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把浮士德写成一个不断追求、进取的理想人物; 把他的知识、爱情、政治、艺术、副业等五大发展阶段,都写成以封建政体腐败、感悟古典美追求的幻灭和“理性王国”蓝图之虚妄为主体内容的悲剧阶段;成为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人士不断探索、追求的艺术概括。悲剧不但结构宏伟,色彩斑斓,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手法为一体,且让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个思想言行都形成善与恶、行与情、成与败的辩证发展关系。作品也因而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古典名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浮士德/世界文学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德)歌德 |
出版社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把浮士德写成一个不断追求、进取的理想人物; 把他的知识、爱情、政治、艺术、副业等五大发展阶段,都写成以封建政体腐败、感悟古典美追求的幻灭和“理性王国”蓝图之虚妄为主体内容的悲剧阶段;成为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人士不断探索、追求的艺术概括。悲剧不但结构宏伟,色彩斑斓,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手法为一体,且让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个思想言行都形成善与恶、行与情、成与败的辩证发展关系。作品也因而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古典名著。 内容推荐 全书分上、下两部,它没有始终一贯的故事情节,而是以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性格的发展以及他不满现实、不断追求理想的过程为主线,把全剧连成一体。浮士德的上下求索是从两次打赌引出来的,首先魔鬼与天帝打赌,魔鬼靡非斯特否定人和世界,天帝却相信人的精神力量,“在他摸索之中不会迷失正途”,这给全剧提供了广阔的背景,第二次打赌为浮士德与靡非斯特赌赛、订约,条件为魔鬼今生侍奉浮士德,死后灵魂归魔鬼所有,这次打赌为浮士德上天入地提供了条件,也是对他精神力量的有力考验。诗剧以浮士德的精神探索贯穿始终,共经历了五个阶段:一、知识悲剧,说明陈旧腐朽的书本知识不是美,主要描写浮士德在“返归自然”中挣脱中世纪的精神枷锁而获得新生。二、爱情悲剧,说明低级的吃喝玩乐和个人的爱情生活不是美。浮士德在这个阶段经历了贪恋情欲和克制欲望的矛盾,并从自我主义的泥淖中挣脱出来。三、政治悲剧,写魔鬼引诱浮士德为封建小朝廷服务,浮士德识破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不是美。四、美的悲剧,写浮士德追求与希腊美女海伦的结合,说明只有形式而无灵魂的古典艺术不是美。五、事业悲剧,浮士德终身探索,最后发现与人民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改造自然,创造自由国土才是美。 目录 译 序/001 献词/001 舞台上的序幕/003 天堂里的序幕/010 第一部 夜/019 城门前/033 书斋/045 书斋/058 来比锡奥厄尔巴赫地窖酒店/076 巫厨/088 街头/099 黄昏/103 散步/107 邻妇家/110 街头/116 花园/119 园中小亭/125 森林和岩洞/126 格莉琴的卧室/131 玛尔特的花园/133 井旁/138 内外城墙之间的巷道/141 夜/142 大教堂/149 瓦普几斯之夜/151 瓦普几斯之夜的梦/166 晦暗的日子,旷野/173 夜,旷野/174 监狱/175 第二部 第一幕 风景优美的野外/187 皇城/192 第二幕 高拱顶的哥特式房间/259 实验室/268 古典的瓦普几斯之夜/276 第三幕 斯巴达,墨涅拉斯的王宫前/333 城堡内院/355 阿尔卡狄亚/371 第四幕 连绵的群山/389 前山顶上/400 伪帝营帐/415 第五幕 旷野/425 宫殿/428 深夜/433 子夜/436 宫中宽广的前院/441 埋葬/444 高山深谷/454 《浮士德》“译场”打工记/464 试读章节 顶上元帅(适才已来到旁边。):陛下和这号人搅在一起,叫微臣时刻难过又惋惜,装神弄鬼哪里会靠得住!眼下我已无力挽回败局。他们捅的漏子他们收场,这权杖我奉还给陛下你。皇帝:继续掌着权杖,等待时机,没准儿它能给咱们好运气。我讨厌这家伙与乌鸦亲近,在他面前我感到不寒而栗。(冲靡非斯托。)把权杖授予你我不情愿,看起来你不是适合人选;去指挥呀,设法救我们呀!你能干什么,都请随便。(和元帅走进帐中。)靡非斯托:让那死木棒将他保护!它对于我们毫无用处,就像十字架也是废物。浮士德:现在怎么办?靡非斯托:现在还不好办!——黑哥们儿,快快替我效力,飞去山上大湖,向水精致意!请她们借给我洪水的虚影,娘儿们的伎俩不容易识破,可她们能辨别虚影与实体,还都信誓旦旦,指虚为实。浮士德:乌鸦去讨好水精小姐,一定深得她们的欢心;请看那边已水湿淋淋。在几处干燥的秃岩间,已可见泉水迅速涌现;敌军的优势就此完蛋。靡非斯托:这样的欢迎真正叫稀奇,勇敢的登山者没了主意。浮士德:一条条小水沟潺潺流泻,汇集成小溪向山下奔去,小溪激涨,水急似箭羽;落到开阔处便放慢脚步,弥漫开来,向四壁涌溢,随后一级一级跳向谷底。勇敢顽强又有什么用处?洪涛激流将把一切荡涤。目睹如此狂澜我也惊惧。靡非斯托:这莫须有的水我全然不见,它只能把凡人的眼睛欺骗。这奇妙的情景真令我快意:敌人们一堆堆向山下滚去。那些傻瓜硬以为快要淹死,各自趴在干坡上张嘴喘息,还可笑地拼命蹬腿儿划手。无处不是乱糟糟的。(乌鸦们飞了回来。)我要向高贵的大师称赞你们;如果你们自己也想显显本领,那就快去炉火熊熊的铁匠铺,在那儿侏儒们永远不知疲倦,敲打矿石生铁,火星溅满屋。你们请求他们借给一把火种,哔啵响、闪闪亮,如所希望,为此要把话讲得耐心又从容。说什么电光不断在天边闪烁,还有流星从高空向地面坠落,这情景纵然每个夏夜看得见;可是迷乱的丛莽中电闪雷鸣,潮湿的地面上陨星咝咝作声,这可是难得一睹的稀罕事情。就这样,你们用不着太劳神,但是得先请求,然后下命令。(乌鸦飞去。结果如所述。)靡非斯托:让敌军陷入浓重的黑暗!他们如履薄冰,举步艰难!只见四面鬼火忽闪忽闪,突然一道亮光令人目眩。这一切已经叫美不胜收,没恐怖声响仍然是缺点。浮士德:出自墓穴山洞的虚假武器,在光天化日之下倍增威力;那上边早已打得乒乒乓乓,是多么奇妙的虚假的声响。靡非斯托可不!已经一发不可收拾;那声音似来自美好的往昔,当骑士们以兵器撞击兵器。捆绑好腕甲,胫甲也一样,没完没了地争斗紧接争斗,一方教皇党,一方保皇党。怀着世代相传的深仇大恨,双方势难两立,誓不相让;战争的喧嚣来自四野八荒。就像魔鬼们每次大摆宴席,朋党间的冤仇已天高海深,直闹到末了儿的可怖结局;一阵阵刺耳、可厌的惊叫,夹杂着鬼王尖利的呼啸声,令人毛骨悚然地响彻山坳。(乐队奏出战地的喧嚣声,最后过度为欢快的军乐曲。)P.412-414 序言 德国大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1749—1832)的诗剧《浮士德》,是一部旷世不朽的巨著和杰作。它在问世后的近两个世纪里,先在德国,继而在欧洲乃至全世界,引起了越来越大的重视,不仅一再地翻译成世界各国的其他文字,每一个文化稍微发达的国家和民族都有不止一种译本,研究它的著作、论文也居千累万,汗牛充栋。人们不断地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中,带着不同的审美眼光对《浮士德》进行观察;而这部杰作呢,就如同一块硕大的水晶体,随角度、背景和审美眼光的变化而变化,永远闪射着美丽迷人的异彩。正如研究《红楼梦》有“红学”,研究莎士比亚有“莎学”,在世界范围内研究《浮士德》也已形成文学领域里的一个独立学科,被称为“浮学”。 像《浮士德》这样长久地保持着巨大生命力和吸引力的经典作品,在德语文学真是绝无仅有,在世界文学也屈指可数。它是马克思“最喜爱的”一部德语文学著作,被他读得烂熟。马克思早年写过一部命运悲剧《兰尼姆》(未完成),其主人公贝尔蒂尼就被认为是“《浮士德》里的(魔鬼)靡非斯托斐勒斯苍白无力但可辨认出来的翻版”。他在自己的论著里还经常引用《浮士德》,或者巧妙地借用书中形象,或者创造性地发挥书中的思想。他特别欣赏靡非斯托冷峻尖刻的嘲讽,曾让这个魔鬼现身说法,帮助揭示金钱、货币“带来邪恶堕落”和“助长异化现象”的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列宁同样非常喜欢《浮士德》。他流亡国外时只带了两本文学书籍,其中一本就是歌德的伟大诗剧。他在西伯利亚的流放地也经常读它。除去革命导师,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如统一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也推崇《浮士德》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称他为德国人“世俗的《圣经》”,说只要“带着它,一个人即使终生独居在孤岛上,也不愁缺少精神寄托……” 诚然,对于歌德的《浮士德》,近两百年来并非只有推崇和赞美。特别是在歌德逝世后不久的十九世纪上、中叶,尤其是对诗剧的第二部,批评和贬斥真不算少。甚至有些原本十分景仰老诗人的年轻一代作家如赫勃尔、默里克、凯勒以及海涅等等,也不完全理解这部巨著,也参加了批评者的行列。但是,时代的前进,研究的深入,渐渐消除了好心人的误解和反动势力(如德国的纳粹“理论家”)的曲解,使《浮士德》像一座深深埋藏在地下的宝藏,终于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珍视。 《浮士德》是歌德的主要代表作,第一部问世于一八零八年,第二部问世于一八三二年,为完成它前后总共花了六十年的时间。歌德说过,他一生的创作只是“一部巨大的自白的一个个片断,”《浮士德》无疑是这些“片断”中最典型和最重要的一个。它不仅折射着歌德一生的主要经历,也是诗人兼哲人的他对社会、人生和宇宙的大问题长期思考的结晶。这后一点更加重要,《浮士德》因此成了一部富于哲理的智慧之书。书中到处都是意味深长的警句,光彩照人的思想。从整体上看,它回答了哲学所关心的几乎所有重大问题,诸如宇宙的形成,万物的起源,认识的性质,人生的意义,乃至人类发展的未来,等等。 《浮士德》与歌德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关系密切,但作品的主人公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一种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新人典型。所谓“浮士德精神”,也可以讲是一种新的文化精神的体现。普希金曾将《浮士德》誉为一部“现代生活的《伊利亚特》”,郭沫若曾称《浮士德》是一部“时代精神的发展史”,都强调了歌德的诗剧在西欧思想文化史上一度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现代意义。 不用全部,仅仅上述的几个方面乃至其中的某一方面,就足以使《浮士德》的思想内涵异乎寻常地丰富、复杂、深邃。也就难怪,诠释、研究《浮士德》会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世界各国的学者对书中的问题,诸如什么是“浮士德精神”等等,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断做出富有新意的解释。至于一个多世纪以来各国文学中出现的大量以浮士德的故事为题材的大量剧本、小说和诗歌,实质上同样是作家们企图作出自己的新的解释的尝试。 《浮士德》分为两部,第一部共计二十四场,分场不分幕;第二部则为五幕十八场。在第一部的剧情正式展开之前,我们还读到一段《献词》和两个序幕。《献词》大约作于一七九七年歌德正式开始写《浮士德》第一部时。他当时四十八岁,想到自己的“主要事业”屡作屡缀、完成无日,故旧挚友如赫尔德尔等多已谢世,不禁感慨系之;《献词》可以说是作者下决心继续写《浮士德》的抒怀和自励。 《献词》之后紧接着《舞台上的序幕》,也是歌德开始写第一部时加上去的,与剧情本身完全没有关系。实际上,作者只是让三个登场人物即剧场经理、剧作家和丑角,各自表明自己的戏剧观。有的研究者认为剧作家就是作者歌德的代言人,看来并不正确。因为,三者的观点各有偏颇:经理只重视上座率和票房价值,丑角只重视演出的娱悦作用,他们都主张尽量投观众之所好,其他则在所不计;剧作家则刚好相反,强调的是表现自己的内心,希望的是作品流芳后世,对眼前的现实和观众不屑一顾,颇有点“艺术至上”和“为艺术而艺术”的味道。我以为,歌德写这个序幕只是让观众或读者在进入诗剧主人公浮士德的奇异世界之前,先看看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实际社会风貌,体验体验在一个典型的德国露天剧场中的特殊气氛。实际上,那儿本身就演出着一场人生活剧。只要细加品味,这《舞台上的序幕》也并不枯燥。 至于下一个序幕即《天堂里的序幕》,就重要得多了。人称它为全部诗剧的总纲,应该说是一点不错的;它对故事或日情节本身的的确确起到了引导和框限的作用,并与全剧的结尾遥相呼应,是整个故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的中心内容是天上的主宰(天主)与魔鬼靡非斯托之间的一场争论和赌赛,争论的对象则为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浮士德。他被他们视作世人的代表:魔鬼认为他野心勃勃,好高骛远,永不知足,不会有好下场。天主则相信浮士德在努力追求时即便难免有迷误,即便会暂时坠入魔道,但终将走上正途。两者的看法大相径庭,于是便打赌,由靡非斯托去引诱浮士德,看他是否会放弃自己高尚的追求,弃善从恶,成为魔鬼的俘虏。天主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觉得有一个魔鬼在身旁作祟,反倒能刺激和推动贪图安逸的世人不懈努力,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 接着诗剧正式开场:对知识的追求已感厌倦和失望的老博士以灵魂和魔鬼靡非斯托打赌,然后在魔鬼的帮助下回返青春,遨游“小世界”和“大世界”,先后经历了对男女之爱,对宫廷中的权势财富,以及对以古希腊艺术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结果均未能获得心灵的满足。最后,在围海造田这一征服自然和替大众谋福利的事业中,百岁高龄且双目失明的主人公终于找到了“智慧的最后结论”,对眼前的一瞬说出魔鬼一直期待他说的那句决定赌赛胜负的话,“你真美啊,请停一停!”然后心满意足地倒下死了。然而他的灵魂,并没有如约定的那样被靡非斯托抓进地狱,而是由天使们护送着上了天堂,因为“对于爱人之人,爱能指引道路”,因为“他永远奋发向上”。于是,被称作悲剧的《浮士德》,有了一个光明、乐观的结尾。 就其故事内容,我们可以把《浮士德》简单地归纳为:一出悲剧,两个赌赛,五种追求。我们在上边说了,浮士德博士被天主和魔鬼看作是世人或者说人类的代表,事实上歌德也是这么看的,我们不妨这么看。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浮士德博士的五种追求——加上他在与魔鬼打赌前对知识的追求——就象征着人生一个个不同的境界;而其中最有意义和最崇高的追求和境界,即为投身于替大众谋幸福的事业。悲剧主人公获救升天的乐观结尾,就象征天主也即作者歌德对于人类光明未来的预见。《浮士德》的重大思想意义和超越时代和国界的魅力,正在于这积极向上的、富于人类精神的人生追求,正在于这高瞻远瞩和富有现实意义的对于人类未来的预见。 笔者无意以太多的唠叨和先入之见,破坏读者的钻研和发现之乐,更何况面对的本是说不尽的《浮士德》。这篇短序也就只好挂一漏万,在此打住。 德国当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汉斯·马耶尔说:“歌德的伟大始终是和他的语言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有的学者干脆讲,谁不懂德语,谁就别想欣赏歌德和他的《浮士德》。这意思就是:《浮士德》不可译。或者:通过译本读《浮士德》,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事实也证明,这话不无道理。 但是,非德语国家的人士并不因此就真的不读不译《浮士德》。从二十年代到现在,我国已出现近十种《浮士德》译本。其中,早期的郭沫若译本和周学普译本,当今的董问樵译本(复旦大学出版社)和钱春绮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虽也难尽善尽美,却各有千秋,都为《浮士德》在中国的接受起过作用,作了贡献。 笔者在跟冯至老师研究《浮士德》和学习前辈名译的基础上,不揣浅陋,不怕困难,又斗胆重译《浮士德》这部“智慧之书”,因为它实在值得一读再读,一译再译,也经得起一读再读,一译再译。可尽管是重译,我在实际工作中碰见的问题和困难仍然不少,所费的精力和心血仍然难以数计。 至于《浮士德》的这个新译本成败如何?则只有诚恳地期待着广大读者作出品评,衷心地欢迎同行的专家和师友给予指正了。 和当年的郭沫若一样,在终于译完这部书时,我也自认为是做了一件很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深感欣慰和幸福。为此,我特别要感谢已故的冯至老师,感谢所有给过我支持、帮助和教诲的家人、朋友和老师。 杨武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