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道德经/传世经典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老子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道德经》千言,文约义丰,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而且它的文字简洁、辙韵强劲,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因此,历来被学人们称为“哲理诗”。但是,它比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更具有完整、丰富的哲学内涵和人生哲理。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许多哲理成语,比如“福祸相倚”、“知足不辱”、“大智若愚”、“哀兵必胜”、“和光同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而不恃”等等,都源自于《道德经》。字字珠玑,如同警句一样开启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灵感,警醒我们的意识,使我们神游天界外,道由意中来!

内容推荐

本书为“双色图文传世经典”之一,该系列是一套普及性读物,对象主要是具有初中级文化程度的读者,书中注释尽量注意做到准确、详细,但文字力求简约,对因版本不同而出现的字句差异,重要的亦作了简要说明。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欣赏原词,笔者在仔细揣摸、深入领会、总体把握词意的基础上,采用散文形式,对原词作了意译,尽可能把原词的意韵展呈给读者,另外还加入了评介性文字。或介绍词作背景,或诠释词意,或剖解精警字句,或简析全词意脉,或指出其艺术上的独到之处,是一本不错的了解古代文学的读本。

目录

一 章

二 章

四 章

五 章

六 章

七 章

八 章

九 章

十 章

十一章

十二章

十三章

十四章

十五章

十六章

十七章

十八章

十九章

二十章

二十一章

二十二章

二十三章

二十四章

二十五章

二十六章

二十七章

二十八章

二十九章

三十章

三十一章

三十二章

三十三章

三十四章

三十五章

三十六章

三十七章

三十八章

三十九章

四十章

四十一章

四十二章

四十三章

四十四章

四十五章

四十六章

四十七章

四十八章

四十九章

五十章

五十一章

五十二章

五十三章

五十四章

五十五章

五十六章

五十七章

五十八章

五十九章

六十章

六十一章

六十二章

六十三章

六十四章

六十五章

六十六章

六十七章

六十八章

六十九章

七十章

七十一章

七十二章

七十三章

七十四章

七十五章

七十六章

七十七章

七十八章

七十九章

八十章

八十一章

附录一 关于《道德经》若干问题的思考

附录二 唐陕西周至县楼观台《道德经》碑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一章

本章引语

作为中国古典哲学中主要范畴之一的道,最早是由老子在_《道德经》里提出来的。此后的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陛的东西,是构成y-宙万物的泉源。不过在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的。总之,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①:  

名可名,非常名②。

无,名天地之始④:  

有,名万物之母④。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⑤:

常有,欲以观其徼⑥。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⑦。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⑧。

  

注释 ①此句中出现了-4"“道”字。其中,第一个和第三个“道”字,乃是老子首先提出来的哲学范畴;第二个“道”字是动词,在这里的意思是用言语来说明“道”。 ②此句有三个“名”字。其中,第一个和第三个“名”字,亦是老子哲学的重要范畴。先秦时代人们所说的“名”,指名词和概念,认为“名”是对“实”即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和本质的反映,是人们表述思想的工具。凡名必须副实,才是确切的名,否则即无意义。第二个“名”字,用作动词,指用言词正确地表达概念。 ③“天地之始”,用“无”表述,即为混沌未开。 ④天地万物的本原,可以用“有”来表述。 ⑤妙:深邃奥妙。 ⑨微(jiao):原意为边界,这里引申为开端、端倪。 ④此两者:指无与有;同出:指无与有同出于道;玄:深奥而不可理解的、不可测知的。 ⑧众妙之门:‘指精深奥妙的天地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由此而出的总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不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不是常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体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奥。并且,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奥又深奥,实为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评析

在这一章里,老子重点介绍了他的哲学范畴——道。道的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是早已存在的一个问题,自古及今,它引起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在历史上,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而且他是第一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关于什么是道,在《解老》中,韩非子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日道,理之者也。”这表明韩非子是从唯物的方面来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老子与韩非子列入同传(还附有庄子、申不害),即认为韩、一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同样认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论的。但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情形有了变化。一些学者体会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一个“无”,号称玄学。随后佛学传入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因而对道的解释,便倒向唯心论方面。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同样吸取了佛学与玄学思想,对老子的道仍旧作了唯心主义解释。总之,道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学者们历来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在这一章里,老子还把名这个范畴与道一同提了出来。这是因为老子的道不同于一般的礼乐制度之类的道,而是普遍常在的道,它所产生出来的名,当然不是礼乐制度的名,而是普遍常在的名。这样,就涉及到名与实,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老子认为,天地的原始并无概念名的存在,天地存在于概念之先,独立于思维之外,可是万物的本原,可以用概念名来说明。这里,老子的观点很明确,即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换言之,实先于名,决定名。

老子认为,认识受主观的限制,受主观欲望的蒙蔽;只有经常没有主观欲望的人,才有可能领会道的精深与奥妙,反之则无法理解微妙玄远的道。因此,从本章里老子所讲的名实关系看,道的属性,应该是唯物论的。P1-3

序言

《道德经》千言,文约义丰,历来被学人们称为“哲理诗”。它涉及到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但它不似儒家那样就哲学论哲学,就伦理论伦理,就政治论政治,而是从更深层次上,把社会、人生等问题置入宇宙发展演变的历史长河中加以对照并深入思考。因而,《道德经》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代,也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是影响巨大的哲学著作。例如,《道德经》的中文版本,自古及今已有上千种;而在国外,仅英译本就有30多种,是国外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著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道德经》一书,是中华古老文明的结晶,也是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

在大学里读书的时候,我们对《道德经》一书就颇感兴趣。当时,著名历史学家张岂之教授给我们讲授中国思想史课,他讲《道德经》深入浅出,分析得十分透彻,也很生动。不知不觉中,我们受到极大启发,由此产生了进一步学习和钻研《道德经》的愿望,拙作就是我们学习《道德经》这部哲学著作的一些粗浅体会之总结。当然,限于学识,其中的浅陋之处在所难免。我们诚恳地希望专家学者和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以便我们今后更加深入地学习和钻研。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我们对老子的思想学说进行思考和讨论的同时,也查阅参考了历代学者们的某些注释版本和当前学术界诸多研究成果,并将参考文献目录附于书后。好友靳勇先生、张运华先生、朱小秋女士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关的图书资料。在此,我们谨向所有给予作者热情关心和帮助的教师和学友们表示衷心的谢意。在本书写作中,我们深深地感到《道德经》一书之博大精深,更感到学问是无止境的,这就鞭策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刻苦、更加投入地钻研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人们提供更为精美的精神食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