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听过一次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的讲座,他讲了一个教育孩子的事情,使我感触很深。他说,在以前多子女的家庭,父母买一个苹果,就会分成几份给孩子们吃,买一件玩具,也是几个孩子一起玩,这样孩子们懂得分享,知道有些东西不能一个人拥有。但是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父母买的东西只给他一个人吃和用,长此下去,这个孩子就会认为天下的东西都是自己的,遇到好东西总想一个人占为己有,不知道和别人分享,慢慢地就变得自私和霸道。那么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周教授说,父母在递给孩子这个苹果的时候,可以自己先咬一口,然后再递给孩子,让孩子觉得好的东西应该大家共同分享,而不只是一个人的。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独生子女家庭的很多弱点,这些弱点的出现一方面来自“独生”这种政策本身,另一方面来自家长教育态度偏差和教育方式不当。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一些孩子在性格和品质上出现了某种问题。
独生的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是孩子在家庭里没有年龄相近的伙伴,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交往的经历,不能一起玩耍、追闹或吵嘴打架,不能相互学习、争论问题等,而这些对孩子的成长都很重要。许多家长经常不得不扮演孩子的角色来陪孩子,但再有童心的家长也难以代替孩子所需要的同龄和近龄的伙伴。尤其是在今天高楼大厦林立的时代,没有院子,每家人自成一个“王国”,有的一层楼住了好几年,连对门人家的姓名都不知道,孩子也失去了与邻居家孩子交往的机会,每天被关在自己的屋子里,做父母允许他们做的事; 另一方面,由于独生,家长给予这个唯一的孩子特别的钟爱。一个宝贝,在家庭里长辈们是众情所依,众望所归。孩子得到超量的爱,超量的呵护。衣、食、睡、行、玩、学,都在家长全身心地付出中度过。孩子的地位超过了“掌上明珠”,家长的教育理智被严重淡化了。 这两方面的原因会带来如下不良后果: 一是孩子只知道被关心,不知道关心人。也有人概括为:只知受爱,不知爱人。许多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没有孝心,不知道心疼人。有一个小女孩上二年级,患了感冒,想吃香蕉,妈妈骑车跑了好远买来了二斤香蕉。回到家,妈妈又渴又累,自己也剥了根香蕉吃,没想到女儿哭着扑上来喊:“你给我吐出来,香蕉是我的,你不许吃!”妈妈难过得流下了眼泪。
二是孩子唯我独尊而且任性。因为家长太宠着孩子,好多事情都是孩子说了算,久而久之,必然形成孩子唯我独尊的心态。孩子想做的事,家长不答应,他就会耍赖、发脾气、哭闹,家长心一软就迁就,甚至完全“投降”。孩子一旦胜利,坏毛病就强化了,久而久之,不任性反而奇怪了。
三是孩子缺乏责任心和义务感。有不少孩子在家庭里不承担任何责任,不尽任何义务,即使给一点任务完成起来也是有一搭无一搭。有的家长对孩子说: “家里的事你一点都不用管,只要把书给我念好,把分考好了就行。”殊不知,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负责任的孩子,不可能有很强的责任心,这样,他对学习也很难负责任。责任和义务是统一的,要让孩子承担义务,承担责任。
四是孩子消费超前,道德滞后。现在的孩子,花钱比过去多得多,而且有些钱花的不是地方。我在商场里经常发现,许多孩子买电子游戏机,电子宠物,而真正可读的书籍却很少买。许多家庭尽量满足孩子的吃、穿要求,吃不厌精,穿要品牌,而专用的小书桌却不肯买。有的孩子身上带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零用钱,花钱大手大脚。这些孩子只知道花钱,不知道钱与劳动的关系,不知道怎样正确对待钱。有的孩子雇同学背书包,写作业,甚至有的孩子用钱拉“朋友”。
当这些问题成为事实摆在我们的教育面前时,我们就要正视而不是忽视,要尽可能地帮助孩子们打破这种孤独的状态,对家长来说,最重要的转变就是理念的转变。我们既不能过分地宠爱和偏袒孩子,同时也不能把自己的理想或者整个家庭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一个人身上,让孩子过早地背上沉重的负担。
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是老一代父母的希望。而今天的父母更多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生活幸福,娶上媳妇,有房子住,有稳定的工作,可以开上车,等等,在他们看来,物质的富有便是幸福的基础。其实,这是无可厚非的,每个家庭的富有也就意味着整个国家的富有了。
但关键的问题在于,成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需要经过艰苦努力的奋斗。父母都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们就会要求自己的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努力去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从而可以在将来达到成功。前段时间,中国社科院发布了一份我国首部有关社会心态研究的年度报告《社会心态蓝皮书: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指出,望子成龙成为中国人生活的首要动力。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