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隐藏的论语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新燕顿旺
出版社 同心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部全世界都在读的伟大经典,人类历史上最历久弥新的智慧,带给我们文明的光辉,又赠予我们不断探求的深邃,却一度遭到误解、扭曲、谩骂乃至销毁。是时候,来还原真实,回归本义。

内容推荐

如果说,孔子子生前的命运充满了悲剧性的话,那么,他身后的遭遇则充满了喜剧性。几乎所有朝代的统治老,都试图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解释孔子;这些解释叠加起来,不仅使孔子的面目变得更加模糊,也显得十分滑稽。千百年来,孔子就以这种面目在中国流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他和他的《论语》,也以这种方式,生存于五花八门的解释之中。究竟哪种解释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呢?或者说,哪种解释更接近孔子的真实面目呢?人们已经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一个“孔子”,其实都是现实的孔子,都是解释者心目中的孔子。这些孔子,更多地不是从《论语》中得到的,但又不得不建立在《论语》的基础之上,介乎于似与不似之间。

目录

《论语》是生活中的一面镜子

《论语》今注逐个捉

学而第一

学以致用

本立而道生

真抓实干才有真才实学

态度决定一切

知人识礼

为政第二

以德治国

孝治天下

见与师齐,减师半德

德以人为本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为人即为政

八佾第三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礼轻仁义重

形礼而非礼

知而不迷

尽善尽美,礼乐之道

里仁第四

仁发于心,入于智

仁者无敌

放下即休

渐修以礼

孝子难为

忠恕以为里仁之门

公冶长第五

孔子选女婿

天生我才必有用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生前身后事,留待世人评

狂简无可取裁

观过,斯知仁矣

雍也第六

中庸之道

横看成岭侧成峰

一切法得成于忍

君子儒与小人儒

厚积丽薄发

变与不变

绯闻里的中庸思想

述而第七

孔子素描

素质教育,有教无类

人命关天

乐在其中

有所为,有所不为

圣心仁义万古传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谦谦君子,落落光明

泰伯第八

礼让为国,文明始兴

曾子有礼

诗礼乐即是德相

心无旁骛,精进不辍

文服四海,德沛万方

子罕第九

孔子的人生价值观

进退取舍之据

道通天地人

圣心比日月

此心能有几人知?

时不我待,努力正当时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乡党第十

言行举止

衣食住行

为人处世

先进第十一

“野人”孔子

弹与赞

爱人

颜渊第十二

达仁三步曲

克己如训“牛”

明礼难,复礼难上难

何以则天下归仁?

礼用为仁

克己为仁

复礼为仁

子路第十三

为政“三通”

带个好头

执政的一般规律

正身务本

人恒其德

君子之国

中央党校毕业

宪问第十四

难能可贵

克:逞匹夫之勇

好胜未必能胜

伐:吹牛不上税

无矜名传千古

欲:贪得无厌

进德不是贪

怨:怨人怨己怨苍天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苦口婆心

卫灵公第十五

不通?通!

事人的学问

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收获始于耕作

克已复礼谓之恕

实事求是谓之忠

康庄大“道”

当仁不让

相师之道

季氏第十六

国将不国

人间正道是沧桑

学为可知也

人心不仁,如礼何?

阳货第十七

雾里看花,真假难辨

性相近,习相远

礼乐为学

败德之徒

仁德存乎一心

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恶?

微子第十八

时兮?运兮?

隐不拘其行

子张第十九

子张的传承

子夏的传承

子游的传承

曾子的传承

子贡的传承

尧日第二十

一脉相承

为从政者说

《论语》无多子

《论语》 综观

《论语》二十卦 

谋篇布局

燕鹊图

《论语》“野孩子”疑云

子思无师自通

儒学心传

后记

试读章节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而本章是学而的第1章。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不仅关系到我们能否抓住《学而》篇的中心思想,也关系到能否抓住整部《论语》的中心思想。这一点,等我们研究完整部《论语》大家就知道了。

古今注解在此处有较大分歧。一般认为孔子是说人生有三乐:所学的知识经常去复习,是学习之乐。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是交友之乐。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恼火,是君子之乐。可生活告诉我们,读过的书再看第二遍,乐从何来?学海无涯而人生有限,如果学了一点知识便反复复习,既无趣又无益,哪里还有时间广泛涉猎?朋友来了高兴是不错,可也挺麻烦,担心对朋友照顾不周,乐从何来?受人误解多令人恼火,乐又从何来?

我不能赞同“三乐”的解释。首先这是孔子说的一段完整的话,不是随意拼凑起来的,应该是要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如果理解为“学习之乐、交友之乐、君子之乐”,三者之间没有什么内在联系,这样的情况在《论语》其他章节还没有出现过。南怀瑾先生认为,“学而时习之”是“学习要经常见习”,“有朋友自远方来”的远方指时间上的“远”,即后人中的知己。这样理解整章的意思也是零碎而无主旨的。其次,将“三乐”作为“学而”的开篇,比较莫名其妙,跟“学习”不搭界。其三,从句子的解释看,“学”理解为以前学过的知识,很勉强,似乎只是为了配合后面的“习”要解释为“复习”而生硬配套的。

“学”在句首,是个主语,既可作“学过的知识”解,也可作“学问、主张、学术”解。“时”既可解释为时常,也可解释为时代、时世。“习”可理解为复习,但古字却是见习、演习、实习的意思。如“习礼乐”、“习射”等。“朋”在过去指志同道合的人。《说文解字》将朋作“凤”的古字,“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朋为朋党字。”可见朋字是因追从万鸟之王而延伸出来的,更见其“追随”本意。“来”则有归附、认同之义。如“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再说说“君子”。君未必指国君,而是受人尊敬的人,可以理解为领导、官员、长者等道德之士。以前将《论语》定义为封建王权的捍卫者,“君”是罪行之一,其实是冤枉了。中药配伍讲究“君臣佐使”,我们是否也要把中药理论定为封建王权的捍卫者?君就算指代国君的意思,也不见得就在捍卫封建王朝的君主制度。总统、首相、主席、国王等等称呼,今天依然存在,这也是政治制度演变而不离其宗的明证。至于其他更多的内容,诸“君”要细读《论语》,自然知晓。所以,本章可解释为:

孔子说:“学术主张能被时代所接受,付诸实践,不是件欣慰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自远方来亲近,大家互相切磋,不是件高兴的事吗?即使别人都不理解我,也不心存怨恨,不也是君子风范吗?”

这样就非常清楚了,本章开宗明义,孔子是用三句话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学问能为时代所用,利益这个时代,当然很好。不能影响时代,能被别人接受使之获益,也很好。纵然没人理解,为学也可以让自己变成谦谦君子,改变气质。细细分析“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这并非简单排列的“三乐”,而是有层次感的:欣慰、高兴、不怨天尤人。孔夫子是教我们摆正为学的心态:立大志、发大愿,坚持学以致用。

宋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记载:宋代名儒范仲淹,有一次到祠堂求签,问以后能否当宰相,签词表明不可以。他又求了一签,祈祷说:“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结果还是不行。于是他长叹说:“不能利则生民者,非大丈夫之志也。”范仲淹从小就有济世救人的志向,后来果然成为一代贤相。他在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激励着历代读书人身怀家国公利。有感于此,赋诗一首:论语开篇深深意,惊蛰初闻阵阵雷。残梦无关风与月,家国春秋孰是非?君子挥毫三尺剑,修身治平尤可为。少年不立轮王志,空向人间走一回。  利益时代、利益他人、利益自己,就是做学问“学以致用”的大原则,是《学而》篇的中心思想,也是贯穿整部《论语》的灵魂所在。

有子说:“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的人,而又喜欢:中犯领导的,非常少有。服从管理。不:中犯领导的人,却喜欢作乱犯法的,就更不会有了。所以君子应该致力于培养自己基本的道德品质,具备了这些品行,就自然懂得为人处事的原则、规律。而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就是达到仁的基本品行。”

有子是孔子的弟子,姓有,名若,小孔子33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了一段有趣味的谈话,辑录于下:

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他日,弟子进问日:“昔夫子当行,使弟子执雨具,已而果雨。弟子问日:‘夫子何以知之?’夫子日:‘《诗》不云乎:“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昨暮月不宿毕乎?’他日,月宿毕,竟不雨。商翟年长无子,其母为取室。孔子使之齐,翟母请之。孔子日:‘无忧。翟年四十后当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敢问夫子何以如此?”有若默然无以应。弟子起日:“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

孔子不知用了什么神通法术,“天气预报”很准,还知道商翟什么时候会生孩子,生几个孩子。弟子们拿这两件事问有子是否知道原因,有子答不上来。这下弟子们不干了:对不起,这个位子不是你的,等于不认同他“老师”的地位了。

根据《史记》的注解,第二次月宿毕不雨,孔子的解释是上一次月亮靠近了毕宿星的北面,所以要下雨,而第二次月亮靠近了毕宿星的南面,所以就不下雨。在《周易》中,北方属坎卦,代表五行的“水”,而南方属离卦,代表五行的“火”。同样,子贡也曾问孔子商翟有五子这件事:子贡日:“何以知?”子日:“卦遇大畜,艮之二世。九二甲寅木为世,六五景子水为应。世生外象生象来爻生互内象,艮别子,应有五子,一子短命。”颜回云:“何以知之?”“内象是本子,一艮变为二丑三阳爻五,于是五子,一子短命。”“何以知短命?”“他以故也。”

可见孔子精通《易经》,学识相当渊博,而孔子的弟子中也确实人才济济。

有人说《学而第一》篇有子的语录紧跟孔子之后,所以《论语》必成书于有子的弟子。可在我看来,有子“本立而道生”一章只是因内容的重要性而摆在孔子“学而”章之后而已,与是谁编辑的《论语》并不相关。第一章讲“学以致用”的大原则,接着本章是讨论治学的重要规律:万丈高楼平地起。治学要注重基础,学习“孝、弟”的基本道德品质。换句话说,儒家主张做学问先要学做人、要知礼,所以作为礼之基础内容的孝、弟的品质就至关重要了。

孝、弟即“孝悌”,属于“礼”的内容。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伦中,只有父子关系、长幼关系是固定不变的。其他如:朋友可能反目,夫妻可能分离,君臣可能倒置。所以孝、弟是社会礼制最重要的环节。孝、弟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关系到父子、兄弟彼此两个方面的心行。

在《论语》中,“学”的含义和我们今天学校的数、理、化不太相同。孔子所谓的“学”,是包含道、德、仁、艺几个方面的,是人格、智慧、技能全面成长的“立体学习”的概念。我们今天学校教授的,属于《论语》六艺的范围:礼(法律与社会道德规范)、乐(音乐歌舞等艺术)、射(军事及体育)、御(驾驶技能)、书(文、史、哲等文科科目)、数(数、理、化等理科科目)。可见孔子对人学习科目的安排更加合理,如果孔子今天办学校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去他那里报名。

孔子培养人才的理念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与现代教育一样。但是孔子将这种人格、智慧、技能的全面成长,建立在孝、弟的基础之上,让他的学生从洒扫应对中,打好品性、德能的坚实基础,这是我们今天所忽略的。现在的小孩简直是“不足观也”,不但目无尊长,也目无校纪国法。电视报纸刊登的校园暴力事件,比成人犯罪还令人发指,比如前一阵全国通缉的马加爵等。“孝弟”的基石没有了,德智体的“德”就成了一句空话。P2-5

序言

如果说,孔子子生前的命运充满了悲剧性的话,那么,他身后的遭遇则充满了喜剧性。几乎所有朝代的统治老,都试图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解释孔子;这些解释叠加起来,不仅使孔子的面目变得更加模糊,也显得十分滑稽。千百年来,孔子就以这种面目在中国流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他和他的《论语》,也以这种方式,生存于五花八门的解释之中。究竟哪种解释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呢?或者说,哪种解释更接近孔子的真实面目呢?人们已经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一个“孔子”,其实都是现实的孔子,都是解释者心目中的孔子。这些孔子,更多地不是从《论语》中得到的,但又不得不建立在《论语》的基础之上,介乎于似与不似之间。于是,我们要接近孔予,就显得越来越困难了。

惟一的可能性是回到起点,重新阅读原著。与其从别人的解释中接受一个孔子,不如在心中造就一个自己的孔子。过去常说一句话,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读《论语》也应该是这样。我最初看到《隐藏的论语》这部书稿时,就很强烈地感觉到,作者在读原著时是下了功夫的。《论语》这部书,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由孔子的学生们分别记录下来的老师的谈话构成的,很多都是当时的口语,生动活泼而富有人间情趣。今天我们读起来也并不特别的难懂。倒是后人的许多解释,给《论语》戴了一顶又一顶高帽子,使我们如坠云雾之中,辨不清它的真相了。《隐藏的论语》或者是想恢复《论语》的本来面目,而不局限于前人的任何一种解释。他采取的办法,就是认真地阅读原著,细心体会原著的意思,从而找到他认为最接近孔子本义的一种解释。作者不玩儿概念,也不搞玄奥的东两,他避免使自己的阅读陷入以阴阳五行为框架的秦汉儒学和以心性本体为框架的宋明理学的泥淖,而是联系实际,联系自身,使《论语》回到大众生活和现实社会之中,找圈曾经遗失了的人间的品格和功能。这一点,读者从他的书中一定可以得到确认。如果说,《论语》有其本性的话,那么,这种现实的人间烟火气,就是它的本性。

所以,《论语》不仅是读的,更是做的。《论语》的另一特性,就是它的实践性。坐而论道,玄思辩难,都是读《论语》的歧路。我们都知道歧路亡羊的故事,这是读《论语》时特别要警惕的。宋代的程颐说过:“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程颐的意思就是强调,读《论语》一定要落实在“做人”上,即个人的修养上。黑格尔是不大看得上《论语》的,他嘲笑《论语》,只是“处世格言”而已。这么说也不能算错,但并不全面,也不深入。其实,即便就是“处世格言”,就是“个人的修养”,也还没有那么简单,其中仍然包含着非常深邃的关于人性的理念和理想。在这方面,作者也是非常用力的,他在每一章,每一节的后面,都撰写了或长或短的评论、札记和解说,其中不乏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但更多的,还是结合现实生活的思考和论述。读这些地方,常能使我们得到一些启发。

《隐藏的论语》很快就要和读者见面了,作者新燕顿旺为此倾注了数年的心血。他希望我能为这本书写一篇序,对我来说,是有点儿勉为其难了。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作为此书的责编,我所得到的大大超过了我所付出的。所以,在这里,我只能写下阅读这本书得到的一点感想,就算是序吧。

解玺璋

2007.01.03

后记

本书经反复删修,写写停停,历时已逾两年。期间真可谓百味俱陈,一言难尽!今借黄念祖老居土注《无量寿经》时的感叹,来表达我注解《论语》时的心情吧:数年来力疾注经,或冒酷暑,汗湿稿纸;或感佛慈,泪洗笔痕;或遍体毛竖,词句泉涌;或茅塞顿开,拍案惊呼!本为报恩,愈报恩弥感佛恩之难报;发心注解,因注经方知经义之幽玄。于禅净密之一味融通,持名之究竟方便,大经之事事无碍,愈深究明,愈知佛法大海,圆融绝待,言思路绝,微妙精深不可穷尽。乃知大经如海,现所注明者,实未及毛端之一滴。唯尚堪自信者,此之一滴,确是来自大海。

我对《论语》的探究历经三个过程,确实是愈深究明,愈知经义之幽玄、《论语》之精深不可穷尽。第一阶段,力征各篇主题,发现《论语》各篇浑然一体,便初拟“燕鹊图”,展开探索之旅。第二阶段,我于偶读《周易》时,发现《论语》各篇内容潜藏卦数,是以卦序为写作脉络编排的,其内容符合卦象、卦义,且与我之前得出的各篇中心思想竟完全贴合,此时“茅塞顿开,拍案惊呼”,对各篇中心思想的正确性就更具信心了,这一发现又为我后来思考谁是《论语》的编辑者提供了不少线索。第三阶段,考各家之言,力求复原《论语》编辑时的前后始末和编辑者的思考脉络,得出曾子与子思因编辑《论语》而形成事实师生之缘的结论。

注解《论语》的整个过程一波三折,写罢全书,仍心存戚戚焉,深感《论语》如海,“现所注明者,实未及毛端之一滴”。《论语》乃几代圣人呕心沥血之作,我焉敢不战战兢兢,上下求索。故书中各章白话注译,因限于篇幅而未能像其他《论语》注解那般细讲每字的考证经过,却仍是我严谨征考各家之言,复核以各篇中心思想及上下文脉络所得,字字啼血则无,亦殊不易为也。文稿在删修之际,几次由厚至薄,删繁就简,“知新”事例点到为止,以留空间给读者深思玩味,各自贯通。

《周易·系辞传》说:“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论语》之成书,确以此为遵照。后学亦心存为鉴,所以赘述《论语综观》一篇以尽《论语》之神韵。文中提出的各篇中心思想,及曾子为主导编辑《论语》、子思最后定稿一说,我自认为是站得住脚的,“唯尚堪自信者,此之一滴,确是来自大海”。

有一条先行声明:若大家于本书中有所解悟,那是因为孔子的圣贤智慧;若有所误解,则是因后学学识浅薄,阐述未明之故,还请大家于《论语》原文中推敲索解。本书成书仓促,其中有谬误、疏漏等处,请多多海涵。如果你们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或建议,欢迎发邮件与我交流。

本书从许多前辈学者那里吸取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书中援引过的观点,都没征求他们的同意,我想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敬意。另外,我要感谢知名出版人解玺璋和张维特先生,正是你们的慧眼赏识,才促成了本书的出版。《隐藏的论语》撰稿期间,爱妻雪景不辞辛劳,与我同尝人情冷暖,为我分忧解愁,其中的艰难与幸福,都留待老来细数吧。我还要感谢那些给予我帮助与鼓励的亲人、网友和朋友,也感激那些给予我伤害、挫折的人们,没有他们,就没有《隐藏的论语》的文字。既竭吾才,难尽其意,后学有何德何能,可为孔子续慧命?唯呈一得之见,献飨大众,结一殊胜因缘尔。故赘墨略述成书始末,聊备鸿爪。最后唱偈一首,以谢天酬:

燕鹊焉知圣贤志?仁道之学一脉承。

可随凤翔揽日月,欲将肝胆照昆仑。

光耀中华斯言盛,铄古振今又新元。

德必有邻明微义,弘传大有后来人。

新燕顿旺

2007年1月1日定稿于新燕花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7:5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