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史学入门读物,内容以研究历史学的方法为主,理论为辅;以研究中国史为主;取材于国内外学者之相关著作及作者多年来的教学心得。
全书共20章,重在说明研究历史学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并论述中外学者所说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史学论著的写作方法与体例,介绍目前欧美学者研究历史科学发展的方向及几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史学入门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
作者 | 郑樑生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本史学入门读物,内容以研究历史学的方法为主,理论为辅;以研究中国史为主;取材于国内外学者之相关著作及作者多年来的教学心得。 全书共20章,重在说明研究历史学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并论述中外学者所说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史学论著的写作方法与体例,介绍目前欧美学者研究历史科学发展的方向及几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内容推荐 读书重在得道,不懂研究的方法,会读一辈子的书却终不能入门。本书为明史研究专家,取材国内外学者之相关著作,及自身多年教学心得编撰而成,以研究历史学的方法为主,重在说明研究史学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并论述中外学者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史学论著的写作方法与体例,最后则介绍了当前欧美学者研究历史科学发展的方向,及几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供入门者参考。 目录 第一章 历史学的方法论——前言 第一节 史学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历史学的内容 第二章 历史研究的准备工作 第一节 一般的准备工作 第二节 基础知识 第三章 辅助历史学的学科 第一节 历史学与各学科的关联 第二节 研究中国史所需的辅助学科知识 第四章 史料学 第一节 史料的定义 第二节 史料的搜集 第五章 史料的分类 第一节 学者们对史料分类的意见 第二节 史料分类问题的探讨 第六章 史料的鉴别 第一节 史料鉴别的先决条件 第二节 史料的外形鉴别 第七章 史料辨伪 第一节 辨伪方法 第二节 讹误问题 第八章 史料的来源考证 第一节 外部考证 第二节 内部考证 第九章 史料的内容考证 第一节 可靠性的考证 第二节 史料的性质 第十章 史料价值的差异 第一节 史料的分等 第二节 对史料分等的批判 第十一章 “史料的解释与利用 第一节 史料的解释 第二节 史料的利用 第十二章 史料的连贯与历史意义的把握 第一节 史料连贯的结构 第二节 历史意义的把握 第十三章 史学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方向 第一节 史学研究的新方法 第二节 历史研究的新方向 第十四章 历史的题材与思维 第一节 历史学的题材 第二节 历史思维所创造的进步 第十五章 历史研究的对象 第一节 关于历史研究对象的各种学说 第二节 历史研究的对象与出路 第十六章 史学的功用与史学家的修养 第一节 史学的功用 第二节 史学家的修养 第十七章 史学评论与历史人物评价 第一节 史学评论 第二节 历史人物评价 第十八章 治史与史学家的责任 第一节 治史的方法 第二节 史学家的角色与责任 第十九章 论文的写法 第一节 如何写吏学论文 第二节 论文体例 第二十章 当代国外几种史学方法述评 第一节 比较研究法 第二节 计量研究法 第三节 系统研究法 试读章节 经济活动也可有一部历史。一个人建造一座工厂或开办一家银行,系根据我们所能理解的目的在行动;同样,还有那些从他那里领取工资,购买其货物或他的股份,或存款与取款的人。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工厂发生罢工,或银行发生挤兑,我们就能在自己心里重建采取了那些动作的人们的目的。 此外,也可有一部伦理史,因为在伦理行为里,我们是有目的地在做着某些事情,为的是使我们的实践生活与它所当然应该成为的理想相协调。这种理想既是我们自己的人生观,像它所应该的那样,或我们想塑造它成为什么样子的那种意图,同时又是对我们所做的事究竟是好或坏的一个标准。在此,也像其他情况一样,我们的目的随着我们活动的发展而改变,但目的总是领先于行动。伦理的行动则只有在一个人是有目的地行动时方有可能,除非他有意要尽其责任,否则责任是不能经由偶然或漫不经心完成的。 在这些情况里,我们有实践的事例,它们不仅是有目的地加以追求的事实,而且除非它们被这样地加以追求,否则它们就不可能成为那样。现在可以认为,一切有目的的行为都必定是实践的行为,因为其中有两个阶段:首先是设想这个目的,这是一种理论活动或纯粹思想的行动,然后是执行这个目的,这是伴随理论活动的实践活动。根据这一分析就可知道“行动”这个词狭隘的实践意义,乃是有目的地能够作出的唯一的事。但有人可以论证说:你并不能有目的地去思想,既然你在执行你自己思想的行动之前就先设想了它,则你就已经执行它了。由此可知,理论活动不可能有目的,它们仿佛必须在暗中完成,但对从事这些活动会出现什么结果却毫无概念。 这是一个错误,但它是一个对历史学理论有若干兴趣的错误,因为它实际上已经影响了历史编撰学的理论与实践达到竟使人认为历史学唯一可能的题材就是人类的实践生活这种程度。“历史学只关注仅仅像政治、战争、经济,以及一般说来属于实践世界的东西”这种观点,仍然广泛流行,而且在过去曾经几乎一度是普遍的看法。我们已经看到,甚至曾经那么高明地表明了哲学史应如何写作的黑格尔,也在其论历史哲学的演讲里委身于此见解,认为历史的固有题材就是社会与国家,是实践的生活,或者就是客观精神,即将自己外在地表现为行为与制度的精神。 今天已经无须再论证艺术、科学、宗教哲学等等都是历史研究的固有题材,它们被人历史地加以研究这一事实,实为大家所熟稔。然而鉴于前面所叙述的相反的论证,却有必要问一问为什么会是这样? 首先,“一个从事纯粹理论思维的人是没有目的地行动着”这点并非真实。一个人在进行某项科学工作时,例如在探索疟疾的原因时,心里总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目的,即要发现疟疾的病因。他确实不知其病因是什么,但他知道,当他发现时,他就可以通过将最初摆在他面前的某些实验或标准,应用于他所发现的东西而知道自己已经找到了它。于是,其发现的计划便是满足这些标准的一种理论计划。对历史学家或哲学家而言,情形亦复如此。他一向也不是航行在一片已经标出航线的海洋上,无论航图的内容如何不详尽,毕竟标志着经纬线,而他的目的则是要发现在那些经纬线之间须注意些什么。换句话说,每项实际的探索都是从某个确定的问题出发,而探索的目的则是要解决那个问题。因此,进行发现的计划就是已知的,并被如下说法所规定:无论这一发现可能是什么,它必须是能够满足此一问题的条件。正如实践活动的情况那样,这一计划当然也要随着思想活动的前进而改变。有些计划因行不通而被放弃,并以其他计划来代替,有些计划则获得成功并进而发现新问题。 其次,设想一个目的与执行一个目的之间的不同,并未被正确地描述为是理论行动与实践行动之间的不同。设想一个目的或形成一种意图,已是一种实践活动。它并非构成行动的先行站的思想,它本身就是行为的开始阶段。如果这点立刻为人所承认,则尚可通过思考其含义而为人承认。作为理论活动的思想,不可能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它只可能是真的或假的。成为道德的或不道德的,必须是行为。现在有人怀有谋杀或贩毒的意图,然后又有不去实现的意图,则这种意图已暴露他应根据道德的理由而受谴责。但这并不是说“他精确地设想了谋杀或贩毒的性质,故其思想是真的,因而是值得钦佩的”,而是说“他无疑还没坏到似已将其意念贯彻到底的地步,不过图谋这种行为总归是罪恶的”。 因此,柯林武德认为:科学家、历史学家与哲学家与实际生活中的人并无什么不同,也是按计划从事其活动,有目的地在思维的,因而对其达到的结果,也是可依计划本身所获标准来加以判断。因而,就能有有关这些事物的历史。所需的只是:应有关于这类思维是如何完成的证据,并且历史学家应能够解释它,亦即应能在其心灵里重演其正在研究的思维,想象其所由出发的那个问题,同时重建那些企图解决它的步骤。在实践中,历史学家通常所遭遇的难题是能否认出这个问题是什么。因为思想者通常都是谨慎小心地阐述其思维的步骤,所以他照例是向与其同时代的人发言,而他们已知问题是什么,虽然如此,他或许根本不叙述它。除非历史学家知道他所研究的是什么,否则就无借以判断其工作是否成功的标准。历史学家的努力就在于去发现赋予对“影响”的研究以重要意义的问题,当影响被设想成为:将现成的思想从一个心灵灌注到另一个心灵时,则会是枉然。明智地探讨苏格拉底对柏拉图的影响,或笛卡儿对牛顿的影响,并非要发现那些一致处,乃是要发现一个思想家所达到的结论给下一个思想家所造成的问题的那种方式。 在艺术方面,似乎有一种特殊的困难。艺术家,即使其作品多少能被称为反思的,也似乎远不如科学家或哲学家那么反思。他看起来并不像带着一个明确规定的问题去创作某件特殊的作品,并参照问题的条件来判断其结果。他仿佛是在一个纯粹想象的世界里工作着,在这里,其思想绝对是创造性的,在任何意义上都是绝不知他所要做的是什么,直到他做完它为止。如果思维是指反思的判断,那么就好像真正的艺术家根本不思想;他的心灵劳动似乎是一种纯粹直觉的劳动,在这里没有任何概念是领先或支持着或判断着直觉本身。 然而,艺术家并非从无里创造出作品,在任何情况下,他都是从眼前的一个问题开始。这个问题,只要他是一个艺术家,就不是装饰某个房间或设计一所符合某些给定的实用要求的住宅这类问题;这些都是应用艺术的特殊问题而在艺术本身并不发生。它也不是用颜料或声音或大理石造m某种物品的问题,只是在这些问题不再成为问题,而且其技巧的材料已成为其想象的驯服的仆人时,他才开始成为一位艺术家。他开始创造一件艺术品的起点,就是那件作品被转嫁到他的反思的经验整体之上的那一点,即他当前的感性的和感情的生活与其透过记忆与知觉的合理性的,但却是无意识的发展。他所面临的问题乃是将这种经验融人一件艺术品里的问题。他遇过某种经验,其意义深长或感人超过了其他的经验,他那未表达出的意义就像一个重担压在他的心灵,鞭策着他要找出某种表达它的方式,他创造一件艺术品的劳动,就是他对那鞭策的反应。在这种意义上,艺术家很了解他在做什么和企图做什么。他之以正当地完成它的那种标准,就是当它被完成时,他应被人视为表达了他想要表达的东西。其所有的特殊性就在这样一个事实,即他不能制定他的问题,如果他制定了它,他就已表现了它,而艺术品也已经完成了。但尽管他无法在这件作品本身之前说出问题是什么,他却知道有一个问题,而且他还察觉到它的特性,只不过并非反思地觉察到,直到作品完成。 这确似为艺术的特殊性格,并且是它对思想生活的特殊重要意义。它是实际发生的从非反思的转化为反思的思想的那种生活形态,因此,就有一部艺术史,但不是一部艺术问题的历史,像一部科学问题或哲学问题的历史似的,而是一部艺术成就的历史。 也有一部宗教史,因为宗教也有一种反思思想的功能,在这方面丝毫不亚于艺术或哲学、政治。在宗教里,人对自身所具有的概念,是将他作为一种思维的与主动的生物,他以这种概念与对上帝的概念相对立——在对上帝的概念里,他有关思想与行动、知识及力量的想法都被提到无限的高度。宗教思想与宗教实践的任务(在宗教里,理论与实践的活动是合一的),乃是要找出作为有限的自我与作为无限的上帝这两种互相对立的概念之间的关系。缺乏任何明确的关系,单纯有两者之间的不同,这就成为宗教心灵的问题与苦恼。发现了这种关系,同时也就是发现了我的思想通向上帝,和上帝的思想通向了我,与这点分不开的便是行动的完成(我由此建立了与上帝的一种关系),与上帝的一个行动的完成(它由此建立了与我之间的一种关系)。幻想着宗教是生存在反思思想的界限之下或之上,要么是错误设想了宗教的性质,要么是错误设想了反思思想的性质。更接近于真理的一种说法是:在宗教里,反思的生活被集中为最强烈的形式,而理论的与实践的生活里的一些特殊问题,则由于与宗教意识的整体分离而一概采取它们的特殊形式,并且仅当它们保持着它们与它的联系,及它们彼此在其中联系时,方才保持它们的生命力。 P120-123 序言 一、本书内容以研究历史学的方法为主,理论为辅。 二、本书内容以研究中国史为主。 三、本书取材于国内外学者之相关著作及作者多年来的教学心得编撰而成。 四、本书共20章,重在说明研究历史学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并论述中外学者所说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史学论著的写作方法与体例,介绍目前欧美学者研究历史科学发展的方向及几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五、编撰本书时,承蒙日本关西大学文学部教授松浦章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陈祖武先生,北京大学图书馆沈乃文先生及淡江大学人事长、历史学系教授罗运治先生提供许多相关资料,使本书得以顺利完成,在此谨致深忱谢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