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东方桥拥有深厚的道家学术功底。在本书中,他以幽默智慧的情趣、恬淡流畅的文笔,将《庄子》一书中那些古奥艰深的内容,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他用佛家的语言,解读道家典籍。读着本书,我们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作者对《庄子》一书的深厚情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读庄子的方法学(东方桥读经典)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东方桥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东方桥拥有深厚的道家学术功底。在本书中,他以幽默智慧的情趣、恬淡流畅的文笔,将《庄子》一书中那些古奥艰深的内容,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他用佛家的语言,解读道家典籍。读着本书,我们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作者对《庄子》一书的深厚情感。 内容推荐 读庄子,事实上是没有什么方法的。要是您能用您自己的方法来读,那就是最好的方法。这就是自然法,就像[海鸥是白的,乌鸦是黑的]一样自然。 但是,您不要向[难处]想,而要向[简单]的地方去想。因为,庄子所采用的材料,都是些[鸟、虫、鱼、树,]以及一般日常生活中的小品,或是说故事、讲寓言、述梦境等等,也就是我们人生的日常生活中的方法学。您不妨试试用您自己的方法去想一想,您就会完全了解编著这本书的心意。您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在这里皆可找到您所需要的法门。 《读庄子的方法学》,透过庄子的智慧,认清世界的真相。随顺生命的本质,逍遥于天地之问,和宇宙合而为一。 目录 走近东方桥 第一章 日常生活的法门 第一节 庄子的超三思哲学大义 一 什么是超三思哲学 二 庄子是谁 三 庄周什么皆没有 四 超时空的存在 五 庄周不在《庄子》书中的认知 第二节 《庄子》书的内容剖析 一 三无道的宇宙观: 二 梦是梦非的人生观 三 庄子的无为与自然 四 小盗小圣大盗大圣 五 鲲鹏变化三合一 第三节 《庄子》书中评惠施十论 一 惠施是庄子的朋友 二 大一与小一 三 无厚天地日方中生死 二 颜回的天徒人徒之辩 三 天下大戒是命与义 四 王骀不用言语形式感化弟子 五 学者有天之刑 六 镜子明亮没有灰尘 第三节 《庄子》书中鲁哀公问 一 什么是才全德不形的变化 二 孔子不知应变穷困一辈子 三 孔子被困弦歌不绝 四 捕蝉操舟善游各有其道 五 孔子隐居与鸟兽为友 第四节 《庄子》书中颜回问 一 开始就结束人为即自然 二 孔子与颜回论生死大道 三 孔子与颜回论文王遇姜太公 四 冉求问生生颜回问至言 五 庄子与惠子评孔子 第五节 《庄子》书中的大批判大讽刺 一 孔子和柳下季是朋友 二 孔子率弟子游说盗跖 三 盗跖批判孔子与历代圣贤 四 盗跖说的真性大道 五 孔子拜别了盗跖遇柳下季 第六节 子张与无足批判历史 一 子张与满苟得批判读书人 二 无足与知和批判富人与帝王 三 颜阖批判孔子提倡华丽文辞 四 孔子批判人有九大特征 五 孔子批判人有五凶八困 第七节 《庄子》书中批判天下道术 一 古代圣人的道术分裂 二 墨子反古礼效法大禹苦行 三 墨子弟子坚白同异分裂 四 彭田慎三人的道在说是非 五 关尹老子二人道博古真人 六 庄周只是到达没有死生的境界 第八节 《庄子》书中的技艺方法学 一 厨夫养生的技艺 二 螳螂养虎爱马的寓意 三 养斗鸡与鬼斧神工 四 忘是非的工人与自由捐献 五 大画师与无心射 六 捕麻雀的技术与庚桑楚的道术 第九节 说大道的夫子 一 广成子说至道修身的境界 二 鸿蒙老丈说养心复归本根 三 壶子先生教列子随大化而流 四 灌园老丈以全德教训子贡 五 士成绮问老子如何修养身心 第十节 道没有书没有语言 一 做车轮工人说的道 二 谁掌握自然忘掉仁孝 三 至乐应人顺天应自然调四时 四 退隐山林的人生观 五 圣人的人生观 六 修道养生与隐士诞生的原因 第十一节 至乐与养生的法门 一 什么是至乐的生命 二 死生像白天夜晚出于几入于几 三 鸟在深林鱼游在水中是至乐 四 颐养生命来去自然就是乐道 五 养生要折中养人与养猪有别 六 牧羊人丢了羊 第三章 《庄子》的大义和题解 第一节 大鹏九万里 一 乾元用九的上治社会 二 坤元用六生化之始 三 太极之先是道体的自化 四 宇宙是我我是宇宙 五 宇宙变人事物皆变 第二节 无为与返朴 一 新的时势新的办法 二 圣智与反对学圣智 三 顺其性不知其所以然 四 齐物而无我的境界 五 随宇宙变化而合一 第三节 《庄子》的篇名内容分析 一 《逍遥游》等七篇大义 二 《骈拇》等七篇大义 三 《刻意》等八篇大义 四 《庚桑楚》等五篇大义 五 《让王》等六篇大义 试读章节 二 孔子六十九岁拜渔父 孔子被赶到走投无路时,被赶到一片茂密的森林里,《庄子·渔父》中说,孔子到缁惟的树林中去游玩,在杏坛上坐着休息。弟子们在读书,孔子则弹琴唱歌,一曲还没有弹完,忽然有一位渔父下船走来,他那须眉都花白了,披着头发,卷着衣袖,走上河岸。到陆地就坐在那里,左手抵着膝盖,右手支着下颚,听唱歌!曲子弹完了。渔父就招子贡、子路,两个人都走过去,答了渔父所问。 子贡回来,就把他们见到渔父的事,告诉孔子。孔子推琴站起来说:“他是圣人吧!”就走下来见他,到了水边;那渔父正拿着篙撑开船,回头看见了孔子,就转身站在那里。孔子恭敬地回身走,再拜前进。渔父说:你有什么指教? 孔子说:刚才先生说了一些议论而去;我不贤,不知其中道理。特地前来受教,希望听些教诲,辅我不及的地方。 渔父说:唉!你是太过好学了。 孔子再拜,起身说:我少年就学习,到了今天,已经六十九岁了;还没有听到大道的理论,怎么敢不虚心呢?……现在我幸能遇到先生,像是上天有意的安排。先生不以我为耻辱,而认我是弟子,亲自教诲。请问您住在什么地方,让我去听讲而晓悟大道? 渔父说:我听说,能够让人接受的,就传给他;至于奥妙的大道,是不能让人接受的。不知其中妙理的,千万不可传授,自身才可没有祸患。你自己勉励吧!我离开你了,我离开你了。 于是,就撑开船而离去,顺着芦苇,慢慢地走了。孔子不看,等待水波静止,没有听到撑船的声音,然后才上车。孔子说:“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今渔父之于道,可谓有矣,吾敢不敬乎!” 三 孔子五十一岁拜见老聃 孔子已到五十一岁,还没有听到大道,于是南行到沛地去,拜见老聃。老聃说:“你来了吗?我听说你是北方的贤人,你已经悟解大道吗?”孔子说:“还没有悟解。”老聃问:“你怎么去寻求呢?” 孔子说:“我从制度上去寻求,已经五年了,还没有求得。” 老聃又问:“你又如何再去寻求呢?” 孔子说:“我从阴阳变易的道理中去寻求,已经十二年了,还没有求得。” 老聃说:“是的。假使道是可以贡献的,那人臣没有不献大道给国君的。假使道是可以进奉的,那人子没有不进大道给双亲的。假使道是可以告诉人的,那人们没有不告诉他弟兄的。假使道是可以给人家的,那人们没有不把道给他们子孙的。 但是不可能,没有别的缘故。中心没有领受大道的本质,大道是不会留止的;在外没有配合的对象,大道也难于运行。由中心发动的,在外不能接受,圣人就不设教;由外面发动的,中心无接受的本质,圣人不能改变他的里面使他接受。”这段经文在《庄子·天运》中是: 使道而可献,则入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它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所以说:自己先端正了,才能正人;内心如果不能这样做,他们天机就闭塞了。 孔子又拜见老聃而讨论“仁义”。老聃他用比喻说:像播扬米糠,伤害扬米糠人的眼睛;那天地四方,就都改变方位了。蚊虫咬皮肤,就整夜睡不着觉。仁义损害人的本性,令人迷惑心智,那就大乱了。你要使天下不要失掉朴实的本质,你就依着风自然而动,冥合道德自然树立;又何必很吃力的样子,像背着大鼓来寻找迷失的小孩呢?海鸥,不是天天洗澡才白的。乌鸦,不是天天染黑才黑的。黑白的本质,都是出于自然,不足以为美丑的分别。声名令誉的美好,不足以增广本性。泉水干了,鱼困在陆地上,喘着气互相湿润,吐着涎沫互相湿润,倒不如在江湖里,互相忘记。 孔子见了老聃后,回去三天不说话。他的弟子问:夫子见了老聃,怎么规劝他呢?孔子说: 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嗜,予又何规老聃哉?(《天运》) 孔子的意思在说,他看到老聃,就像看到龙一样。龙的变化是无常的,他本合就成体,迹散就成文采,乘云气而配合阴阳。他说他心里惊惧不定,口张开而不能合拢,还有什么可规劝老聃呢? 子贡听了老聃的教训,则惊怵改容,坐立不安。 四 孔子求道得道化人 孔子第二次拜见老聃时,他对老聃说: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很久了,也很熟悉书中的内容了。就去求见七十二位国君,谈论先王的大道,阐明周公、召公的政迹,一个国君也没有任用我。太难了,人君不容易劝说,大道不能昌明了吗? 老聃说:很侥幸,你没有遇到治世的国君。六经,是先王陈腐的遗迹,并不是先王的真迹啊!现在你所说的,仍是陈腐的遗迹。所谓迹者,是鞋践踏出来的;但迹,并不是鞋。水鸟雌雄互相对看,眸子不转而自然化生。雄虫在上呜叫,雌虫在下应和,这样传声受孕。这一类,都是雌雄异体而遥感化生,所以叫做“风化”。天性不可更易,天命不可改变;时不能留止,大道不可壅塞。假使得了“道”,怎么做都可以;失了“道”,怎么做都不可以了。 孔子听了老聃这篇教训后,三个月不出门。再见老聃说:我知道了。鸟鹊孵卵而化育,鱼类傅沫而生子,蜂类昆虫则是化生。生了弟弟,哥哥就哭了,他的意思是:有了弟弟,哥哥就失去父母的爱,舍长怜幼……长是陈迹,幼是变化。很久了,我没有和造化者冥合了;不和造化者冥合,如何能去化人呢? 老聃说:可以了,你得道了。(《天运》) 我们要知道:文字书画,不是什么大道,它只不过是一个形象而已。六经亦只是先王的陈迹,历史记录而已,而不是先王的精神,更不是先王的大道。一个人,如果没有得道,他怎么能够去“传道”呢?因为你身上没有种道的能量,怎能去感化别人,度化众生呢? P112-117 序言 走近东方桥 周 山 一 东方桥是一位台湾学者的笔名。我是在知道他的真名实姓十余年之后,才知道东方桥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图书馆新进了一批港台书,其中有一本硬封精装的《中国理则学与西洋逻辑》,唐华博士著。当时,我正参与国家“六五”规划项目“中国逻辑史”的编写,而中国学术界有很多人持中国古代无逻辑的观点,想不到海峡对面也有人钟情于中国古代逻辑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唐华”这名字,以及书中风格独特的作者照片,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子里。 机缘巧合,十年之后的一天,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将一部名为《易经变化原理》的书稿交我审读,作者的姓名竟然是“唐华”。不久,又接海关通知,有一批《中国易经大全》已运抵吴淞仓库,速取。连忙拉了几位同事,借了一辆卡车,前往吴淞,果然取到了一个硕大的木箱,装了满满一车。千百年来,关于《易经》的注疏汗牛充栋,这么一大堆《大全》也在意料之中。打开一看,才知是唐华博士自己写的六卷本《中国易经大全》,每套一纸箱,共二百套。如此豪气的手笔,着实让我大开眼界。以前经常听人说,台湾老板都很“抠”。以后又听在台湾出过书的朋友讲,台湾出版社送作者的样书往往只有二、三册。唐华先生一个集装箱的赠书,使我看到了另一类大气的台湾同胞,他们像海峡的浪涛一样,胸襟宽阔,富有激情。 二 翌年春,《易经变化原理》出版,唐华博士应邀来我们哲学研究所讲学、交流。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一辆普桑出租车缓缓驶进社科院,从车里出来一位满头白发、满面红光的花甲老者。他那抖擞的精神、豪放的气质、幽默的见面语,不用介绍,我认定就是唐华! 中午,社科院副院长夏禹龙、哲学所所长王淼洋设宴为唐华先生洗尘。酒过三巡,唐华拿出几幅水墨画,有山水,有鱼虫,让大家随意挑选。我于画一窍不通,只感觉这些画的风格与众不同,画的山似山非山,画的鱼似鱼非鱼,但又感觉那确实是山,确实是鱼,有一种活泼泼的生气在画面上跃动、升腾,隐隐约约能揣摩得到画的一些意思,一时之间又说不出究竟什么意思。每幅画上,都署名“东方桥”,且有二、三枚鲜红色的印。询之,才晓得这“东方桥”并非别人,正是唐华本人。其中一幅,画有一大一小两尾鱼,大鱼的头转向小鱼,两眼炯然有神,不知是在向小鱼传道,还是解惑;一旁小鱼,一副全神贯注的样子,憨厚可爱,不禁使我想起庄子在濠上“知鱼乐”的故事。再仔细揣摩,这一大一小两尾鱼的形象,又颇类大陆与台湾。鱼类尚能互相沟通,相忘江湖,何况同源同根的中国人!于是,我便挑了这幅画面简朴而意蕴深邃的双鱼图。我不知唐华先生为什么给自己取了“东方桥”这一笔名,但是他孜孜以求台湾与大陆之间文化交流的良苦用心和实际行动,不正是在为海峡两岸间架起一座桥而努力吗?这无疑是一座东方最灿烂最壮观的桥了! 三 两个月之后,我应台湾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的邀请赴台参加“海峡两岸文化思想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抽空前往天母东路的东方桥寓所拜访,才知道东方桥先生的画作还有一个名堂:“哲学慧镜。”他送我一本装帧精美的十六开本书画集《哲学慧镜翰墨铭》,当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作序。据冯先生在序中所言,早在一九八。年的时候,就已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里“读过东方桥先生的《故乡月》杰作,也读过他的书”,“他那爱国、爱乡、爱同胞、爱中国历史的狂热而又有理性的情操,让人观之则有怆然而泪下之感!激发我们要打心坎里奋斗到底,争取新的生命潜力”。冯先生对东方桥富有哲理的画作给予了极其高度的评价:“他这《哲学慧镜翰墨铭》篇,是从天上来到我们中国人民群众中。他也是我们中国人民中的一位爱智者,他的‘翰墨、见意’,是有承先启后的作用,他承伏羲氏的八卦,贯诸子百家,集世界哲学及各宗派的大成。启子孙万世,永垂不朽之盛世。他写出‘道理’来,画出‘见意’来。创古人之未曾有,启来者在思想上发展法则之先河。大义滂沛,气盖百川名山。开天地之未形,立新画林之孤峰。”如果说以上文字是冯先生对东方桥书画的总体观感,那么,下面这段文字,则是冯先生对东方桥书画的具体评判了:“他随心所欲而不欲,不画而画,不写而写。写于道,画于道;写于空,画于空。空道相忘,不成篇而成篇,不成画而成画。”东方桥的哲画,也只有像冯友兰这样的哲学大家,才能着墨不多而道尽其底蕴。 《哲学慧镜翰墨铭》收集的众多画作中,有不少原件不仅为国内一些大学图书馆、地方美术馆收藏,而且也有被国外一些大学、美术馆以及爱好者所收藏,其中有日本的田中角荣首相收藏一幅《忘形》,美国的里根总统收藏有一幅《龙鼎梅》。通过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华夏民族的哲学理念传达给了大洋彼岸的人民,实在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化交流。我似乎对“东方桥”的含义,又多了一层理解。 四 在《哲学慧镜翰墨铭》中,还收编有唐华先生的一批篇幅仅二、三百字的哲理短文,有引经阐微,也有自我独白;文字明快,意蕴高远,非哲界中人,一时之间恐怕难以尽窥其意。这些短文又参糅在哲画之间,一画一文,相映成趣。还有两组文字,篇幅稍长,初读不以为意,再读才发现是唐华先生的自传性文字。从这两组文字里,我约略知道了唐先生的身世经历,懂得了他为什么有如此“爱国、爱乡、爱同胞、爱中国历史的狂热而又有理性的情操”,才理解了冯友兰先生为什么“观之则有怆然而泪下”的感觉。 唐华先生甫出世,家遭变故,父蒙冤入狱。五岁时,母亲又死。大概不愿意在后母手里讨生活,幼小的他居然“逃到城里,做了叫花子,后来被海盗带去了”。据说那位海盗首领长得“英俊、儒雅,使人见了生敬”,还教他“说外国话,教他认字”。他与海盗们居住在一个荒岛上,那里“人人有工作,人人受教育;他们的生活可以自足,有夫妻,也有家庭。他们耕耘的方法,还是保持着极古老的法子,日出而作,日没而息”。那里的自然环境,荒凉而有野趣:“孤岛上,四境荒凉。偶或见之,似无甚生物;然而沿溪而人,攀登而上,亦有豁然开朗。四季分明,红绿间映,鸟啼燕语,垂杨柳絮,楚楚有韵,神采怡然,往来其间,鸡犬相闻,夜不闭户;日月相照:天地连璧,万物生生不息。”就在这酷似老子的“小国寡民”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式的环境里,他渐渐长大成人。 二十岁以前,唐华先生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二十一岁以后,他开始了梦幻式的游学生涯,徜徉于慕尼黑、剑桥、牛津、耶鲁、鲁文、哈佛、东京等名牌大学之门,构筑起融会各家哲理的基础,也造就了“大义沛然,气盖百川”的德性。 翻读着《哲学慧镜翰墨铭》,我更走近了东方桥。 五 从一九九九年开始,络绎不绝地收到东方桥撰写的《读易经的方法学》、《读论语的方法学》、《读孟子的方法学》、《读老子的方法学》、《读庄子的方法学》等新著;至二oO一年四月底,又收到《读楞伽经的方法学》、《读法宝坛经的方法学》两种。短短两年间,著书十五种共数百万字,笔耕之勤,收获之丰,且出自古稀之年,实在叹为观止,令我壮年之人汗颜。 这十五种冠之以“方法论丛书”的著作,不仅全面地体现了东方桥举重若轻、融合儒、释、道于一炉的学术功底,而且展示了东方桥幽默智慧的情趣、恬淡流畅的文笔,将那些古奥艰深的典籍,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展现在广大读者的面前。他用儒、道的语言,讲解佛经;他又用佛家的语言,解读儒、道典籍。他把儒、释、道各种典籍,置于同一语言环境之中,给人一种和而不同的亲近感觉。东方桥这一工作,真是“功德无量”。读着这十几本书,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东方桥对祖国古籍的深厚情感。他把先人的这些原创性典籍,看作为生养自己的土壤,他是要把自己的生命根系,深扎在这片沃土里。他在给我寄完十五种书后的一封信中深情地写道:“我会回去的,我的家,就在上海、杭州等地,我一定会回去的!”捧读这封信,不禁又浮想起他赠送给上海美术馆的那一幅《怀故乡》。寥寥数笔,道出了游子归故乡的浓郁情愫。 炎热的六月底,我又收到他的信,说是已经从市区迁居乡间:“此乡间面对观音山,后为大海。有时静观白鹭齐飞,闻金蝉狂鸣,真乡村之乐也。”一股凉爽的村野气息扑面而来,我也浑然忘却了大都市的炎热。眼前,浮现出一位银发飘飘、精神矍铄的老者,在山间小道上漫步;他正眼观白鹭齐飞,耳听金蝉狂鸣,心中涌动着不竭的禅思,梦幻与天地为…… 六 有一天,在上海书店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的砚友与我漫谈出版选题,设想推出一套适合于青年读者的传统经典现代读本。我遂从书架上取下东方桥的那一套“方法论丛书”。砚友翻阅之下,抚掌称快:“我们设想的正是这样一类书!”于是,在征询东方桥先生同意之后,上海书店出版社便从中选出四种,作为“东方桥读经典”的第一批选题。 当我们读到这些图文并茂的“大陆版”现代读本时,“台湾版”已经第三次、第四次重印发行。我相信,这些富有智慧、通俗生动的现代读本,同样会获得大陆广大读者尤其青年朋友的喜爱;源远流长、底蕴充沛的华夏文化,通过这些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读本,必定会深深扎根于年轻一代的心田之中。 (二OO二年秋曰写于沪上古美公寓)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