忆力,我最引以为自豪的就是我背英语单词的能力。 可认识了她,良好的自我感觉被彻底打碎。刚开始还觉得,你语法好,但口语不一定比我强吧?你英文好,中文又怎样呢?然而渐渐地,随着“天才”光芒的照射,我几乎彻底地否定了自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与日俱增的自卑感。越感到她的出众和优秀,就越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愚笨。 我经常为此辗转反侧,老师和爸爸妈妈从小就教育我,天才出自于勤奋。不是人人都相信天道酬勤吗?我也曾尝试通过刻苦学习来弥补差距,但她却像一个无法逾越的标尺,总是能轻松地把我甩得很远。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天外有天”。也许命运如此,她就是上天的宠儿。 慢慢地,我对她的感觉开始复杂起来,起初是羡慕,可后来却发展成为一种敬畏和恐惧。不知从哪一天起,晚上睡在“天才”的下铺,我都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压抑感。她睡觉时发出的英语梦呓让我紧张得夜不能寐。我觉得自己非常失败,而失败的原因是我的低智商造成的。于是,我只要和她在一起,就会发挥失常。 比如,我得了“英语考试恐惧症”。最莫名其妙的是,我怕的不是考试,而是她。因为我俩学号排在一起,所以每次考试我俩总是坐在一起。每当开考铃一响,她就飞速做题,似乎立刻变成了一个发送正确答案的考试机器。她跟我讲过,上高中时,老师总是训练他们提前15~30分钟答完题。听着她哗啦哗啦的翻卷子声和沙沙的写字声,我就精神紧张,心里不断嘀咕着:“她做到哪儿了?是不是已经做完了?而我一个字还没写,怎么办?完了完了……”我越急,速度就越慢。越提醒自己别想,就越忍不住去瞧她。我都快被这种感觉折磨疯了,真担心哪天会因为无谓的胡思乱想而崩溃。 恐惧的另一个表现是逃避。一次,系里组织英语短剧比赛,我和她都顺利入围,可是正式排演的时候,我突然主动提出,愿为大家做“后勤工作”,谁也不知道我为什么突然放弃。当时需要的演员很多,而有她加入,我连当配角的勇气都没有。只要她在,我仅存的一点儿自信就会荡然无存。 可是,“天才”不知道我的痛苦,我是她最信赖的朋友。如果她不愿赴男孩暖昧的约会,就求我同去,当她的挡箭牌。可她不知道,做一个地道的“陪衬”是什么滋味,有多么尴尬。 当然,我没有“变疯”。现在想来,之所以最终走出“天才”的阴影,和爸爸妈妈对我的支持有莫大关系。 在最彷徨无助的大一,我几乎每周都打电话回家倾诉,告诉爸爸妈妈我的学习生活和与“天才”的交往。从小到大,每当我遇到困难,父母总是给我全部支持,我也总是能从家庭中获得最大的安慰。在电话中,妈妈坚定地告诉我:“‘天才’很优秀,但你也是优秀的,不要怀疑自己。作为妈妈,我最了解你,我们从来都相信你。”有时候听到这些话,我几乎落泪,父母的话给了我莫大的慰藉。 爸爸妈妈鼓励我在别的方面积极发展和提高。大二时,我们开设了日语课,这对我们都是全新的课程。通过努力,我的日语成绩超过了她。我对哲学、文学也产生了浓厚兴趣,渐渐地,这几门课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后来,我还加入了学生会和其他社团,并成功地策划组织了大量活动。“148分美女”虽然成绩优秀,但这些,都是她所没有的。 通过不断磨合和调适,我渐渐克服了自卑心态。因为我发现,虽然我在英语语言方面也许不能超越她,但是我却能在别的方面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我现在终于明白,其实,压力表面上是别人给的,实际上来自于自己。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在某些方面,别人似乎比你强,但通过努力,你也能找到自己的过人之处。 颇具戏剧性的是,在临毕业前,她悄悄地把我拉到一旁说:“知道吗?其实我一直都在暗暗羡慕你,因为你比我优秀。” (石墨/讲述 陈磊/整理) P5-8 序言 每个人的青春都如同一场迷局,在拨开云雾的过程中渐渐变得清晰。整理书稿的过程中,我也在梳理自己的成长脉络。仅仅一年多前,我还感觉自己一直在向前走,和身边的每个同龄人一样,匆匆忙忙、跌跌撞撞,可却停不下来,总在为“前方有什么在等着自己”而忧虑不已。 本科四年,硕士三年,一直在为各种目标而奔忙,似乎焦虑和紧迫永远在身后追赶。大一不喜欢自己的专业,痛定思痛后重新选择了另一个方向;大二、大三一直在本专业和“方向”专业之间寻找平衡,同时应对突然而至的恋爱;大四则里里外外一团糟,毕业论文、找工作、实习,相同的流程我要同时走两遍,因为我跨了两个专业…… 当考取硕士的消息切断了找工作的艰辛之路,新一轮梦想的追逐随之而来,这一轮的时间又是三年。眨眼之间,登记表上的年龄就从18岁跳到了25岁,身份也从“校园人”更换为“职场人”。 在“青春热线”这一年一直被我标定为第8学年,前7年的困惑与不解、迷茫与焦虑都在这一年沉淀下来,一方面成为策划的专题素材,一方面又让我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小娅和汪文充当了“引路人”的角色,不仅为我的困惑寻找出口,还带我走上为他人寻找出口之路。主管“青春热线”版的王永午老师则玩笑地称我为“问题孵化器”,好像所有的成长问题都能在我身上或我周围的人身上找到印证。 事实上,哪一段青春不是积累了厚厚一沓“困惑”?哪一种成长不是在相似的“结点”上向前延伸? 这些“困惑”与“结点”包括: 大一时惶惑不已:能否在新的坐标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离开了旧有的人际圈子,能不能迅速建立新的支持系统?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由,是不是有些不知所措?如果专业偏离了兴趣的轨道,应该怎么办?…… 到了大二、大三,适应的同时又诞生了新的问题:开始寻思逃课,开始尝试恋爱,开始攀比消费,开始盲目考证考级……在投入的过程中,依然会有疑虑:课堂缺席该不该愧疚,恋爱应保持怎样的安全距离,奢侈的攀比之风如何看待,考证考级是进取还是无奈…… 临近毕业,则开始彷徨失落:心中怀着对未来不可知的恐惧,对以往不如意的追悔;许多毕业矛盾也随之而来:人际关系因面临竞争而变得微妙,校园恋人因即将分离而变得凄然,未来职业因缺乏规划而变得迷惑…… 相信多数人,都能从这些轨迹中找到自己无助的影子,或者再为这些轨迹增添一些新的素材,因为青春总是在寻找和迷失中变得更加充盈。当问题与困惑越来越少,破解的乐趣也会随之减少。 专题中的专家点评,并未提供具体的解决途径,因为在心理问题的化解上,从来就没有灵丹妙药。他们帮助大学生们理清的,仅仅是他们真正的需要,调动的是他们内在的能量。 前段时间刚读大二的表妹发来邮件,列举了自己的优势和种种未来——包括出国、二学位、国际企业实习、考研、就业等,让我帮她分析,最后小心翼翼地问“自己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 当然,这不是急功近利,而是一种对未来的迷茫。读了大学,目标的单一性被打乱,前途突然分叉了,出现了诸多可能性。很多时候,他们是追寻着别人的脚步去做自己的决定,而很少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想想自己的目标在哪里,现有的努力与实现目标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 一位生涯规划师曾建议有同样困惑的同学“先停下脚步,好好规划一下,不要盲目地胡乱奔跑”,那位学生的回答特别有意思,“我怕停下来就来不及了,还是边跑边思考吧”。 “边跑边思考”,典型的压力心态!在不知道下一步要落在哪儿时已经抬起了脚。因为年轻,所以脚总是抬得很轻易,放下得也很坦然。在每一次抬起与放下的过程中,其实就已经完成了一种选择,放弃了很多种可能。可如果他们的脚抬得慎重一些呢?比如,认清当时的状况,分析自己的处境,问问自己的内心,做个合理的规划。选择的确耽误了一会儿时间,但这绝不是浪费,而是借了一盏探照灯,把未来的路看得更远一些…… 大学生中还有一种典型的心态就是“为比较而累”。学业上,我为什么不能总是第一;人际交往上,我为什么不如别人八面玲珑;消费上,为什么别人穿名牌用名牌而我不能…… 为什么非要跟别人比,而不多和自己相比呢?比如,我比中学时在社会见识方面、在能力发展方面、在与人交往方面、在认识自身方面是不是有所进步? 大学生是自我意识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一生中社会角色变化最多的时期。面对成长中的烦恼,唯一的办法就是接受现实,接纳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我期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离自己的期望还有多大的差距?当你找到自己的新位置时,就会重新找到自我。 人人心中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答案也因所处的具体环境、内心倾向、行为模式的不同而出现许多差异。所以,当再出现困惑的时候,不妨先问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 喜欢这样一句哲人的话:请赐给我宁静的心,去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一切;请赐给我勇气,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一切;并赐我以智慧,去认清这二者之间的分别。 后记 这是“青春热线”的第三套丛书。 编完这套丛书,正迎来“青春热线”创办15周年。 15年来,作为一条公益热线和《中国青年报》上的一块专版共有的名字,“青春热线”走进了很多青少年朋友的生活,成为他们成长的伙伴。很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听到有人说“我是伴着‘青春热线’长大的”,我都会对“青春热线”的影响力感到吃惊。他们当中,有名牌大学的学子,有大都市里的白领一族,有进城打工的农村青年,有面临考试压力的中学生,还有监狱中的少年犯……可以说,是青少年朋友给予“青春热线”的信任,使得它能够坚持到今天。所以,首先应该感谢的是他们——那些《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版的读者们,那些愿意通过电话和我们共同探索成长困境的不知名青年朋友们。 其实,15年来,很多次我们都想放弃,毕竟作为一条公益热线,大家都是志愿服务,所面临的工作、生活压力都很大。但是最终我们没有放弃,一天天地坚持下来,一年365天,整整15年! 我已经记不清15年来在热线服务过的所有志愿者的名字,也许“青春热线”就是他们共同的名字。我也无法历数志愿者们所做的工作,除了接热线电话和撰写稿件,他们还参与校园危机干预、学校团体辅导、在网络上创建和维护咨询员论坛、编辑内部刊物,以及在紧急情况下救助轻生者。在SARS危机中,虽然“青春热线”被迫暂停服务,但是几乎每一个志愿者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成为自己学生、同事、病人、朋友最好的心理支持者,并用人性的光辉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我为“青春热线”拥有这样一批志愿者而感到自豪,也为“青春热线”志愿者团队在北京首次优秀志愿者评选中获得“北京十大志愿者(团体)”称号而欣慰。谢谢每一位志愿者的付出,也谢谢所有志愿者的家人,感谢你们给予志愿者的理解与支持。 15年来,《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版的编辑已经换了四代,但“青春热线”始终是最受读者欢迎的版面之一。年轻编辑的进入,总能给版面带来新的活力。特别是近几年,“青春热线”版在汪文和郭韶明的操持下,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加贴近青年需要。这套丛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来自她们创造性的劳动。 对于“青春热线”来说,中国青年报社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可以说是它的父母。2000年,“青春热线”电话迁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实验室后,一直得到社工系师生的大力支持。社工系的几位老师,成为了热线的督导,他们作为志愿者,为提升“青春热线”的服务质量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青春热线”另一个支持力量是心理学界、心理治疗界和社工专业的专家学者,包括许多来自香港、台湾地区和其他国外的专家学者,他们或者为“青春热线”提供稿件,或者为热线的志愿者进行培训,很多培训都是无偿的。至此丛书出版之际,也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陆小娅 2006年10月8日 书评(媒体评论) 一套有趣的书。你可以在其中看到千姿百态的人和事,看到精神轨迹的追索和变化。在我们所有的行动下方,都潜伏着我们的情感和理智。发现它们的踪迹,理智地辨析来龙去脉,是我们走向更健康更快乐的钥匙。书页里静静地悬挂了若干把钥匙,期待着你开启心扉。 ——毕淑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