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门情况多样,门上的雕刻装饰和色彩的处理,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了古代的文化内涵,封建的礼制,伦理道德、理想追求等。形态上也显示了各地区的各民族、各种宗教的特征。该书详细介绍了门的历史、门头、门脸、装饰纹样、色彩意味等内容。
本书是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读本,也是专业人士研究及设计的理想参考图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古雅门户/艺苑畅游丛书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王其钧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建筑的门情况多样,门上的雕刻装饰和色彩的处理,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了古代的文化内涵,封建的礼制,伦理道德、理想追求等。形态上也显示了各地区的各民族、各种宗教的特征。该书详细介绍了门的历史、门头、门脸、装饰纹样、色彩意味等内容。 本书是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读本,也是专业人士研究及设计的理想参考图书。 内容推荐 这是“艺苑畅游丛书”中的一本。作者从文化的角度,生动地讲述了门的使用功能与社会功能、门的各种类型、门的建筑形式、门的各种装饰、以及门的结构种类。作者在大量调查和拥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应用大量的插图、作者本人拍摄的照片及通俗的文字描述来介绍门的文化,无论是书的文字内容、插图照片的形象表现、还是优美的版式设计,都风格清新。是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读本,也是专业人士研究及设计的理想参考图书。 目录 第一章 门的使用功能与社会功能 门的使用功能 门的社会功能 礼仪制度在门上的体现 第二章 门的种类 官式建筑的门 民间建筑的门 其他建筑上的门 第三章 门的建筑形式 门的局部处理 门的视觉形式 第四章 门的装饰 避邪装饰 祈福装饰 实用装饰 应时装饰 门前附属装饰 第五章 门的结构种类 板门 格扇门 牌坊 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民间建筑的门 住宅的门 北京四合院的门 人类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可是这些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也不是在人类自己选择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是在既有的、直接摆在他们面前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是传统。同时,传统又有一种很强的约束力,后人总是在前人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求新才形成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建筑反映文化意向,而门则是这种意向在建筑中的具体体现。人们的民族性格、伦理思想、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宗教信仰、文化程度等都在简单的大门上有所反映(图2—2—1)。 广大的劳动人民,构成了社会的主体,也是人类历史的主要创造者,所以民问的东西最能体现和代表特定时期、地域的发展状况。民间的建筑,从大的方面来看不像皇家建筑那样受到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礼制的严格制约和限制,虽有一定的灵活度,但其创造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同样存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制约因素,同时还受到文化民俗习惯以及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由于人们对建筑经验一代又一代的积累,民居建筑产生了丰富悠久的门的历史文化,并且以不同地区所展现的不同风格而呈现出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图2—2—2)。 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三千年传统庭院住宅中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其文化传统表现在院落的各种组成要素之中。北京四合院的大门种类繁多,而且不同的大门代表着主人的不同身份,所以在旧时,人们只要一看大门就知道房主人的身份,大门成了名副其实的主人家的脸面。 广亮大门是北京四合院的最基本形式(图2—2—3)。广亮,顾名思义,就是比较宽敞、豁亮的意思,当然这只是相对于旁边的低矮狭窄的小门楼等院门而言。广亮大门是两扇的,大门的f丁扇把大门过道分为两部分,里外各占一半。门扇下面是门槛,门槛做成活的,可以随意抽拉,平时房主人出入毫无问题,要是有车马进入的话,还可以把门槛拔出来。人们常以门槛的高低作为家庭的地位象征,北京四合院的门槛一般不怎么高,不像南方地区大户人家的门槛,小孩要爬进爬出。大门的门额上有一对门簪,门簪的数量也因主人家的地位背景不同,地位较高的人家,一般装有四个。门簪上面一块平的木板,北京人称它为“走马板”,走马板一直通向顶部,上面还画有彩画,门簪的上方是悬挂匾牌的地方。 广亮大门的屋顶多数不吊天花板,人们抬头向上看就可以直接看到屋顶下的木头结构,这就是建筑学上所说的“彻上明造”。也有的人家装一般性的吊顶,常见的是在门扇里侧的屋顶下边装天花吊顶,门扇外头的一边不装吊顶,俗称“半吊顶”。 广亮大门的门(图2—2—4),立在过道的中间位置,所以比较起来,它的外部空间相对较大。为了填补从大门到台阶的这片空间的空白,人们在门扇的外面摆放了一对抱鼓石作为门前的装饰物。另外在大门外两边的山墙上刻有各种题材的图案,用以烘托气氛。 金柱大门,就是把门框安在金柱上的大门。金柱是处于房屋前后最外边的檐柱与屋脊正中的中柱之问的柱子。金柱大门等级比广亮大门略低,外形上显得更为轻巧。这种大门,门外的过道浅,而门里边的过道深。它与广亮大门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大门的屋顶大多装天花吊顶。门扇外面的木头构件上也常常绘有带包袱的苏式彩画。苏式彩画源于苏州,因此而得名。它又分为北方苏式彩画和南方苏式彩画。北方的苏式彩画一般多用于四合院、垂花门以及园林中一些建筑的挂檐等小型建筑上。清代北京地区的苏式彩画表现出一种带世俗性的建筑绘画特点,它是在横着的木头构件的中问,用由浅到深的退晕方式,先画一个由许多弧线组成的云彩形状的外框,这个椭圆形的外框就叫做“包袱”,包袱里边是比较写实的绘画,如故事、花卉、山水等内容。 比金柱大门更低一级的是蛮子门(图2—2—5)。简单地说,蛮子门就是比金柱大门更靠外了一点,门框装在最外边的檐柱上。这样,从气势上来说,就比前两种大门略逊一筹,而且门框、门扇也容易被日晒雨淋,容易毁坏。不过蛮子门里面的空间却很大,非常实用,在过道内可存放一些物品。广亮大门、金柱大门和蛮子门是北京四合院最常见的几种大门了。假如把这种有门簪、雀替、抱鼓石、上马石、高台阶、大门框的大门,建在外地的民居中,那就是等级相当高的大门了,苏州一带的“将军门”也不过如此。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京城扫地的都是九品官的缘故吧。 如意门的数量,应该算是最多的吧,因为数量大,所以形式也多(图2—2—6)。这种门最大的看点就集中在门楣部分。门楣的上边是用砖向外凸出地砌成几行的,就像是反着台阶,这种用砖砌,一行一行向外挑出的手法叫做“叠涩”。叠涩之上的砖雕部分做成石栏板的式样。简单的只是几块平素的栏板,复杂的就叫人看得眼花缭乱,因为雕绘满眼,不细心看,真不知是什么。这些复杂精巧的砖雕,也使整座门蓬荜生辉。 提到北京四合院,就不能不提垂花门。垂花门是院落中间的一个门,它把整个院落分为里外两部分。里面为正方形院落,是正院;外面则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狭的长条形院落,叫做倒座院。 垂花门这一名称,源于门外面两侧不落地的檐柱。檐柱一尺多长,垂吊在屋檐下,最下面的柱头,做成圆形或方形的吊瓜形式,有的髹饰五彩,作为装饰。两个不落地的檐柱之间,全是镂空的木雕装饰,也饰以艳丽的色彩。这种檐柱也称为垂莲柱或垂花柱。门上的木雕集中在这两棵垂柱头上,这种垂柱头在民间建筑上只将木材进行简单的加工,做成方形抹角,六角形、八角形或者刻上一点简单的花卉,朴素大方。后来这种不落地的垂柱应用到了四合院内门上,而且还成为官式建筑中院门的一种形式。经过不断的演变与发展,柱头的形象也逐渐富丽而完整了。中央有花蕊,四周有花瓣,也有雕饰串珠、花萼云或石榴头等形状的,酷似一对含苞欲放的花蕾。垂柱用一整块木料雕刻而成,还加上彩绘,有很强的装饰作用。 从垂花门向里看,还是看不到院内的情况,因为中间还有一道屏门相隔。屏门安装在垂花门内一侧的两根柱间,由六扇或八扇组成(图2—2—7),门板多漆成绿色,或在绿底上洒金。人们还常在中间的门扇上各写一字,连起来为一句四字横幅,如“福禄寿禧”、“四季平安”、“正中和平”等。垂花门和屏门之间是一个较大的、左右两侧开敞的空间,左右两边通往游廊。人进入垂花门后,不过屏门,只要向左或向右拐,便可以沿着游廊进入庭院。屏门平时是不打开的,只有重要客人来时才开,以示对贵宾的尊重。另外,屏门的拆卸也十分方便,家中遇有红白喜事时,只要拆下屏门,花轿、棺椁等都可以方便出入。 北京四合院除了上述这些门外,比较常见的还有大门过道只占据半个房间宽度的窄大门(图2—2—8)以及既不占据房问又没有过道的小门楼。 P47-53 序言 门是建筑物的出入口,是建筑的重要构成元素。但是,中国人对于门的理解,其理念上的意义远远大于其功能上的意义。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独特文化形式,也就是“门的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上的门,不但有着不同于世界上其他民族建筑出入口的结构形式与材料形式,深厚的文化内涵也使其意蕴更富有强烈的东方特色。从一个简单的大门中,我们就可以追溯其悠久的演进历史,这其中包含着一个复杂的演变进化过程。从一个简单的大门中,我们还可以看出门的地方特色,北方的门和南方的门不同,汉族居住区域的门与少数民族居住区域的门也迥然不同。 门的外在形态又是一种理念暗示,一种心理象征,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使用者的等级和身份。不要说官式建筑与民间建筑在门的形式上的外在差异,就是在同一个小城镇里,乃至同一条胡同中,你也可以轻而易举地从门的形式中区分其主人的社会地位或家风尚好。 作为今天的建筑美术工作者和人文历史的研究者,了解与研究旧时的门的文化对于我们认识传统,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建筑美术工作者,我多年来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门”当然是我收集、研究的素材之一,但把杂乱无章的照片、资料真正整理成书,却是我和学生花费大量精力才完成的艰巨工作。今天,总算是有机会以书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兴奋之余,还盼望同行予以指正。 王其钧 2006年3月于中央美术学院 后记 当这本《古雅门户》就要送入出版社大门的时候,我开始再一次回顾门的含意。从某种意义上说,门也就是“关”。人的一生要经过无数的门,从家门到校门,从校门到社会的门,从社会的门再返回更高层面学府的大门。 “门”被人赋予了更多的含意,于是,便延伸出了相当多的语汇。“门户”,指宗派,现在尤指学派。门户之见,便是指偏袒自己所属学派的言论。而“门墙”,又被人比喻为师长之门。“门生”则相反,是指亲授的学生,使人想到面授学仪。“门庭”则指一个家庭的地位,由此而来则有“门当户对”之说。祖生活之中,“门路”则变得十分重要,于是便出现“走后门”之类被人认为不正当的投机之道。对于走过重重门路的我来说,虽然在十年前携妻小走出了“国门”,但几年前又来到“门禁森严”的中央美院,终于能关起门来从事自己所心仪的事业。 参加本书照片拍摄的除我之外还有:杨双庆、王谢燕 参加本书插图绘制工作的除我之外还有:胡永召、唐琼慧、郝升飞、张栓彬、李平磊、文青、石磊、陈栋、张鹤青、金园、张鹤、李仁 参加本书资料收集、抄录、整理工作的还有:李文梅、高晶晶、盛艳艳、刘艳、祁玲玲、王晓芹、杨飞、谢娟、卜艳明、马慧智、暴彦丽、张瑞清 参加本书版式设计工作的除我之外还有:陈奎、刘薇(刘桂华)、王谢燕、吕怀峰、郑杰、王乐乐、李玉华 参加本书资料收集与编务工作的有:李森林、张光碧、张小艳、刘彩云、雷艳玲、郑平、李增子、张美丽 在此一并列出表示感谢! 王其钧 2D06年6月于北京花家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