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烽火美人/复旦大学中文系高山流水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秉毅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张秉毅,祖籍山西河曲县,1964出生于内蒙古准格尔旗西营子乡。复旦大学中文系作家班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内蒙古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编剧。20世纪80年代,以小说《黄土高坡》《旧乡》饮誉全国文坛,掀起文坛上的西北风。新世纪主要转向电影剧本创作,已有二十部剧本被拍成电影,尤以农村题材见长,代表作有《牛女》《回乡种田》《漫瀚调》等。获国内外大奖二十余次。 后记 我看青山多妩媚 写一部抗日战争的小说,是我多年以来的愿望。 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说是看抗日小说和电影长大的。 少小时代,僻远如我的故乡准格尔乡间,也绝不乏抗日小 说,如《平原枪声》《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新儿 女英雄传》《风云初记》,等等,电影更多,代表如《小 兵张嘎》《沙家浜》。在我们的课本里,也有《小英雄雨 来》《荷花淀》,等等。通过这些作品,我们除了接受了 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也接受了文学的启蒙。 我的故乡,抗日战争时期,算是后方。由母亲河黄河 呵护在臂弯内,与河东、河北边的绥包沦陷区分开,又有 马占山将军的东北抗日挺进军驻守。除了沿河一带受过几 次日寇的扰袭外,直接遭受战争破坏的程度不大。但人民 为抗日所做的贡献却不小,除了支援抗日将士粮草,也有 不少好儿女投身抗日疆场,做出了很大牺牲。我外公的二 弟,我该叫二姥爷,就在晋西北的国军抗日部队,与日本 鬼子打了八年。从小,我亲聆过二姥爷讲的不少抗日打鬼 子故事。他伤痕累累,一辈子光棍。晚年作为“五保户” ,于八十多岁在贫病苦痛中辞世。 抗战时期,我们那里是绥远省,属于第十二战区,抗 日的主要力量,与全国的情形一样也分两个战场:以傅作 义将军为首的国军正面战场,以八路军一二。师一个支队 ,配合山西省总动员会成成中学师生组成的四支队,于 1938年秋,在李井泉、姚拮两位司令员的领导下,突破日 寇数道封锁线,挺进平绥铁路以北的大青山,建立了蒙汉 杂居的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开辟了敌后战场。在民族 生死存亡之际,在大青山、土默川、黄河岸上,与如狼似 虎的日本侵略者们进行了殊死的搏斗,谱写了一曲气壮山 河的抗日史诗。 大青山属古老的阴山山脉,是阴山山脉的中段。位于 今天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的北边。自上世纪80年代以 来,我由于工作关系,来往于呼包鄂之间,不知有多少次 凭窗北望这美丽的大青山、英雄的大青山。 2009年夏天,我去大青山下的土默川看望一个做地方 领导的中学同学,他问我,为什么不写写大青山抗日的作 品呢?是啊,为什么不写呢?于是,我走进大青山,逛遍 土默川,访问了一些抗战老人、军烈属。那天,当我在黄 河渡口掬着河水洗脸之时,一部关于大青山、土默川、黄 河的抗日小说在我脑海里成型了。 具体的写作很顺利,只用了两个月的业余时间,其中 不耽误上班,还过了个年,真是一挥而就。后来,书稿放 了放,才请编辑部年轻人录入电脑。打印稿交给萧立军老 师,2011年《中国作家》第9期发表了,这也是我的长篇小 说处女作。 关于这部小说的创作得失,已有俞胜等几位先生的书 评。本人就不便再说什么了。近十年过去了,现在要出版 单行本了,自己重新看了一遍,才发现:天啊,我几乎是 用内蒙古西部方言写了这部小说。书中人物的语言自不用 说,连叙述语言也是方言腔!那么,打方言腔写小说到底 是好还是不好呢?似乎也很难说。记得《海上花列传》是 吴语,《繁花》是沪语,还是任由读者评说吧。 勘校了自己这部《烽火美人》,再次于高速公路上的 车窗北望大青山。青山巍峨,创作渺小,突然又产生了一 个强烈的冲动:关于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关于那段烽火岁 月,何不再写呢?与多年前写作《烽火美人》时的情形惊 人相似,几乎没用什么苦心构想,一部《戎马书生》,另 一部《蒙古八路》,仿佛就在那里等我,只要动笔就成。 又一次地兴奋了。两部小说的创作已列入工作议程, 待他日完成,与这部合集成《大青山三部曲》,既是我对 大青山抗日斗争的致敬,也定将一了我多年来写抗日小说 的心愿! 《大青山三部曲》可期!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1 2018年12月31日 目录 第一部 青山 第二部 平川 第三部 大河 后记:我看青山多妩媚 精彩页 第一部 青山 一 大青山头乱云飞。 鸡叫狗咬的马兰滩村,人们才端起粗瓷大碗,在戴帽堆尖的酸粥上用筷子抹上红辣椒末,还没往嘴里送上几口,就听外边“啪啪”地起了两声枪的脆响。 晨雾还没散尽的村庄,瞬时马嘶人吼,鸡飞狗跳。 一大队日本鬼子“哗啦啦”将个小小的村子围成了个铁桶。 人们呼儿唤女、丢鞋拉帽、碰头切脑、东西南北一通乱跑,到头还是让那一把把明晃晃的刺刀逼回到村中央的打麦场上。 鬼子大队长渡边戴着雪白的手套骑着高头东洋大马立在麦场的东边,八个小鬼子牵着八只大狼狗分立两旁。 四眼翻译官分开狼狗出来,跳上碌碡滚儿,拿出一张黄纸在空中抖开:“凡我念到名字的,都站到麦场西边去。” 随着四眼翻译官一通鸭子似的叫唤,一个一个的男女,从人群中分离出来,犹犹豫豫地走到麦场西边。 四眼翻译官举着手:“一二三……”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数了两遍转身到渡边的马前,双脚跟“啪”地一并,接着一个鸡啄米般的大鞠躬:“报告太君,马兰滩抗属除缺了一名,其余十四人全部在此。” 渡边左手抹着八字胡略一沉吟,突然“唰”地抽出挂在腰上的军刀。 人们还没反应过来,麦场那头,就爆豆般地枪声大起。 站在西边的那十四个人,如劲风吹来时的针茅草,倒伏了一地。茅草在风过后还有再起来的时候,这些人在枪声停了后却再没一个起来。 有四个鬼子踏踏地跑过去,像瓜地挑瓜一样儿在尸体堆里走了个来回,“啪啪”地补了几枪,又“嚓嚓”地捅了几刀,就收枪小跑着归队。 那八只畜牲叫一阵新鲜的血腥味儿逗引得口吐血舌,眼看就要扑断绳子。 渡边嘴角闪过一丝笑意扫视众人,手里的军刀在空中划了个弧线,慢慢插回刀鞘。 麦场北边的一群,就像赶到屠场的绵羊,实插插地挤成一堆,有的遮眼,有的掩口,有的背身,有的瘫卧,还有人滚热的臊尿水顺着大腿根儿淋将下来,臊气冲飞…… 也不知过了多久,人群里终于有人吼叫了一声:小日本,爷爷今天也不活啦!你狗日的厉害,就给爷爷也来上个痛快吧! 人群一下子骚动起来,可再看时,麦场上的鬼子已开撤,顺着村里的黄土村道,扬长而去…… 二 人们“哗”地向麦场西边拥过去,冲天的血气又把人们逼后退,有人哭天喊地,有人晕倒在地,有的哇哇吐开,还是几个死者的亲人故交甚也不顾先扑过去。 呼不应,叫不醒,拉不动,扶不起。放开这个摸那个,到头,十四个血淋淋的尸体中,只有杨孝先老汉还有一口悠悠气。 有人飞也似的去摘来了门板,七手八脚把杨老汉抬上去,杨老汉喉咙里连着打了两个嗝,慢慢地睁开了眼睛。 “老哥哥——”,“他大叔——”,“大兄弟——”,“他大爷——”,“老姐夫——”,人们七声八气地呼着叫着。 杨孝先老汉的目光在围着他的那一圈儿脸上来来回回地扫着,最后定在了自己儿媳妇的二舅张二羊换脸上不动了。 张二羊换怔怔,就赶紧斜着肩膀往前挤,人们也赶快给他让地方,他的裤子大腿内侧,湿湿儿的,想拿甚往住遮掩,一时又没办法,只好弯倒腰抖抖地抓住杨老汉搁在门板上的一只手。 杨老汉还是瞪着张二羊换不说话,喉咙里又嗝儿嗝儿地响了几声就有血沫子从嘴里吐出来。 张二羊换:“老哥,你有甚话……这还有甚放不下的,你就快给兄弟说哇!” 杨老汉长满胡子的嘴动了下,还是没有声,两眼紧瞅着亲家,张二羊换:“啊呀,这都甚时候啦,人谁也有个回头拐弯的时候,要是还有甚撅扯不下的事儿,你就给咱麻利开金口吧!” 杨老汉的右手动了下:“他二舅——” 张二羊换忙不迭地应:“哎——” 杨老汉:“他二舅……你说,咱亲家俩平日里处得咋样儿?” 张二羊换一听,脸笑得像哭一样样儿:“嘿呀呀,好我的亲家哩,你看……这都甚时候啦,你咋还给咱说这种话!” 杨老汉噗噗地又吐了两口血沫子:“那……他二舅……那我就说啦……” 张二羊换:“赶快哇!” 杨老汉:“……我把你外甥女兰兰填进房后的枯井里了……要是娃娃还活着,你赶快引上她上山,一天也不要等,去寻她女婿咯,你说给我家石柱,就……就说是他大我亲口说下的,他当八路,我和他妈把老命也赔上啦,他打鬼子就泼上命打哇,活着,算他娃命大,死了,也是条好汉。可他总不能叫我杨家断了种,他二舅,你把兰兰给他引去,叫他小子无论如何给老杨家留下个种……” P1-4 导语 本书为“复旦大学中文系高山流水文丛”中一种,是一部以当年绥远抗战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着力塑造了一个战争烽火中的乡村女人形象。日本侵略者要亡我中华,而女人的天性和天职恰恰是繁衍后代,为了留种、保根,连一个乡野弱女子最后也要拿起刀枪。小说从一个民间的立场、角度再一次诠释了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历尽艰辛却又能浴火重生、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在语言风格上,人物语言与叙述语言皆为西北方言,故而整部小说富于浓郁的西北风情。 序言 “五四”新文学运动一百年来的历史证明:新文学之 所以能够朝气蓬勃、所向披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作出了那么大的贡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始终与 青年的热烈情怀紧密连在一起,青年人的热情、纯洁、勇 敢、爱憎分明以及想象力,都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厚的资 源—我说的文学创作资源,并非是指创作的材料或者生活 经验,而是指一种主体性因素,诸如创作热情、主观意志 、爱憎态度以及对人生不那么世故的认知方法。心灵不单 纯的人很难创造出真正感动人的艺术作品。青年学生在清 洁的校园里获得了人生的理想和勇往直前的战斗热情,才 能在走出校园以后,置身于举世滔滔的浑浊社会仍然保持 一个战士的敏感心态,敢于对污秽的生存环境进行不妥协 的批判和抗争。文学说到底是人类精神纯洁性的象征,文 学的理想是人类追求进步、战胜黑暗的无数人生理想中最 明亮的一部分。校园、青春、诗歌、梦以及笑与泪……都 是新文学史构成的基石。 我这么说,并非认为文学可能在校园里呈现出最美好 的样态,如果从文学发生学的角度来看,校园可能是为文 学创作主体性的成长提供了最好的精神准备。在复旦大学 百余年的历史中,有两个时期对文学史的贡献是不可忽略 的:一个是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北碚,大批青年诗人在胡风 主编的《七月》上发表个性鲜明的诗歌,绿原、曾卓、邹 荻帆、冀汸……形成了后来被称作“七月诗派”的核心力 量;这个学校给予青年诗人们精神人格力量的凝聚与另外 一个学校即西南联大对学生形成的现代诗歌风格的凝聚, 构成了战时诗坛一对闪闪发光的双子星座。还有一个时期 就是上世纪70年代后期,复旦大学中文系设立了文学创作 与文学评论两个专业,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依然 是以这两个专业方向来进行招生,吸引了一大批怀着文学 梦想的青年才俊进入复旦。当时校园里不仅产生了对文学 史留下深刻印痕的“伤痕文学”,而且在复旦诗社、校园 话剧以及学生文学社团的活动中培养了一批文学积极分子 ,他们离开校园后,都走上了极不平凡的人生道路,无论 是人海浮沉,还是漂泊他乡异国,他们对文学理想的追求 与实践,始终发挥着持久的正能量。74级的校友梁晓声, 77级的校友卢新华、张锐、张胜友(已故)、王兆军、胡 平、李辉等等,都是一时之选,直到新世纪还在孜孜履行 文学的责任。他们严肃的人生道路与文学道路,与他们的 前辈“七月诗派”的受难精神,正好构成不同历史背景的 文学呼应。 接下来就可以说到复旦作家班的创办和建设了。上世 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复旦大学受教育部的委托,连续办了 三届作家班。最初是从北京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接手了第 一届作家班的学员,正如《复旦大学中文系“高山流水” 文丛》策划书所说的,当时学员们见证了历史的伤痛,感 受了时代的沧桑,是在痛苦和反思的主体精神驱使下,步 入体制化的文学教育殿堂,传承“五四”文学的薪火。当 时骆玉明、梁永安和我都是青年教师,永安是作家班的具 体创办者,我和玉明只担任了若干课程,还有杨竟人等很 多老师都为作家班上过课。其实我觉得上什么课不太重要 ,我已经完全忘记了当初的讲课情况,学员们可能也忘了 课堂所学的内容,但是师生之间某种若隐若现的精神联系 始终存在着。永安、玉明他们与作家班学员的联系,可能 比我要多一些;我在其间,只是为他们个别学员的创作写 过一些推介文字。而学员们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也多次 回报母校,给中文系学科建设以帮助。 三十年过去了。今年是第一届作家班入校三十周年 (1989—2019)。为了纪念,作家班学员与中文系一起策 划了这套《文丛》,向母校展示他们毕业以后的创作实绩 。虽然有煌煌十六册大书,仍然只是他们全部创作的一小 部分。因为时间关系,我来不及细读这些出版在即的精美 作品,但望着堆在书桌上一叠叠厚厚的清样,心中的感动 还是油然而生。三十年对一个人的生命历程而言,不是一 个短距离,他们用文字认真记录了自己的生命痕迹,脚印 里渗透了浓浓的复旦精神。我想就此谈两点感动。 其一,三十年过去了,作家们几乎都踏踏实实地站在 生活的前沿,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呼啸中,浮沉自有不同, 但是他们都没有离开实在的中国社会生活,很多作家坚持 在遥远的边远地区,有的在黑龙江、内蒙古和大西北写出 了丰富的作品,有的活跃在广西、湖南等南方地区,他们 的写作对当下文坛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即使出国在外的 作家们,也没有为了生活而沉沦,不忘文学与梦想,是他 们的基本生活态度。他们有些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华文文学 领域的优秀代表。老杜有诗:“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 马自轻肥。”这句话本来是指人生事业的亨达,而我想改 其意而用之:我们所面对的复旦作家班高山流水般的文学 成就,足以证明作家们的精神世界是何等的“轻裘肥马” ,独特而饱满。 其二,三十年过去了,当代文学的生态也发生了沧桑 之变。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已经从80年代的神坛上被 请了下来,迅速走向边缘;紧接着新世纪的中国很快进入 网络时代,各种新媒体文学应运而生,形式上更加靠拢通 俗市场上的流行读物。这种文学的大趋势对“五四”新文 学传统不能不构成严重挑战,对于文学如何保持足够的精 神力量,也是一个重大考验。然而这套《文丛》的创作, 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依然坚持了严肃的生活态度 和文学道路。我读了其中的几部作品,知音之感久久缠盘 在心间。我想引用已故的作家班学员东荡子(吴波)的一 段遗言,祭作我们共同的文学理想: 人类的文明保护着人类,使人类少受各种压迫和折磨 ,人类就要不断创造文明,维护并完整文明,健康人类精 神,不断消除人类的黑暗,寻求达到自身的完整性。它要 抵抗或要消除的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可能有的各种不利因素 —它包括自然的、人为的身体和精神中纠缠的各种痛苦和 灾难,他们都是人类的黑暗,人类必须与黑暗作斗争,这 是人类文明的要求,也是人类精神的愿望。 我曾把这位天才诗人的文章念给一个朋友听,朋友听 了以后发表感想,说这文章的意思有点重复,讲人类要消 除黑暗,讲一遍就可以了,用不着反复来讲。我不同意他 的观点,我说,讲一遍怎么够?人类面对那么多的黑暗现 象,老的黑暗还没有消除,新的黑暗又接踵而来,人类只 有不停地提醒自己,反复地记住要消除黑暗,与黑暗力量 做斗争,至少也不要与黑暗同流合污,尤其是来自人类自 身的黑暗,稍不小心,人类就会迷失理性,陷入自身的黑 暗与愚昧之中。东荡子因为看到黑暗现象太多了,他才要 反反复复地强调;只有心底如此透明的诗人,才会不甘同 流合污,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之所以要引用并且推荐东荡子的话,是因为我在这 段话里嗅出了我们的前辈校友“七月派”诗人中高贵的精 神脉搏,也感受到梁晓声等校友们始终坚持的文学创作态 度,由此我似乎看到了高山流水的精神渊源,希望这种源 流能够在曲折和反复中倔强、坚定地奔腾下去,作为复旦 校园对当今文坛的一种特殊的贡献。 复旦大学作家班的精神还在校园里蔓延。从2009年起 ,复旦大学中文系建立了全国第一个MFA的专业硕士学位点 。到今年也已经有整整十届了,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优秀 写作人才。听说今年下半年,这个硕士点也要举办一系列 的纪念活动。我想说的是,作家们的年龄可以越来越轻, 我们所置身的时代生活也可以越来越新,但是作为新文学 的理想及其精神源流,作为弥漫在复旦校园中的文学精神 ,则是不会改变也不应该改变,它将一如既往地发出战士 的呐喊,为消除人类的黑暗作出自己的贡献。 写到这里,我的这篇序文似乎也可以结束了。但是我 的情绪还远远没有平息下来,我想再抄录一段东荡子的诗 ,作为我与亲爱的作家班学员的共勉: 如果人类,人类真的能够学习野地里的植物 守住贞操、道德和为人的品格,即便是守住 一生的孤独,犹如植物 在寂寞地生长、开花、舞蹈于风雨中 当它死去,也不离开它的根本 它的果实却被酿成美酒,得到很好的储存 它的芳香飘到了千里之外,永不散去 停留在一切美的中心 ——《停留在一切美的中心》 陈思和 2019年7月12日写于海上鱼焦了斋 内容推荐 战争,什么时候让女人走开? 兰兰,本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家闺女,刚刚嫁到杨家,丈夫却上山打游击去了。为了让惨遭日寇灭门的抗属老杨家后继有人,受托孤之诺的舅舅带着兰兰上了大青山…… 兰兰能找到丈夫吗?找到丈夫能怀孕吗?怀了孕又能顺利生子吗……正是战争的烈火,生生将一个柔弱的乡村小女子淬铁成钢,使她成为一名英勇的八路军抗日女战士。 全书结构天成,人物鲜活,语言原生,是一部极具特色的新抗战题材小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