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学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不单是一种理性精神,而且也有一种浪漫情致:就不单是一门科学,而且也是一门艺术。总之,是理性与浪漫的交织,科学与艺术的共生。
书中用现代的语言阐述了包括风水学的缘起、环境观念、理论要点。环境选择的原则、观察地势的方法、住宅择基要诀、住宅建造要求以及对方位与大气的理解等基本知识及其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同时还分别介绍了风水学与现代家居理念、风水学与室外家居环境、风水学与室内家居环境以及风水学与家居装饰等内容。本书是作者学习心得笔记和工作实践的总结,是一本通俗易懂的普及性读物。
风水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五千年文明光辉灿烂的结晶。
住宅风水学是营造家居环境的灵魂,直接影响和指导着现代住宅、住宅小区、家居装饰的设计和营造,并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事关国计民生。因此,作为从事设计工作的人学习住宅风水学,可以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发展;广大群众通过学习,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避免盲目性、片面性,增强科学性,以便营造家庭和睦、代际和顺、邻里和谐、自然和融的温馨家居环境。
本书用现代的语言阐述了包括风水学的缘起、环境观念、理论要点。环境选择的原则、观察地势的方法、住宅择基要诀、住宅建造要求以及对方位与大气的理解等基本知识及其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同时还分别介绍了风水学与现代家居理念、风水学与室外家居环境、风水学与室内家居环境以及风水学与家居装饰等内容。
2.人定胜天
人定胜天,在中国古代是以荀子为代表改造自然的制天说,这种观点是一种片面的激进思想。自从西方“戡天”(战胜自然)的思想传人中国后,苟子的学说受到高度赞扬。但是,这种狂热的激进思想一味讲“戡天”便会引起陷于破坏自然。事实上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如果盲目破坏自然,会引起破坏人类生存条件的严重后果。
这种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的主宰者、统治者,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环境可以由人的意志来支配、摆弄和摆布。人的意志可以决定一切。这种思想片面夸大了人的作用及人的主观意志和力量,认为一切客观的自然环境条件都可以由人来创造、由人来塑造、由人来安排。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大跃进”时期,曾走过弯路;其表现是流行于当时的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喝令三山五岳开道……要把山河大地重安排。”它蔑视自然本身生命的机理和客观世界内在的规律,酿下苦果,其危害程度是十分严重的,教训也是非常深刻的。
这是环境虚无论,也是一种人类中心论,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能力必将达到无所不及的程度。人最终一定能摆脱自然界的束缚,用技术圈、智慧圈代替生物圈,将建筑视作可以独立于环境之外为人控制的一个场所,人类会依靠自身的力量,在各种环境下,使自己得以生存。
这种征服大自然,视环境虚无的思想是相当危险的,我们应该时刻记住这样一个最简单的事实——人也是一种动物,其生于大自然,成长于大自然,人类每一行为都会受自然无所不在的规律所左右,自然环境将永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人、地协调
人、地协调,在中国古代是以《易经》为代表的天人调谐说。
这是一种整体、有机循环的人地思想。远在周代,由于农业的飞速发展,已经注意到发展生产与保护、协调环境之间的关系。相传西周初年,周文王就提出如果不爱惜自然资源,终有一天将“力尽而敝之”。自然环境会恶化、资源会枯绝。于是他提出“能协天地之胜,是以长久”,发展生产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基于这种保护动植物资源是保护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周文王在镐京召见太子发(后为周武王)谆谆告诫说:“呜呼!吾身老矣。吾语汝,我所保与我所守,传之子孙……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卵不馔,以成鸟兽之长。畋猎唯时,不杀童羊,不夭胎,童牛不服,童马不驰不鹜;泽不行害,土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天下不失其时。”这种谨慎保护生物再生产能力的思想,就是人地关系协调的思想。他的遗嘱中包含了保护自然生物繁衍的远见卓识。他反对掠夺式开发,反对开发性破坏,提出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按照自然规律来办事,他还提出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分别种植树木、藤本、竹子、芦苇、水草等。他要求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以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达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这作为“先王之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齐民要术》一书也提出“顺天时,量地利,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周易大传》主张:“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是一种全面的观点,人要利用自然就要顺应自然,应调整自然使其符合人类的愿望,既不屈服于自然,也不破坏自然。以天人相互协调为理想应该肯定,这种学说确实有很高的价值。
风水学认为对人类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居住的生活环境,家居环境的好坏,对人类的体质和智力发展均有重大影响。《阳宅十书》说:“卜其兆宅者,卜其地之美恶也,地之美者,则神灵安,子孙昌盛,若培植其根而枝叶茂。……择之不精,地之不吉,则必有水泉、蝼蚁、地风之属,以贼其内,使其形神不安,而子孙亦有死类绝灭之忧。”气候的好坏,水土的美恶的确对人类各方面影响甚巨,如在缺乏某种人体所需元素的地方,就往往流行地方性疾病。据流行病资料表明,地方性甲状腺肿与病区缺碘有关,克山病与病区缺硒有关,氟斑牙病是由于饮用含氟量过高的水引起的;又如某些微生物、寄生虫在某些特殊的环境条件下易于繁殖和传播疾病,故在某些地区会流行某些疾病,如流行出血热则大多分布于湖泊、河湾、沼泽和易受淹涝的丰垦区,血吸虫病则流行于江南的湿热地区;而居住在陡崖和低洼之处,则会有滑坡岩崩和洪涝之害的威胁。反之,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则会促进人的发育以及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子孙昌盛”自合情理之中。
风水学还认为,良好的家居环境不仅有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而且还为人们的大脑智力发育提供了条件。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良好的环境可使脑效率提高15%~35%,譬如明代时的江南地区,继承和发展了宋代的经济繁荣,山明水秀的自然景观,丰厚湿润的水土气候条件等,孕育了众多的文人志士。明代的200多名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江南竟占50%以上,出现了“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的繁荣景象。这除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因素外,不能不与江南清秀的自然环境有关,那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随着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人类在获得极大利益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环境破坏和污染问题,使人类居住环境质量下降。对森林绿地开发过度导致了水土流失;对土地的不断蚕食滥用以及人口的失控,使不少发展中国家面临饥荒;大量的工厂夜以继日地向河流与空气中排放大量的化学性污染物,城市“公害”日益加剧等等,对人类素质的不良影响正在深化。所以我们不得不重视环境问题,不得不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以借鉴和发展科学的环境工程学,同时也要纠正人与自然关系的非正确观念,重提风水学,注意环境生态问题就是原因之一。
渊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水学是有关人们对自然环境选择与规划布局的概念系统。它通过人们选择和建立和谐的环境来调节人类生态。中国传统的人地关系机理追求的目标是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平衡与和谐。选择、保护这种和谐、协调的关系,就会给人们带来吉利、昌盛和鸿运。反之,就会给人们带来灾难。人作用于自然环境,要因势利导,使后来的、人为加工于客观环境的地物与原先的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这样才能产生吉利的后果。
当前西方世界广泛地兴起了对中国传统科学与文化研究的热潮。这一科学潮流反映了当代科学的突变性和长足进步,迫切需要在更高阶段上向整体、综合性回归。因此,研究中国古代“究天人之际”思想体系的风水学,深入发掘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关系机理的科学思想,具有打开未来科学之门的重要价值。
P9-12
风水学与我国古代建筑的规划营造(代序)
风水学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不单是一种理性精神,而且也有一种浪漫情致;就不单是一门科学,而且也是一门艺术。总之,是理性与浪漫的交织、科学与艺术的共生。
1.风水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的独特文化体系
风水学与民间的“风水术”虽然同是“风水”,但其有着很大的差异,必须明确划分,不能混为一谈。
风水学,实际上是融合了地球物理磁向、星体天文气象、山川水文地质、生态建筑景观和宇宙生命信息等多门学科于一体,并与哲学、美学、伦理学和宗教、民俗等众多的智慧,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很强的独特文化体系。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调谐自然,营造良好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获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在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中,风水学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通过理论思维,形成了实用性很强、并独具特色的风水学科。
风水学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生存环境进行选址和处理的一种学问,其范围涉及住宅、宫室、寺庙、村镇、城市规划建设等等。风水学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基址的选择,即选择能在人们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良好信息的地理环境条件;二是对居所住处的布置和处理,包括自然环境的利用和调谐,房屋的朝向、位置、高低、大小、出入通道、供水排水等方面的定位与调整;三是在上述基础上装饰增加某些符号信息,以满足人们避凶趋吉的心理需求。
风水学所倡导的寻求理想生存环境,是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人类如何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还得依靠人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至于在一些风水学的名著中经常出现的“吉”与“凶”、“生”与“煞”、“神”与“鬼”以及“阳”与“阴”等,即是“福”与“祸”、“好”与“坏”、“善”与“恶”和“正”与“反”等的相对应形容词,甚至是为了特别提醒人们引起重视的用语,比如把东北方向的过渡段“土用”称为“鬼门”等,绝不是恐吓,更不是“迷信”和“神秘化”。
而民间的“风水术士”却是把风水理论加以神秘化,使其显得极为玄奥、深不可测,什么“主富贵”、“主升官”……则是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如果人们不去努力、不去争取、不去利用,甚至滥加破坏,那么再好的环境、再好的条件也都是无用的、不存在的。为此,我们应该深入学习风水学的真谛,倡导、宣传和在实践中弘扬风水学,使其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
2.风水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儒、道、释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和对自然的认识,几千年来不断形成和发展所认同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非常高超和丰富。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周易》所指出的“天人感应”、“道出于天”等内容,就已认识到人类社会是广阔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汉代大儒董仲舒更进一步提出了“天人之际,合二为一”的主张。到了宋代儒学派的理学发展,正式提出了“天人合一”的主张,把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说得更清楚、更透彻。
风水学,实质上是基于农耕文明的文化,缘起于“大地为母”,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最基本的哲学内涵,提倡人的一切活动都要顺应自然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生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也是中华民族崇尚自然的最高境界。崇尚“和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风水学所探索和追求的理想境界。“天人合一”的有机自然观深深地渗透在风水学之中。风水学以中国古典哲学阴阳思想为根本,来认识大地,选择地形。古代的民居、聚落都依赖于自然、顺应气候和地势等自然条件来进行布局。因此,可以说风水学是一种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观,是一种蕴藏着丰富哲理、可资借鉴的人类环境文化观。
风水学在我国的建筑选址、规划、设计和营造中几乎无所不在,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灵魂,是中国古代建筑活动的指导原则和实用技术。风水学与营造学、造园学共同组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风水学在建筑规划和营造中的科学应用
不只是我们人类,即使是动物,也懂得选择适当的环境居住,因为环境与其安危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的动物,总会选择最安全的地方作为其栖息之处,而且该地方一定能让它们吃得饱并能养育下一代。像我们常说的“狡兔三窟”、“牛羊择水草而栖”、“鸟择高而居”等就包含着这方面的意思。人类经历风雨,在生存斗争和生存适应中不断进化。从栖身树林到蜗居洞穴继而搭木成屋。住宅从一开始就不只具有居住及避险的功能,大多数住宅都集避难、集物、储藏、寄情、生产、流通、交换等功能于一体。在这过程中,人类也逐渐认识到,住宅如果完全没有封闭,就不能给人类以安全感并满足遮蔽隐私及上述诸功能的需要;然而住宅如果完全没有开放,就不适合常人居住而只能作为令人窒息的牢笼。在不断发展和不断进化的过程中,人类对待生态环境的认识,经历了“听天由命”到“人定胜天”,再到“天人合一”及人与“天”(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样一段段曲曲折折的过程。如今,人们普遍认识到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好的环境,避风向阳、流水潺潺、草木欣欣、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绿树成荫,就能为人们提供空气清新、幽雅舒适的环境。从而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高尚的情操。追求理想的环境,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人类的生产、生活系统,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制并反作用于周围的环境系统。人与环境之间的这种复杂关系,正是风水学的研究对象。因此,如何对外在的环境系统进行选择,则是风水学的理论核心内容。
风水学有着鲜明的生态实用性,庭院园林要与地形、风和水的运作相联系,风水学就是人类在居住选址、规划、建筑活动中,寻求阴阳平衡,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一门富含科学性的独特文化体系。
……
4.结语
风水学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光辉灿烂的结晶,以“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作为最基本的哲学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崇尚和谐”便成为风水学所探索和追求的理想境界。
风水学追求自然的情怀,提倡“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要求建筑物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主张在形式和功能上要有机结合。总之,风水学的目标是面向自然的,也是面向整体的。风水学一开始就与村落、城市的选址和规划建设结下难解之缘,并以其浓郁的文化内涵,在历史的长河中沉积而渗透到其所有的活动之中。大至建都立国,次则设州治县,小而营宅造院,凡是“动土”的建筑活动中,都无不和风水学有关。
风水学关于村、城、宅的选址模式有着明显的共性,都是背有靠山、前有流水、左右有沙山护卫,构成一种相对围合空间单元。
以主体建筑群为中心和以中心主轴线控制城市规模、布局的空间模式。所形成的坐北朝南、背有靠山可倚,前有流水环抱的布局体系。尤其是北面有山可依,对城市布局起到了重要的稳定作用和空间构景作用,其思想内涵的合理性,对中国传统建筑和城市规划都起着极其积极的作用。
风水学最终目标是追求理想的生活环境,古人把居住之宅视为“人之根本”。因此,建筑领域便成为风水学最为有利的表现舞台。人类对待生态环境的认识在经历了“听天由命”到“人定胜天”再到“天人合一”及人与“天”(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样一段曲曲折折的过程,如今人们普遍认识到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由于风水学丰富的哲学意义和实用价值,因而终于重又获得世人的尊崇。
风水学是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基于农耕文化,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与其他各种学科和文化一样,也会有某种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也会掺杂着一些封建迷信的色彩和唯心的成分,但不是本质和主流的。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来认识和对待这一门综合性的理论,对其进行精心研究和科学总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精华更加纯正,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风水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五千年文明光辉灿烂的结晶。
科学研究证明,风水学的基本理论与地球物理磁向、星体天文气象,山川水文地质、生态建筑景观、宇宙生命信息等现代科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风水学中环境选择的原则、观察地势的方法、住宅择基要诀、住宅建造的要求,以及对方位与大气的理解,这些在现代家居中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是一门对人日常生活影响最为密切的综合性科学,实用性很强。
住宅作为人类生存的四大要素之一,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物质载体,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住宅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家居环境的要求也已经从“无损健康”向“有益健康”的方向发展。
风水学缘起于“大地为母”,以“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作为最基本的哲学内涵。古人云:“与人和谓人之乐,与天和谓天之乐”。“天人之和”是一种最高境界的乐趣。崇尚“和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风水学所探索和追求的理想境界。风水学以中国古典哲学的阴阳思想为根本来认识大地和选择地形。以“气”为指导思想,“气论”思想成为风水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柱,“大地生气说”本身就是“大地有机”自然观的反映,“大地有机说”与“天人合一”有机自然观十分契合,其科学性也已为现代科学研究成果所证实。特别是在人类长期的实践中,经过依附自然——干预与顺应自然——干预自然——回归自然的认识过程,人类对待生态环境的认识在经历了“听天由命”到“人定胜天”再到“天人合一”及人与“天”(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样曲曲折折的过程,使得人们普遍认识到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风水学的作用和实用性也得到科学的验证,终于重又获得世人的尊崇。
住宅风水学是营造家居环境的灵魂,直接影响和指导着现代住宅、住宅小区、家居装饰的设计和营造,并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事关国计民生。因此,作为从事设计工作的人学习住宅风水学,可以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发展;广大群众通过学习,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避免盲目性、片面性,增强科学性,以便营造家庭和睦、代际和顺、邻里和谐、自然和融的温馨家居环境。
书中用现代的语言阐述了包括风水学的缘起、环境观念、理论要点。环境选择的原则、观察地势的方法、住宅择基要诀、住宅建造要求以及对方位与大气的理解等基本知识及其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同时还分别介绍了风水学与现代家居理念、风水学与室外家居环境、风水学与室内家居环境以及风水学与家居装饰等内容。本书是作者学习心得笔记和工作实践的总结。是一本通俗易懂的普及性读物。限于水平,书中不足和谬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很多专家、学者和同行的关心、指导和帮助,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老师给予热情的支持和指导,并特为本书题写书名,同时把其论著“风水学与我国古代建筑的规划营造”作为本书代序,在此致以真挚的感谢。
骆中钊
二零零六年仲夏于北京什刹海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