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辽水行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秀杰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秀杰编著的《辽水行记》是作者于近几年寻找辽河流域几条大水源头,沿着辽河大流域进行数次行走后的产物。作者亲临实地,分别从辽河、大凌河及大辽河等多个辽宁大河的源流走过。一路跋涉,辛苦备尝,考察文物古迹,搜集资料,认真拍照,最后形成了这部散文集。

内容推荐

王秀杰编著的《辽水行记》是作者于近几年沿辽河、大凌河、大辽河及鸭绿江等辽宁大水系源流行走之产物。作者长途跋涉,亲临实地,辛苦备尝,一路考察辽水流域现实境况,探寻文物古迹.搜集史籍资料,并认真拍照,最后形成了这部散文集。作者旨在为博大精深的“辽河文明”寻找文化佐证与支撑,为弘扬辽宁地域历史文化贡献力量。

全集分辽河、大凌河、大辽河、鸭绿江四大水系及辽海史话五个单元,共23篇文章,12万文字,文中附有作者所拍摄的若干幅照片,可谓图文并茂。作者从亿万年前的恐龙化石着眼,到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与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再到唐宋元明清,最后落笔于现实当下。

辽宁的几条大江河流域都广阔绵长,辽河蜿蜒3000里,大凌河、浑河与鸭绿江都是流淌千里的江河。它们从古至今一路奔流,滋养了流域的世代生民,孕育出了灿烂的辽河文明。希冀《辽水行记》能成为辽河、大凌河、大辽河、鸭绿江等辽水流域生民回报河流养育之恩的一份心意表达。

目录

辽水泱泱汇笔端一王向峰

辽河

 潢源寻水

 大山河源

 探源辽河掌

 寻到辽水汇流处

 河口的荣兴与兴隆

大凌河

 朝阳,生命之乐土

 喀左,大凌河水滋润的土地

 辽西故道建昌始

大辽河

 浑河古道风水地

 辽阳,华表初现地

 浑河清源

 龙兴之地水长流

 蒲河,一条绿色的巨龙

鸭绿江

 大洋河水润美玉

 蒲石河岸“枫”景美

 鸭绿江畔桃花红

 浑江流过的桓仁

辽海史话

 河里的流水,岸上的家园

 龙出辽河

 鹤起辽东

 肃慎之箭

 辽西那片海

 品味辽河

试读章节

小王说,这些花草下确实有溪流,她指着不远处山石拥簇的褐色山峰说,那才是真正的马盂山顶,水就是从那里流出的。只见那峰顶从无边的草场上突兀而起,孑然独立,不要其他山坡的托扶。所谓光头山,大概就是指这个不生草木、没有一点绿色的山崖群吧?但与这偌大的王爷马场相比,那形似马盂的顶峰显得很小。我们想去那里,可小王说,你看着近,其实有5里多地远哪,时间不够了,而且我们也都没了力气。她忙向我们介绍峰顶的细况以弥补不能登临之憾。在那群山崖的根底部,有一个“龙母洞”,那偌大的山洞里有泉水滴积,分几条水道涌出,沿着石缝向下流泻。因此,还有人把那里说成是老哈河的源头呢!

老哈河源头在哪里?那一刻,我找到了答案。马盂山遍山有水,直至1700多米高的峰顶。老哈河之源不是一条单一的泉水头,而是一整座马盂山的万千溪流。马盂山有多少溪流,老哈河就应该有多少源头。原来如此!堪称奇迹!辽河之源啊,我终于找到了你!你在大自然风花雪月的造化里,在呈现人类辛勤劳动成果的山岗上,在每一棵树下,每一簇草里,,每一块石罅中。何况,在那山峦的深处,还会有多少我们无法看见的无数溪流的逶迤,无法听见的万千溪流的歌唱啊?漫山遍野的草木之根如同嵌入马盂山机体的神经,数以万计的溪流如同布满马盂山全身的血管,它们以每一个弱小的努力与付出,共同造就出一个强大的生命机体,那就是一条大河数千里的波澜壮阔呀!

我抬头四望,马盂山就像一个绿色的海洋,万顷波涛正翻滚在它的沟沟整壑中。绵延起伏的群峰又像一条条绿色的长龙,忠诚地护卫着身下一脉脉豹澄净之水。我由衷地信服,这样一座绿意葱茏生机无限的万泉之山,是配得上发祥一个强大民族和一条大河的!

对老哈河源头灵山秀水的培育和保护,平泉人是有功劳的!山高林密,水源遍布,老哈河源头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这和平泉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们多种措施并举,努力来保护好大山的自然环境。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涵养水源,防治污染;改善土地结构,增加绿地面积;沼气做燃料,柴草回归山林。为减少牲畜啃食山场植被,实施了畜禽圈养,以秸秆综合利用解决舍圈饲料问题。作为北方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平泉人将生产蘑菇所用的碎木屑、玉米秸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形成了林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为中小学生发放绿色生态卡片,为每一个孩子的保护行为积分叫好,把对青山绿水的保护传承下去。同时,辽河源森林公园一建成,马盂山的生态保护便步入了法制化、科学化的轨道。他们争取合作,广纳资金,进一步加强了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公园的供电和交通等条件,使景区的影响力大幅度提升。已被批准为省级辽河源自然保护区,目前正在做晋升国家级的努力。

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路的平泉人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他们提出了建设“绿色平泉”,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的工作目标,计划到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将达到70%,建成一个比较发达的森林和林业产业体系。

我相信,把大山河源建设保护得如此好的平泉人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正如脍炙人口的《契丹歌》唱的那样,“海东健鹤健如许,鞴上风生看一举。”策马飞奔的平泉人一定会乘风而上一举成功的!

下山回返走的是另一条路线,在离马盂山不远的下桥头村,我们看到了一棵九条侧千穹曲横旋回转,。状似群龙嬉戏的古杨树,树千周长有5米,树冠近800平方米,听说它的树龄已逾千年。难道是辽代在源头留下的一个大山的见证人和守望者吗?俗话说,多大的树有多大的根,它的存在,确实可以证明马盂山泉水资源的丰富与久远。

平泉寻源,心里一路畅快,但有一点,却一直在纠结着我,老哈河的源头之水在平泉县境内流经57公里后,便进入369公里的内蒙古境内流程,为什么在与西拉木伦河汇流之前常常会断流呢?这与平泉人施行的围山、围水、围川的“三围”措施及为截流源头之水而兴建的40余座提水、引水蓄水工程有没有关系呢?当然,在更长的内蒙古流域区段,出现各种问题的可能性会更大。我想,导致河水的断流,终归与无节制地引水截水,过度地开发流域水资源有关,而过分地强调行政区划内的经济利益,狭隘的区域本位思想也会人为地阻碍辽河流域经济的融合,使辽河上游西辽河以上的断流次数增多。

也许,这些现象会随着科学发展观在人心的深入行动上的自觉而改变。辽河不再断流!辽河能够始终源远流长!我想,这应该是辽河流域所有生民的共同期盼,而作为辽河入海口人,我的愿望则更为迫切。

P23-24

序言

辽宁省的地势构成,其山地丘陵大致是分列东西两侧,而中部地势走向是自北向南倾斜,东西两侧皆向中部倾斜,中部为东北向西南缓倾的长方形平原。这种地势决定辽宁的大部分河流自东、西、北三个方向汇入辽河,并在滨海形成大面积的沼泽湿地。从总体上看,辽宁的江河众多,水流纵横交错,世世代代地泽溉着辽宁大地,滋养着各族民众,化育出万类群生。辽宁的社会历史、人文积淀、经济生活、生态面貌等存在,无不与这些江河的存在与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江河是水的载体,在今天最关心水的存在是党和政府及有关的专司部门。此外还有一个人,她就是本书作者——可誉为自然生态作家的王秀杰同志。她在过去写了大量关于自然生态散文之后,又一度专注于辽宁的江河生态的走访、考察、调研、写作,扩大视野,追求深度,几年中不断积累,写成了这部《辽水行记》,可以称之为辽宁江河的文化志。在这部生态文化散文与人文地理报告文学的双璧合一的作品中,秀杰同志的文学创作又呈现许多新的值得称道的艺术进展。

首先是有明确的作者叙述的实地在场性。这部作品所写的题材是密附社会人文的江河生态的今日存在,这些内容作为自然形态是由江河自身展示的,但作为报告文学性的文学散文的表现,没有告诉性的叙述,也就是没有在场作者其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则无以成就文体所负的使命。所以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本书中的叙事笔法很少展示性的,而大量集中的是作者在场的叙述性,如读者所见的东辽河发源处的“辽河掌”,“是一个围有铁栅栏的院子,大门打开……是一眼用半米多高水泥矮墙围起来的直径不足两米的井,井之中心部位有一汪水,上面漂浮着几片黄叶。”这是作为叙述者面对河源的在场之所见,但文学细节的描述,却又转而演化成如临其境的展示效果。

由于今日之江河流经亿万斯年,是汇存着长远历史的无须到土下去挖掘的历史文物,它就在地面上、典籍里、民忆中存在着,但这些要进入作品,却又必须由作者去实地探求,搜寻史籍,访问民众,始能成为有主题制约的文学作品。在这部《辽水行记》中,几乎每题之下都能看到作者这种综合运化的建构之功。例如关于浑河和沈阳北陵前的新开河,这是流在沈阳的市内之河,但不进行实际考察,不征求典籍,就说不清它们的来龙去脉。如对于这条人工开掘于民国初年、长有27公里的水利灌溉河,就是从实地探访和《辽东志》、《沈阳县志》、《新乐遗址概述》中得知。人工河是利用原在沈城北部流过的古浑河旧道之上开发的。我说此书有观照辽宁水系的文化地理性,这也是根据之一。

辽宁的江河流水生发着地望文化,滋润着乡土文明,作者在《辽水行记》中,对于辽宁这片土地上积存的历史厚度、独有异彩,都充溢着强烈深长的爱惜和自豪感,她表现的方法都是沿波讨源,循河流走势而达至文化表现的目的所在。在这个意义上说,她在书中对于作题材的江河之流的布设,不过是一条行文普遍遵循的结构线索,而描绘出这条线索的同时,在巡礼中之所见所闻以及所述的,乃是辽河的古今文化与文明的演进,不然作品就成了非文学的地理专家所著之“水经”。在《龙出辽河》篇中,对于龙的形象存在,就从西辽河流域之水系庞大,和大凌河水系与之同处燕山与大兴安岭的夹角地带,为多种恐龙生存之地,其出土的型构与幻想加工而成的形象,特别是从朝阳地区发现的翼龙化石推测,飞龙在天的景象也就最早地由此产生了。当书中说起这些属于大地上最早的龙、最早的鸟、最早的花时,作者都难以掩藏心中的地域骄傲感。

在《辽水行记》中,作者以河流襟带地域文化,凸显江河给社会文明带来的发展,特别在水流脉系上对历史与传说的搜取,使本书的历史文化感更显丰厚。作者在河北平泉县的马盂山东麓的柳溪乡西辽河发源地老哈河始流处,见那里有30多万平方米的油松林,林中腐叶盖层深厚,蓄水不停地外溢,向老哈河不断地输入水源,但这片松林却是解放后开始营造的林场;因为这里原本林木繁茂,是元朝为建北京城郊大都、明朝为建北京紫禁城、清朝多次维修皇宫,伐光了此地的林木,现有的森林是在原址上重新培育而成。原来这是又一代的“蜀山兀,阿房出”。是人民的解放也解放了自然界。一片森林也有它深厚的社会历史的印记。书中的历史文化包容还更有远溯,作者从古代辽阳地域的唐马寨在古代为辽南的“辽泽”之地,那里“毛群羽族”,在“细草苇蒲”间自由徜徉,又向来是丹顶鹤迁徙必经之地,因而认为发生于汉代的丁令威化鹤成仙的传说出现于辽阳,这是与辽南自古以来就河流密集,而沼泽湿地又无比广大的地理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秀杰同志用多年的调查研究,实地考察,以辽宁的江河地域为题材,用文学笔法加以叙述描写,完成了一部既有地域知识性,又有文学欣赏意义的作品,在创作方向上的现实性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我认为这是她创作道路上的一件可喜的收获。

最后我要用一首七言绝句综述我读《辽水行记》的真实感受:辽水泱泱汇笔端,万千年史泛波澜。江河入卷托心志,情寄山川天地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3:3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