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津津有味谭(食疗卷)
分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作者 陈存仁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陈存仁为20世纪三四十代在上海、香港等地享有盛誉的老中医,又曾经师承国学大师章太炎,晚年著书,兼及医理、美食与文化掌故,颇为可观。本书是其在香港《星岛晚报》“津津有味谭”专栏的结集。陈存仁凭借其扎实的中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通俗的语言将各种食材药理药性进行了精要的说明,同时辅以奇闻趣事,是一部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饮食指导手册。

内容推荐

中国人的饮食烹饪方法,蜚声世界,这是中国生活文化的高度表现。中国人把食品用于养生与疗病,这个历史就更加悠久,周朝时已设有(食疗医官),这个官的职责,就是指导朝野食疗方法。唐朝有孟诜著的《食疗本草》,也是一本指不食养疗法的好书,可惜这本书的全文已失传,仅有一部分散见于《本草纲目》;至今中国民问习惯,常探询食品(有益)或(无益),足见中国人民对此种学说早已有相当认识。

“津津有味谭”系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享誉上海、香港的中医学专家、资深专栏作者陈存仁先生于香港《星岛晚报》上开辟的一个专栏。作者凭借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施诊经验以及广泛的社交经历,对130余种蔬菜、水果、中药材,40余种肉类、禽蛋类和水产类的食用方法、药用功效和与其相关的历史典故、逸闻趣事作了精到的叙述,其旁征博引、钩沉淘金、妙语连珠,实为一包蕴极丰的食疗食补全书。书中更集有古今民间行之有效的针对10种常见病的食疗方法,既可从中知晓各类食物的药用价值,更能学以致用,疗疾健身。 “津津有味谭”丛书共分“素食卷”、“荤食卷”、“食疗卷”三卷。本书为食疗卷。

目录

目序

第一章 流行性感冒食疗法

第二章 哮喘病调养谈

第三章 肺病疗养之道

第四章 胃病疗养之道

第五章 糖尿病中医疗法

第六章 高血压患者食谱

第七章 贫血食疗谈

第八章 风湿疗养法

第九章 神经衰弱调治谈

第十章 小儿病食疗法

第十一章 甲状腺肿胀调治法

第十二章 饮酒损益谈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消渴病源疑是风流之症

近代要人多患糖尿病,此症实在是甘肥贵人的膏粱之变。古代患者也都是文人雅士或达官贵人。《后汉书》载:“李通有消渴病。”《史记》中有关于司马相如的传说:“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尝有消渴疾。”因为司马相如的风流潇洒,所以消渴历来被怀疑是风流病。

司马相如的消渴病往往又与文君那段风流史话联系在一起,所以后来医书相信消渴病病源与房事过度有关,甚至有的书上还认为相如之死乃文君之咎。

其实相如的消渴症与新寡的文君并无关系,却与相如自己的生活饮食有很大关系。试看相如的经历便知他营养过度、缺乏运动。“相如小名犬子,作文赋,久游宦,迨遇文君之后,分得僮百人,钱百万,买田宅,为富人。”其称病闲居,不慕官爵。奉天子命,出使西南夷,飞黄腾达!这样优裕的生活可想而知必是食之甘美、心宽体胖,膏粱之变才成消渴之病。笔者以为,为奢华的生活所困才是消渴症的主因,而不单单是文君新寡的关系。

汉魏以来,对于消渴症病名的使用几乎是统一的;可是对于病源却不得其解,总疑心与肾部有关系,好像它就是风流人物的风流病一般。例如《中藏经》对于消渴症病源的理解是:“消渴者,因冒风冲热,饥饱失节、饮酒过量,嗜欲频伤,或饵金石,久而积成,使之然也。”各种记载总是带有“嗜欲频伤”的记录。

P138

序言

中国人的饮食及烹饪方法,蜚声世界,这是中国生活文化的高度表现。中国人把食品用于养生与疗病,这个历史就更加悠久,在周朝时已设有“食疗医官”,这个官的职责,就是指导朝野食疗方法。唐朝有孟诜著的《食疗本草》,也是一本指示食养疗法的好书,可惜这本书的全文已失传,仅有一部分散见于《本草纲目》。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博士,到甘肃省敦煌石窟中,找到了此书的手抄卷子本,重价卖给了英国伦敦博物馆,此书曾被译成英文,从此世界医药学家才知道中国在公元8世纪已有食物营养学说。日本营养学家中尾万三氏,更依据这本书著述了一本《中国食疗本草之考察》,强调中国食疗医药发明之早,还在近代倡导的营养学说之前。至今中国民间习惯,常探询食品“有益”或“无益”,足见中国人民对此种学说早已有相当认识。

中国的养生食品,要点有三:第一要售价廉,第二要生产便,第三要功效验。几千年来,就在这“廉、便、验”三个条件之下,这些食物维护了我们广大人民的生命。全国人民爱好的廉价食物,往往就是营养最丰富的食品。譬如全国人爱吃的青菜、豆腐,作为莱蔬,历代食谱对之无不崇扬备至。如在华北,大家爱吃葱蒜,这个习惯可以用近代营养学说来解释:大蒜成分中含有极丰富的维生素B、维生素C,兼含辣素,能扑灭人体内的寄生虫和链球菌、杆菌、葡萄球菌,吃后不但能健胃养生,而且能治疗伤寒痢疾、抑制肺痨菌、清理肠胃不洁;葱也同样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维生素C,食后有散寒发汗的功能。所以中国各地都把葱当作烹饪必备的配料,它用途很广,含意很深。又如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等地居民,喜爱吃辣,如辣椒、辣茄、辣酱、辣油,每餐不可或缺。辣椒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在园蔬中它的成分之佳,被列入第一级,不但养身,且能于无形中免除因寒湿而引起的各种疾患。尤其是华中、华西一带的贫民,每因经济关系,餐时不备菜肴,仅以辣酱一味佐膳,这样的吃法,至少与一亿人生命所系,也是我国人口繁殖与抗病、强身所寄。

其他如菠菜、苋菜、甜菜、白菜、卷心菜、花椰菜、芹菜、茄子、韭菜、生菜、芥菜、洋葱、青椒、番茄、白萝卜、苦瓜,皆含有极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

中国人爱吃动物内脏,这在八十年前被外国人视为野蛮的行为。自从“内分泌学说”和“脏器疗法”发明之后,外国人的论调为之一变,认为这是一个创举。中国民间向来主张以肺治肺、以心治心、以肝治肝、以脑补脑,实为发明脏器疗法的创始者。中国人向以朱砂炖猪心,作为治疗心脏病用,现在德国最有名的治心名剂就是用牛心制成的。中国人向以猪肝、牛肝、猪润、鸭润作为补血品,现在各国也均有肝制剂。中国向以猪腰、羊腰作为补肾滋阴食品,日本也有用猪肾制成的治肾炎、尿毒症的药剂。中国向来用牛、羊、猪、鸡的睾丸,作为补肾食品,现在各国都有用动物睾丸制成的丸剂、注射剂。其他如近代各国新出的胎盘制剂、胰脏制剂、甲状腺制剂,其实在中国早已采用这类食品,人衣胞即胎盘、横脷即胰脏、羊靥即甲状腺,唐朝的《千金方》里均有记载。

我国有如此璀璨的早期发明,真是值得傲然报告于世界。例如粤闽同胞用川芎炖猪脑,以治头痛;杏仁炖白肺,以治咳嗽;藕节煲瘦肉,用来清火养血;西洋菜煲鸭肫,用来清热健胃,都是极有价值的食养疗法的遗风。医食同源,渊源极古。“营养疗法”与“食疗方法”的综合用法,与近代养疗时所用的“食饵疗法”完全相同。我们既有先人遗传的良方,就应当阐扬旧法,并以新学说来说明。这样,对于中国人讲求营养之道便有了更大的帮助。

后记

2000年,我和妹妹李陈树榕为纪念父亲过世十周年,委托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父亲写旧上海的《银元时代生活史》、《抗战时代生活史》两书。多年来,这些作品受到香港知名度极高的《信报》、《星岛晚报》,以及美国《世界日报》的赞扬。著名书评家、作家阿城2002年如此评价《银元时代生活史》:“写老上海的书,这一本最好。”上海《新民晚报》也于2000年连载四十天之久,2005年10月2日的台北《联合报》也撰文予以好评。

这两本书出版后,我曾赠予一些年轻朋友,他们读后都说好,年老一辈更是赞不绝口。我认为,要真正了解旧上海,一定要多方面了解它真实的历史背景,温故知新。

父亲因在上海行医关系,接触向广,上至达官显贵,下至三教九流,都有较深的接触和私交,如国民政府元老吴稚晖、于右任,国学火师章太炎,画界宗师张大干,著名中医丁福保,文学大家秦瘦鸥(《秋海棠》著者,父亲与其同年同月同日生),电影明星李丽华,“上海大亨”杜月笙等。后来在香港,与世界级船王董浩云先生、包玉刚先生,影界巨人、大慈善家邵逸夫先生均为好友。值得一提的是,父亲还与“越剧皇后”袁雪芬私交极好。

20世纪70年代初,香港有一电视剧《上海滩》轰动一时,那时香港餐馆晚上八点后几乎很少有人请客,制片人为了突出“上海滩”的真实性,故在片头打出“特别顾问陈存仁”字样,其实我父亲并不知情,但看到自己名字也十分得意。

六七十年代,父亲应《星岛晚报》董事长胡仙女士(著名华侨、“万金油”发明者胡文虎之女)邀请,在《星岛晚报》综合版开辟“津津有味谭”专栏,每篇稿固定刊登在某一页(记得是第四页)右上角,长达十七年之久。后来,父亲的朋友问他:“陈医生,你每天写一篇,十几年来稿费不得了(当时稿费每篇约四百港元)。”父亲笑答:“我分文未收,但你可知道《星岛晚报》免费帮我做了十几年广告啊!”

这次结集出版的《津津有味谭》三卷本(素食卷、荤食卷、食疗卷),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星岛晚报》专栏文章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校勘、重新编排整理加工而成的。在此,向所有为本书出版付出努力的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谈到饮食,在中国最讲究“吃”的首推广东人和香港人了。广东人吃什么都讲究新鲜,鱼要清蒸,鸡要活杀。我记得那个年代的香港人一般每天去市场买两次菜,早上和下午。不像我们上海人什么菜都是浓油厚酱,大多数小菜加了深色酱油,看不出新鲜不新鲜。父亲对吃一贯很讲究(母亲是苏州人,对饮食也讲求精制),因此他十分了解香港人的饮食心理,吃什么都得先问“有益无益”,什么“煲汤”、“钵仔”啊,故“津津有味谭”登出之后受到读者极大的欢迎。一些东南亚粤籍人士也纷纷致函报馆要求不要中断,这些文章对香港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良好的影响。现在,粤港家庭多喜欢做药膳来滋补身体。

如今内地的生活水平提高,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重视“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问题,我希望本书能够带给读者一些食疗食补的知识,让饮食变得更有滋味。

父亲在60年代应韩国庆熙大学校长赵永植要求,为该校中医学院提供中医中药学教材。那时的庆熙大学有学生四万多,校园建得特别漂亮,中医学院大厦尤为宏伟。近期在国内热播的韩剧《大长今》,不仅向观众讲述了宫女大长今的传奇故事,而且从侧面反映了中韩两国之间的饮食文化交流。韩国人注重药膳养身,他们对中医学以及传统文化也十分重视。这些方面值得我们很好地反思和借鉴!

我因长期居住国外,中文并不流畅,也不能引经据典,就此打住。最后我以六个字作为总结,并希望读者帮我推广,那就是在家庭或饭店做菜时,一定要记住:“少油”、“少盐”、“少糖”。  重复一遍:“少油”、“少盐”、“少糖”!  

                    陈树桐

                二零零五年十二月一日于成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