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天才少年的五种能力》作者的又一力作!牛顿曾经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曾经是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更是个爱“说谎”的“讨厌鬼”……那么,是什么样的奇迹改变了这些孩子,使他们成长为闻名于世的科学家?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本书要告诉家长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教育的奇迹(把笨小孩培养成天才的12种方法) |
分类 | 生活休闲-育儿早教-家庭教育 |
作者 | 崔华芳 |
出版社 |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畅销书《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天才少年的五种能力》作者的又一力作!牛顿曾经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曾经是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更是个爱“说谎”的“讨厌鬼”……那么,是什么样的奇迹改变了这些孩子,使他们成长为闻名于世的科学家?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本书要告诉家长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 内容推荐 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 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 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 巴顿——遭人嘲笑的阅读失常症患儿 威尔逊——9岁还没有学会字母表的笨学生 海伦——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儿 丘吉尔——口吃又异常好动的差孩子 …… 这些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实际上,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书要告诉家长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 目录 第1章 创造性是天才的最大特征 1.先天不足的遗腹子 2.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 3.舅舅发现了他的创造潜能 4.“淘气”的背后是创造 5.创造来自游戏 6.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第2章 想象力成就天才 1.喜欢动植物的“傻子” 2.爱“说谎”的讨厌鬼 3.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4.让孩子的生活充满想象 5.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第3章 天才需要用爱来培养 1.满脑子怪问题的小大人 2.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 3.母亲的爱是他前进的动力 4.每个孩子都需要爱 5.爱的不恰当表现 6.爱孩子要讲究原则 第4章 天才的表现是专注 1.笨拙木讷反应迟钝的小呆子 2.专注——打开天才的按钮 3.专注于数学的天才 4.天才的表现——注意力的集中 5.注意力的集中 6.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第5章 音乐让白痴变成天才 1.不会说话的白日做梦者 2.音乐——开启天才之钥匙 3.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 4.音乐——智力的源泉 5.让孩子的生活充满音乐 6.用音乐开发孩子的智能 第6章 兴趣是天才的老师 1.沉迷于海盗故事的小呆子 2.不务正业的怪异学生 3.父亲的理解成就了他 4.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5.兴趣比分数更重要 6.激发孩子的兴趣 第7章 按天性培养天才 1.口吃又异常好动的差孩子 2.不怕打的淘气包 3.军校中的磨炼 4.按天性培养孩子 5.挖掘孩子的优势潜能 6.不要把孩子完全推给学校 第8章 自信铸就天才的辉煌 1.遭人嘲笑的阅读失常症患儿 2.父亲激发了他的自信心 3.加入西点军校的理想 4.自信是成功的关键 5.自信但不自傲 6.激发孩子的自信 第9章 天才就是不断进取 1.疾病缠身的病孩子 2.被老师判定为低能儿 3.自尊是进取之本 4.天才就是自强不息 5.自强才能不断进取 6.培养孩子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10章 赏识造就天才 1.被公认是成不了才的痴呆儿 2.赏识让他有了天才的感觉 3.罗森塔尔效应的启示 4.懂得赏识自己的孩子 5.赏识孩子是一门艺术 第11章 志向是天才奋斗的方向 1.放牛娃的读书梦 2.让父母伤心的背榜生 3.老师帮助他树立了志向 4.有志者,事竟成 5.志当存高远 6.只有立志是不够的 第12章 感官教育让盲聋哑人成天才 1.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儿 2.驯服是教育的第一步 3.运用感官教育给聋子讲课 4.运用感官教育教盲人阅读 5.怎样才能让哑巴说话? 6.运用感官教育让哑巴说话 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2.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牛顿 在牛顿的亲人中,除了年迈的祖母和改嫁的母亲外,还有一个亲舅舅。他叫威廉·艾萨库,毕业于剑桥大学,是一位牧师。 威廉一直关注着可怜的小牛顿,开始时总担心这孩子活不了,更多的是注重牛顿的健康。威廉不敢奢望这个病弱的早产儿身上会有什么天才的成分,他只是希望牛顿能够像他一样,有知识,有文化。后来,威廉从牛顿安静、多思的性格中,下意识地感觉到牛顿身上有别的孩子没有的东西。 牛顿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了,经过威廉的劝说,牛顿被送到离家不远的一所小学中接受早期的学校教育。 牛顿习惯了一个人单独思考和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进人学校后,老师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和蔼,而是每天拿着教鞭,一会儿敲敲黑板,一会儿敲敲桌子,弄得人心惊胆战,牛顿对学校非常失望,对老师教的功课也很厌烦。 一天,在算术课上,老师突然问牛顿: “牛顿,4加5等于多少?” 牛顿正在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被突然一问,脑袋有些发懵,过了一会儿,他用颤抖的声音低低地回答:“9。” “你肯定是9?”老师用鞭子敲打着桌子,又问道。 牛顿听到教鞭的声音,心里一阵紧张,马上改口道:“是8。” “到底是几?”老师气势汹汹地问道。 牛顿被吓得呆呆地站着,说不出话来。 “你这个笨蛋!”老师骂道。 后来,班上的同学就给牛顿起了个绰号,叫他“笨蛋牛顿”。有时候,这帮孩子故意走到牛顿面前,喊道:“笨蛋牛顿,4加5等于几呀?” 每当这时,牛顿就感到很别扭。他想退学,但威廉舅舅总是劝慰牛顿暂时留在学校。威廉还经常到学校去看望牛顿,给他讲上学的好处。在舅舅的劝说下,牛顿勉强留在了学校。但是,对学习毫无兴趣的牛顿,在期末考试中总是处在差等生的行列之中。 威廉舅舅对此很不满意。为了培养牛顿的学习兴趣,威廉经常给牛顿买学习用品、课外读物等。一有空闲,威廉就到农场给牛顿讲外面的世界。在舅舅的开导下,牛顿对读书有了一些兴趣。 舅舅又给牛顿买来科学方面的书籍,对他进行有目的的引导。这些书都是关于数学、生物和科学简史等方面的。他想,读这些书也许能够培养牛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后来,牛顿的成才,证明了威廉的判断是正确的,正是这些科学书籍,激发和培养了牛顿科学研究的兴趣。 在读了几年书后,牛顿以较差的成绩小学毕业了。但是,当时的牛顿已经非常喜欢看书,尤其喜欢那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他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些奇怪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 P5-6 序言 没有一个孩子是“笨小孩”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 1.是谁制造了“笨小孩”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呢?有的父母认为学习好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有的父母认为能力强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有些父母认为考上大学的才是聪明的孩子。 遗憾的是,不少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似乎总是不如别人的孩子聪明,自己的孩子似乎总是不让人省心,自己的孩子似乎总是有那么多的问题。 实际上,孩子聪明与否不能过早地下定论,父母更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孩子,只要孩子有一点错误,就把孩子当成“笨小孩”“差等生”,这是非常不科学的。 众所周知,牛顿小时候常被老师与同学称为“笨蛋”,同学们都瞧不起他;达尔文读中学时,因为成绩不好而被老师视为“智力低下”;爱迪生小时候坐在鸡蛋上孵小鸡,被认为是脑子有问题的人;爱因斯坦曾经连续几次考试不及格,被认为是愚笨的孩子;丘吉尔小时候不但口吃,而且异常好动,经常受到老师的惩罚;巴顿将军小时候曾经患阅读失常症,只要他一开口,大家就嘲笑他;数学家希尔伯特小时候是一个非常“迟钝”的人,甚至在长大当老师后,每当讨论一个问题时,他总是无法理解学生的发言,而需要已经理解的学生一起向他解释他才弄懂:在学生时代苏步青曾经连续几次是排名最后的“背榜生”,让父母伤透了心;海伦·凯勒出生19个月就成了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儿…… 这些都是毫无疑问的事实,但是,他们的父母和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他们的爱和鼓励,不断地指导着这些“笨小孩”“差等生”“问题孩子”努力奋斗,使之终于成为伟大的人。我们能说他们是教不好的“笨小孩”吗? 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同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每个父母都是农民,孩子就是庄稼,你对待孩子的态度,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20世纪初,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教育的力量。蒙台梭利在罗马建立了一所国立特殊儿童学校,招收所谓白痴儿童和弱智儿童共22名。经过两年的努力,在政府的监督下,这些孩子通过了公共学校同龄儿童的同等水平考试。这个铁一样的事实向世人表明,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 陶行知曾告诫:“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每一位伟人都是从普通人成长、转变而来的。他们童年时都曾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如果他们的与众不同,都被父母认为是“愚笨”“有问题”,那么这个世上就不会有伟人产生了。 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的责任。因此,父母首先要端正的是自己的态度。“坏孩子”“笨孩子”“差孩子”“问题孩子”这些定性的词都不能随便用在孩子的身上。只有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正常孩子”来对待。他们才可能成为父母期待成为的人。 2.“笨小孩"并非真的笨 如果我们细细地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差等生”“问题孩子”。你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比如,牛顿从小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创造力,达尔文则从小就喜欢想象,希尔伯特做事情非常专注,阿蒙森对探险有天生的兴趣…… 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你就会惊喜地发现,你的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你的孩子缺乏纪律观念,但是,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你的孩子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却非常喜欢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也许你的孩子总是调皮捣蛋,弄坏家里的东西,但是,他却能做一些有意思的小玩意儿;也许你的孩子见到人就害怕,说话结结巴巴,但是,他却非常喜欢读书…… 顽皮、淘气、破坏是孩子的天性,好多孩子在小时候总喜欢做一些调皮捣蛋的事情,他们爱搞恶作剧,喜欢拆卸物品,这些都让父母觉得非常头疼。实际上,这正是孩子具有创造力的表现,而创造力是构成智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间,人人是创造之人。” 在美国,曾有人对幼儿的创造力做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一般人在5岁时可具有90%的创造力,在7岁时具有10%的创造力,而8岁以后创造力就下降为2%。在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和老师总是在无形中扼制孩子的创造性,从而让孩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这其实是教育的悲哀。 实际上,每一个孩子都具有无穷的潜能。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陶曼博士长期从事着低能儿童的智能教育工作,这使他产生了一个想法:低能儿童经过适当的教育可以变成正常儿童,那智力正常的儿童又有多少潜力可以挖掘呢? 于是,陶曼博士发明了一种全新的大脑信息强化刺激教育法。这种教育法的理念是运用幼儿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一切感觉通道,来刺激大脑细胞的分裂、增殖和成长,以达到开发潜能的目的。 随后,陶曼博士挑选了数个智力正常的两三岁的孩子作为这种教育方法的首批被实施者。他同时要求孩子的家长也需要懂得这种教育方法的实施细则与意义。教育方法是这样的:不使用正规语言与孩子交流,而用各种浅显易懂的符号代替语言,这些符号既包括各种简单图案,也有各种立体模型。 在孩子接受了这些符号后。陶曼博士为孩子们开设了算术、语文、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没有教科书,孩子们使用的是陶曼博士自制的卡片。后来,当家长也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陶曼教育方法后,卡片的制作由家长来完成。 虽然,卡片制作的工作量很大,让家长们叫苦不迭,但是,这种教育方法的效果却是令人惊讶的:2岁的女孩苏珊可以顺利地讲解《尼尔斯骑鹅旅行记》;5岁的男孩马丁的日语水平竟然无法让人相信他从来没有去过日本。更令人称奇的是,马丁邻居家的上了小学五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常常请马丁给他们讲解不懂的问题。 还有一个学生也使音乐老师大吃一惊:只有4岁的演奏者却让这位音乐老师误以为唱片的演奏者起码有十年的演奏经验。这些出类拔萃的孩子都是陶曼的学生,其实他们只是智力正常的儿童,并没有什么天赋。 陶曼教育法从侧面说明了孩子有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如何去挖掘。如果每一位父母都能够带着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你就会发现。其实你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前言摘录) 书评(媒体评论)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纵观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能给他们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只要满怀虔诚的心态,施以更加优良的教育方法,这些人就会成为更加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 海伦·凯勒的成功是一个奇迹,是一个关于教育的奇迹。她在一岁半就失去了视力和听力,后来居然成为一名精通5种语言、知识渊博的女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获得了崇高的荣誉,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正是沙莉文小姐为我们创造了这个教育奇迹!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