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简传和访谈的形式记录了100位海内外杰出华商领袖的成长发展足迹和事业韬略,是全球第一部汇聚了最多华人企业大家,赢得最多华人企业大家互动参与,并在内容上具有权威参考价值的精品力作。作为珍藏性纪实图书,本书除注重内容和人物定位外,还在图书品质上追求上乘。并邀请到著名华人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出任设计顾问,亲自为该书设计了封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华商韬略--记百位杰出华商领袖(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管理世界杂志社//华商韬略编委会 |
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简传和访谈的形式记录了100位海内外杰出华商领袖的成长发展足迹和事业韬略,是全球第一部汇聚了最多华人企业大家,赢得最多华人企业大家互动参与,并在内容上具有权威参考价值的精品力作。作为珍藏性纪实图书,本书除注重内容和人物定位外,还在图书品质上追求上乘。并邀请到著名华人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出任设计顾问,亲自为该书设计了封面。 内容推荐 中国人不乏聪明才智,包括在工商领域。一些早期和近代的华商,冲破各种条件限制,从很低的起点起步,以顽强的意志、艰辛的努力,创造了良好的业绩,为国家,甚至世界做出了贡献。本书以简传和访谈的形式,权威而相对全面记录了海内外杰出华商领袖的成长发展足迹和事业韬略。 目录 序言一 代序二 赚钱、管理、奉献的艺术 代序三 台塑企业经营理念——勤劳朴实止于至善永续经营奉献社会 第一辑:开创伟业 缔造奇迹 风雨兼程创业路矢志不渝爱国心 ——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马万祺(中国澳门特区) 侨领、革命家、爱国者、金融家 ——记全国侨联副主席、南洋商业银行创始人庄世平(中国香港特区) 低调的神话缔造者 ——记香港恒基兆业地产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兆基(中国香港特区) 我的希望是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 ——记香港周大福珠宝及新世界集团主席郑裕彤(中国香港特区) 那是一个多么不同的时代 ——记台湾积体电路公司董事长张忠谋(中国台湾) 从导演到总制片人 ——记联想集团创始人、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中国) 一个非纯粹商人的国家首富 ——记菲律宾航空公司董事长陈永栽(菲律宾) 真诚终将得到好的回报 ——访美国福茂集团董事长赵锡成(美国) 成功不应是最终的目标 ——记CA公司创办人、纽约长岛人冰球俱乐部所有人王嘉廉(美国) 我的成功三部曲:策略、决心加方法 ——记台湾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中国台湾) YAHOO!传奇 ——记雅虎(YAH00!)公司创办人兼酋长杨致远(美国) 小买卖做出大感觉 ——记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黄光裕(中国) 我的终生理想,就是要终生报效祖国 ——记香港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中国香港特区) 要做,就要做得最好 ——记菲律宾SM集团董事长施至成(菲律宾) 林梧桐和他的云顶乐园 ——记马来西亚云顶集团创始人林梧桐(马来西亚) 我做生意的原则就是:利民、利国、利业 ——记新加坡金鹰国际集团主席陈江和(印度尼西亚) 飞出一片新天地 ——记香港瑞安集团董事长罗康瑞(中国香港特区) 打造世界级农牧业企业 ——访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中国) 我要让我的家乡富裕,我要让我的祖国伟大 ——记融侨集团董事局主席林文镜(中国) 要去挑战伟大的目标,以赢取光荣的胜利 ——记群硕(Augmentum)董事长刘英武(美国) 白手起家创大业 奉献人生谱华章 ——记泰国汇川集团董事长胡玉麟(泰国) 艰难玉成,追求卓越,永续发展 ——记马来西亚杨忠礼机构执行董事长杨忠礼(马来西亚) 显示之王 ——记冠捷科技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宣建生(中国台湾) 财富只是身外之物 ——记印度尼西亚尼中华总商会总主席陈大江(印度尼西亚) 白手起家努力创业造福国家和社会 ——记印度尼西亚巴里多太平洋集团董事长彭云鹏(印度尼西亚) 我已养成习惯 喜欢坐在后面 ——记香港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中国香港特区) “钢铁大王”的产业之路 ——记马来西亚金狮集团主席及执行长钟廷森(马来西亚) 白手起家的富豪第二代 ——记香港卓能集团执行主席赵世曾(中国香港特区) 英国最大华人企业领航人 ——记英国荣业行董事长叶焕荣(英国) 常青的世界 ——记马来西亚常青集团董事局主席张晓卿(马来西亚) 让华尔街兴奋的华人 ——记BEA系统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庄思浩(美国) 为地球、为未来充电 ——记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施正荣(中国) 服务太平洋两岸 ——记美国联合银行主席兼总裁胡少杰(美国) 小小薄饼皮 卷起大奇迹 ——记新加坡第一家食品集团执行董事长魏成辉(新加坡) “香港裤王”的拼搏与奉献人生 ——记香港旭日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钊(中国香港特区) 将员工视为一家人 ——访金士顿科技公司创办人兼总裁杜纪川(美国) 他让硅谷更精彩 ——记益昂通讯公司首席执行官李信麟(美国) 大时代的创造者 ——记印度尼西亚三林集团董事局主席林绍良(印度尼西亚) 第二辑:甬前启后 发扬光大 狮子山下以心建家 ——记香港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郭氏三兄弟(中国香港特区) 做华人的全球银行 ——访台湾中国信托金融控股公司董事长辜濂松(中国台湾) 简单的目标不凡的执行 ——记台湾国泰金融控股公司董事长蔡宏图(中国台湾) 不老的常青树 ——记嘉里集团董事长郭鹤年(马来西亚) 代代向前一代更比一代高 ——记泰国盘谷银行董事长陈有汉(泰国) 享誉世界的农牧巨擘 ——记泰国卜蜂(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泰国) 协助社会进步繁荣是商人的根本利益 ——访新加坡大华银行集团主席兼总裁黄祖耀(新加坡) 不枉此生 ——记万邦集团董事长曹文锦(中国香港特区) 续写百年家族神话 造就民族商业新传奇 ——记香港中信泰富有限公司主席荣智健(中国香港特区) “亲力亲为”是我们的座右铭 ——访东方海外有限公司主席董建成(中国香港特区) 未来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问的竞争 ——记香港利丰集团丰席冯国经(中国香港特区) 做有意义的事,忙碌也是幸福 ——访霍英东集团总经理、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霍震寰(中国香港特区) 打造一个商业王国 ——记泰国中央洋行集团董事长郑有英(泰国) 远见、实干、勇敢的中国人 ——记香港合和实业集团主席胡应湘(中国香港特区) 超越百年李锦记 ——记香港李锦记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文达(中国香港特区) 永不停息的开拓者 ——访台湾金仁宝集团董事长许胜雄(中国台湾) 第三辑:改革发展 国企之光 海尔是海 ——记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中国) 少将企业家领飞中国最大航空运输集团 ——记中航集团总经理、国航股份董事长李家祥(中国) 打造世界第一大造船集团 ——访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陈小津(中国) 鞍钢之路 ——记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刘玠(中国) 超越自我 勇攀高峰 ——记中电国际总经理、中国电力首席执行官李小琳(中国) 用能人建新制开创企业经营新局面 ——记中国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国洪(中国) 童志成的钢琴缘 一记珠江钢琴集团董事长童志成(中国) 你有多大船 我就有多大码头 ——记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丰席兼总裁常德传(中围) 想事 干事 干成事 ——记首都旅游集团董事长段强(中国) 第四辑:开路先锋 做大做强 由新生代表到中坚力量 ——记菲律宾菲华商联总会理事长蔡聪妙(菲律宾) 马来西亚造纸工业的领航者 ——记马来西亚慕达控股董事主席林源德(马来西亚) 服务华人为华人增光 ——访美国国泰银行董事长郑家发(美国) 打造一个世界性产业中心 ——记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世界包装组织亚洲包装中心总裁金祥佐(中国) 一有挑战,我就跳进去,去做,去冲 ——访新加坡创新科技集团主席沈望傅(新加坡) 华人快餐王 ——记菲律宾快乐蜂集团董事长陈觉中(菲律宾) 都是兄弟都是朋友 ——记尼日利亚金门集团董事长胡介国(尼日利亚) 宝岛上的节能教父 ——记台湾台达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崇华(中国台湾) 强势领导强势突围 ——记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中国) 做500强不如做500年 ——记广东格兰仕集团董事长梁庆德(中国) 中国才是我们的前途所在 ——记澳洲宝泽金融集团总裁王人庆(澳大利亚) 睿智丹心谱华章 ——记福建三明机场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锦彪(缅甸) 蔡燕萍和她的自然美世界 ——记自然美国际事业集团创办人蔡燕萍(中国台湾) 巴西“黄豆大王”的中巴农业合作情结 ——记巴西PETROPAR公司创办人林训明(巴西) 海鸥展翅带领中国品牌飞海外 ——记马来西亚海鸥集团董事经理陈凯希(马来西亚) 世上没有完美但我追求完美 ——记完美(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古润金(马来西亚) 我不只是活在生意当中 ——记美国龙胜行集团董事长,美国华商会会长邓龙(美国) 纺织工程师的多元化生意 ——记裕民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金标(新加坡) 敢想就要做爱拼才会赢 ——记菲律宾东方企业有限公司总裁戴宏达(菲律宾) 成就事业要有一种责任感 ——访仙妮蕾德国际机构董事长陈得福(美国) 我是海南人,我的根在中国 ——记泰国欧兰集团董事长欧宗清(泰国) 品牌创造者 ——记新加坡鳄鱼国际私人有限公司创始人陈贤进(新加坡) 第五辑:首席高管 超越之路 我从来没有想过可能做不到 ——记赛贝斯(Sybase)软件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程守宗(美国) 高调做事 低调为人 ——记韩国现代、起亚汽车集团副会长薛荣兴(韩国) 时代推动了我的前进 ——访庞巴迪中国区总裁兼首席代表张剑炜(加拿大) 立足香港 面向内地 ——访九龙巴士(1933)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祖泽(中国香港特区) 给予自己和他人“可乐”的人生 ——记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奇伟(中国香港特区) 第六辑:以商为辅 另有专攻 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中国人 ——记香港联侨企业、亚洲电视主席黄保欣(中国香港特区) 收获在处女地 ——记北京航空食品公司副董事长伍淑清(中国香港特区) 让中国紫檀文化走向世界 ——记中国紫檀艺术大师陈丽华(中国) 名门后裔的爱国情怀 ——记香港新大中集团执行主席李大壮(中国香港特区) 商业艺术家 ——记靳与刘设计顾问公司董事长靳埭强(中国香港特区) 回报社会是我一生不懈的追求 ——记香港田家炳基金会董事会主席田家炳(中国香港特区) 结语 后记 试读章节 攻城掠地 并购之神 曾有人说,在信息科技时代,没有人比王嘉廉更懂得如何使公司迅速成长。王嘉廉并没有满足于销售代理商,处处受制的角色。不久,他就开始盘算如何壮大规模,并由自己主导公司的命运。 自己独立开发新产品力量不足,风险也大。他决定去购买一些有产品无市场的公司由自己来赋予活力。但这需要大量的资金,还要有律师去协调华尔街的里里外外。但此时,他两样都没有。钱是人找来的,有人就会有钱,他决定先找人。 他马上想到合适的人选。随父学了法律的哥哥托尼(Tony)已是曼哈顿一所著名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这个想法让王嘉廉改变r哥哥的人生:"我一点也不懂股市和购并,你到我们公司来吧,干上两三年,你可以获得许多股票,到时你也可以退休。" 托尼对软件毫无兴趣,但还是答应了,而且一干就是10多年。 1979年,托尼从律师所辞职成为CA的总裁。兄弟二人的首个进攻就是在1980年4月,以280万美元买下了瑞士CA公司,并于1981年12月将CA成功上市,共筹资1200万美元。 他的第一个目标是Capex公司,Capex在IBMMVS大型机操作系统方面有很强大的产品线,本土收入1200万美元,比CA还高。CA在大型机的DOS市场表现不错,但在MVS市场上已频临危机,拿下Capex,显然是CA在MVS市场大振雄风的好机会。因此,虽然收购有些蛇吞象,但王嘉廉还是没有丝毫的"谦虚"和"客气",并于1982年成功地吞掉了它,从此,CA开始控制大型机的软件市场。 此后,王嘉廉极具侵略性的扩张开始势不可挡,他不断挥舞着CA不断升值的股票四处出击,并交换获得一家又一家公司的控制权。软件业界内则谈王嘉廉色变:只要是他想要的,就没有得不到的。 "没有得不到的"这句话有些夸张,但王嘉廉在并购上百折不挠的刚毅性格和铁碗作风,的确让很多人胆战心惊。 虽然有的收购计划落空会让他失望,但这并没阻挡他前进的步伐,却激发他以更大的马力发奋图强:1989年购并Cullient,1991年购并Online,1992年是Pansophic和Nantacket,1994年购并ASK集团,1996年购并Legent……伴随这些并购的展开和完成,CA以外人眼中的"疯狂"速度成为全球软件业的霸主,霸丰位上的王嘉廉,令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提心吊胆得睡不着觉。 1999年,王嘉廉决定收购全球第八大软件独立商"Platinum",其高级主管一开始对CA怀有敌意,发誓情愿破产清债也不愿被购买,甚至还拒绝为王嘉廉派去的谈判代表开门。但王嘉廉看准他经营管理不善,陷入财务困境的痛处,强势挺进,最终让其回心转意,接受了CA提出的35亿美元的收购交易,并一改敌对态度,公开赞扬"王嘉廉和库马尔做了十分出色的工作"。之后,CA又于2000年情人节当天,以40亿美元的大手笔收购了华尔街著名的"Sterling"。 至此,王嘉廉已并购200多家资讯公司,交易金额超百亿美金之巨,一鼓作气将CA做到了世界第一,中间有挫折,但绝无停顿。 对于这一路征战下来的成败得失,王嘉廉却说得很温和:"这些举动均与野心无关,而是生存的必要条件。假使我们仅仅维持稳定成长的话,依我看,我们很快就会被淘汰,或被其他公司吃掉。" 不求最大 但求最好 攻城掠地的同时,王嘉廉更注重将这些公司带到新境界。 他说:"我们的窍门就在于改造这些软件使之与我们现有的软件相配比,如果你仅仅是买一大堆软件,你就成了软件超市了,而你所做的应该是综合两个软件的长处,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用。这一点对我们电脑业策略而言尤为重要。" 凭着这样的策略,1989年,当微软、甲骨文等公司还在成长的时候,王嘉廉就已经以超音速般的速度,领导CA成为了全球第一家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独立软件厂商。这样算来,从创办CA到全球第一,王嘉廉其实只用了13年的时间,甚至更短。 王嘉廉让他的企业一直在变,在变化中突围。他说:"如果我们不改变,不追赶的话,很快就会被淘汰厂。所以CA的宗旨是必须紧跟市场和最新动向,从而确保我们能够持续地替客户展望未来。" 为了不被淘汰,王嘉廉要求自己和CA的人:"不要相信公关公司的人对你说'你有多么多么的成功'等这一类的话,你必须永远有一种饥饿感和危机感,你必须永远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才行。" 王嘉廉展望的未来,并不是概念,而是注重实效的产品。他多次强调:"过去20年间,计算机工业界和技术界所犯的最严重错误之一,就是我们的技术人员不负责任地去使用高新技术。他们把新技术当成了玩具,并且大肆宣传其功能,言过其实。而不去理会在现有技术中已经投入的巨额资金,如同狗熊掰棒子,滥用和误用新技术。" 他说,企业一旦忘记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不但会损失金钱,而且可能会失掉整个战场。并经常提醒属下:"我们的工作是使用技术来创造有价值的应用软件,而不是摆弄技术本身。" CA以经营商业应用程序为主,和微软走的路线完全不同,服务对象也不同,其服务对象几乎全是大型计算机系统。CA所有的购并也都以此展开。他们购买公司的大多数产品都可归于三类:数据库、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有了这三样,CA就成为大型机软件领域三条腿的凳子,而且越来越结实,将用户牢牢地锁进CA的框架中。 早在1985年,CA公司就推出了CA-Unicenter这一集成化、跨平台的企业系统管理软件。后来,Unicenter TNG成为了世界上屈指可数的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单项软件产品。 即使是在CA的最后日子,王嘉廉也没有停止过对公司未来的思考,并将CA基于神经元技术的Jasmine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成为电子商务领域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应用软件产品。不仅能提供各种电子商务应用的全面解决方案,也为电子商务带来了智能化的革命。 为了不被淘汰,王嘉廉既要CA有大公司的规模,更要CA杜绝大公司的官僚作风。"我从来没有说我要做最大的软件公司,我要有的是最好的软件公司。"管理上,王嘉廉最讨厌也最怕的就是官僚,视其为腐蚀人心、摧毁企业的罪魁祸首。1982年,CA并购了一家公司后,王嘉廉要求该公司迅速编制一个新软件,该公司的人员说需要9个程序员、6个月时间才能完成。得到消极回复的王嘉廉一声不吭,苦战一个通宵,就拿出了一个虽然粗糙但是能用的软件。从此,该公司的人再也不敢讨价还价,干不了的干脆自行辞职另找出路。 CA一直在努力地防止官僚主义的发生。并为各级管理层和员工构建了一个比较平的沟通结构。在这个结构里,王嘉廉赋予CA一个共识,坚决和官僚行为做斗争。为破除官僚,CA每年四月有一次"大地震"--人事组织的变动。你今年在某一部门工作,明年就会被调到另一个部门工作,今年在这个国家任职,明年又会被换到另一个国家。这种岗位的互换制,不仅使员工总是在面对挑战的环境中自我成长、成为精英,更激发出员工个人的潜能与才智,使他们自觉地体会到团队精神和整体表现才是把握成功的关键。 王嘉廉告诉他的员工说,你不要因CA的规模而把它当作大公司,那样会使得自己的思维不清晰,陷入大公司里常常有的误区,我希望CA成为非常经典、效率非常高的公司,因此我们要在思想上把自己当作一家小公司。 因为总有小公司的思想,王嘉廉还有一句名言:"如果有人问你你将来的规划和远见是什么?你就回答:'我正想法设法使自己在下周能够存活下来。'" P64-65 序言 中国人不乏聪明才智,包括在工商领域。一些早期和近代的华商,冲破各种条件限制,从很低的起点起步,以顽强的意志、艰辛的努力,创造了良好的业绩,为国家,甚至世界做出了贡献。由管理世界杂志社编辑的《华商韬略——记百位杰出华商领袖》一书以简传和访谈的形式,权威而相对全面记录了海内外杰出华商领袖的成长发展足迹和事业韬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不仅是企业的灵魂、而且是经济资源配置的主角。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家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他们的总体水平和能力决定国家经济效率和国家竞争力。优秀企业家是稀缺社会资源,其稀缺程度远远超过资金和技术。认真研究中华文化背景、研究华人企业家成长的轨迹,对现代企业家的成长具有启发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20多年,其间,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在这一历史剧变中,包括祖国大陆、香港澳门特区、台湾省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在内的华人经济迅猛发展,引起了世界的瞩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华商韬略——记百位杰出华商领袖》一书从世界范围内的华人经济,包括中国国内知名品牌、大型国有企业领导和民营企业家入手,通过访谈,对华人经济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成因、特点进行了总结和研究。研究的初衷:首先是进一步了解近代华人企业家走过的发展历程,这对当今企业家,特别是青年企业家有很好的借鉴和教育意义;其次,历史地分析华商企业家百年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和作用;第三是了解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华商经济与中国经济同步发展的内在联系。 这本书收录的一部分华商有50年甚至更长的发展经历。现在经营者的父辈们创下的业绩在他们手上升华。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创业、守业的全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提升都是在复杂环境下的创新,都是在机遇面前迎接的挑战。这个过程充满艰辛,有时惊心动魄。但他们成功了,他们是华商企业的佼佼者。 还有一部分是近20年来新崛起的优秀华人企业,他们的崛起正在改变着以往华人企业在世界经济架构中的格局与历史,使华人经济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一部分中还包括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发展壮大,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企业。而这一部分华人企业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国际化发展尤为重要,值得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 通过对入编者的特点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在华人经济逐步发展并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有两个非常明显的趋势。 首先是华人经济的崛起体现着华夏文化的巨大影响和东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底蕴,深刻映衬出华人华商勤劳刻苦、诚信内敛的性格,在吸取了西方现代管理理念并将其融会贯通之后,这些性格在经营决策中得到了升华。这种文化融合取得了博采众长的效果。当新经济时代到来之际,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世界经济舞台中的地域差别和空间距离逐步缩短,立足于博大、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又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必将成为推进21世纪中国企业腾飞的因素。 其次是结构性的变化。过去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最善于经营的是餐馆。然而,在收集的百位华人华商中,近20多年来其从事的产业领域已经有了深刻的变化,书中百位华人企业从业行业遍及各个领域:有农、林和基础产业的杰出代表,涉及了农林种植业、钢铁、电力、石油、珠宝等;加工业更是丰富多彩,涉及精密机械制造、服装、家电、食品、化工、医疗机械、造纸、水泥等;而在服务业,广泛涉及金融及金融服务业,如银行、保险、航空航运、航海运输、地产业、物流与零售、酒店、电视传媒、航天信息服务、旅游服务、建筑;在高新技术领域表现也相当出色,有新能源产业、IT硬件和软件产业、互联网络和网络安全等。这些企业充分显示了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华人华商企业产业结构的历史性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华人经济正逐渐步人世界经济的主流,在那些对全球经济社会有重大影响的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在这些华商和华商企业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拥有企业领袖才智的经营者,不一定能创造出优秀的企业。因为他们毕竟还受制于许多不可控的因素;而成功的企业背后必定都有高水平的企业家。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果说资金匮乏可以引进或合作,没有技术还可以购买或引进的话,那么中国数量庞大的企业决不可能靠国外经营管理者来支撑。精心培育企业家队伍,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在市场竞争中锻炼、筛选和成长,这是富国兴邦的大计。 面对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企业人才准备不足的矛盾突显。特别在工业企业,无论企业高管、技术带头人还是高级技工,都呈现出数量不足、结构失衡和水平有待提高的局面。 中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阶段,是培育优强企业最重要的时期。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先企业,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必须实现的历史性任务。改革开放后我们为此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但离目标还相距很远。恰恰在这一时期,科技革命和全球商业革命风起云涌,迅速地改变了全球产业分工,也改变了企业竞争地位。工业化国家的一批企业脱颖而出,它们通过经营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品牌战略,不仅壮大了硬实力,而且增强了软实力;又利用国际化经营、跨国并购,大规模整合全球资源,放大了自己优势,迅速成为全球范围产业链、价值链的“系统集成者”,占据了各个产业的皇冠地位。 在新的分工模式下,由跨国公司主导,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环境成本高的加工环节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移;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设计、研发、技术集成和关键零部件制造则向发达国家大规模集中。表面看,制造业产值份额发达国家下降、发展中国家上升,但实质上市场和生产能力迅速向跨国公司集中,不仅跨国公司的产业竞争力、盈利能力空前提高,而且通过技术、品牌、投资、关键装备、关键零部件以及信息集成等,越来越强地领导和控制着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和企业。 到目前为止,中国引进外商投资累计近6000亿美元,中国企业累计对外投资刚刚突破500亿美元。这表明,“引进来”还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从微观层面看,是跨国公司以它的全球战略为目标,以资本、技术、品牌、市场、关键零部件以及信息集成等实力,整合中国的产业、企业和资源。在这种模式下,跨国公司处于主导地位、分享了更多的利益。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企业竞争已经进入了更高的层次。企业竞争力不仅表现在资本实力、生产能力,更重要的表现为企业领袖的才智、决策能力、技术能力、企业文化等由企业人才实力构成的软实力。从这个层面看,人才越来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企业的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 中国是大国经济,虽然人均GDP有限,但经济总量却比较大,而且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因此,现在几乎各个国家和地区都直接感受到“中国因素”的影响力。实际上,中国的崛起正在改变着全球的经济和政治格局,成为21世纪人类经济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不论是把中国的发展看作是机会,还是看成“威胁”,各个同家都紧锣密鼓地根据自己的判断,研究和制定应对措施。跨国公司对“中国因素”的研究和应对已经成为他们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不断提高,走出去,整合全球资源,实现中国企业的发展战略的时期正逐步到来,这是中国企业崛起必须面临的挑战。为此,必须培育具有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的高水平企业领袖。没有高水平的企业人才,绝产生不出优秀的企业;没有达到世界级的企业家,就出不了世界级的企业。 工业化时期是培育具有全球意义领先企业最有利的时期。目前好的经济政治形势,使我们有较大的回旋余地。我们是大国,有改革和发展所创造的较雄厚基础,有较多可动用资源。重要的是要把培育具有国际水平的企业人才当作一项罔家战略并通过有力政策促其成长。 希望这本书能够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华人经济的深刻内涵和巨大影响,从而增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信心,增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使我们的伟大民族在国际舞台上做出更大贡献。 陈清泰于2006年9月 (作者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 后记 在历时一年多的编撰过程中,《华商韬略》得到了众多华商领袖及所属企业的大力支持:李嘉诚先生、王永庆先生及其公司接到邀请后,及时热忱地作出了响应,并专门提供文章给编委会代序;马万祺先生、庄世平先生热忱为本书的出版题词鼓励……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本书一开头就得到了郑裕彤先生、黄祖耀先生、冯国经先生、林梧桐先生、蔡宏图先生、辜濂松先生、谢国民先生、陈有汉先生、王嘉廉先生、陈江河先生、陈大江先生等商界巨擘的支持,郑裕彤先生更第一位接受编委会访问,并给予鼓励,为本书开了好头,其他应邀受访商界领袖也积极支持……长期从事企业改革发展研究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陈清泰先生亲自为本书撰写了序言。这些是成功出版此书的关键,在此,我们特致以衷心的感谢! 在编撰过程中,编委会顾问、学术指导以及《管理世界》杂志社高燕京社长、谢悦总编辑、工商联合出版社顾汉春社长、肖海林总编辑等专家领导直接指导,为本书出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既权威又较完整地反映出企业领袖的精彩人生、事业成就和思想风范,编委会同仁在现场访问以及入编企业本身提供素材之外,海量地收集和查阅众多素材,甚至为一篇文章的形成仔细阅读过上百万字的资料,作为总策划和总撰稿的毕亚军先生更夜以继日地工作,连各家公司能提供的公司年报都一一仔细过目,在后期的编审及出版中,魏鹤冬女士、王宝平先生、李明先生也日夜兼程、付出了巨大努力。对此,我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我们还要特别感谢靳埭强先生在百忙中设计了寓意丰厚的封面,为本书再添荣光。 因编委会人手、能力有限,编撰中难免存有不当或疏漏之处,敬请各界批评指正。 《华商韬略》编辑委员会 2006年9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