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改变命运的智慧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何龙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智慧改变命运,经典铸就辉煌,开启心灵之窗,挥洒完美人生。

当代的科技与教育,无不以外在的享受为目的,而很少关注当代人的心灵问题。这种对人的物化,导致了心理疾病、暴力、战争、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本书正是针对当代人面临的困惑,力图从古人的教诲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以帮我们开启漂亮的心灵世界,打开一扇通往漂亮人生的大门。

内容推荐

所有的欲望、怨恨与痴迷,都是我们看不破的诱惑和放不下的执著。漂亮的人生,不是用一双紧握的手可以抓住的;勇敢地摊开手掌,我们不会失去任何东西,丢失的只有烦恼与痛苦。这是一种[舍得]的智慧,合去的是外界的功利与喧嚣,得到的是内心的富足与宁静。

目录

Chapter 1 我的人生我做主

 1.藕发莲生,必定有根

 2.种下菩提树,开出智慧花

 3.人活一世,岂能“雾里看花”

 4.好心带来好福气

 5.人生大戏,自导自演

 6.真心悔过,当下清净

 7.求人不如求自己

 8.心中有善常积德

 9.敬畏万物,尊重传统

 10.命运握在你手中

Chapter 2 漂亮人生,从心开始

 1.恢复我们漂亮的本心

 2.心“学”身“习”,表里如一

 3.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4.善不由外来,名不可虚做

 5.好习惯决定一生

 6.知耻近乎勇,力行近乎仁

 7.常怀敬畏心,不做亏心事

 8.让好习惯成自然

 9.为过错设个“陷阱”

 10.要养生,先养心

 11.澹泊宁静,体味真乐

 12.漂亮结果让你更有底气

Chapter 3 怎样拥有一颗漂亮的心

 1.学点“减法”,境界就会不一样

 2.漂亮的心,从孝敬父母开始

 3.漂亮的心,永远感恩老师

 4.坚守一颗“忠”心

 5.诚信是做人的基础

 6.礼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

 7.从握手看“礼”的艺术

 8.舍弃小我,实现大我

 9.把烦恼锁到心外

 10.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11.静以修身寿自长

 12.放飞心灵的风筝

Chapter 4 心怀感恩,远离烦恼

 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2.好友如良药,苦口利于行

 3.一念善心,众缘和合

 4.分享使人富有

 5.一分耕耘,一分快乐

 6.感谢你的对手

 7.逆境炼心,烦恼炼智

 8.能吃亏才能享福

 9.真爱没有痛苦

 10.心怀感恩,笑对人生

Chapter 5 心无杂陈,自在一生

 1.做好自己,和谐共生

 2.干本分事,做老实人

 3.尊人尊自己

 4.无傲气,有傲骨

 5.历尽艰辛自芬芳

 6.房子宽敞不如心宽敞

 7.能忍才能成大事

 8.心中谦谦,德行满满

 9.冲去烦恼,心如明镜

 10.静观万物皆自得

Chapter 6 回归本来,点亮智慧之灯

 1.做好事也需要智慧

 2.先正己,再化人

 3.水利万物而不争

 4.宽而有序,和而不流

 5.身心灵缺一不可

 6.贫穷不忧,富贵不骄

 7.放下无谓的担忧

 8.幸福的人活在当下

 9.光说不练假把式

 10.大智若愚,以柔克刚

 11.选择的智慧

 12.漂亮人生,如花绽放

试读章节

Chapter 1 我的人生我做主

1.藕发莲生,必定有根

中国有句俗话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说如果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把一粒种子种到土壤里面,然后给它浇水、施肥,再加上阳光的照射和雨露的滋润,假以时日它就能够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如果当初种的是瓜子,最后得到的就是瓜;如果当初种的是豆粒,最后得到的就是豆子。

这其中有一个因果的联系,最初的那一粒种子是原因,最后结出的瓜或豆是结果。这是大自然中的现象,这是“天理”。推而广之,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是否也遵循这样的因果定律呢?

在古印度有一个野蛮又落后的地方,尚未奉行佛陀的教化,只知遵从奇异的邪法。每当举行祭祀时,他们就大肆杀生,国内的很多动物都成了祭典的牺牲品。

有一次,国王的母亲病重,国王便召集国内名医来把脉、诊治。药服了不少,母亲的病情却依然没有好转。一天,国王请来200位婆罗门,供奉着山珍海味,席间对他们说:“我的母亲长年患疾,虽然我想尽办法替她医治,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起色。诸位都是饱学之士,智慧卓越、通达事理,也知晓宇宙真相,请问我母亲到底是怎么病的呢?如何才能医好呢?希望诸位大德能给我一些点拨,让我破迷开悟。”

这群婆罗门故弄玄虚地掐指“计算”了一番,禀告国王说:“我们详察宇宙变化的道理,发现现在星座混乱,阴阳失调,这种怪异现象是前所未有的,就是这个原因致使皇太后重病不起。”

“那么,怎样才能纠正星座,调顺阴阳,医好母后的重病呢?”

“大王,这就要遵照婆罗门的方法来办理了。首先得在郊外找块干净整洁、群山围绕的地,然后面向日月星座建一座祭坛,杀一百种不同的牲畜和一个小孩来祭天,并且大王和皇太后都要亲临祭拜,皇太后的病才能痊愈。”

国王依照婆罗门所说,立刻找来小孩及大象、牛、马和羊等百种牲畜,浩浩荡荡,从东门城赶到祭坛,准备杀死它们来祭天。这群被赶到祭坛的牲畜发出刺耳的哀鸣,震动四野,加上送行者的呜咽悲泣,此情此景,几乎连地狱都黯然失色。

佛陀闻说为了救一个人,竟牺牲这么多无辜的生命,国王的愚蠢、顽固与残暴,殊堪怜悯。于是,佛陀率领弟子匆匆赶来。当佛陀抵达东门城时,正好碰见婆罗门和国王一行。

国王乍见佛陀的光明与庄严法相,非常感动。跟随在国王身后垂头丧气的民众目见佛陀的慈颜,恭敬之情油然而升,觉得“救星”终于驾到。国王马上下车,取下头盖,合掌长跪望着佛陀。

佛陀问国王:“大王,你们想上哪儿去呢?”

“家母长年患病,曾看过无数名医,也向诸神祈愿,竭尽一切所能,仍然无效,后来好不容易得知其中原因。为了救家母一命,我们准备向四山五岳祈祷,答谢星座,乞求让家母延年益寿,早日康复。”

佛陀一听国王的答复,十分同情国王的无知,随即开示道:“大王,若想谷物丰收,就得培植耕作;若要获得财富,就得广行布施;若想延年益寿,就要大发慈悲心;若想有智慧,则需研究学问。要想收获什么,必须首先播种什么。在富贵之家,不必吃贫贱的食物;诸天神住在七宝的宫殿里,丰衣足食,何必丢弃甘露般的山珍海味,跑来吃你们供奉的粗食糙饭呢?你们虽然诚心祭天,殊不知这样舍本逐末妄杀人畜,只为使一个人得到安康,如此怎能得到善报呢?若想延寿百岁,与其屠杀牲畜,来祭拜天上诸神,远不如做一件善事来得好。”

国王听闻佛陀开示,茅塞顿开。从此,他依照佛陀教诲,再也不做劳民伤财的愚昧之事了,还竭尽心力为全国的老百姓做好事。不出三个月,皇太后的病就痊愈了。

所谓“藕发莲生,必定有根”,任何事情的发生一定有它的“原因”,有“原因”必定有“结果”。只是在生活中,我们往往被复杂的人际关系、利益关系,被自己长期以来养成的看问题、想问题的方法束缚住而看不到其中的真相。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要想看清自己的命运,真的太难了。比如有人骂了我们,我们的第一反应一般都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或者由于地位的不平等,心中默默怀着怨恨。但很少有人去想他为什么骂自己,我哪里做错了。再比如做父母的,有一天突然发现孩子不听话了,总是跟自己对着干,家长这时就会抱怨孩子越长大越不好管了,这是青春期的叛逆。却很少有父母从自身找原因,反思是不是自己对孩子的关爱不够、理解不够。

生活当中,这样“只见结果,不找原因”的事情太多了,只是我们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一件事情,它发生的原因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但结果却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眼睛停留在事情的结果上,而不去回头找出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这样,想不明白的事情就会越积越多,自己也会变得越来越困惑,烦恼就由此产生了。

P3-5

序言

在亚洲,有一种捉猴子的陷阱:人们把椰子挖空,然后用绳子绑起来,固定在树上或地上。椰子上留一个小洞,洞里放一些食物,洞口大小恰好只能让猴子空着手伸进去,而无法握着拳头伸出来。

猴子闻香而来,将手伸进去抓食物,理所当然地,紧握的拳头便出不来了。当猎人赶来时,猴子惊慌失措地想赶快拿着食物跑掉,但费尽力气终也无法逃脱。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可能觉得猴子很可笑,也很可怜:没有人捉着它,它只需将手放开,便能获得自由。猴子确实很傻,它不懂得用理智去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状况。但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我们又比猴子“理智”多少呢?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会遇到问题与烦恼;一生中,有多少时间,我们可以说自己是过得自在、快乐的呢?

所有的欲望、怨恨与痴迷,就如猴子手中的那一点食物,都是我们看不破的诱惑和放不下的执著。漂亮的人生,就如阳光,不是用一双紧握的手可以抓住的;勇敢地摊开手掌,我们不会失去任何东西,丢下的只是烦恼与痛苦。这是一种“舍得”的智慧,舍去的是外界的功利与喧嚣,得到的是内心的富足与宁静。

要想使汲汲营求的我们放松下来,要想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就要改变自己的心——“万法唯心造”,心是人的主宰。《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人人原本都有一颗漂亮、智慧的心,但由于外界五欲六尘的沾染,我们自性中本具的光芒被遮蔽了,这是烦恼的根源。但由于对这些烦恼、习气太熟悉了,以至于我们竟然视而不见、习而不察了,就像那只无法觉察自己为何会身陷困境的猴子一样。

发现了问题的所在,我们就要把这些过于熟悉的烦恼、习气变陌生,进而将其排除。然后把我们早已陌生的、心性中原本的美好挖掘出来,用一颗漂亮的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从而获得我们期待已久的幸福与安康,拥有漂亮的人生。

其实培养美好心性的重要,是古圣先贤的共同认识。儒家主张以“仁”来完善人的心灵,以“德”作为为人处世的基准,从而达到身心合一的和谐状态。清人萧抡言:“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水泉溉,心以理义养。”即是说要常常用圣贤的教诲,来滋润这颗本善的心。

佛家对人类心性探索的细密与精微,其实践的深度与广度,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它主张以“清净、平等、觉悟”的清凉智能,来时刻保持心灵的觉醒与观照,以达到“心无所住”、“禅悦为食”的自在状态。

道家以“大道无为、道法自然”为理念,提倡人的所作所为应该遵循大自然的运行法则,从而保持心与自然的圆融、通达,达到心无挂碍、逍遥自在的人生境界。

反观当代的科技与教育,无不以外在的享受为目的,而很少关注当代人的心灵问题。这种对人的物化,导致了心理疾病、暴力、战争、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本书正是针对当代人面临的困惑,力图从古人的教诲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以帮我们开启漂亮的心灵世界,打开一扇通往漂亮人生的大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1: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