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作为思想史、文化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人生道路反映着一个时代的思想折光。本书正是基于此而塑造了一个真实的,不虚美、不隐恶的谢灵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天地一客(谢灵运传)/浙江名人研究大系/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宋红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谢灵运作为思想史、文化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人生道路反映着一个时代的思想折光。本书正是基于此而塑造了一个真实的,不虚美、不隐恶的谢灵运。 目录 前言(1) 一、淝水之战(1) 二、子孙难得(22) 三、乌衣之游(33) 四、乱世沉浮(53) 五、由晋入宋(86) 六、出守永嘉(110) 七、优游山水(128) 八、初隐始宁(158) 九、辨论宗义(196) 十、再仕京城(217) 十一、重返家山(244) 十二、临川被收(266) 十三、广州弃市(281) 十四、客儿身后(289) 谢灵运简明年谱(292) 参考文献(304) 试读章节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奠定了谢氏集团在东晋王朝中的重要地位。谢灵运,便是在家族的荣兴中出生的。 经过近30年的苦心经营,苻坚使前秦在他的统治下成为北方十六国中的翘楚。在吞并燕国、前凉国,攻取东晋的蜀地之后,他开始准备问鼎建康(今南京),消灭东晋了。 晋太元七年(382)十月,苻坚在国都长安皇宫的正殿太极殿大会群臣,商讨伐晋之事。① 他坐于大殿之上,威严地向下扫视着说:“朕承业近30年了,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尚不曾领受朕的恩德雨露。朕粗略算了一下,国中有兵力近百万,朕准备亲自挂帅,讨伐晋国,你们以为如何?” 这苻坚所说的“承业”,其实是“夺业”。晋永和七年(351),他叔叔苻健立国号称帝,任他为龙骧将军;永和十一年(355)苻健死后,其子苻生继位。苻生昏庸无道,两年后,苻坚杀生自立,才坐上了“大秦天王”的宝座。他确有才干,镇压豪强,休息民力,又任用优秀政治家王猛为相,终使国家兴盛起来。只是王猛在临终前曾一再叮嘱他不要攻打晋国,鲜卑和羌才是秦国的敌人,而他却把这位良相的临终嘱咐当作了耳旁风。 满朝文武听说苻坚要大举伐晋,感到事关重大,谁也不敢贸然应对。唯秘书监朱彤站出来说:“陛下奉行上天旨意讨伐晋国,必是有征无战。我们的大军一到,不待交兵,晋主便会自缚双手、口衔玉璧,来到军门投降。即便不来投降,也会逃亡海上,从此销声匿迹。陛下使南渡的中原士民返回家乡,然后班师东巡,封禅岱宗,向泰山之神祭告统一大业的完成。这可是千载一时的大喜事啊!” 朱彤的话是摸着苻坚的脉门儿说的,苻坚听着很对脾胃,满意地说:“唔,朕正是这样想的。” 这时尚书左仆射权翼站出来说:“当年商纣王昏庸无道,只因朝中有箕子、微子、比干三位仁人志士,武王伐纣之师行至孟津(今河南孟县南)而返。直到两年后微子离朝、箕子被囚、比干被杀害,武王这才伐纣灭商。而今晋虽国势微弱,但并没有什么大的罪行。而且朝中又有谢安、桓冲这样的英才,君臣和睦,内外同心。以臣观之,现在伐晋,不是时候啊!” 权翼是地位仅次于王猛的近臣。见权翼持反对意见,苻坚半晌没有说话,最后说:“各位大臣都表表态吧。” 这时太子左卫率石越站了出来,他是与东晋桓冲交过手的一员虎将。他拱手对苻坚说:“臣近时夜观天象,见岁星(木星)、镇星(土星)居于斗宿(南斗)间。斗宿属于吴越、扬州分野,这说明目前德福在吴越一边,现在出兵,必定会有天灾。而且晋国凭借着长江天险,百姓又愿意为国家效力,现在是不能伐晋的。” 苻坚不以为然地说:“当年武王伐纣时,鱼辛也说过岁星在北,不可北征的话,而且占卜不吉,暴风雨骤至,但武王还是出征了。天道幽远,我们很难知道其间的真意。说到长江天险,吴王夫差、三国时吴主孙皓都曾有天险可依,结果怎样?不是也都亡国了吗?而今朕以百万之师伐晋,如果把马鞭投于江中,足可让长江断流!如此长江还算得上什么天险呢?” 石越回答说:“商王纣、吴王夫差、吴主孙皓是三个荒淫无道的昏君,所以敌国攻取他们,就好比路边拾遗那样轻而易举。而今晋主虽然无能,但也没有什么大的罪过。希望陛下按兵不动,广积粮草,待他们来寻衅时再出兵也不迟。” 各位大臣你一言、我一语,各陈利害,议论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定论。苻坚说:“这就好比‘诗三百’中所说的,‘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在大路边上盖房子而问计于路人,那必定是张三一个主意,李四一个主意,这房子总是盖不成。好啦,你们都下去吧。朕还是好好想一想,自己拿主意吧。” 群臣纷纷退下,苻坚道:“平阳公留步!”这平阳公便是苻坚的弟弟苻融。他对苻融说:“自古定大事者,不过一二臣而已。今天朝上众说纷纭,徒令人神迷意乱。现在朕想听听你的意见,由你我二人来决定吧。” 苻融沉吟道:“今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衅,二也;我们经过灭凉、拔南阳、克襄阳、战淮南等多次征战,已经兵疲民厌,此是其三也。群臣言晋不可伐者皆是忠臣,愿陛下听之。” 苻坚流露出一脸不高兴的神情,“连你也这样说,朕还能指望谁。朕强兵百万,资杖如山,虽不敢自称贤主,但也断非暗劣之君。乘连捷之势,击垂亡之国,何愁不能取胜?怎能让他们继续苟延残喘,成为我们国家的心腹之患呢?” 苻融流着泪说:“晋未可灭,昭然甚明。今大举劳师,恐无万全之功。而且臣所担心的还不止这些。近年来,陛下对鲜卑、羌、羯等族的贵族多有恩宠,让他们在京师附近安宅。这些人与我们国家多有深仇。陛下率军出征,太子与几万名弱卒留守京城,我担心的是后院起火,不虞之变生于心腹肘腋间啊!到那时岂不悔之晚矣。” 见苻坚不为所动,苻融更为恳切地说:“臣是顽愚之人,言不足取,但王猛丞相可是一时英杰,陛下不是常把他比作诸葛武侯吗?难道陛下连他的临终之言也不记得了?” 伐晋之事还是议而未决。朝臣们纷纷劝谏,苻坚说:“以我国的强大兵力,攻击那孱弱的晋国,其势犹如疾风之扫秋叶。可朝廷内外皆言不可伐晋,我真是弄不明白!” 这时太子苻宏也劝谏父亲说:“如今象征福瑞的岁星在吴越一带,晋君又没有什么罪过,若大举伐晋而又不能取胜,恐怕会落得个威名外挫、财力内竭的结果,这就是群臣所担心的。” 苻坚是个不信天命的人,他说:“我当年灭燕国的时候,岁星在燕。我冲犯岁星,仍然取得了胜利。天道是很难说清楚的。秦灭六国,难道六国之君都是暴君吗?” 冠军将军、京兆尹慕容垂是个主战派,他对苻坚说:“弱并于强,小并于大,势在必然。此理谁都明白。陛下神武应期,威加海外,虎旅百万,满朝文武俱如韩信、白起一般。那小小的江南之国独违王命,难道陛下还要把它留给子孙去处置吗?《诗经·小雅》有日:‘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出主意的人太多,事情便无法成功了。陛下断自圣心足矣,何必广询朝众。晋武帝平吴之时,所依仗的不过张华、杜预二三臣而已。若是听从朝臣的意见,何时才能完成统一大业呢?” 苻坚闻言大悦:“与吾共定天下者,独卿而已。传朕的旨令:赐帛500匹!” 这慕容垂便是鲜卑族人。他原是燕国王子,初封吴王,因遭人谗害,怕被诛杀才投奔前秦的。他此时巧言鼓动苻坚伐晋,苻坚战败后,他却反叛秦国,在中山(今河北定县)称帝自立了。此是后话。 苻坚执意要攻取江南,为此日思夜想,寝食难安。阳平公见状又来规劝:“老子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自古穷兵极武,没有不败亡的。说句实在话,我们国家也是戎狄之国,晋国才是中华正统。江东虽微弱仅存,但天意必不会让它断绝。” 苻坚道:“帝王历数,岂有常邪?唯看德在谁边。魏、蜀、吴三国鼎立时,蜀之刘禅不是汉之苗裔吗?最后还不是被魏国给灭掉了!”他又接着对弟弟说:“你所以不如朕,就因为你不知变通啊。” 大殿议事后一个月,苻坚邀宫廷僧人道安到东苑游玩。群臣知道苻坚很信重道安,便请道安乘机进言,劝苻坚打消伐晋的念头。 道安与苻坚同辇而游。时值冬季,苑中草木凋零,不免有几分衰飒之意,苻坚便对道安说:“朕将与公南游吴越,泛舟长江,东临沧海,这岂不是一件乐事!” 道安说:“陛下居中土而制四维,盛状足可与尧舜相比,何必栉风沐雨,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去呢?且东南一带土地卑湿,易生瘴疠之气,虞舜南游,死在苍梧(即今九嶷山,在湖南宁远南);夏禹东巡,死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既然他们都往而不返,陛下何必还劳动大驾呢?” 苻坚说:“天生丞民百姓而立君主,就是让他管理百姓的。朕岂敢畏惧劳顿,而让东南一方土地领受不到我的恩泽呢?若如公所言,古代帝王就没有征伐了。” 古代帝王的悲剧往往也正在于此。他们自以为天降大任于一己之身,所以一定要不惮辛劳地为下民施恩布泽,对违逆者征讨杀伐。殊不知他们的荒唐意念带给百姓的往往不是福而是祸。历史的发展恰如元朝人赵孟■眼中所看到的: 一片中原地,纷纷几战争。 至今将不去,留与后人耕。 ——《牧废苑》 历史可以选择君王,君王却无权选择历史。只可惜旁观者清而当局者迷。曾经很有建树的苻坚,此时便成了一个执迷不悟的当局者。 道安见劝说没有奏效,便退而求其次:“若必不得已,陛下宜驻跸洛阳,派使者送尺书于前,诸将统六军于后,以向天下展示我们先礼后兵的态度。晋国必会稽首前来称臣,不劳陛下亲涉江淮……” 苻坚不以为然。 回到后宫,苻坚最宠爱的张夫人也在枕旁劝他说:“妾闻天地之生万物,圣王之治天下,皆因其自然而顺之,故无功不成。所以黄帝根据牛马的不同特性,服牛乘马;大禹依照湖川的不同形势,围九泽而疏九川;后稷顺应天时而播种百谷;汤武顺应民心而讨伐桀纣。所有这些都说明有因则成,无因则败。今朝野之人皆言晋不可伐,陛下却一意孤行,妾不知陛下的根据是什么。《书经》上说:‘天聪明自我民聪明’,连上天都以人民的所闻所见为自己的所闻所见,何况人呢!妾还听说,王者出师必上观天道,下顺人心。今人心不顺,天道又如何呢?谚语说:‘鸡夜鸣者不利行师;犬群吠者宫室将空;兵动马惊,军败不归。’自秋冬以来,众鸡夜鸣、群犬哀嗥、厩马多惊,武库兵器不动而自有声,这些都不是出师的祥兆啊!” 苻坚不耐烦地说:“军旅之事,不是妇人应当掺和的,你少说一些吧。” 苻坚最喜爱的小儿子中山公苻诜也进谏道:“臣闻国之兴亡,系贤人之用舍。今阳平公是国之谋主而陛下不听从其言,晋有谢安、桓冲那样的贤才而陛下却要去征伐,臣以为这是不明智的。” 苻坚回道:“天下大事,你一个小孩子家懂得什么!”(P1-7) 序言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使人瞠目结舌!面对这么一块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 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十万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透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势地位明显,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或者结果。 尽管到西汉,浙江一带仍被视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从较狭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经能够成为那曲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部了。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洞明世事的经济学家。而王充,则以他的《论衡》震动了汉末的京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两宋时期的两次从北到南的人口大迁徙,以及吴越钱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来得以繁茂的关键。这其间的安史之乱,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长的关节点。自此,浙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开始得到大规模和深层次的开发,优美的山水给了艺术家、诗人,乃至高士高僧无尽的灵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国的注意。艺术家王羲之、王献之、曹不兴、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贵,文学家谢灵运、沈约、骆宾王、孟郊、寒山、拾得、罗隐、周邦彦,宗教界的智■、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毕异、朱肱,都是对中国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 南宋政权定都杭州后,浙江文化旋即在中国文化的舞台中心进行了令人崇敬的表演。这一表演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浙江素领风骚,对中国文化贡献卓著:在思想学术领域,涌现出永康学派陈亮、永嘉学派叶适等重事功、重现实的思想巨擘,他们的主张在今天仍然成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王阳明的心学独树一帜,引领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滔滔洪流;黄宗羲对政治社会的深刻反思,击中了传统中国的根本弊病。而黄氏与章学诚,则为中国史学的重镇。文学领域,则有陆游、朱彝尊、龚自珍等大诗人,更有高明、徐渭、李渔、袁枚等与市民阶层有深刻联系能道时代之先声者,亦有刘基、宋濂、于谦等在政治领域大有建树且文学亦可观者。艺术大师也极多,如马远、夏■、赵孟■、黄公望、吴镇、王蒙、陈洪绶等,不仅为一代名家,亦可为后世垂范。诸多的藏书家、刻书家和文献大家如范钦、严可均等为文化之邦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氛。在与海外文化的交流沟通上,浙江也处于领先地位:陈元赘、朱舜水为中国文化远流日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李之藻、杨廷筠、李善兰等则师法西方科技,开中国文化近代化之先声。 西风东渐,古老的中华从沿海泛起新浪。这一次在文化史上几可媲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浙江有幸再一次位居中国的发展前沿,浙江文化在20世纪再次放射出异彩。转型期的文化大师,浙江有了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而鲁迅更以其超凡的艺术感受力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举凡文学、艺术、教育、出版、学术、新闻,浙江无不人才济济,傲视全国,如茅盾、夏衍、郁达夫、吴昌硕、潘天寿、夏丐尊、张元济、胡愈之、钱玄同、陈望道、邵飘萍、曹聚仁等等,皆可谓自成一家的文化巨擘。在新兴的科学技术界,浙江亦出类拔萃,有竺可桢、金宝善、姜立夫、严济慈、童第周、赵忠尧等著名科学家。20世纪已经逝去,但我们完全可以期望浙江的文化在新千年发扬光大,再放异彩。因为时代需要,因为中国需要,我们更希望因为世界需要!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学术机构,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承浙江文化的传统优势,总结浙江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竭尽绵薄。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我们毅然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一百部这个我院建院以来最大的科研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目前丛书正在陆续面世,我们一定团结各方力量,坚持学术标准,争取近年内完成这个浩大的学术工程。 本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丛书中之文化名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准则选取:(1)生在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江完成者;(2)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3)在某一文化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全国有重大影响者。另外,丧失民族气节者不入选,个别资料奇缺者亦暂不入选。其中选目,若有不甚恰当者,希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本丛书从创意始,就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财政厅的正确指导和真诚帮助,得到了诸多学术界前辈的支持,得到了各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众多文化名人的亲属及有关人士的无私协助。在此良好氛围下,我们唯有在今后几年焚膏继晷,埋头苦干,将这项工作尽可能做好,庶几不负社会之公望! 是为序。 2003年春于杭州 书评(媒体评论) 学诗浑似学参禅,自古圆成有几联? 春草池塘一句子,惊天动地至今传。 ——吴可《学诗》 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