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保卫水稻/复旦大学中文系高山流水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聂茂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聂茂,原名陈庆云,湖南祁东人。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9年出国,2004年回国,被中南大学引进,同年由助教直接破格晋升为教授、学科带头人。出版著作四十余部,获湖南省青年文学奖、《人民文学》优秀散文奖和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二等奖。2018年推出七卷本、三百余万字的《中国经验与文学湘军发展研究》书系,学术专著《中国经验的文学表达》被译为英文由兰登公司向全球发行。2019年,万行长诗《共和国英雄》出版。
后记
苦难的岁月,文学的馈赠
这是我的第六本散文集。在编辑这本集子、特别是重
温《九重水稻》的创作背景时,我的内心突然滋生出一种
久违了的情愫,一种纯粹的欢欣,一种宁静的诗意,以及
透明而温馨的回忆。
我清楚地记得,写作《九重水稻》的时候,正是我在
复旦大学求学最为艰难的时候。那是充满阴沉和压抑的一
天,准确地说,是1990年10月30日。之所以清楚地记得这
个日子,是因为这一天是《西湖》文学杂志举办全国散文
大奖赛的截止日。大奖赛一等奖除了烫金的奖牌和到美丽
的西湖参加颁奖大会外,还有令人心动的一千元奖金。说
穿了,我就是奔这个奖金去的。
那个时候,我的月工资才四十五元,但我毅然辞掉了
医院的工作,借着学费,义无反顾地去读书,没有固定的
收入,只靠有限的稿费生活,十分拮据,生活有时难以为
继。一千元对我来说是个天文数字。我相信大奖赛的公正
,渴望用自己的文字得到这笔奖金。当时,我正在全力以
赴备考当年的文艺学研究生考试,心情的紧张和时间的匆
忙可以想见。
我在复旦大学校本部一间简单的教室里思考着一路走
来的艰辛和伤痛,很快进入到一种熔浆般冲动的情境中。
我想起自己的苦难生命,想起水稻和悠悠苍天的耕种者们
的辛劳,对水稻,对沉重的故乡,对黑土地的情感岂是“
爱与恨”就能说清的!一种发烫的情感掠过我的心尖,我
在作业本上飞快地写下了“九重水稻”这个篇名,然后一
口气写了下去,写到动人处,我竞无声地哭了——为父母
、为水稻、为多灾多难的乡村岁月。大约写了两个多小时
,竟然写了四五千字,写完后,我感觉是一篇有分量的文
章,便找来一本稿子,又认认真真地抄写了一遍。我几乎
来不及润色和修改,便原味原汁,于当天中午用挂号信寄
了出去。很快,我收到了《西湖》杂志社的回信,说我的
作品已经入围了。
我很兴奋,信心满满地等待着大奖的来临。然而,大
奖没有降临到我的头上,最后连个优秀奖都没有得到。我
不免有些沮丧,回头再看看这篇文章,觉得还是不错,于
是将它先后寄给了几个有些联系的杂志编辑,但都没有回
音。最后,我投给了只有一面之缘的《人民文学》的老编
辑向前老师,她把我的散文转给了责任编辑高远先生。
大约是1991年1月的某天,我突然收到著名诗人、时任
《人民文学》的副主编韩作荣先生的来信,说我的长诗《
九歌》要在该刊发表,但因为先要发表我的散文《九重水
稻》,所以何时发表诗歌尚未确定,请不要将诗作投寄他
刊。接到这封信,我欣喜若狂,立即给韩作荣先生写信说
,希望能够尽快将两文发出来,因为我正准备参加研究生
考试。如果考不上,就得重新去找工作。
就这样,1991年《人民文学》第2期在散文头题位置推
出了《九重水稻》,又在第3期诗歌头题位置推出了长诗《
九歌》。也正是这一年3月,全国研究生考试录取分数线也
公布了,我考取了研究生!好事接二连三,令人振奋。不
久,《九重水稻》被《散文选刊》当年第9期头条推出,责
编张若愚先生还给我写了一封很长的信,说我的散文提高
了该刊的品位。之后,《九重水稻》又被选入《1991年散
文年鉴》头题。再后来,这篇散文被选人了二十余个选刊
选本。
1991年岁末年初,《人民文学》杂志的高远先生向我
约稿,我很快寄给他一篇《保卫水稻》,该文再次于1992
年第2期《人民文学》散文头题刊出,也选人了当年的《散
文选刊》头题以及多种选刊选本。自1991年至1998年,连
续八年,我每年都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作品,为此,我
深深感激这个刊物的老师们!
1994年,《人民文学》创刊四十五周年(1949—1994
)之际,该作与冰心和周涛等人的作品一起荣获该刊优秀
散文大奖,刚到湖南日报做记者的我也应邀赴人民大会堂
领奖,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作了报道。记得当时《
人民文学》的主编刘白羽先生握住我的手,鼓励道:“小
伙子,你的创作路子走对了!”
最不可思议的事情是,《九重水稻》除了获得一座沉
甸甸的奖牌外,还获得了一千元奖金……现在回想起这一
切,可谓感慨万千——那真是一个激情飞扬的年代,令人
怀想的年代,文心灿烂的年代啊!
一路走来,没有文学的这支火炬,没有复旦大学的这
个平台,没有作家班同学的这份友情,没有老师、朋友和
亲人们的真正扶携、悉心爱护与全力帮助,我不可能有今
天。我默默铭记这一切,以感恩的心,过好每一天。
收在集子里的这些文章,共计七十七篇,分七辑,每
辑十一篇,绝大多数是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过,风格混
杂,有散文诗,有小小说,有抒情的,有叙事的,甚至还
有两篇书评式的文章,但均可归人大散文之列。此外,由
于时间跨度大,从现在的语境来看,有些文章令人陌生,
感觉遥远。我原本要把它们一一修订过来,但想了想,觉
得不妥。这些文字生涩也罢,幼稚也罢,粗糙也罢,都是
时代的缩影和生活的镜像,都是自己的“孩子”,都有自
己的心血和牵念。作为沧桑岁月
目录
序言 聂茂:散文的孝子与逆子/耿立
第一辑 风云风烟
九重水稻
保卫水稻
农家的孩子
农事
故乡的路
曾经有过的日子
竹山湾纪事
往事
父亲三题
故乡泪
关于母亲的最后宣读
第二辑 风景风物
我记得,我感动,我爱
生命中的沉重
生命中的闪光
朋友的爷爷
邹老师
背河者
湘江情缘
雪峰山上的古松
湘江之上,麓山之下
春天送走的老人
种葵花的孩子
第三辑 风雨风流
永古的石头
南方之南
梅的传奇
速度与激情
菊花石礼赞
乡村散曲
永远的水
漂泊的灵魂离天堂最近
大雨
温柔的疼痛
高山流水
第四辑 云淡风轻
没有屋顶的房子
乡村牧歌
母亲的金耳环
父亲的康乃馨
地老天荒总是情
风之歌
雪鹤
脚步声,轻轻
稻谷之思
隔荷看月
永远的岸
第五辑 风格风骨
第一枝玫瑰花
风雨贺龙桥
远古的跫音
明天
清明时节
插满玫瑰的小屋
士兵的光荣
送友
希望点歌
秋日的天空
生死之间
第六辑 风尚风范
画家与模特
残阳
岔道
大毛
渡口
恶雪
罗疤子
石匠
阳叔
馆王
荷花
第七辑 风俗风味
垂钓者
枫树
鸽子
荒夜
琴声
雪夜
谣曲
萤火虫
一捆柴禾
月牙镯子
蓝色天空
后记 苦难的岁月,文学的馈赠
精彩页
九重水稻
面对水稻,我常常产生面对父亲的感觉,一种泥味的情愫悄悄爬上心头,久久不去。
水稻,当它还是种子的时候,寒冬已经过去。母亲从谷缸里取出一捧又一捧稻子,轻轻抚摸,像抚摸即将出嫁的女儿,嘴里不停地唠叨着。稻子就这么在母亲最初的祈祷中沐浴风、阳光和布谷鸟的呜叫。父亲卸下破棉袄,把厚脚板伸进刺骨的稻田,犁、耙、积肥、封埂,整理出一小丘一小丘,铺上薄薄的牛粪,然后将一手汗湿的稻子从指缝问慢慢撒下,把早已准备好的碎苔藓均均匀匀盖上。倘若气候恶劣,还要扯起塑料薄膜。一个半月左右,嫩绿的幼苗长出来,可以移栽了。
常常是细雨濛濛的早晨,一声粗犷的喊叫声划破寂静的山庄,随即,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从各自的屋里冒出来,光手光脚,说说笑笑,夹杂些走调的歌声走向田野。每年的插秧季节非常快活,人人头顶一方天,不愿披蓑戴笠,任淅淅沥沥的雨温温柔柔地下。情窦初开的少女一边弯腰扯秧,一边偷偷传递羞涩。不管多么穷苦的家庭都要在这个时候做些好吃的东西,比如春笋炒蛋、蘑菇汤、鱼干、猪肉和米酒,人人放开肚皮吃,放开手脚干。一蔸又一蔸禾苗被移到适当的位置,快乐地成长。不几天,空荡荡的田野便盖上一层淡绿色地毯。
有一回,我发现爷爷躲在屋旮旯偷偷地流泪,饭也不吃,我很吃惊,问他怎么了。爷爷抓住我的手,抖抖地说,他老了不中用了,看到大家都在干活他太难受。他原以为还能插一回秧,可关节疼得他走都走不动。爷爷汲满苦难的眼睛溢出浊泪,我第一次懂得劳动是一件幸福的事。
往后,许许多多的事等待农民去做,等待父亲和我去做。父亲扛着锄头,整日在田塍上踱来踱去。正是水稻生长的时候,田里的水不能太满,也不能太少。我那时只有七岁,光着脚丫在田里扯稗草。父亲说,他在我这个年龄已经能做许多事了。我听后十分难受,努力多做一些事。父亲走下稻田,用锋利的脚将禾苗的泥土掀松,并且检查我的劳动,还不时弯下身来扶起被我踩倒的禾苗,或者扯掉一些野草,然后施肥、杀虫、追肥、看水,忙个不休。
一天夜里,很好的月光,父亲许久没有回来,母亲要我去找,结果发现父亲躺在田塍上,吸着旱炯,极惬意的样子。我正要说话,父亲立即摆摆手,示意我躺在他身边,听水稻拔节的声音,十分悦耳。四周有蛙声、虫鸣和微微的风。我觉得很美丽,就伏在父亲的大脚上睡着了。醒来的时候,我忽见母亲不知什么时候也来了。没有谁说话,只有水稻与水稻的交谈声,父亲粗重的喘息声,不知疲倦的蛙声,绵绵的虫声以及大地本身的搏动声。我凝望天空中那轮姣美的月亮,想了一些心事,一些在我那个年龄本不应该有的心事,包括早婚的姐姐和她那双被泪水打湿抓住门槛不放的大手,复又睡去,直到冰凉的一滴露珠般流到我的腮边,我睁开眼睛,母亲已经轻轻地揩去了它。
天空下,无心睡眠,我跪在田塍上,跪在父亲母亲身旁,像他们一样,虔诚地守望水稻。
一蔸水稻就是一个家庭,它们和和睦睦,共同分享阳光雨露,共同对抗孤独寂寞,没有一棵甘心落后,也没有一棵独领风骚。它们团结紧紧,手拉着手,肩搭着肩,你携我一下,我扶你一把,真诚相待,兄弟一场。父亲说,别看它们不能说,其实什么都懂,爱谁,恨谁,清清楚楚。父亲说这话的时候,我已经学会了作文。记得我在一篇《水稻颂》的作文中这样写道:水稻,你是我们的好兄弟。你的核就是人人要吃的大米,你的皮辗碎可以喂猪,可以助火,你的躯干可以盖房,可以烧水,而灰烬又是上等肥料。农民伯伯砌房用的砖常常在中间掇一把稻草,这样就有骨头,有力量,不会塌方。把你的躯干斩碎熬出的水可以治许多病……当我把这篇自以为是的作文念给父亲听时,父亲没好气地说:你懂什么?水稻稀罕你的夸奖?!父亲扔下我,背着手走了。我在无限伤心中把作文投入火中,握着一棵稻草,一阵颤栗。
水稻在我的牵挂中、在父母的辛勤劳作中一天天长大。水稻抽穗的时刻激动人心。一棵棵腆着肚子的水稻像怀胎十月的年轻母亲焦急地等待着。终于,黄澄澄的太阳暖融融地停在空中。风止了。水稻在我们热切注目下慢慢分娩。没有挣扎,没有血迹,没有痛苦的呻吟,一切都在神秘的静谧中。一个又一个满怀母爱的稻子诞生了,它们舒展着蜷曲的发丝,欣欣然,接受太阳的洗礼。这时,父亲紧抿着唇,拳头握得啪啪响。母亲扪着胸脯,垂着头,呢喃什么。我发现田边一棵刚刚分娩的水稻弱不禁风地摇晃两下,便伸出手去,试图扶起来。父亲居然严厉地说:你想干什么?它不会站起来?!母亲也拉我一下,说:走开,别让你的脏手碰坏了它!我看看自己的手,又看看倔立的水稻,突然想哭。
几天后,水稻抽穗差不多齐了,一束束淡黄的谷舌像一双双高举的手。父亲心满意足,哼起乡村小调,我跟在他后面,像忠实的狗。可他看都不看,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水稻。我用父亲卖稻子的钱知道什么是绿色素什么是光合作用。父亲虽然一字不识,却比我懂得更深刻。他高高地卷起裤腿
导语
本书为“复旦大学中文系高山流水文丛”中一种,收录作者七十余篇散文,包括其成名作《九重水稻》和《保卫水稻》等,全书共分为七辑。作者以乡土、乡情和乡风民俗等独特视角,书写中国经验,反映转型社会下乡村变革的真实阵痛,热情讴歌悠悠苍天的耕种者为脚下的这片厚土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包括汗水、血泪和智慧,以及这份努力所应获得的些许回馈。
序言
聂茂:散文的孝子与逆子
耿立
我还记得多年前在《人民文学》读聂茂兄《九重水稻
》时的震惊,上世纪90年代初,散文还在沉重的甲壳中徘
徊,当时余秋雨、周涛的散文还未成名,散文还在短小精
干、花花草草、小感慨小恩怨里徘徊,相比于小说诗歌戏
剧的探索和先锋,散文的老旧陈腐,远离生活远离世事远
离人心,只是模拟,只是复制,大多数人做散文家族的孝
子,而聂茂兄出来,亮出了一种散文的起义者革新者,逆
子的模样。
聂茂写水稻“播种、育苗、插秧、拔节、抽穗、壮籽
、开镰、扬秕、入仓,这就是水稻的全过程,是血汗写就
的劳动史,是农民辛酸的缩影,爷爷和父亲的缩影”,这
是水稻的一生,也是农人的一生。在这文字里,他脱掉了
那些散文的所谓的诗意,写出了生活本来的模样,没有夸
饰,没有缩小,也不空泛地借物言志抒情。当时文坛充斥
的散文,往往借俗不可耐的一花一草来讲人生的哲理,再
掺杂廉价的诗意,比后来的心灵鸡汤还倒胃口。
聂茂出身农村,后来还写了《保卫水稻》、《农家的
孩子》、《世界上最爱我的那个人去了》等一批关于土地
、劳作、亲情和风俗农事的文字,特别是《世界上最爱我
的那个人去了》这文字,让我感到,这是当代亲情散文新
的收获。
亲情、乡土这是当代散文最烂熟的题材,很少人能开
出新境界,往往陷入尘俗,而聂茂兄写出了亲情里的困境
与不堪忍受的沉重,他写出了一个苦命的母亲,一个民族
画像的母亲。
“从苦水里泡大的母亲,她的身体被针刺得遍体是伤
。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针打不进了,药水吸收不了。这
一辈子,除了生活上的凄苦之外,她身体上的痛苦也每时
每刻地陪伴着。她没有真正过上几天无病痛、真正轻松、
像正常人一样清爽的生活。”
读聂茂兄这篇文字,我眼前是罗中立的油画《父亲》
,这是一个民族的造型,犹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
姆》。这文章对我心有戚戚焉,我想到的是我的父亲和母
亲,由这,我思考一个亲情散文为何稍有突破的症结,那
是散文家内心的暗弱,不敢面对生活的残酷与真相。散文
家不敢面对人世和内心的黑暗,而聂茂兄却秉持散文内在
的自由、精神的自由,把散文的本质的属性发挥得淋漓尽
致。
聂茂兄的散文《保卫水稻》,既是一篇散文,也是一
部散文,我把它看成是聂茂兄的散文的代言书、灵魂书,
在当下散文界,我把聂茂兄看成是散文的孝子和逆子的混
合体,而且主要是逆子,在通读《保卫水稻》后,我想以
聂茂兄的文本生出的文体,做一个清理,既求教于聂茂兄
,也求教于散文界。
如果散文是个家族,我愿把散文家族的人分成孝子和
逆子。
孝子在散文中采取的是文化保守主义,对散文的传统
伦理规规矩矩。犹如《圣经》中的十条诫命,这十条诫命
,对虔诚的教徒来说,是生命,是信仰,是根基。
而对今日之推崇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我行我素的人
来说,这就是捆绑,是枷锁,我是“我”的自由,别人无
权干涉。
在我看来,散文的孝子,虽然不是完全反对吸收新的
艺术手段,但缺乏前瞻性和建设性是无疑的,对散文这个
结构已然相对稳固、从众的文体,他们很少起来革除散文
的时弊。
从近百年的创作实绩看,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四
种文体,散文是最顽同守成的,缺少先锋,而先锋毋宁是
一种美学态度,是新锐。相对其他文体,散文好像没有年
轻过,热血过,胡闹过;年轻的特点就是曾有过胡闹的岁
月可供留恋和回顾。
从这个意义来说,我最看重的还是散文的逆子,是他
的革命性,把原有的脉络斩断,把门打开,然后摔门,“
啷”的一声离家出走。
逆子是独立意识不想被裹挟,他质疑散文的传统美学
,从来这样就对么?也许,质疑有缺憾,但质疑和不满,
恰是前行的开始。
逆子是脱出原来轨道,想走出一片天地,虽然跌撞,
头破血流,有荆棘,但这路是自己蹚出来的。
散文的孝子是“宗经明道”、“经世之用”的教化;
或者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小品;是欲扬先抑的托物言
志,是结构的线性与单一;是首尾的圆合,是可无限复制
的DNA。
而散文的逆子是叛徒,是敢做散文的公敌的胆量和担
当。
孝子是守成,守着已经烂熟的文体,驾轻就熟。传统
散文太大中至正,只是轻飘地抒情,很少有悲剧的结构、
思想的骨架,语言更是打磨的端庄,炼字炼到没有火气,
求精巧,落人小家子的言筌,你在传统散文里很少看到幽
默的反讽的语调。史铁生在答夏榆问的时候说:
“其实散文很少追问,很少疑问,对写作而言,有两
个品质特别重要,一个是想象力,一个是荒诞感。想象力
不用说,荒诞感实际上就是你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并不好
的东西,看到并不能使我们的梦想都能够符合心愿的东西
。也就是说,我们对一个现实的世界永远存疑。”
散文到今天,应该有能力来对荒谬的世界指证,更应
该有大的悲悯,面对大的悲哀与绝望的力量,这就如司马
迁,也如鲁迅。
散文的逆子,是一个精神异禀的独行侠,他很少有伴
,他以自己的影子为伴,他不需要与人抱团取暖。
散文孝子在创作时,写作的自由往往是被剥夺的,他
要让渡出自己的自由或者思想,散文的孝子是守成的,但
对有些写作者来说,付出自由的思想是痛苦的,有的人并
不总是为了家的安逸而放弃外面的风景,所以孝子会转向
逆子。
要么平庸,要么孤独,要么孝子,要么逆子。其实,
这也是可互相转化的,对唐宋古文来说,晚明的小品是逆
子,但对现在的散文家族来说,晚明的小品成了传统散文
家当里的宝贝。
对有些写作者来说,做孝子是安全的,逆子在有些人
来看是不安全的,散文的异端出来,很可能被骂杀打杀,
也可能被捧杀。
散文家族的孝子,也可以叛变,也可以起义。对旧的
散文模式的叛变和起义,从旧的营垒里出来,更知道散文
家族的软肋。吴冠中说过,如何面对传统?就是用最大功
力打进去,用最大功力打出去。
从本质上来说,散文的精神是自由,接近于无所羁绊
的逆子,接近于心性,接近于人的本质。
从这点说来,我想引用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说的
:“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
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周作
人说,“人”的问题,在欧洲早已经得到发现和解决,而
在中国现在才要“重新发见‘人’,去‘辟人荒”’,什
么是人的文学?周作人的界定是:“用这人道主义为本,
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
。”并指出了两种重要的描写方法:一是从正面展现“这
理想生活,或人间上达的可能性”;二是从侧面的角度来
写平常人的生活,或从反面的角度来写“非人的生活”。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首先揭起以西方人道主义
为基本精神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的旗帜,从而
使文学革命南‘破坏’阶段进入‘建设’阶段,由形式上
的改革进人实质上的形式与内容并重,加速了文学革命的
进程”。如果从这个源头看待现代散文的起源,这是逆子
或者是叛徒建立起来的谱系,有人说:中国新文学实质性
的宣言是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这是不错的。
散文的孝子是要牺牲个性的,而一个有独立思考的人
,放下个性,无疑是溺毙。其实关于孝子的散文守成的话
题,我愿意借用陈来先生关于文化保守主义的“概念”两
个基本含义来开阔一下散文写作和散文家族的视野:
一是指近代社会变迁过程中,反对反传统主义的文化
观和对传统文化的全盘的、粗暴的破坏,在吸收新文化的
同时注重保持传统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另一是指在商业化
、市场化的现代社会里,注重守护人文价值、审美品位、
文化意义及传统与权威,抗拒媚俗和文化庸俗化的一种立
场。
从陈来先生的话里,假设有这样的散文的孝子,也是
一种福分。这样的散文家族的孝子,有着开阔的胸襟,也
有着自己清醒的坚守,在坚守着求变,并包容逆子。
其实散文家处在某段,既是孝子也会是逆子。大家的
共识,不是使散文死而是使散文生,这是一种对散文的虔
诚的程度,散文的孝子是信的成分多,而逆子是疑的成分
多。
散文的孝子在家,逆子离家,但流浪者在外流浪久了
,也会找到一个家。
感谢聂茂兄给我写序的机会,让我在他《保卫水稻》
解读的过程中想到了这个话题,知我罪我,抱歉了,聂茂
兄。
2018年10月31日于珠海
(作者系著名散文家,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文化与
传媒学院教授)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为《风云风烟》《风景风物》《风雨风流》《风月风雅》《风格风骨》《风尚风范》和《风俗风味》七辑,每辑十一篇,共七十七篇文章,既有作者早期成名作《九重水稻》和《保卫水稻》等非虚构类篇章,也有一些混杂风格的文本以及叙事性和抒情味较强的作品,时间跨度大。全书彰显了高度浓缩的个人经验,也是对中国经验的原态书写,真实反映了转型时期乡村社会变革的艰难、困惑与阵痛,热情讴歌了勤苦的耕种者为脚下这片厚土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这份努力所获得的应有回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5: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