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西王母故地/昆仑文化系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晓伟
出版社 军事谊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试图对西王母形象作人间的搜寻。作者以历史地理考证、现实地理寻访为经,以现代考古学、文化人类学、民俗民族学为纬,并与古籍印证,得出他个人的独到见解。通过访民俗、查历史,他提出从西王母到王母娘娘是一种由人到神的独特文化现象。他认为西王母属古羌人,与藏族、汉族等均有渊源。“西王母是东方美神”,“炎帝、黄帝、大禹均出自西羌,与西王母同源”,“古籍中所谓西王母之山、石室、昆仑柱,有迹可寻”。作者通过探寻西王母的人间迹踪,考察现存于昆仑山、青海湖的西王母寺、西王母石室和种种有关的遗存物,逐个与史料相对照、辨析,作出了自己的解释,读来耳目一新,颇有兴味。

内容推荐

西王母(在中国民间广泛传颂的王母娘娘),究竟是历史人物还是纯粹的神话传说?

《山海经》里多次说到的西王母,究竟是神王?人王?还是一个国家?或是三者兼而有之?

周穆王西巡昆仑,见西王母,是确有其事,还是杜撰?

古籍中聚讼纷纭,现代学者各执一端。究其原因乃在于把一个需要实证考察的问题弄成了纯粹的文字猜谜或玄学游戏,结果是愈猜愈乱,莫衷一是。

本书将力求通过实地考察寻访,以历史地理考证,现实地理寻访为经,以现代考古学、文化人类学、民族民俗学为纬,结合典籍,相互印证,拨乱反正,还西王母以本来面目。更力图从文化学的更大层面上来诠释从古到今久盛不衰的西王母现象。

目录

西王母形象的人间搜寻(代序)

序二

前言

圣山有色

 吐蕃王国、吐谷浑王国、西王母国,历史之谜层层洞开

洞穿历史

 西王母和轩辕黄帝有不解之缘

咀嚼废墟

 旧石器、新石器、裸体人像彩陶,耐人咀嚼

“昆仑”解谜

 古今中外学者纷纷猜谜,猜中者寥寥

王母情结

 西王母是一个千古之谜,让华夏子孙为之梦绕魂牵

女王考秘

 西王母不是神,也不是兽,她的原型是古羌人部落女王

炎黄溯源

 炎帝、黄帝、大禹均出自西羌,与西王母同源

羌藏同源

 西王母属古羌人,与藏族、汉族等均有渊源

女王影子

 青海雪域自古多女王,演变着母系时代的影子

关于古史

 对疑古派“层累说”的质疑与辨析

《山海经》辨

 《山海经》是最早的文化人类学,黄帝、西王母疑义诠释

圣母偶像

 瑶池、瑶台、王母庙,西王母的人文神格光被四方

图腾时代

 西王母的自然图腾崇拜及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女神时代

 西王母是多元文化载体,是被充分理想化了的东方美神

生殖崇拜

 生殖岩画、生殖舞蹈,西王母时代古风犹存

“於菟”寻根

 民间流传的跳虎舞,是西王母时代虎崇拜的影子

以诗证史

 西王母是东方美神,环绕她的诗句古今不绝

鸟兽人师

 动物岩画,飞扬传神,依稀窥见西王母时代的动物崇拜

女王之山

 古籍中所谓西王母之山、石室、昆仑柱,有迹可寻

复活远古

 西王母时代的裸浴群舞、巫术庆典、围猎放生,皆师从自然

正史歪读

 正史所谓东夷西戎,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西王母备受冷落

王母遗韵

 历史,既是时空存在,更是精神遗韵

仰望昆仑

 昆仑是神话、历史、地理的三位一体,贯通古今

残篇缀语

 昆仑与西王母学将掀起文化风暴

试读章节

洞穿历史

西王母和轩辕黄帝有不解之缘

沿着昆仑山一路向北,我一边思考着上古历史,一边实地探寻……

曾听说一些著名的历史学家大声疾呼道:中国的古代历史统统应该重写!

这话乍一听让人惊异,细一想却又觉得不无道理。因为任何历史就其终极意义而言都是当代人眼中的历史;这倒不是说一整套的中国二十五史,统统都要拿来再改写一遍,运用新观点、注进新材料。而是说,作为当代人要撰写新的历史著作,一定要运用当代历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一定要具备高屋建瓴的历史眼光。否则,历史将会变成一堆僵死的东西,与我们的现实完全隔开,那样的话,就不仅仅会封闭历史,也会封闭现实。其实,真正的历史是和现实血肉相连的,就像一个有生命的人,他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一直到老年,生命的自然流程是不能分割的一样。

说起来倒真是有点大杀风景,我们中国人常常引以为豪的5000年的文明史,其中的相当一部分是非常模糊不清的。春秋战国以后的历史,因视点和立足点的不同常要发生许多争论,这些姑且不管它。就说夏商周三代吧,西周的脉络还算明晰,殷商因发现了甲骨文,大致也可以推演得相对明白,而夏朝呢,普通的人们大约就晓得一位开国的大禹和亡国的夏桀,其他的根根叶叶枝枝杈杈,大抵就变成一笔糊涂账了。更要命的是,由于历史上改朝换代与王位更替的频繁,加之每一位登基的皇帝或王都要起一个新的年号,这就给中国历史的编年表带来了极大的麻烦,错位和遗漏重叠,常要使人头痛的。难怪一些喜欢深究又冷眼旁观的外国历史学家会诘问道:

“中国的历史真有5000年吗?我看,连4000年也不到,充其量也就是3000多年。”

对于这种诘难,黄肤黑发的中国人当然不服,岂止不服,因为那话里明明白白地透露着刻薄与挑战。

且慢动气。还是冷静一下吧!再细细地斟酌一下这句诘难中潜藏的合理因素,用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信条观照一下,有什么不好呢?

很有意思的是,就在我们为一句外国人的未必含有恶意的诘难而愤然不平的时候,我却分明看见昆仑深处那一位光彩照人的女王,正微微笑着,用她和治邦国的雍容气度向着我们这些后来者招手。她步态从容地巡视在她的部落山野间,不经意间弯腰折一蓬野花,顺手插在了她美丽的发际。她微微张了张口,仿佛是在说:

“我的王国从轩辕时代一直延续到周秦,请问这,算不算中国的历史?”

问得爽快,问得彻底。女王到底是女王,一举手一启唇,就透出了她的朗朗本色。

我惊喜不已,愧怵全消。我清了清嗓子,大声地向着远古女王回问道:

“您难道不是一位神人吗?”

女王大笑,声音像飞瀑鸣泉:

“我是人造的神,这习俗古今不衰。且问你们自称是生活在20世纪的现代人,不是照样虔诚地神化着什么?我要告诉你们的是,神化是一种普通的现象,不独我西王母呀?”

真是一语中的。很多时候,正与误之间其实就隔着一层纸,捅破了,一切便都明明白白。

于是,我由西王母的历史真实想到了轩辕黄帝。无疑,黄帝是古今中国人公认的华夏人文始祖,他的名号本身就具有神圣性。然而,对于他的到底是人还是神,从古到今的争论似乎也没有中断过;司马迁的《史记》当然是把他作为真实人物立传的,但《山海经》却是把他作为神来演绎的。至于在中国的老百姓中间,世世代代都把他作为真实的老祖宗来祭祀。陕西黄陵县的桥山上,至今在苍松翠柏中簇拥着一座巨大的陵墓,那就是每年都要接待无数祭拜者的黄帝陵。然而,据说那陵墓中并不存在黄帝的遗骨,守陵者说是衣冠冢。既是衣冠冢,那就生出了一个问题:黄帝的遗骨到底埋在什么地方?或者说,黄帝作为历史人物,到底存在不存在?

近代兴起的实证考古学,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坐标,一大堆史书上的疑难问题或众说纷纭的事实通过考古发觉得到了证明和澄清。但是,考古发掘不能够也不可能解决一切历史难题,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地下的历史遗迹不可能都被我们幸运地找到;另一个更为要命的前提是,文明早期时段的许多重要史实并没有遗迹可寻,也当然没有精当准确的文字记载。而传说与神话的产生时代,正好是那个将要产生文字,但仍然未能产生出文字的时代。如果说,仅仅因为考古发掘不能证明黄帝的存在而彻底否定《史记》的记载,那我们就会在苍茫的天空里看见我们所景仰的西王母那藐视的眼神,她会不无善意地嘲笑我们说:

“我的部落王国可是与轩辕打过交道的。如果因为你们没有看到就否认,那你们该否认的可真是太多了?是不是应该先怀疑一下自己的智力和视力,怀疑一下自己的方法论?”

问题又回到该怎样看待神话与传说了。

2500多年前那位以治学严谨,“不语怪力乱神”著称的文化大师孔子,虽然囿于历史的局限,未能对中国古代神话作出科学的定位并作出系统的研究,但他在涉及黄帝的传说掌故时,却能够采取一种至今看来仍不失理智谨慎的态度,他的判断也充满了智慧。当时一位名叫宰我的学徒曾求教于孔子,他说,我曾听人说过,黄帝300年。请问,黄帝到底是人还是神?以至于他竟能存在300年吗?

孔子似乎早有成竹在胸,便手捋银髯从容回答说:“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日三百年。”(《大戴礼记·五帝德篇》)

巧的是,孔子得意门生子贡也同样请教关于黄帝的问题,他说:古人传言黄帝有四张脸,这话可信吗?

孔子回答说:黄帝任用了四个能够充分理解自己意见的辅臣,让他们分别治理四方。这样,不必等黄帝考虑问题,他们四个人都不约而同地把事情办好了,所以古人便以此传说黄帝有四张脸。(《太平御览》卷七十九引《尸子》)

孔子到底是孔子,大师毕竟是大师,两个颇为怪异的难题竟被他稍微剖析便迎刃而解,且回答得人情在理,让人佩服。不妨认为这回答含有明确的唯物主义成分,实在让我们这些自以为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后来者汗颜愧怍。

遗憾的是,孔子对同样传闻于民间的西王母未作任何评断,这大约与西王母偏处一隅,并不是正宗的华夏人文始祖有关吧!或者说,也许孔子因为在观念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对于女性的歧视,所以他就不屑于对那个远在天边的部落女王加以关注。无论如何,孔子是在有意无意之间把这个牵动着中国历史神经的西王母给疏忽了,后人只能摇头唏嘘而已。

就像地球人类的出现只能从地球生命的发展史中去探寻,而不能用天外来客去解释一样,生活在昆仑山中的西王母以及她的古羌人部落也只能从遗失在山野中的史前废墟去获得理解。

好在,我们毕竟有了洞穿历史的诸多利器,那就是:现代考古学、生物遗传学、现代神话学等。

人猿相揖别,约在200万年以前或许更远一些。无疑,在人与猿告别的漫长岁月里,生存环境的巨大变迁提供了人类的强迫性前提,而为生存强化了的必要劳动使最初的人类手脚分家,接下来便是石器的打磨与火的运用。渐渐地,人类实现了从原人到智人的进化。现代生物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就人的生物遗传本能讲,20万年前的智人跟我们今天的人类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别。这也就是说,就人的生存欲望、求偶欲望、征服欲望、毁坏欲望和创造欲望这几种最基本的欲望来看,我们完全可以用现代人去推断古代人。我确信,在我们周围每天都可以看到的稚气未脱的孩童身上,更能准确地推测和想象我们远古先民的喜怒哀乐与音容步态。一句话,除了生活的舒适程度和知识的积累程度跟我们无法类比外,其他方面大约是一个样子了。

这种类比当然会让习惯于藐视古人的我们感到些许扫兴;但同时,它却为我们去理解古人提供了最切近的参照。

P15-19

序言

秦华生

苍茫浩瀚的昆仑山脉,平均海拔高,延伸面积广,气势磅礴,气象万千,孕育了一泻千里、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孕育了瑰丽伟岸、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早期源头之一的昆仑文化。

2004年7月,我搜罗资料,把昆仑文化演绎归纳为神话、文学、宗教、政治“四大意象系统”,撰写了《昆仑文化“四大意象系统”简论》一文,有幸参加了第二届昆仑文化研讨会,收获良多。其中之一是结识了执著研究昆仑文化的李晓伟先生。他自述云:“生于关中,从军青海,感受皇天后土,领悟瀚海戈壁。虽人生角色多变,然倾心文史难以破执。生为现代人,常怀千岁忧。其结果就有忧愤,就有将笔墨感情泼向人心世事的欲望。于是以文字影视访古涉源,用精神方式遨游四海,自觉真诚为立身之本,以体察天地人神为大乐。近几年潜心昆仑神话大文化,于古陶罐中觅其真形,于古废墟中追其踪影,披览古籍,遍访民俗,始信千古东方美神乃西王母也。叹人世扰扰,叹我辈碌碌,心仪五千年前,天地人神俱欢颜,大道既畅,大慧方行。以古鉴今,其乐达乎!”

会议期间,他手题“秦华生先生嘘之”,赠吾一本2001年出版的19万字专著《昆仑山——探寻西王母古国》。这是他利用在青海省电视台工作之便,多次深入昆仑一带实地考察,寻访古墓群遗址、新旧石器遗址、古岩画遗址,凭吊古战场,拂摸古城墙,谒拜古寺庙,细致研究古籍史料,呕心沥血的硕果,我立即兴趣盎然地阅读了一遍,为其间精彩的论述着迷。如书中提出了“昆仑山与西王母,首先是一个文化命题,其次是一个历史命题,然后是一个哲学命题。这个命题看似古老,事实上却是常说常新。因为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有现实;不仅仅是存在,还有超越;不仅仅是过去,还有未来。特别是西王母的形象,她无疑承载了人类与罪恶诀别向美善趋近的永恒渴望。”深受启迪。

他又提出:“昆仑山与西王母会成为一门学问,一门涵盖面极广极深却又不会让人生厌的学问,而且这门学问将具有世界性。”为带头去做这门学问,他继续不辞辛劳,深入实地寻访,以历史地理考证、现实地理寻访为经,以现代考古学、文化人类学、民族民俗为纬,结合典籍,相互印证,拨乱反正,还西王母以本来面目。更力图从文化学的更大层面上来诠释从古到今久盛不衰的西王母现象,又撰写了一部新专著《西王母故地》。

我粗略地浏览这部书稿,为书中新的论述所吸引。例如,书中的“女王之山”一节,就是他再次深人到海北州夏格日山考察后的新发现。他认为,“古籍中所谓西王母之山、石室、昆仑柱,有迹可寻。”他确信西王母国的真实存在。他列出了分为“与兽共舞、智退犬戎、部落盛典、裸浴狂欢、受理流民、彩陶时代、瑶池幸会、东临昭宫、女神佑国”九章的故事梗概,力图复活那一段隐隐约约、朦朦胧胧的历史。他把这部构思中的历史小说,已定名为《西王母和她的部落王国》。我期盼着这部历史小说的问世。

又如,书中“王母遗韵”一节,他把西王母和她的时代对当代的启迪总结为:“尊崇女性与善解女性——这是衡量任何时代结构是否合理的天然尺度”“和平立国与善待彼此——这是人类社会在数千年的相互交恶困境中得出的最重要的伦理概念,也是人类社会不分种族不分国籍不分文化背景最终将取得其共识的终极真理” “歌舞之圣母,艺术之源头——应该说,这是人类和人性向善向美向聪慧的普遍形式”“与自然相谐的生死观念和泛宗教意识——这应该是人类迄今为止必须认识到的最重要的生存发展哲学”几个方面,沟通古今,驰骋想象,联系实际,古为今用,颇具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

他在此书的最后,又一次重复对“昆仑与西王母学”的构想:“它关注天地人的自在状态,关注自然界的初始状态,它关注率真的人性和向善向美的力量。它与欺诈虚伪决裂,它和贪婪自私相悖,它崇尚和平、公正,诅咒不义。它像清风朗月一样抚慰大地,抚慰人类伤痕累累的心灵。它以真善美慧感召人类,拯救人性,它具有超越时空的净化力量,它具备原始宗教般的真朴与虔诚。对于我们这个还没有尽善尽美解决好人类自身问题的地球人来说。西王母的目光将永远悲悯而深情,而平民化的色彩将使她和芸芸众生有着永久的亲和力。”这种构想,既奇特,又丰富;既具开创性,有现实的文化战略价值,又有理论性,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今文化的桥梁。

祝愿他的构想成真!

相信他的构想一定能成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