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门神/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杨卫华//程波涛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古人对门户的看重,产生了门神崇拜。人们在门上画鸡画虎,悬苇索,挂桃符,贴神荼、郁垒,秦琼、敬德,钟馗等等,认为可以驱邪祟,纳祥福,于是产生了农历新年张贴门神画的民间习俗。自上古至今,这一习俗已流传了几千年。

  本书作者对各地门神的历史起源、神话传说,进行了详细的评介。

内容推荐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今天,编者将把民俗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

本书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的《门神》分册,书中包括了:门神的演变历程、赵公明与燃灯道人的故事、秦叔宝与尉迟恭的故事、裴元庆与李元霸的故事、文官门神与赐福门神的故事、门福画的制作工艺与粘贴的定则等内容。

目录

第一章 门神的起源

 “门”的建构与“门祭”

 “门神”形象的创造

第二章 门神的演变历程

 先秦门神

 秦汉门神

 魏晋南北朝门神

 隋唐门神

 五代门神

 两宋门神

 元代门神

 明代门神

 清代门神

第三章 门神的故事与传说

 神荼、郁垒的故事

 赵公明与燃灯道人的故事

 孙膑与庞涓的故事

 伍子胥与赵云的故事

 关羽的故事

 萧何与韩信的故事

 马武与铫期的故事

 马超与马岱的故事

 秦叔宝与尉迟恭的故事

 魏徵的故事

 薛仁贵与盖苏文的故事

 裴元庆与李元霸的故事

 钟馗的故事

 郭子仪的故事

 赵匡胤和杨衮的故事

 寇准与包拯的故事

 温琼与岳飞的故事

 孟良与焦赞的故事

 穆桂英与梁红玉的故事

 文官门神与赐福门神的故事

第四章 文学艺术中的门神

 古典诗词中的门神

 古代小说中的门神

 古代曲艺中的门神

 古代戏剧中的门神

第五章 门福画的制作工艺与粘贴的定则

 门神画的制作工艺

 门神黏贴的定制

第六章 门神画中主要形象的特征

 神荼、郁垒的形象

 秦琼与尉迟敬德的形象

 赵公明与燃灯道人的形象

 关公的形象

 钟馗的形象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以鸡为题材的门神画,此后向四方深远发展,到明清朝代,陕西凤翔、山西临汾、河北武强、河南开封朱仙镇、江苏苏州,以及越南等国的印版门神画,都有“鸡王镇宅”、“金鸡报晓”和“大吉大利”等“鸡”字与“吉”字音谐,取其吉意等题材的门神画。以鸡为题材的门神画,发展到后来,不仅新年时贴于门上,还有一种于农历谷雨前贴于门窗各处的“谷雨帖”。其帖上刻印以公鸡为主体,也有的加画一儿童弹弦,意在提示人们注意时序已临夏天,蝎子蜈蚣伤人。鸡是毒虫的克星,刻印一鸡可辟虫害,但实效更在于人们看到“谷雨帖”,教育儿童不要误以毒虫为玩物。

北朝最有代表性的出土门神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洛阳北邙山翟泉村出土的“宁懋石室”正面门外两侧的守门神,这是中国北魏横野将军甄官主簿宁懋墓上祀宗祖的石室。约建于孝昌三年(527年)。1931年2月在河南洛阳故城北半坡出土,流出国外,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石室以数块石板及石质屋顶拼装而成,高1,38米,宽2米。石室仿木结构,为单檐悬山顶,进深二架椽,面阔三问的房屋。在内外壁画上以阴线刻满绘画,依一定规制,将不同内容的画幅安排在特定的位置上。正面门外两侧各刻一金甲武将,执戟、剑、扬盾,着武将装束,头戴护耳皮盔,上插雉鸡尾翎,身披护肩、护胸,护腿双甲齐膝,足登革履,怒目扬眉,神采飞扬,是驱恶辟邪的守门神。《南齐书·魏虏传》中所记:“万民禅位后……宫门稍覆以屋,犹不知为重楼。并设削泥彩,画金刚力士。胡俗尚水,又规划黑龙盘绕,以为厌胜。”可与此图相印证。

在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中,主要作品是佛本行各个阶段的造像。其次是各种等觉菩萨像,以及作为佛辅弼人物的胁士菩萨与声闻弟子。除此之外就是作为护卫佛的八部护法像。就像现实生活中,帝王有文武大臣和军队来保卫。佛教中的至尊——佛,也要有保卫他的人物,除菩萨、声闻外,还有作为佛眷属的八部配置在一个窟的四周,作为佛的翊卫。

宋法云曾经这样解释说:“原夫佛垂化也,道济百灵,法传世也,慈育万有,出则释天前引,人乃梵王后随。左辅大将,由灭恶以成功;有弼金刚,用生善而为德;三乘贤圣既肃尔以归投,八部鬼神,故森然而翊卫。”

八部是指天、龙、夜叉、阿修罗、乾达婆、紧那罗、迦楼罗和摩呼罗迦等。云冈石窟门两侧,雕刻有摩醯首罗天(7窟)、鸠摩罗天(8窟)护法神像。摩醯首罗天,三头八臂,骑大白卧牛,手托日月,持弓箭,执葡萄。鸠摩罗天,五头六臂,乘孑L雀,手擎斑鸠、弓箭、日月,弯曲长发两侧下垂,颜如喜悦童子。该两则作品造型古朴,生动悦人。二者均为古印度教的力量天神,后在佛教壮大后被纳人了护法体系。

云冈第一、十窟的窟门上,有二龙雕像。第十一窟的窟顶上,还有八大龙王的雕像。这都是护法的一种形式。

金刚力士,除保卫佛的八部像以外,还有金刚力士。金刚力士,名日密迹,住世尊右,手执金刚。他秉承佛的意志,为说菩萨秘如来密要。由于金刚力士能护持正经,使无量众生受到利益,因而在石窟造像中,如云冈第一、二、七、八、九、十、十二等窟。都把头戴鸟冠、手持金刚杵的金刚力士,刻在门的两侧。

云冈第六窟,中心塔柱下层南面佛龛两旁的力士像、龙门宾阳中洞门外的力士像,都是上身披着帔巾,下着裙,赤足。而宾阳中洞的力士像,又戴上了菩萨式宝冠。另外还有高髻、袒胸、有颈圈、下着裙、赤足的力士像(龙门三区魏字洞第三百三十五窟门外的力士像)。

夜叉,也译作药叉。《妙法莲华经玄赞》卷二解释:“夜叉者,此云勇健,飞腾空中,摄地行类诸罗刹也。”由于夜叉的勇敢健壮,因而《玄应音义》卷三解释:“此译云:能啖鬼,又云伤者,谓能伤害人也。”

在石窟造像中,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如云冈第七、八、九、十、十二各窟中所凿的塔最下层有怒发上冲、类似鬼形的托扛人像,第九窟明窗外东西两座五重塔,每层塔中两个练武姿势的人像,第七、八窟室门两侧,持三股叉的力士护像等,这些都是地上夜叉造像。

夜叉像为卷发后梳,类似怒发冲冠的样子;颈下有颈圈,上身袒露,天带飘扬,下着牛鼻■。

隋唐两代的门画,大都体现在佛教的石窟、寺庙艺术中。

现存的隋代门神,为河南安阳灵泉寺大住圣窟门外的浮雕神王造像,隋开皇九年(589年)开凿,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国最早的“门神”。雕刻名为迦毗罗和那罗延神王,身躯魁伟,帔帛飘举,顶盔贯甲,手持剑叉法器,脚踏神兽,威风凛凛,是我国石窟造像中较为完整的门神杰作。

隋朝小说故事《录异志》记载:“侯白,隋人,性轻多戏言,尝唾壁误中神茶像,人因责之。应日:侯白两足坠地,双眼觑天,太平天地,步履安然。此皆符耳,安敢望侯白哉?”可见,隋代民间的门神仍是以神荼、郁垒为主。

唐代,佛教盛行全国,石窟寺庙艺术高度繁荣。在佛窟雕刻中,多雕刻有天王和力士为“门神”把守窟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永徽年间刻画的门框上,有踏莲花、狮子、鬼卒的天王和夜叉残像。P12-15

序言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人类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作为受到农民兄弟哺育和培养的知识界、文化界,有义务用学来的知识回报衣我食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项重要活动中,承担有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近百种图书的撰写工作,我们组织了学养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员在内的专家队伍,来完成此项写作任务。他们在相关领域里,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所有作者都以光荣志愿者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把相关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呈献给农民兄弟和城镇社区的读者。完成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写作编书任务,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件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传统文化,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剧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0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