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历史上的大航海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交通经济
作者 云中天
出版社 中国三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航海事业已有数千年历史。从公元15世纪开始,我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6世纪我国的船舰本身的性能素质及其驾驶技术和经验,亦不容忽视。但是为什么东方千年的航海传统突然达到辉煌的高峰、又突然结束?为什么当中国在海上拥有绝对的优势之后,却又放弃?检讨我们的过去,检讨我们的海洋思维,积极而对未来,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做的事情。

内容推荐

本书告诉读者有关中国史上航海事业的发展,具体地讨论和剖析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中国航海事业的特点,科学地总结和评价了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杰出成就及其兴衰荣辱的经验教训。为我们面向未来的海洋时代提供了一面镜子。

目录

中国古代航海史概述

一、远古帆影·三代航踪

 夏、商、周海上发展史

 夏代航海(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

 商代航海(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西周航海(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0年)

二、各诸侯国海上争霸

 春秋战国的航海活动

 海上强国的兴衰

 沿海航路与大规模的海上运输

 越海航行与远洋探索的盛行

三、秦皇汉武大海情

 秦始皇的海洋情结

 威震四海——秦始皇

 徐福东渡、扶桑之祖

 徐福去过日本吗?

 大帝雄心战海神

 汉武帝巡海

四、海洋上的勇者

 僧人远涉重洋

 万里蹈海归故国

 鉴真东渡

 别有情思在东瀛

 魏国航海及其与日本的海上交往

 两晋对日本列岛海上交通之中断与恢复

 南北朝对日本列岛的海上交往

 隋代中日航海交往与航路

 唐代对日本的官方航海与民间商船的海上贸易

 唐代东北少数民族与日本的海上交往与航路

 日本遣唐使及其分期

 北宋与日本的海上交往

 南宋与日本的海上交往

 元代与日本的海上交往

五、中国世代通南洋

 南洋之谜

 历代南洋的航运兴衰史

 隋代与南洋的航海交往

 唐代与南洋的航海交往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方航海活动

 宋元时期南洋的航海

 北洋漕运的主要航海人物

六、近邻朝鲜一衣带水

 历代与朝鲜的海上交往

 南北朝时期对朝鲜半岛诸国的海上交往

 隋朝对高丽的军事航海活动

 唐代对高丽的军事航海

 宋代与高丽的海上睦邻交往

 元代中国与高丽的贸易

七、世界史首次航海壮举

 骄傲的海洋之郑和时代

 少年马和苦难的生活

 郑和姓名的由来

 郑和西洋之旅的原由

 郑和为什么能成为下西洋总兵正使

 郑和时期南京之谜

 刘家港——郑和起锚之地

 郑和船队的驻泊地

 郑和下西洋的历程

 郑和船队到达了非洲

 郑和船队到过美洲

 郑和下西洋途中的友好交往

 古里国建碑庭

 苏门答腊封王仪式

 旧港设立宣慰使司

 淖泥国王来到中国

 锡兰山寺布施

 占城举国欢腾迎郑和

 支持满剌加独立

 西洋远国竞献珍禽异兽

 武力扼制安南王的侵略扩张

 兴师动众于爪哇丛林

 歼灭海盗陈祖义

 锡兰山战役

 缉拿何八观

 擒获苏门答腊伪王

 郑和下西洋的成就和贡献

 传播了先进的中国古代文明

 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

 引发了古代海外贸易高潮

 完善了古代航海技术

 开创了海洋调查先例

八、中国人的失落——海洋的悲哀

 (明清)禁航令

 愚人肆意,智者伤怀

 明代的民间航海

 清前期的民间航海

 中国的国门从海洋上被踢开

九、管窥航海技术发展

 历代航海技术的发展

 奴隶社会的航海技术

 春秋战国航海知识

 秦汉航海技术发展

 三国至南北朝航海知识的充实与提高

 隋唐科技趋于成熟

 宋元航海技术的重大突破与全面发展

 明代的航海术

 明(中后期)清(前期)航海

试读章节

徐福去过日本吗?

徐福东渡发端于秦朝,绝非偶然,而是战国与秦代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航海产物。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法令与措施,来巩固和发展新生的封建中央集权体制和社会生产力,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作用。但同时,他也做了许多民不堪命的事情。他奴役了大量的劳动人民,从事征戍苦役,为自己造宫室、筑坟墓;又残酷地剥削和掠夺人民,使老百姓苦不聊生,怨声载道,迭起逃亡或反抗。以致二世而亡。

生活在山东半岛沿海的居民具有悠久的航海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他们为了躲避兵祸,寻找安生乐土,就驾舟越海潜渡至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人秦后,随着苛政酷役之日趋深重,这种向外移民的航海活动有增无减。以徐福为代表的秦人东渡的大规模航海活动,正是建筑在这种社会基础上的。

秦始皇灭齐而统一中国之后,徐福一方面怀有难消的亡国之恨,另一方面又切齿苛政苦役。因而他巧妙地利用秦始皇妄求长生不老的愚昧思想,诈称海中有神山仙岛,假借求灵药为名,征发人员物资,率领大批苦于秦朝残暴统治的青少年,东渡人海远航。在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中召见徐福,授命炼取长生金丹。

公元前210年,徐福奉秦始皇之命,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携带“五谷子种”,乘船泛海东渡寻找长生不老之药。

现在,许多日本学者认为,最早提出徐福到日本定居的,是五代后周的义楚和尚。

刘华祝认为,其实《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就有徐福去向的记载。文章说,230年,吴派大将卫温和诸葛直去夷洲及覃洲,结果只到了夷洲(今台湾),覃洲太远,没能到达,并且说海洋时代覃洲在海中,传言说徐福带领的男女数千人人海到此洲不还。从陈寿的叙述可以断定,直洲不会是台湾,因为卫温和诸葛直到了台湾;也不会是吕宋岛,因为陈寿说覃洲有人口“数万家”,而吕宋岛至元世组时仍“民不及二百户”;更不可能是舟山岛,因为舟山岛离陆地较近,容易到达。那么,这里的直洲到底是哪里呢?法国人希格勒的著作《中国史乘中未详诸国考证》中指出直洲即是日本岛。

在日本的史籍文献中,关于徐福东渡日本的记载举不胜举。日本学者奥野利雄先生考证徐福东渡后主要活动地域在日本九州、熊野一带。据《富士古文书》研究家铃木贞一先生的研究看,徐福是70岁去世的。

据台湾学者彭双松先生统计,日本各地与徐福姓名联系在一起的墓、祠、碑、宫、庙、神庄等遗址有50余处,登陆点20余处,传说故事30余个。这些遗迹与传说虽不全是真实的,但也与史实有所关联。

徐福率数千人到达日本,把中国先进的耕种方式、百工技术与习俗文化等带到了那里,使日本很快由新石器时代跃人铜铁器时代,或日由渔猎经济的绳纹时代转变为农耕经济的弥生时代,水稻、蚕桑、药物等种植得到了推广,促进了日本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在日本民间,徐福被尊称为农神、蚕桑神、医药神便是明证。

就在国内学者还在为徐福是否真正到达过日本争论不休的时候,日本短期女子大学校长高岛中平介绍说,这一点在日本已经没有任何疑问,日本人都相信徐福到达了日本。在吉野里已经发现了“吉野里环壕集落”,这是一个体现中国城市构造的城堡遗迹,发掘中还发现了大量青铜器、铁制武器、铁制工具和制造青铜器的工具,研究发现均为秦汉时代的器物。

同时,吉野里还发现了王的墓,材料均为从中国进口,形状颇似中国的王城。目前,吉野里有140公顷的遗迹得以复原,已经有100多栋建筑,对徐福东渡和佛教都有体现。高岛中平说,徐福登陆日本没有疑问,它不仅是中日两国人民的财富,也是世界人民的财富。  由此可见,徐福确实到过日本。

那么,知道徐福到过日本以后,他的起航点和途经地又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

(一)起航地点——琅邪

据司马迁所载,徐福两次人海均是在琅邪向秦始皇提出申请的。鉴于琅邪自春秋起即是山东半岛东岸的主要大港,而秦始皇执政时又多次巡游该处,并刻意扩建港城,因此有理由认为琅邪是徐福船队的起航地点。

具体而论,徐福受命征调集中船只的港湾似以琅邪台所在的琅邪山附近的利根湾为妥。琅邪山在今山东省胶南县南境,东临黄海,下有港湾。早在越王勾践徙都琅邪时,即“立观台以望东海”;秦始皇时,又“立层台于山上,谓之琅邪台,孤立众山之上”。徐福船队受命人海求神山,秦始皇很有可能即立于此台而观望远航船队出发的盛况。同时,琅邪山畔的利根湾也是很适合徐福船队集泊起碇之场所。该湾湾口介于大珠山咀与斋堂岛之间,口向东南敞开,宽约6海里。湾内水深5—14米,泥及泥沙底,可避偏西及偏北风;另大珠山咀西侧,水深5—10米,可避北风,为船舶避风集泊之良佳锚地。徐福船队由琅邪山利根湾出发,即可沿岸北上,进入灵山湾,该湾水深5—12米,泥底,湾口向东南,宽约13海里,其东南方有灵山岛作屏障,能避北至西及西南诸风。船出利根湾后,若顺利,就沿岸北上;若万一有事,即可在灵山湾内抛泊休整。

所以,起航点选在那儿是颇为相宜的。

(二)第一段航路:琅邪港——成山头——之罘港

徐福船队起航后,就秦代航海能力,必然是取沿岸北上的航路,先经由灵山湾、胶州湾,再折向东北抵达山东半岛东端成山头。这一线沿岸山脉连绵,山峰众多,陆标导航与定位目标明显,水中暗礁与危险物较少,且多小湾,随时可作避风锚地,航行较为安全。

船队到达成山头水域后,以东航直驶朝鲜半岛西岸为近。然而。从成山头至朝鲜半岛最西边的白翎岛的海上跨距达105海里,在此连线间的黄海水域终年有走向南北的海流,流速为0.2一0.6节不等,对东西向航船影响甚大。秦代航海尚属沿岸航行水平,无论在驶帆技术与定位导航技术上,均不足以横渡如此宽阔且海流与航向基本成垂直角度的海域。

至于中国与朝鲜西岸之间的横越黄海航路,从史料记载来看,要迟至南北朝时代才出现。因此,可以推定,徐福船队至成山角后,必然向西航行,沿山东半岛北岸,驶达另一个古代大港之罘。这段西行航程中,海岸曲折,天然港湾及避风锚地众多,山也较深,水脉多逼近海岸,陆标清晰。之罘湾三面环陆,多有锚地,亦适为船队集泊休整所在。

徐福船队这第一段航路,正是春秋战国以来的环山东半岛的传统航路。司马迁在记述秦始皇公元前210年随徐福船队第二次人海的最初阶段航路即是如此。

(三)第二段航路:之罘——蓬莱头——庙岛群岛——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

徐福船队前往日本,既受制于其时航海水准而无法横越黄海东驶朝鲜半岛,则必然取纵渡渤海海峡的逐岛航行路线。

这第二段航路,首先是从之罘港沿山东半岛北岸驶达蓬莱头。这一线海岸曲折,除八角、龙洞咀、低角、蓬莱头等突出的海岸为陡峭岩岸外,其余均系沙质滩头,10米等深线一般都距岸2海里以内,碍航物很少,内陆又多丘陵与高山,近岸陆标也清晰可见。凡此种种,对徐福船队航行定位、导向、锚泊均十分有利。

从蓬莱头经庙岛的纵渡渤海海峡航路是一条非常古老的航路。徐福船队由蓬莱头北驶,经南、北长山岛,矶岛、砣矾岛,大、小钦岛,南、北隍城岛,再穿越22.8海里宽的老铁山水道,抵达辽东半岛南端的老铁山。这段航程,岛屿隔水相望,导航目标明显,沿途锚地众多,航行殊为方便。

(四)第三段航路:老铁山——鸭绿江口——朝鲜半岛西海岸——朝鲜半岛东南部海岸(釜山——巨济岛——线沿海)。

徐福船队抵达辽东半岛南端后,当沿岸东航首达鸭绿江口。此段多为沙岸,沿岸陆上丘陵连绵,山岭突起,陆标清楚,近岸海中有许多岛屿、港湾、锚地不绝。

从鸭绿汉口沿朝鲜湾南下,绕过中部突兀处的长山串、白翎岛,即可进入江华湾;继而顺岸南航,经扶南、罗州群岛,折向东航,绕过朝鲜半岛南端,便可航达半岛东南部海岸的釜山、巨济岛一带,着手实施横渡朝鲜海峡前往日本之举。这一段沿朝鲜半岛西岸与南岸的航行,沿途岛屿星罗棋布,港湾锚地相望于道,如若冬季举帆南下,不但一路顺至于经由对马岛——壹岐岛而至日本九州肥前松浦沿岸的对渡航路。从文献记载分析,似应是东汉以后魏与倭女王卑弥呼之间的海上交通线,而从壹岐岛与松浦的地下考古成果来看,似也很少有铜剑文化之遗存,说明徐福船队当时恐尚未取此线度日。P31-3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