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领导三宝(观人鉴人用人)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作者 张一弛
出版社 中国致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此书专为领导者提供观人之法,鉴人之诀,用人之道,其中观中有鉴,鉴中有用,观鉴合一,才庸自现;鉴用相察,忠奸自明。古今为官,皆为事功,事功之成,皆在人才。故有“得人才者得天下”、“得人才者成事功”之说。而人之复杂,伯仲难分,良莠莫辨,唯之以目,鉴之以心,用之以事,适可察其全貌,因此,观人、鉴人、用人是成功领导者选拔人才和获取人才的三大法宝。不论哪一级别的领导者,读透此书,获此三宝,则可得观人之慧眼,鉴人之明镜,用人之道法。

内容推荐

事业都是人做的,作为领导者,会用人,用对人,那么他所领导的事业就能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相反,如果不会用人,用错人,那么他所领导的事业就必然要走下坡路,甚至事衰业萎,日暮途穷。而用人的关键之处在哪里呢?答:是在观人和鉴人上!会观察人,会鉴别人,才能选对人,用对人。用人的慧眼在于观人,用人的慧根在于鉴人!从这一意义上说,观人、鉴人和用人便是影响和决定领导者成败的三大秘诀,即领导“三宝”!

此三宝得自于曾国藩老先生的真传妙解,也得自于刘邵《人物志》的用人实证。因此,本书值得每一位领导者细细品读,认真借鉴。

目录

第一章 观人形貌以鉴其性

一、物生有形,形有精神

二、既识神骨,当辨刚柔

三、容以七尺为期,貌合两仪而论

四、容贵“整”

五、貌有清古奇秀之别

六、目者,面之渊

七、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

八、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

九、明白之士与玄虑之人

十、偏才、兼才、兼德

第二章 观人情态以鉴其神

一、情态者,神之余

二、人的六大典型情态

三、三种偶现的情态

四、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五、粗蠢、奸者之辨

六、清浊邪正之辨

第三章 观人言语以鉴其理

一、道之理,事之理,义之理,情之理

二、理有四家之明,情有九偏之性

三、七似貌合神异,众人之所惑也

四、善喻者与不善喻者

五、善难者与不善难者

六、通于天下之理,则能通人矣

第四章 观人才能以鉴其用

二、偏才之人

三、法家之才

四、术家之才

五、国体栋梁之才

六、器能之才

七、智意之才

八、臧否之才

九、伎俩之才

十、文才、儒才与辩才

十一、骁雄之才

十二、将相之才

十三、英才之辨

十四、雄才之辨

十五、英雄之辨

十六、英雄当得其用

第五章 观人气色以鉴其运

一、面部如命,气色如运

二、内为精神,外为气色

三、黄为正色

四、色忌青白

第六章 观人声音以鉴其气

一、闻声相思,其人斯在

二、辨声之法,必辨喜怒哀乐

三、音者,声之余也

第七章 观人性格以鉴其情

一、偏才之性不可转矣

二、领导者理想性格分析

三、亢者过之,拘者不逮

第八章 观人处世以鉴其德

一、清节之象

二、观胸襟之法

三、进退有节与得志猖狂者

四、君子与小人

五、貌合神异,不可不细察也

六、小善者

七、不伐者,不争者,让敌者,下众者

第九章 观人须眉以鉴其成

一、眉主早成,须主晚运

二、贵人有三层彩

三、须有多寡,取其与眉相称

第十章 观人观己,鉴真鉴伪

一、为仁者,为恤者,为刚者

二、人厚貌深情,实不易知

三、品质与名声之辨

四、直者亦讦者

五、敬人者与爱人者

六、喜戚悦恶之辨

七、有短者与有长者

八、泛烦刻伪之辨

九、知人者与不知人者

十、善恶之辨

十一、心与志之辨

十二、智与成之辨

十三、受誉之人与遭毁之人

十四、上才之人与中才之人

十五、尤妙之人与尤虚之人

十六、以己之心度人腹者

十七、同体与异体之辨

十八、兼才与偏才之辨

试读章节

1.形貌观人诀一

见 面

物生有形

形有精神

能知精神

则可穷理尽性矣

2.形貌鉴人辞一

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①。情性之理,微妙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而阴阳刚柔之质,著乎形容,见乎声色,发乎情味,各如其象。是故五质②内充,五精③外章,是以目采五晖④之光也。故日:物生有形,形有精神,能知精神,则可穷理尽性矣。

【注释】

①情性:情感和本性。

②五质:仁、礼、义、智、信五种品质。

③五精:心、肺、肝、脾、肾五脏的精气与五质相合。

④五晖: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

【译文】

人物的本来品质都出自于情性。情性的道理,微妙而玄奥。如果没有相当的洞察力,谁能够详究其中呢?阴阳刚柔的特征通过形貌容姿、言语声色表现出来,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与外部表现相对应。所以说品质充于内,精神显于外,因而眼里能闪耀各种光彩。因此说:物生有形体,必有其精神,了解其精神,自然能够穷尽他的本质。

3.形貌用人法一

用人者鉴人如伯乐相马,必先从外形打量多时,是否昂然魁梧,宗毛是否光洁亮泽。如果是瘦弱不堪,耷拉着脑袋,宗毛不整,暗无光亮,则必缺乏神气;倘不是这样,从外形上姑且能够过关,还要察看一下它的四肢、颈项、腰臂,看身体是否匀称,各处肌肉是否结实发达;然后还要看看它的眼睛是否有神,观察它的齿龄,甚至还要测测它的脾气……这匹马能否被看中,与其外形所透示出来的信息密不可分。管理者选人用人也形同此理。人的仪容面相是其神骨和性情的自然外露,即便是那些善于包装和掩盖的人也同样逃不出精于此道者的慧眼。

人融合天地万物的华宝,将精、气、神、血蕴于体内,喜、怒、哀、乐藏于心间,虽然从外部形貌上可以看出种种不同的表现,但内心的活动却是其他人看不见的,怎样从外貌形象上发现人内在的心性品质和能力呢?

人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思想和性格上。优秀的人才大体上可以这样分:一种是天生聪颖、悟性极高的人,他们的成功显得迅捷轻健、措置裕如;一种是刻苦勤奋、脚踏实地的人,他们往往要历经许多磨难才能成功,但也持久、稳固。这两种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勤于思而敏于行。前一种人是思维敏捷、聪明,因而目光神情上显得聪慧机敏、伶俐多谋、行动果敢;后一种人是勤于思考,因而显得执著坚强、沉雄稳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些良好品质是他们成功的重要保证。这些神情特征都是可以从外貌形象上观察到的。比如神态威猛的人勇敢,祥和平静的人豁达,忠正豪迈的人一身正气,心怀奸诈的人目光鬼祟、满脸邪气等……人运动之后气血贯通时的脸色(肤色)与先前不一样,这种差别长年累月持续下去,面部色泽必然有明显的变化。大脑思维也是一种运动。长期动脑的人,由于头部精、气、血的运动多于其他人,面部气色、神态会不一样,这就可以作为鉴别人物的一个依据。

古代养生学认为,形能养血,血能养气,气能养神,因此形全则血全,血全则气全,气全则神全。这个“神”,就是器宇目光中表现出来的,能体现一个人心性、才情、特质的东西。中医学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形体完备有助于气血通畅。血液微循环系统研究的结果是:微循环系统被破坏,直接影响到身体相应部位的健康,由此而及整个机体的健康,因此形体完备也能使精神圆润贯通,生机勃发。形全有助于神全,因此可以通过形来察神,从而测知一个人的心性、才情等。这种方法可以作为鉴别人才的一个参照。

这一点还可以在太极拳上找到印证。练拳时,气血在体内奔流不息,绵绵滔滔如长江大河,前后相继,要求不能有丝毫间断。如果在某一式某一处气血不能圆润自如地流转运行,练习者就会觉得该处极不舒服;自觉不自觉中,由于肢体位置、姿势的调整,气血贯通了,人也舒服了,练起拳来更得心应手,体内气息也更奔流自如。

太极拳讲究姿势的标准,目的在于达到“以意行气,以气催形”的要求,从而增强功力,因为它首先是一门武术,而武术的首要目的是用来打击敌人、保卫自己的。“以意行气,以气催形”的结果是,长期坚持练拳的人的血色气质的确与其他人不一样。

人的思考也是一种运动,长期思考、勤动脑筋的人自然也会有与他人不同的头面特征。古人认为,潜心读书本来就是一种气功态,因而文化人与其他人的面部气质确实不一样。犹如冰河洗石,天长日久,河流中的石头与其他石头有明显的外形差异;水流情况不一样,石头外形差异也不一样,平缓水区与激流险浪处的石头就有区别。石头的差异来自于外力的作用,人头面上的特征则源于内部思维力量的冲刷和熏陶,外显出来就是气质、神态、精光等区别。由此可以从外及内来考察人物的心性才情。

从外表谈吐上着手,就能够在一面之间准确判断出一个人的能力和品质。

尽管在言行举止上有交错混杂的现象,但由于本性不一样,差别终究会显现。王莽在大权没有巩固之前,始终做温良恭顺态,深得叔伯等皇室人的赏识,许多善良大臣和老百姓也把他看做忠臣。但是当时一个叫彭宣的人,见到王莽后,察觉了他的奸邪之心,但又不敢说,又自知无力干涉,就辞官还乡避祸去了。

从外表上考察人物虽然不全面,但很直观,因为“相由心生”。对于这个问题,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这样说:“我们每个人都从个体上表现着我们的思想。”亚里士多德这样说:“形象导致个性的差异。”生活经验丰富的人,的确能够从形象神态上来推断人的心性才能。曾国藩就是鉴别人物的高手。他为人威重,三角眼且有棱,在接见客人时,注视客人而不说话,往往看得人津脊汗背、悚然难持;由此断人才情,百不爽一。

由于人的复杂性,从外貌形象上来判断人物的心性才情,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稍有不慎,就会犯“以貌取人”的错误。除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天生悟性之外,别无其他捷径。而且特别应注意的是,随着时间和境遇的变迁,人的外表形相会发生若干变化,这也给从外表上品鉴人物带来困难。因此,如果只凭外表形象来识别人物,往往会犯错误。曾国藩也曾在这上面失误。因此,一般在考察人物时,除非有十足的把握外,万万不可妄然以外表看人,而不察实质。而且人物往往各有所长,如果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用人以四两拨千斤的手法,再施以恰当的教育和培训,用科学的组织策略来推动,团体的力量无疑会猛增。

用人单位在强调识别人才、使用人才时,也不要忽略团体协作配合的作用。一等人才一流的协作,会产生惊人的力量,二等人才一流的配合会超过一等人才的力量或与之相当。在现有的人员素质条件下,前者往往难以实现,后者能够实现,却往往被用人者忽略。用人者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正确的人才策略。P3-6

序言

事业都是人做的,作为领导者,会用人,用对人,那么他所领导的事业就能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相反,如果不会用人,用错人,那么他所领导的事业就必然要走下坡路,甚至事衰业萎,日暮途穷。而用人的关键之处在哪里呢?答:是在观人和鉴人上!会观察人,会鉴别人,才能选对人,用对人。用人的慧眼在于观人,用人的慧根在于鉴人!从这一意义上说,观人、鉴人和用人便是影响和决定领导者成败的三大秘诀,即领导“三宝”!

此三宝得自于曾国藩老先生的真传妙解,也得自于刘邵《人物志》的用人实证。因此,本书值得每一位领导者细细品读,认真借鉴。

曾国藩可称我国历代相术之大家了。他在识人、用人的问题上可以说是研究了一生,他的人学专著《冰鉴》,洋洋洒洒,对我国古代的相人之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挥。但是如果以为他仅仅以貌取人,那就错了,他取人最看重的还是人品和才能。

在用人上,他指出:今日所当讲求,尤在用人一端。人才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不可眼孔太高,不必拘定一格,要使人人各得其所,显其所长,去其所短。又指出:取人之式,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要。人才高下,视其志趣;担当大事,全在明强;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刚毅之气,决不可无;要专从危难之际,默察朴拙之人。这些都是可取之处。

曾国藩认为:用人之道,首在观人,次在鉴人,终在用人。容貌须观,德才须鉴,不辨必失,用人有道,失道致祸。

一次,李鸿章向曾国藩推荐三个人才,恰好曾国藩散步去了,李鸿章示意三人在厅外等候。曾国藩散步回来,李鸿章说明来意,并请曾国藩考察那三个人。曾国藩讲:“不必了,面向厅门、站在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人,办事小心,让人放心,可派他做后勤供应之类的工作;中间那位是个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人,不值得信任,只宜分派一些无足轻重的工作,担不得大任;右边那位是个将才,可独当一面,将来作为不小,应予重用。”李鸿章很吃惊,问曾国藩是何时考察出来的。曾国藩笑着说:“刚才散步回来,见到那三个人,走过他们身边时,左边那个低头不敢仰视,可见是位老实、小心谨慎之人,因此适合做后勤工作一类的事情。中间那位,表面上恭恭敬敬,可等我走过之后,就左顾右盼,可见是个阳奉阴违的人,因此不可重用。右边那位,始终挺拔而立,如一根栋梁,双目正视前方,不卑不亢,是一位大将之才。”曾国藩所指的那位“大将之才”,便是淮军勇将、后来担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

曾国藩的用人策略独具一格,在晚清那样一个信仰崩溃、价值趋向多元化的时代,曾国藩几乎揽尽天下英才,在政治上有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郭嵩涛,在洋务上有薛福成、冯桂芬、容闳等,在科学上有徐寿、华蘅芳、李善兰等,这些英才齐聚幕下,足见曾用人真是有独到的两大把刷子。

领导者并不一定要比所有的部属更有才干,关键是要看他能不能将各有所长的一群人组织在一起,共同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去努力。刘邦在夺取政权后与群臣有一段著名的“三不如”的对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以说这也是曾国藩烂熟于心,熟练使用的用人方式之一。

曾国藩和三国时期的刘劭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识人大师。本书借鉴了曾国藩的《冰鉴》、刘劭的《人物志》以及其他诸多人才大师的思想精华,并济之以现代科学管理思想的佐证,以观人为前导,以鉴人为中心,以用人为目的,由形貌而及神骨,由外观而及内涵,并从人的性格、语言、类别及领导者自身识人错误等方面进行了周密的推论和详尽的论述。相信本书一定会为领导者或管理者提供可资借鉴的用人方法和实战技巧。

作者

2006年12月于北京清华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4: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