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出生于法国巴黎。 十岁时,父母已相继去世,遂被送往英国肯特郡,与叔父一起生活。1892年起,在伦敦的圣托马斯医院学习医科,同年,发表了首部小说《兰贝斯的丽莎》,广受好评,遂弃医从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入法国红十字会,后受英国军方指派,在瑞士和俄国开展情报工作。曾多次赴南太平洋和远东地区旅行,许多小说因此颇具异域情调。晚年撰写了许多回忆录和文学批评,至八十五岁时方才搁笔。 主要小说作品: 《人性的枷锁》(1915) 《月亮和六便士》(1919) 《叶之震颤》(1921) 《面纱》(1925) 《刀锋》(1944) 目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八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 四十六 四十七 四十八 四十九 五十 五十一 五十二 五十三 五十四 五十五 五十六 五十七 五十八
精彩页 之前,我觉得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平凡的人,一直觉得他没有独特之处。可是现在,大多数人都觉得他很了不起。我现在谈论的了不起不是凭借自己的身份和所处地位带来的光环,不是红极一时的政治家抑或是战功赫赫的军人。这种了不起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消逝。时过境迁之后,你时常会发现,卸任的首相只是个自卖自夸的演说家;离开战场的将军或许只是个平凡的勇夫。然而,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了不起是确确实实的了不起。或许,你并不欣赏他的艺术,可是,你很难抗拒被它吸引。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作品能抓住你的内心,使你的内心如同起风的湖面,久久不能平静。再也不是人们嘲讽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时代了,欣赏他赞美他的人也被世人所接受。世人觉得他的缺点是造就他的优点不可或缺的催化剂。在艺术发展史上,他的地位依然还是讨论的热点。尽管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可是,在关于他是个天才这个观点上却达成了共识,我认为,一位艺术家的独特之处就是艺术最吸引人的地方。我可以原谅一个有无数缺点的艺术家,只要他有自己的特质。我猜想,迪埃戈·罗德里盖斯·德·西尔瓦·委拉斯开兹在绘画上的造诣应该比埃尔·格列柯更精湛。但是,因为见过同类型的作品太多了,我们对他的画作产生了免疫,觉得平淡无奇,甚至是乏味。反观这位西班牙克里特岛的埃尔·格列柯的作品,展现出独特的性感和悲伤色彩,就像牺牲自己然后把埋藏在自己灵魂深处的秘密展示给公众一样。不管是画家、作家,还是音乐家,艺术家用自己的思想或者精神装饰这个赤裸的世界,来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就像是人类的原始本能——性欲,散发着粗野的气息。艺术家不仅仅是把自己的作品呈献给公众,也同时把自己的才干展示出来了。就像阅读推理小说一样,追寻艺术家的神秘色彩也让人神往。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就如同探索宇宙的奥秘一样,你永远探寻不到答案。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每一部作品——即使再小的作品,都在展示着他的独特、受虐的性格。正是因为这样,即使讨厌他的作品的人,也做不到对他不闻不问。基于这个原因,他的生活和个性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吸引了许多人的好奇心。 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直到去世的时候,也是默默无闻的。直到《法兰西信使》刊登了莫利斯·胥瑞的文章,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才被世人知晓。那时候距他去世已经过去了三四年的时间了。莫利斯·胥瑞的文章是第一次发声,此后,才有了更多的勇于特立独行的作家沿着莫利斯·胥瑞的足迹继续探索。莫利斯·胥瑞在法国艺术评论界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一直是业界权威。他一直很有见解,让人们记忆犹新。当时,他对于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评论或许过于赞扬,可是经过了时间的洗礼,舆论验证了他的观点的客观性。从那以后,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地位便牢固地建立在了莫利斯·胥瑞奠定的基调上。这件事,在艺术发展史上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如果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绘画不能展现个性,我不想对他的绘画发表任何的观点或是看法。有些画家固执地认为,不是画家就不会欣赏绘画,外行想要鉴赏艺术作品,那就不要发表任何观点,利利落落地掏钱就可以了。我实在是不认可他们的这种思想。其实,这种思想——把艺术高雅化,认为只有内行才能通晓其中奥妙,是大错特错的。那么,何为艺术?艺术即自我情感的抒发,它使用的是通俗的言语,每个人都可以读懂。同时,我必须承认的是,作为艺术评论家,一定要知晓艺术技巧,否则,是难以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的。可是,对于绘画技巧,我是一窍不通的。恰好在这个领域,我无须做出评论,这是由于我有一位朋友——爱德华·雷加特——他不仅是一位作家,同时还是一位对绘画研习颇深的画家。他的一篇文章——《一位当代画家,对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绘画的评论》’中对他的绘画有细致入微的研究,同时,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也很独特,可以说是此种写作风格的榜样。遗憾的是,如今在英国,这种风格不像当时在法国那样流行了。 莫利斯·胥瑞发表的那篇举世闻名的文章,简要地介绍了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一生,这样一来,他勾起了公众的好奇心。莫利斯·胥瑞对于艺术的评价不夹杂自己任何的情感,客观公正。他写作这篇文章真实的意图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文章引起一些有自己的思维的人对于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这个了不起的画家的兴趣。胥瑞是极具写作天赋的人,他知晓怎么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公众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想要的效果。逐渐地,在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在世的时候,和他的生活有过交集的人——不管是早在伦敦就熟悉他的作家们,还是仅仅在咖啡店有过一面之缘的画家们——都惊呼,在他们当时看来只是同许许多多的不得志的穷酸艺术家没有任何差别的落魄画家,居然是个实实在在的天才。只是他们与他错过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法国和美国的部分杂志上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或是追忆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或是对他的绘画的评价的文字。这就带来了 导语 这部作品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小说中的“我”是一名作家,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一家。息特里克兰德是伦敦的一名证券经纪人,拥有不错的收入、漂亮的妻子和健康快乐的孩子,在外人眼里这是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按常理,思特里克兰德应该满足于这种人世的快乐与平静。然而,在他和妻子结婚的第十七个年头,思特里克兰德毅然决然地离开伦敦,去往巴黎寻找自己的“艺术”。 序言 1919年,世界文坛诞生了一部光彩夺目的经典之作— —《月亮与六便士》。这部作品首先在英国与读者见面, 然而当时的英国人并未领略到作品的伟大之处,刚刚上市 即遭到了媒体的一片嘲讽和市场的冷漠对待。然而,墙内 开花墙外香,在英国惨遭滑铁卢的《月亮与六便士》却在 美国于同年7月出版后,大受追捧,首印五千册很快销售一 空,截至年底销量攀升到了近十万册。继而它的作者毛姆 除了拥有成功的剧作家的身份,又获得了畅销小说家的头 衔。 这部作品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小说中的“我”是 一名作家,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 一家。息特里克兰德是伦敦的一名证券经纪人,拥有不错 的收入、漂亮的妻子和健康快乐的孩子,在外人眼里这是 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按常理,思特里克兰德应该满足于 这种人世的快乐与平静。然而,在他和妻子结婚的第十七 个年头,思特里克兰德毅然决然地离开伦敦,去往巴黎寻 找自己的“艺术”。 “我”受思特里克兰德夫人之托,前往巴黎寻找思特 里克兰德,却发现他坚持创作艺术的决心不可动摇。而思 特里克兰德夫人之后也找到了谋生的技能。思特里克兰德 没有绘画基础,画画只是他的兴趣发好。在外人眼里,他 无疑已经疯了,生活日益窘迫,甚至有几次险些死于饥饿 和疾病。在很多人看来,他画的画根本谈不上任何艺术性 ,但是他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梦想中,无悔地为之奋斗,慢 慢地他得到了认可。 思特里克兰德一直都在流浪,最终来到了塔希提岛, 与当地的土著姑娘爱塔成婚。此时的他看起来似乎很满足 ,有一个爱他的土著妻子,不愁吃穿,生活在一个与世隔 绝的地方。他每天都可以作画。然而.不久他便感染了麻 风病。在他病逝的前一年,他的双目失明了。深爱他的爱 塔对他不离不弃,一直精心地照料他,直到他完成了最后 的巨型壁画,全身溃烂而死。然而,他最后的佳作未能流 传下来,他的妻子爱塔遵照其临终嘱托,将画满壁画的房 子付之一炬,从此这幅旷世巨作俨然化为灰烬。 《月亮与六便士》的素材取自法国后印象派大师保罗 ·高更,他便是思特里克兰德的原型。高更一生坎坷、贫 困,在立志从事绘画之前也做过经纪人;后来,高更也到 了塔希提岛并葬身于此。这篇小说是毛姆在游历塔希提岛 后,返回欧洲之后创作的。 毛姆在这部小说中展现了其炉火纯青的叙事技巧及准 确优美的遣词造句功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了行 云流水般的快感,但同时也将其精心设置的线索和寓意隐 藏于过于畅快的阅读体验之中。因此,要想领略到这部堪 称现代主义典范的伟大作品,读者需要咀嚼和体昧作品的 寓意,才不至于将其与平庸的通俗小说混为一谈。
内容推荐 《月亮与六便士》主要叙述了思特里克兰德到了中年,事业有成,为了追求内心隐藏的绘画梦想,毅然抛弃妻子和孩子,离家出走。他深知身份是一种自我捆绑,只有失去才能够获得自由。在异国他乡,他贫病交迫,对梦想却越发坚持的故事。这本书突出表现了人生漫长,转瞬即逝的人生哲理,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而思特里克兰德就是那个终其一生追逐星辰的人。这本书文笔质朴、语言通俗,脉络清晰,人物性格鲜明,注重环境描写,突出了作者的感悟和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