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近现代话剧图志/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丛刊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上海图书馆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涉及范围从19世纪晚期话剧萌芽时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间跨度近百年。全书共分三部分,分别以西方戏剧的传入和影响、文明戏兴衰以及现代话剧前进之路等为题,反映了中国话剧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的历史进程。本书文献丰富,图文并重,采用以史统图、以图叙史的叙事模式,许多史料和图片均是首次披露,弥足珍贵。

内容推荐

《中国近现代话剧图志》由上图历史文献中心“上海年华”项目组编写。全书从西方戏剧的传入和影响、文明戏兴衰以及现代话剧的前进之路等方面,以图讲史、以史串图、文图互动地介绍了中国话剧从孕育、生长到发展、成熟的历史。与已有话剧史籍不同的是,该书将重点放在中国话剧的早期。全书还汇集了500多幅相关历史照片,其中不乏首次面世的珍稀旧照。

目录

序/001

上篇 孕育:西方戏剧的传入和影响/001

一、巧遇——中国人看到的西洋戏剧/003

1.黎庶昌观剧/004

2.李鸿章观剧/005

3.王韬观剧/007

4.戴鸿慈观剧/008

5.张德彝观剧/009

二、窗口——外侨演剧/012

1.丰富多彩的西洋戏剧/012

2.A.D.C.剧团和兰心大戏院/014

3.中国剧团在“兰心”的演剧/020

4.日本侨民演剧/021

5.法俄侨民演剧/023

6.上海犹太社团演剧/025

三、火种——早期学生演剧/028

1.上海教会学校的学生演剧/028

2.新式学堂的学生演剧/033

3.上海的学生演剧团体/036

4.朱双云和《新剧史》/039

5.张氏兄弟和南开演剧/040

6.洪深及清华演剧/047

四、碰撞——作品译介和戏剧改良/049

1.从莎士比亚到契诃夫/049

2.《新青年》和《终身大事》/056

3.戏剧改良的理论倡导/058

4.戏剧改良家汪笑侬/061

5.爱国新戏《新茶花》/063

6.警世新戏《黑籍冤魂》/066

五、交融——舞美艺术变革/070

1.从茶园到剧场/070

2.戏剧舞台的幕表制/080

3.新舞台的机关布景/083

4.中国早期的舞美设计师/086

5.春柳社的艺术布景/088

6.汪优游的《华伦夫人之职业》/090

7.洪深的《少奶奶的扇子》/091

8.厢式布景的运用/092

9.舞美艺术的多样化和本土化/094

中篇 摇篮:文明戏兴衰/099

一、发轫——前期春柳/101

1.春柳社之创立/101

2.春柳社的话剧演出/103

3.申酉会/110

二、肇兴——通鉴学校与春阳社/116

1.上海的演剧环境/116

2.王钟声和通鉴学校及春阳社/119

3.《黑奴吁天录》在国内的上演/121

4.任天知的加入与《迦茵小传》/124

5.文艺新剧场与王钟声的牺牲/127

三、旗帜——进化团/131

1.进化团的发动/131

2.辛亥革命前的进化团/135

3.任天知其人其事/138

4.进化团的演剧风格及其影响/140

5.角色分派制/142

四、坚守——新剧同志会与春柳剧场/148

1.新剧同志会/148

2.短暂的文社/153

3.春柳剧场/155

4.笑舞台/160

五、中兴——新民社和新剧商业化趋向/164

1.郑正秋与新民社/164

2.民鸣社/170

3.开明、启民等剧社的创办/174

4.甲寅中兴”/181

5.新民社与民鸣社的合并/185

6.文明戏繁荣的终结/187

六、争鸣——关于文明戏的讨论/194

1.“新剧家”与新剧的性质/195

2.新剧与旧剧的关系/198

3.女子演剧及相关讨论/202

4.新剧失败的原因/208

下篇 成长:现代话剧前进之路/211

一、形成——爱美剧运动/213

1.民众戏剧社和陈大悲/213

2.应云卫、洪深和戏剧协社/217

3.朱穰丞与辛酉学社/222

4.学生演剧的代表:复旦剧社/226

5.田汉和南国社/232

二、发展——左翼戏剧和戏剧职业化/242

1.左翼戏剧的先锋:上海艺术剧社/242

2.艺术剧社的紧密联系者:摩登社/246

3.大道剧社和左翼戏剧家联盟/248

4.官办的话剧团体:上海剧院/252

5.上海业余剧人协会/254

6.职业化的中国旅行剧团/263

三、繁荣——戏剧的黄金时代/268

1.抗战初期剧人们的抗争/268

2.“孤岛”剧运旗帜——上海剧艺社/272

3.大后方演剧的台柱——四大名旦/278

4.大后方演剧的“劲旅”——中华剧艺社/287

5.费穆和上海艺术剧团/294

6.黄佐临和苦干剧团/301

7.抗战后话剧短暂的活跃/306

后记/312

试读章节

中国人最早观看西方戏剧,纯属偶然。那些有幸游历欧美的王公大人、文人雅士们以一种猎奇的目光,观看了多种形式的西方戏剧,并写下了很多观感。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西洋戏剧对他们心灵的撞击以及他们对西洋戏剧的隔膜程度。他们对西方戏剧是如此感慨万分,他们各说各的观剧感受,但感触大致相同:如西方剧院之宏大辉煌、西方戏剧演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之高、西式戏剧灯光布景的光怪陆离和逼真写实等,都给他们以强烈的震撼。由于社会地位、欣赏习惯和语言的障碍,他们很少有人能真正看懂剧情,对于西方戏剧,大多数人注意的往往不是戏剧本身,而是戏剧的多种附加因素,也就是那些最粗浅的外部特征,并加上了自己的主观论断。他们不会去比较西方戏剧与中国戏剧在创作理论、艺术特征上的本质区别,所记录下的感慨,大多是中外文化差异引起的最敏感的东西。

也许,这些欧美游记杂谈的本意并非要中国人去参照、学习“西洋戏”,作者们只是抱着猎奇的目光,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但是看得多了,有些人发现外国戏剧经常搬演国事以警世劝民,于是他们认为西方各国的强大与戏剧的社会教育功能有某种直接的联系,因此有些人曾萌发过改良戏剧的念头。“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批官员和知识分子的观剧感受表明西洋戏剧的影响正在发生作用,这种影响通过他们传播到中国戏剧界。

1.黎庶昌观剧

作为“曾门四杰”(曾国藩的四大弟子)之一的黎庶昌,于1876年至1880年,先后以参赞身份随郭嵩焘、陈兰彬出使英、法、西班牙等国,开始其一生的外交活动。1881年至1884年和1887年至1889年,黎庶昌两次以道员身份任出使日本大臣。在十数年的外交生涯中,黎庶昌编撰了一部《西洋杂志》,收录了他担任驻英、法、德、西使馆参赞5年间关于欧洲的见闻。全书共8卷,除了黎庶昌本人的作品外,还辑录了他收集的有关外国地理交通的《考略》,以及郭嵩焘、陈兰彬、刘锡鸿、李凤苞、曾纪泽、罗丰禄等人的日记、书信和随笔等。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外交官之一的黎庶昌,在其《西洋杂志·光绪初年在西班牙英法等国所见之风土民俗》一书中,对“巴黎倭必纳戏馆”作了详尽的描述,包括戏馆的建筑动迁工程、戏馆的结构、戏馆的管理运作等等,忠实地记录了他们参观外国剧院的所见所感。图1-1-1与图1-1-2为1900年出版的由黎庶昌编著的《西洋杂志》封面及扉页书影。

2.李鸿章观剧

中国晚清洋务运动主要倡导者之一的李鸿章,为了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曾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人赴欧美留学,他本人也多次亲赴欧美考察。19世纪末曾跟随李鸿章出国考察的清末报人蔡尔康等人,在其编著的《李傅相历聘欧美记》一书中对域外观剧有多处记录。对于“戏院总办请使相观剧”一事,尤其让蔡尔康他们大跌眼镜,感到不可理解:一个下九流的戏园总办,怎能与堂堂大清国的中堂大人平起平坐呢?然而,西方戏剧演员的地位之高,却是他们在国外看到的不争事实。

3.王韬观剧

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及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王韬在他长达22年的海外流亡生活中,游历东西各国,以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自由之身对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他还在国外翻译中国经典,宣讲儒家文化,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重要人物之一。其所著《漫游随录》一书,记录了他对东西洋文明的观感和理解,其中有关欧洲的部分是他撰写的游记中篇幅最多也是最重要的。王韬在访游过日本后,对东西洋戏剧也作了一番比较。

1849年,王韬应英国传教士麦都士之邀,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1862年,固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被发现,遭清廷追捕,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并应邀协助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将十三经译为英文。1867年冬至1868年春,王韬漫游法、英、苏格兰等国,对西方现代文明有了更深了解。1868—1870年,他旅居苏格兰克拉克曼南郡的杜拉村。1870年返回香港。1874年王韬在香港集资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提倡变法自强,影响很大。1879年,应日本友人之邀,王韬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考察,后写成《扶桑游记》一书。图1-1-6为王韬肖像,图1-1-7为上海图书馆藏《漫游随录》稿本《鸭沼观荷》一节书影。

4.戴鸿慈观剧

1905年,清政府特简亲贵五大臣赴日本和欧美等国考察宪政,户部左侍郎戴鸿慈名列五大臣之一。考察回国后,戴鸿慈不仅带回400余种各类书籍,还将考察的所见所闻写成《出使九国日记》12卷,同时与端方一起编成《列国政要》133卷和《欧美政治要义》18章,为清政府了解当时美、英、日、俄、法、德等国的政治、经济、法律乃至社会发展情况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对推动清王朝的变革起了一定的促讲作用。P3-P8

序言

中国话剧诞生于20世纪初的大变革时代,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它的发展,形成了中国话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个性。中国话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环境里有着多样的表现方式和艺术特色,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对现实社会有着深切的关怀。今天,话剧艺术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独特的影响力。

近年来,已有不少中国话剧史的专著相继问世。在此基础上,上海图书馆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组织历史文献中心“上海年华”项目组成员,从大量馆藏历史原照、近代出版的书籍、期刊、报纸以及戏剧说明书等文献中选取500多张与中国话剧相关的历史照片,进行系统的编辑、整理和研究,推出了《中国近现代话剧图志》一书。本书涉及范围从19世纪晚期话剧萌芽时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间跨度近百年。全书共分三部分,分别以西方戏剧的传入和影响、文明戏兴衰以及现代话剧前进之路等为题,反映了中国话剧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的历史进程。本书文献丰富,图文并重,采用以史统图、以图叙史的叙事模式,许多史料和图片均是首次披露,弥足珍贵。《中国近现代话剧图志》的出版是对馆藏历史文献进行深层开发的有益尝试,今后将以“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丛刊”的形式陆续出版反映馆藏专题文献的著作。

上海图书馆在对馆藏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中,历来坚持与时俱进、从社会需求出发、为大众服务的原则。如在2002年上海申办世博会之际,推出了《中国与世博:历史记录(1851~1940)》;在2005年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时,编纂了《中国现代电影期刊全目书志》。在中国话剧百年华诞之时,进一步探寻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中国近现代话剧图志》一书,将为今天的戏剧界提供珍贵的资源。

吴建中

2007年10月于上海图书馆

后记

记得还是在整整10年之前,曾应某出版社之邀写一本关于戏剧史方面的图志。后虽因故作罢,但稍一涉及,已深知早期话剧图片的难觅——话剧是动态的表演,而早期胶片感光度很低,照明设备又差,剧人也缺少这方面的意识,故留存下来具有一定质量的话剧剧照和有关活动照片极少。前不久看范伯群教授新出版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对有关图片文献的问题更有感触。范教授的这本大著甫一出版即颇受好评,而他本人为该书写的后记,却几乎没有提及写作方面的事。后记题名为《觅照记》,洋洋洒洒上万言,通篇叙述的是他如何为寻觅适合本书的图片而付出的艰辛过程。据范教授在文中的交待,他花了整整25年的时间才觅得了目前这样规模的图片(300余幅),虽然成绩喜人,足以自豪,但令人感到缺憾的地方仍然不少。范教授的这篇文字很生动地说明了图片文献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他也传神地写出了要寻找合适中意的图片是何等的艰难,有时耗费的工夫可能会远远超出正文的写作,对此我深有同感。

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话剧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有着自己的特色。翻开一部话剧史,早期的话剧表演绝少有影像资料保存下来,因此,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留存至今的历史照片就显得格外珍贵了,它们和文字史料一起构成了我们今天据以研究话剧史的重要文献。本书以“图志”命名,其特点就是图和文的有机统一。通常就史书而言,图片使用不外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文字为主,仅少量穿插图片,主要是为了烘托气氛,使读者能感受一些历史氛围;另一种则纯以图片为主,文字只起到说明的作用,如坊间出版的多种图录就是。我们这本书既名以“图志”,就是想避开这两种人们习用的模式,试着走一条新路。当然,“图志”本身并不是一个新名词,但它和中国话剧史结合在一起,就多少具有了一些新意。

我们尝试以一种较新的思路去写作,努力营造一种以史带图、由图出史、图史互动、图文并重的新的写史模式,让本书有异于一般的插图本或图录。概括而言,这本书大约有这样一些特色:1.全书文字11万,图片513幅。据我所知,以这样图文篇幅大抵相当、图文内容紧密结合的图志形式撰写话剧史,目前尚无先例。之所以郑重其事地首先举出这一点,是因为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图片显然已不再只是文字的附庸,仅仅起到烘托气氛、插图提示的作用。它的地位正在逐渐上升,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本书的500多张图片是它有别于坊间众多同类书的一个特点,其中除了照片(有不少是珍贵的历史原照),我们还视情况广泛使用了书影、报页、广告、海报、戏单等相关图像文献,力争为读者还原一个逼真鲜活的话剧时代。在本书中,如果说图片部分不是更重要一些的话,起码它们和文字部分有着平起平坐的分量。2.除了图志形式本身比较新颖外,我们还尽可能采用了一些方便读者阅读的做法,比如为避免过于呆板的学究气,我们尽量少用注释,采取了书边批注的形式来交待图文背景和详叙引文。这样既能使读者在阅读时保持文气的连贯,又能让不同需求的读者有选择的余地,同时在形式上也略显活泼一些。3.考虑到以往著述大多对中国话剧前期历史的评述相对比较弱化,我们这次有意加重了新剧部分的叙述分量。当然,全书有所失衡的不足也存在,如早期北方地区的话剧演出,抗战时期西南、东北地区和抗日根据地的戏剧运动,以及港台地区的相关活动等,反映得都不够。这除了时间原因外,主要是因为文献(特别是图像文献)的缺乏。我们不愿敷衍拼凑,勉强成文,这些缺憾希望能在以后得到弥补。

张伟

2007年6月于上海图书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