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胡同记者”、“京味作家”刘一达倾八年心血的一部力作,也是一幅古朴纯真的民俗风情画。小说主要讲述了乱世之中生活在老北京城内的几家人,围绕着一件家传宝鼎而引发的一系列恩怨情仇的故事,是古都人文全景式的真实写照。本书已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似水浮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故都子民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一达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胡同记者”、“京味作家”刘一达倾八年心血的一部力作,也是一幅古朴纯真的民俗风情画。小说主要讲述了乱世之中生活在老北京城内的几家人,围绕着一件家传宝鼎而引发的一系列恩怨情仇的故事,是古都人文全景式的真实写照。本书已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似水浮生》。 内容推荐 倾作者八年心血的一部力作,古都人文全景式的真实写照,京味儿口语化方言土语荟萃,老北京人心灵和魂魄的重现,一幅古朴纯真的民俗风情画,历史掌故风土民情尽现书中,老事年间古玩行内幕的揭示,哀婉凄切和荡气回肠的故事。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后记 我为什么要写《古都子民》 试读章节 窗户纸刚泛白,崇文门城楼上的镇咣当了六下。宗二爷起身下炕,从破胆瓶里摸出个小布包,里面是两个碧绿透亮的痕玉茶碗。他用袖口擦了擦,揣进怀里,耳朵贴着墙,听见儿子宗家琦还在打呼噜,便悄悄地溜出门,到院里的葡萄架下,拎起那个画眉笼子,奔花儿市的“璧壶春”茶馆。 “璧壶春”,在花儿市上四条胡同口儿,三间门脸儿,长桌方桌,长凳短凳,八九个,柜台上永远放着把紫铜壶,并没有水,应门面的。 掌柜的叫卢喜,方头大脸,敦实个儿,一对蛤蟆眼,大蒜头鼻子,笑起来满脸跑肉,显出十二分的殷勤,身上的大布衫总是那么利落,像刚从喜宴上出来,肩膀头上老是放着块手巾把儿,不光是为了擦手,像说相声的手里的那把扇子,逢场作戏的道具。 每天的大清早儿,东花儿市买卖地上的这帮“老家雀儿”们得先到“璧壶春”照个面儿。他们各有各的画眉、黄鸟儿,各有各的故事由儿。碰了面儿,逗几声咳嗽,扯几句闲篇儿,抖落抖落被窝里一宿的臊气,顺手儿每人掏出点“关”子来:京戏名角跟哪个官太太在野鸡店里让人捉了奸,银号的二老板在护城河被黑道上的人给绑了票,拾煤核的小孩儿在煤堆里拾到个大玉坠儿……听去吧,净是说的有鼻子有眼儿的新鲜事儿,没影没边儿。这儿的话,有一半儿掺着水,谁都知道,谁也就不去刨根儿问底儿。其实这些闲篇儿,都是扯臊!正经事儿是“倒活儿”。“璧壶春”茶馆的窗根底下单摆着一溜台桌,奔这儿“倒活儿”的,可以在这上边亮货。这帮“老家雀儿”都是买卖地儿的油子,怀里都揣着包儿,也有拎着大件儿的,提溜着个小笸箩唔的。这路人也叫“提溜包儿的”。包里包的有“件头儿”(大件的玉器),也有“别子”(小件的玉器)。 这儿得跟您交代几句:我说的这档子事是发生在民国的时候,袁世凯袁大头称帝,辫子兵张勋张大帅在北京闹腾以后的事儿。当时的花儿市,除去以老北京头上戴的、身上挂的、祭灶祭祖的供案上插的,红事白事上摆的那绒绢纸花儿,就得说是玉器了。 花儿市大街是东西走向,以羊市口为界,东边儿叫东花儿市,那是绒绢纸花儿的世界,西边儿叫西花儿市,买卖地儿是玉器拿尊了,光北羊市口和上四条的胡同儿,玉器庄、玉作、玉器摊儿有二三百家。咱们要说的这位宗二爷便是其中的一号。可他有点儿特殊的是,没“庄”也没“作”,只是到“璧壶春”“倒活儿”。东西的来路呢,一半是他打小鼓儿挨门挨户收购来,然后让他的瘫儿子加工,擦呀擦呀,有了成色后再加价出手,吃这个赚儿。 宗二爷的脸永远是皱皱瘪瘪的,像个放蔫了的青枣儿,长脸老是哭丧着,像欠了谁的债,扫帚眉下一对没睡醒似的小眼,听别人说话时,这对小眼微微合上,及至谈到正题,出手一件“活儿”,他的小眼吧嗒吧嗒眨眨,在一开一合之中,闪动着两颗黑亮黑亮的眸子,那光亮藏着一股子阴森可怖的杀气。“过眼”是宗二爷的一绝,西花儿市的玉器商都知道这对小眼儿。甭管你手里拿着墓里掘出来的玉碗,还是洋人出手的玛瑙、“木变石”,他一眼便能瞅出来。同样的玛瑙,他小眼儿一量,便能辨出哪个是荆州料,哪个是云南料,哪个是矾晶。 有一次,羊市口的小力巴儿狗四跑“璧壶春”“走活儿”,他出手一个如意,要价两百块,宗二爷拿起来只扫了一眼,哼了一声:“这个也就值10块钱。” 狗四把如意夺回来,甩出一句片儿的话:“10块钱?我干脆砸了得啦。我看你的眼力也太拿事儿了吧。”说着从怀里掏出块蓝布,想擦擦那如意,去去晦气,不想掉出块玉带片儿。宗二爷一眼盯上了:“这个,你给个价儿。” 狗四笑了:“想要哇,您给1O块钱。”他不过是有意打谎儿,逗逗这“老家雀儿”。 谁知宗二爷抢到手里,像狗嗅物似的瞅了瞅,从怀里摸出钱来了。 狗四一下愣在那儿了。跟宗二爷“过活儿”不打价儿,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宗二爷可当真要?” “钱都拿出来了,还有假吗?” 狗四心里话:真算碰上大头了。这是他花一块钱从一个要饭的手里淘换到的。 P1-2 后记 我为什么要写《故都子民》 下了功夫 《故都子民》是我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我比较得意的一部长篇小说。构思写这部小说是在20年前,动笔写是在10年前。整个创作过程用了有10年左右的时间,可以说这部小说是我耗费心血最多的作品。 10多年前,我还没当职业记者。当时,我一心想当作家,而且想当老舍、福楼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那样的作家。我的心境是坦然的,沉静的,寂寞的,没有多少浮躁。所以,我创作的《故都子民》非常用功,非常努力。不说虚话,用功到一个词儿,能琢磨一天的程度;努力到一个细节,能想1个月的地步,在这种状态下创作出来的小说,那是什么成色,您说能让读者失望吗? 我之所以如此殚精竭虑地创作这部小说,除了想以此证明自己有当作家的实力之外,还有一个了却平生的一大夙愿的念头。 老古玩商 30年前,我那当儿只有16岁。由于家庭出身有“砟儿”,我被分到北京西郊一个木制品厂烧木炭。 跟我一块儿烧炭的师傅,也有几位身上带着“砟儿”。所谓的“砟儿”,也就是阶级成分有些复杂。其实,现在看起来都属于政治运动的“牺牲品”。这几位师傅有解放前做买卖的,有挑馄饨挑儿的,有当过国民党兵的,有当过伪保长的。总之,都属于老北京的“三教九流”。 其中,有位师傅是老北京的古玩商。说起来,他这个古玩商当得有点儿冤。他是“打小鼓儿的”出身,以后又当“跑合儿的”,也就是这部书里“老千儿”干的那差事,费尽心思捞钱,好不容易用几样古玩“盘”下一个铺子来,解放军的炮响了。 北京解放后,因为有这个古玩铺,划阶级成分时,他被定为资本家。在以出身论尊卑、以成份定社会等级的年代,资本家和小业主有很大区别:资本家属于资产阶级,小业主属于小资产阶级。这位爷成了资产阶级,自然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是挨批的对象。最后也不知怎么着给发配到我所在的这个工厂来烧木炭。 您说他冤不?可是那会儿这样的冤事太多了,一点不新鲜。他冤?您说,我一个初中生就因为右派家庭出身也发配到这儿烧炭,不是更冤吗? 好在这位爷挨斗受批已经皮实了,并不觉得自己冤。 烧木炭是非常苦的活儿。累不说,炭末子把脸弄得整天跟猛张飞黑李逵似的。干一天活儿,第二天吐出的痰都是黑的。活儿苦,只能自己找乐儿。 这位老古玩商是天生幽默的坯子,张嘴就是笑话。他岁数大了,我年轻力壮,有活儿就帮他多干点儿,为的是听他讲“段子”。我天天听他侃大山,讲他在老北京古玩行的见闻。 假如他是书中的杜五爷或宗二爷,肚子有玩意儿也不会往外掏,受行当和性格的影响,他们也掏不出来更多的玩意儿。偏偏这位爷是“老千儿”式的人物。您想他在地面儿上混了那么多年,已然成了行里的“虫儿”,见多识广的,肚子里的玩艺儿能少得了吗? 夙愿 这位老古玩商那当儿已经快60岁了。我琢磨着他是看我还算是有心的人,才跟我抖搂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 把木头装进窑里,烧成木炭,要等窑凉了,才能出炭。我们利用这个间隙坐在木头垛上,望着炭窑袅袅升人天空的白烟,沉浸在故都北京的回忆中。 有一天,他突然对我说:“伙计,我跟你净扯些闲篇儿了。如果你能把它写出来就好了,古玩行里的这些事儿,应该让后人知道。” 听了他的话,我怦然心动。沉默良久,我说:“您不会白跟我这儿说古道今,谈天说地的,等着吧,也许有一天,我会把您讲的这些都写出来的。” 他听了为之动容,紧紧攥住了我的手,我感觉他的手是颤抖的。 这位爷没等到这一天。我的这部《故都子民》还没写,老爷子就已经驾鹤西去。 人已化作一缕青烟随之飘去,但他的影子和他讲的那些故事却深深地埋在我的记忆中。 正是从那时候起,我萌生了写一部反映旧北京玉人的长篇小说的念 我知道写一部长篇小说是一个大工程,尤其是写老北京的故事。因为我没有老北京的生活经历。跟我一起烧炭的那位爷讲的故事,只能说是抛砖引玉。我必须寻找更多的生活素材,才能凑齐盖一座“楼,,的材料。 在以后的几年里,我一直在打探和追踪采访北京玉器行的老人。 玉的学问忒深 说起北京的古玩行,除了字画、碑帖,就得说瓷器和玉器,最“吃”眼力了。 辨玉是一门非常深的学问。 玉器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为什么说它属于遗产呢?因为现在真正好玉的材料很难淘换。玉材从远古时代就开始开采、雕琢。到了近代,能开采到好玉材已经很难了。 您肯定知道中国古代和氏璧的故事,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为了一块玉,可以割地封侯,可见玉器在那会儿的价值。一样好的玉器真可谓价值连城。 玩儿玉的人都知道,古玉比现在的玉器要值钱。当然,玉器的价值主要是看材质和雕工。 中国的玉器在世界上都得说是数得着的。史料上记载,在5000年以前的石器时代做玉的地区,除了中国,仅有现在的西欧、北欧和贝加尔湖地区。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这些地区和做玉的技术已经衰落和消亡。仅从出土的玉件中能看到当时玉器的制作情况。目前世界公认的古玉制作地区,除了中国以外,还有以“印第安玉器”出名的中美洲和以“毛利人玉器”闻名的新西兰。 但这两个地区的玉器无论从历史渊源上,还是从玉器的质料品种和琢玉的功夫上,都难跟我国相比。 我国出土的最早的玉器是在辽宁阜新查海。在这座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中,考古专家发现了7件透闪石软玉和1件阳赵石软玉制作的块、匕等物件,这一时期离我们现在约7500年左右。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我国的玉器在材质上已非常讲究,雕工已达到非常精湛的地步。 玉与人性 中国无疑是世界上出产和制作玉器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中国人已经把玉和人性紧密地结合起来。古代的玉器主要是用作佩戴的装饰,以及礼仪、丧葬、祭祀,而且把玉跟人品相比照。据史料记载,玉器的人格化在西周时代已经出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定制。 商周以来,佩玉已成民俗。最早以玉喻人的记载多见于《诗经》。比如《诗·大雅·荡之什》上说:“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告诉人们君子要执身如玉,言行举止谨慎小心。《诗·卫风·淇奥》上说:“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瞻彼淇奥,绿竹如簧,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隐喻君子要想有像玉那样的高尚品德,必经过千锤百炼,反复琢磨才成。我们现在常用的词儿如“切磋”和“琢磨”就是从这儿来的。 把玉赋予道德内涵的是孔子。《礼记·聘义》中写道:“孔子日:‘非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慎怒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重重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礼记》借孔子说的话,把玉的各种属性进行了归类,把玉的外表色泽和质地特征,与儒家的道德观结合到一块儿,总结出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这十一德来。成为君子为人处世、洁身自爱的标准。这种喻人以玉,赋玉以德,确立了古代玉器人格化的理念。 大概从那时起,玉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了,甚至到了“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地步。 以人喻玉 赋玉以德 玉器到了清末民初,人格化的理念已渐渐的淡化。虽说清代的乾隆皇上嗜玉如命,民间的曹雪芹又有一部《红楼梦》问世,其中宝玉、黛玉仍有以人喻玉、赋玉以德的影子。但玉已经成为皇亲国戚,达官显贵把玩的观赏物,离人民大众越来越远。 不过,以人喻玉的理念,在玉器行一直在延续着,直到现在仍然流传着。 我之所以要写这部《故都子民》,实际上也是为了表现“喻人以玉,赋玉以德”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 您如果细心品味此书,自然会发现我的良苦用心。我已经把人格、人性、人品,跟玉糅到了一块儿。用玉来反映老北京人的美好品德,用玉来表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用玉来展现老北京淳朴的民风民俗。 不知您能否品出其中的味道来? “鸟儿张” 我是在1986年的春天动笔写这部小说的。为了能充分展现老北京玉人的生活和他们的心灵世界,在此书构思之前,我进行了大量的采访。 老北京的玉器行有“四怪一魔”,他们是潘秉衡、何荣、刘德盈、张云和、王树森。五位大师在琢玉上各有千秋。尤其是潘秉衡在藻胎上的雕工,功夫最好。您现在在工艺美术博物馆,能欣赏到他留下来的作品。那精美绝伦的玉器摆件,真可以说是传世佳作。 我寻访这五位大师时,健在的只有王树森和张云和了。张云和以雕琢花鸟闻名,尤其是他雕琢的鸟儿,真是栩栩如生。所以人称“鸟儿张”。 我至今难以忘怀的是,那年冬天,我在崇文门外花儿市的一个大杂院采访“鸟儿张”的情景。 当时,老爷子已经80多岁了,久病卧床,面色惨白,吃喝全靠吸管。自然说话有些吃力。 当他的儿子儿媳对着他的耳朵说,有位记者要采访老玉人在解放前的生活时,老爷子睁开了眼睛,久久地望着我,然后把那只干柴般的手伸给我。 我握着他的手,激动万分,这只手雕琢过数不清的鸟儿,如今,这只手就要没了。您说,我能不为之感动吗?我跟老爷子聊了几次天儿。他的真诚,让我实在难忘,即便是在病中,他也竭力地搜索记忆,把知道的一些久远的往事讲给我。 我最后一次见“鸟儿张”,他说话已经非常费劲了。看着他被病魔折磨的那种痛苦的样子,我不忍心再打扰他。 我伏在他的床前,跟他说了几句安慰的话,让他多加保重。 他睁开眼,注视着我,用低缓的语气问道:“我讲的这些,能写出来吗?” “能,能写出来。”我对他大声说。 我发现他听了这话,微微动了动,倏地,他的眼里流出两滴热泪。跟他告别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几天以后,我把这次采访的经过,写了一篇报道,登在了《北京日报》上。但是,我心里知道,我的使命还没有完成。 如今,“四怪一魔”都已经作古,但是王树森先生和张云和先生给我讲述的老北京玉人的故事,至今还印在我的记忆中。其中,他们讲的一位老北京玉人感天动地的人性,已被我艺术加工成本书的杜五爷。 访老北京人 我是在北京西城的一条小胡同长起来的,在北京生活了40多年,我对北京的风土人情,也就是现在人们比较重视的胡同文化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虽然如此,我不能算是老北京,故都北京的事儿也没亲身经历过。 为了能在《故都子民》中充分展示老北京的风貌,挖掘和刻画出老北京人的人性和心魂、气度和心灵的底蕴,我前前后后采访了数百位老北京人。有老玉人、老古玩商,有解放前拉洋车的、拉小绊儿的、送水的、摇煤球儿的、看澡堂子、修脚的、剃头的、杠夫、堂头儿、看街的、做小买卖的、教书的、相面的、说书的、唱戏的、摔跤的、练武术的、变戏法儿的,有王爷的后代、宫里的太监、妓院站院儿的、妓女,等等。为我写这部小说积累了厚厚的几尺高的素材。 我的心愿 《故都子民》出版后,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特别受到了热爱京味儿文化的读者喜欢。大家认为这部小说的京味儿很浓,而且比较地道。 京味儿小说家邓友梅先生看了以后,给予很高的评价。他对我说了一句话:“真没想到你写得这么好。”邓先生比我年长20来岁,他研究京味儿文学多年,之所以能说出“没想到”恐怕是觉得就我这个岁数的人,能写出原汁原味儿的反映老北京玉人的小说实在是出乎意料。 的确,许多看了此书的读者,都以为我是从解放前过来的人呢。有几位中学生给我写信,谈读后感,亲切地叫我刘爷爷。可见这部小说还是如实地反映了故都的风貌和故事,有一定影响的。因为在此之前,反映北京玉器行和玉人们生活的小说是很少的。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长篇小说连播节目,对《故都子民》作了连播,在北京市民中引起一定反响,特别是一些老北京人非常喜欢听。 播讲这部小说的是著名记者艾丰的弟弟宝良。播完后,他特地给我写了一封信,写道:他先后播过十几部小说,但没哪一部小说像《故都子民》这样,让他播着过瘾,让他播着激动;在讲到杜五爷去世和家琦与二兰子分手那两段时,他掉了眼泪。 小说播完后,电台让我跟听众进行交流。有不少听过这部小说连播的人给我打来热线电话,其中有两位让我非常感动。 一位是家住白云观附近的盲人,他说,在小说播出期间,他每到开播的时候准拿着收音机到自己的小屋静静地听,他生怕别的声音干扰。一个人边听边咂摸书里的味儿。他说,那一段时间简直着了迷,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但《故都子民》不能不听。因为他是失目人,听《故都子民》让他得到了美好的精神享受。 另一位听众是出租车司机,他说,一到小说播出的钟点,他就不拉活儿了,他把车停在路边,听完了再拉活儿。这位司机还不到30岁,对京味儿小说如此厚爱实在难得。 北京电影制片厂影视部的编导娄楠看了《故都子民》后,爱不释手,他费尽周折找到了我,决定要把《故都子民》搬上荧屏。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小说已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似水浮生》,在国内10多家电视台播出,引起很大反响。此剧也算是了却了我心中的一大愿望,可以告慰我的那位师傅和王树森、“鸟儿张”以及我采访过的那些老北京人了。 刘一达 2005年7月于北京如一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