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一书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军事思想都比较突出,尤其是它的逻辑思想,是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作。本书对《墨子》这本厚重的反映中国古典哲学的大书给予了深刻、充分的解读。该书以最权威的版本为底本,聘请古典文化研究专家白话翻译、精彩点评、阅读提示,配有精美插图。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墨子解说/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解说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罗炳良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墨子》一书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军事思想都比较突出,尤其是它的逻辑思想,是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作。本书对《墨子》这本厚重的反映中国古典哲学的大书给予了深刻、充分的解读。该书以最权威的版本为底本,聘请古典文化研究专家白话翻译、精彩点评、阅读提示,配有精美插图。 内容推荐 墨子的思想主要保存于《墨子》一书。《墨子》原有七十一篇,后世亡佚十八篇,其中有八篇可知其篇目,另外十篇的篇目已无从考证,今只存五十三篇。 本书的编写,以清人孙诒让的《墨子閒诂》为解说底本,同时还参考了王焕镳所著的《墨子校释》和吴龙辉等人的《墨子白话今译》。 本书对《墨子》这本厚重的反映中国古典哲学的大书给予了深刻、充分的解读。《墨子》一书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军事思想都比较突出,尤其是它的逻辑思想,是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作。 目录 前言 亲士 修身 所染 法仪 七患 辞过 一辨 二辩 尚贤上 尚贤中 尚贤下 尚同上 尚同中 尚同下 兼爱上 兼爱中 兼爱下 非攻上 非攻中 非攻下 节用上 节用中 节用下[亡佚] 节葬上[亡佚] 节葬中[亡佚] 节葬下 天志上 天志中 天志下 明鬼上[亡佚] 明鬼中[亡佚] 明鬼下 非乐上 非乐中[亡佚] 非乐下[亡佚] 非命上 非命中 非命下 非儒上[亡佚] 非儒下 经上 经下 经说上 经说下 大取 小取 耕柱 贵义 公孟 鲁问 公输 备城门 备高临 备梯 备水 备突 备穴 备蛾傅 迎敌祠 旗帜 号令 杂守 试读章节 兼爱中 墨子说:仁人所要做的事,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为目标。然而天下的利是什么?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像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这就都是天下之害。然而这些公害又是因何产生的呢?是因不相爱产生的吗?墨子说:是因不相爱产生的。现在的诸侯只知道爱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不惜用全国的力量,去攻伐别人的国家。现在的家族宗主只知道爱自己的家族,而不爱别人的家族,因而不惜用家族的全部力量,去掠夺别人的家族。现在的人只知道爱自己,而不爱别人,因而毫无忌惮地运用全身的力量去残害别人。所以诸侯不相爱,就必然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不相爱,就必然会相互掠夺;人与人不相爱,就必然会相互残害;君与臣不相爱,就必然会不相互施惠、效忠;父与子不相爱,就必然会不相互慈爱、孝敬;兄与弟不相爱,就必然会不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强大的就必然会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会欺侮贫困的,尊贵的就必然会傲视卑贱的,狡猾的就必然会欺骗愚笨的。举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 既已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人们不相爱的情况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既然这样,人们怎样才能做到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自己之身。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举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避免它们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导致的。所以仁者称赞兼爱。 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是怎么一回事。现在就像攻城野战,为成名而杀身,这都是天下的百姓难于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兼相爱、交相利与之相比,则是完全不同的好事。凡是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损害他。实行这种兼爱有什么困难呢?只是由于君主不把“兼爱”体现在政治管理上,士人不把“兼爱”贯串到行动中去的缘故。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熟绢做的帽子,这身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从前楚灵王喜欢腰细的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每天吃一顿饭来节食,吸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等到一年,朝廷之臣都饥瘦得面有深黑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从前越王勾践喜爱士兵勇猛,训练他的臣下时,先把他们集合起来,然后放火烧船,考验他的将士说:“越国的财宝全在这船里。”越王亲自擂鼓,让将士前进。将士听到鼓声,争先恐后,打乱了队伍,蹈火而死的人达一百多人。越王于是呜金让他们退下。所以墨子说道:像少吃饭、穿坏衣、杀身成名,都是天下百姓难于做到的事。假如君主喜欢它,士众就能做到。何况兼相爱、交相利是与此不同的好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损害他。这种兼爱有什么难实行的呢?只是君主不把“兼爱”体现在政治管理上。士人不把“兼爱”贯串到行动中去的缘故。 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便如此,也不可能行之于事,就像要举起泰山越过黄河、济水一样。墨子说道:这比方不对。举起泰山而越过黄河、济水,可以说是强劲有力的了,但自古及今,没有人能做得到。而兼相爱、交相利与此相比则是完全不同的可行之事。古时的圣王就曾做到过。怎么知道是这样呢?古时大禹治理天下,西边疏通西河、渔窦,用来排泄渠水、孙水和皇水;北边疏通防水、原水、弧水,使之注入后之邸和滹沱河,在黄河中的底柱山分流,凿开龙门以有利于燕、代、胡、貉与西河地区的人民。东边穿泄大陆的迂水,拦入孟诸泽,分为九条河,以此限制东土的洪水,以利于冀州的人民。南边疏通长江、汉水、淮河、汝水,使之东流入海,以此灌注五湖之地,以利于荆楚、吴越和南夷的人民。这是大禹的事迹,我们现在要用这种精神来实行兼爱,从前周文王治理西土,像太阳、月亮一样,射出的光辉照耀四方和西周大地。他不倚仗大国而欺侮小国,不倚仗人多而欺侮鳏寡孤独。不倚仗强暴势力而掠夺农夫的粮食牲畜。上天眷顾文王的慈爱,所以年老无子的人得以寿终,孤苦无兄弟的人可以安聚于人们中间,幼小无父母的人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这是文王的事迹,我们现在应当用这种精神实行兼爱。从前武王将祭祀泰山,于是陈述说:“泰山!有道曾孙周王有祭事。现在伐纣的大事已成功,太公、周、召一批仁人起而相助,用以拯救商夏遗民及四方少数民族。即使是至亲,也不如仁人。万方之人有罪,由我一人承当。”这是说周武王的事迹,我们现在应当用这种精神实行兼爱。 所以墨子说道:现在天下的君子,如果内心确实希望天下富足,而厌恶其贫穷;希望天下治理好,而厌恶其混乱,那就应当全都相爱、交互得利。这是圣王的常法,天下的治道,不可不努力去做。 P89-92 序言 墨子其人,西汉时的司马迁已不甚知晓,在其所著《史记》中语焉不详,只附寥寥二十四字于《孟荀列传》朱:“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日并孔子时,或日在其后。”现今考知墨子名翟,先祖是宋国人,长期居住在鲁国,生卒年不详,约上逮孔子,下接孟子,与子思同时,终年约八九十岁,是墨家学派创始人。他原为手工业者,技艺高超,早年“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自立墨家学派而反儒。 墨子生活的时期,各诸侯问和各国贵族内部不断发动攻伐兼并战争,强之劫弱,众之暴寡,列国割据,征战不休。孟子说他们“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同时,他们为了自己生活上的穷奢极欲,强迫人民承担繁重的差役和交纳沉重的赋税,使人民遭受了极大的痛苦,而且造成了社会的动乱。 墨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一个学派,他们以“为万民兴利除害”为己任,并为之孜孜奋斗。墨子为了宣传与贯彻自己的学说,不仅周游列国,而且还艰苦卓绝地身体力行。传说他“席不暖”,“突不黔”,“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因此,他被看作是传奇式的英雄,“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墨子的弟子大多来自社会下层,也都像墨子一样,为了拯救民众,可以“赴火蹈刃,死不旋踵”。他们既能游说和出仕,在军事上也十分活跃,能参加实际的防御战斗。因此,墨家不仅是一个学派。同时也是一个讲究严格纪律的、有着明确团体特征的武装组织。他们“以巨子为圣人”,巨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思想的绝对统一,纪律的严格,使墨家学说发展极快,以至于在战国之时与儒学并列,俱为当时的“显学”。 探及墨子的学说思想,当源于尧、舜、禹之道,周礼及宋俗。《墨子,鲁问》篇日:“子墨子游,魏越日:‘既得见四方君子,子则将先语?’子墨子日:‘凡人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故日:择务而从事焉。”这是墨子对其思想体系的完整表述,由以上“十论”或日十大政治主张组成,包括政治、经济、哲学、伦理、宗教、文化等内容,是其社会、政治、经济改革的实践性纲领,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性、批判性和革命性。 关于墨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历来众说纷纭。郭沫若认为墨子思想是以“天鬼”说为中心。俞樾、张惠言、梁启超等人认为墨子思想的实质或根本是“兼爱”。杨俊光认为墨子学说主要是由“尚同”、“尚贤”、“非攻”的政治思想,“兼爱”的伦理思想,“节用”、“节葬”、“非乐”的经济思想,“非命”、“天志”、“明鬼”的哲学思想所组成。政治思想是他的救世主义理论的核心和主体,在政治思想中,又以“尚同”为第一义,“尚贤”、“非攻”都是它的推衍。 墨子在国家治理方面,主张“尚贤者,治之本”;“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目的在于实现“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而贤者治国,则要“尚同”,“一同天下之义”。从而“为万民兴利除害”。墨子宣扬“兼爱”是圣王之道,万民之大利。其“兼爱”是要人们视人如已,以“兼相爱”达到“交相利”的目的,反对“兼相恶,交相贼”。“非攻”则是由“兼爱”所衍生,反对诸侯为了“贪伐胜之名及所得之利”而进行征战。在经济上,墨子主张“强本节用”,“节用”、“节葬”等学说皆主张应以有利于实用、有利于民生为准则进行消费。另外,墨子有着明确的“尊天事鬼”思想。他所说的“天志”实质上是自己的“志”,只不过是假借“天志”来提出:其力证鬼神存在,能对人间善恶给予赏罚,主要目的是作为警诫统治者的一种武器。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墨子各方面的思想皆离不开“为万民兴利除害”这个目标。由此可见,墨子的最大特点是将国家人民之利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这一思想体系可以总括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十个字。 同时,墨子还是一个富有科学精神和逻辑修养的学者。墨子的科学思想反映了当时科学发展所具有的特点和所达到的水平,表明了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具体进程。以《大取》、《小取》、《经》上下《经说》上下合称的《墨经》,是围绕着自然的基本现象,诸如时空、运动、物质结构,进行探讨辩诘而得到的一般性认识,表现为自然哲学形态;对当时手工业技术实践中一些规律性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总结和概括,用定义、命题、经验公式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初步理论形态,反映了从直观的经验判断式的实用科学形态向理沦科学形态发展的倾向。墨子在论战实践中形成的逻辑思想分别论述了关于思维形式、思维规律、思维方法的认识,为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 春秋战国之际,“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于墨”,韩非亦称“儒、墨俱为显学”。墨子后学大致可分为游侠派、游仕派和论辩派,他们各自坚持发展了墨子思想的某一基本倾向,或是言必信、行必果的游侠精神,或是绝对平均主义的政治理想,或是重视对自然问题研究的论辩风气。但墨家学派却很快消亡于秦汉之际,并且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几乎沉寂无闻。这究竟是由于自身的缺陷还是历史的误读?考察其原由。首先当是因为墨子基于小生产劳动者的物质利益和思想而提出的兼爱、非攻的政治主张是战国争霸的政治局势所不能接受的。墨子关于各级官吏乃至天子都要由人民选择推举的思想,关于“农与工肆之人”因“尚贤”可以取代原有官吏而居上位的思想等,亦为统治阶层所不容。其次,墨子的“以自苦为极”的精神、大同社会的理想虽然能激励起一部分人的政治热情和信仰狂热,墨家严厉的清教徒式的生活也能凝聚一部分的信徒,构成一个类似宗教式的活动集团,但总的说来,它们从思想到实践都不符合社会普遍的心态,很难得到社会普遍长久的支持。再次,墨子思想虽有一种比较彻底的平等感,但缺乏一种翻天覆地、颠倒乾坤的精神。墨子大力倡导实干,注重实际,但却更多地沉迷于说教改良的幻想之中,最后,墨子的学说遭到了儒家的激烈攻击,在将儒家思想奉为正统的封建社会中,人们听到的也只能是对墨家的贬斥之声。 墨子思想在内容和思维形式方面与传统文化基本不相符合。在内容上表现为兼与礼、义与利、理与欲、和与同的矛盾;在思维形式上,表现为实证分析的逻辑方法与直观类比的笼统把握的分歧。但因此我们可以说,墨子的思想显示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另一个可能的方向。墨子作为一个杰出的思想家,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以及墨者的精神作风对中国传统文化理想人格的完善都有巨大的影响和贡献。此外,从思想渊源上看,中国农民起义的特征和墨子思想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农民起义在不同程度、不同形式上的失败正是墨子社会政治思想破产的一个例证。墨子的科学思想作为一种比较参照系,通过其兴衰历史及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中科技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赖以长期稳定发展的社会原因。 墨子的思想主要保存于《墨子》一书。《墨子》原有七十一篇,后世亡佚十八篇,其中有八篇可知其篇目,另外十篇的篇目已无从考证,今只存五十三篇。由于墨家遭到历代统治者的歧视和遗弃,《墨子》一书,历两千多年之久竞少有人为之传述(晋鲁胜曾为其《经》、《经说》上下篇作传,已佚)。直到清乾隆、嘉庆年间,始有王念孙、王引之、翁方纲、毕沅、汪中、张惠言等人为之校释疏理,然而脱漏错乱之处尚多。光绪年间孙诒让又集众家之长,撰成《墨子同诂》,为读者打开了门径,扫除了许多障碍。 现存《墨子》五十三篇,可分为五组。其中第一组有《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辩》共七篇,梁启超、胡适曾以为“非墨家言,纯出伪托”,尤其认为前三篇是儒家学派著作。虽然至今仍有人持这种看法,但许多学者认为墨子早年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所以受到儒家影响并不奇怪。这一部分著作可视为墨子开宗立派初期所宣传的思想。 第二组包括《尚贤上》至《非儒下》二十四篇。这一部分作为墨家的中心思想,以“十论”著称,是墨家作为平民学派的系统理论,每一个思想主张都以“上”、“中”、“下”三篇的形式出现(仅有《非儒》例外,只分上、下两篇),上篇比较简略,而中、下篇的论证较为详备。这是由墨子弟子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听到老师的宣讲之后,再依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整理,所以才形成了这种特殊的形式。这颇有点近于释迦牟尼的弟子整理先师遗训而形成的不同著作。 第三组由《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组成。这一部分在先秦诸子著作中最为特异,其内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缺乏的逻辑学、科学研究成果,直到今天它仍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启示。 第四组从《耕柱》到《公输》共有五篇。其内容除了进一步宣传墨子思想之外,还记载了墨子与弟子的许多重要言行。由于古代史料中关于墨家师传弟子的资料极为罕见,这一部分文字的史料价值也就特别珍贵。著名学者孙诒让正是以这一部分资料作为主要参考,才第一次勾稽出了《墨子传略》。 第五组从《备城门》到《杂守》共有十一篇,为墨家军事学著作。与大多数古代军事家研究进攻为主不同,墨家从“救守”的非攻理论出发,主要研究如何帮助弱小国家抵御强敌进攻,这和墨子的非攻思想和止楚攻宋的实践相一致。这一部分文字由于脱误很多,给阅读、研究带来极大困难。幸运的是,由于近代考古新发现的文字资料与出土文物提供了可以与这一部分文字印证的资料,不少以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得到较为圆满的答案。 《墨子》的这五组内容,包括了辩、论、述、技各种技能,有的是墨子亲著或口授;有的是弟子整理记录,其中有弟子的损益或传抄之误;也可能问或有后人窜改、讹误。但是,这些基本上反映了墨子的思想言行,可作为研究墨子思想的史料。 本书的编写,以清人孙诒让的《墨子同诂》为解说底本,同时还参考了王焕镳所著的《墨子校释》和吴龙辉等人的《墨子白话今译》。由于《墨子》博大精深,编者的水平又很有限,中间肯定有许多疏漏之处,希望专家与读者不吝赐教。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还有唐丰姣、汤城、唐艳、廖艳娜、方宏、赵海旺、靳诺、高刘巍、范丽敏、赵敏健、高刘野等人,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