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美国当代文学泰斗菲利普·罗斯的一部纪实作品,荣获1992年度“全美书评人大奖”,成为非虚构类作品的当代经典。在本书中,震撼读者心灵的,是菲利普·罗斯在照顾父亲过程中的大量心理独白和日常细节,以及不断闪现的这个普通犹太人家庭生活的记忆碎片,时而幽默,时而忧郁,时而深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遗产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菲利普·罗斯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美国当代文学泰斗菲利普·罗斯的一部纪实作品,荣获1992年度“全美书评人大奖”,成为非虚构类作品的当代经典。在本书中,震撼读者心灵的,是菲利普·罗斯在照顾父亲过程中的大量心理独白和日常细节,以及不断闪现的这个普通犹太人家庭生活的记忆碎片,时而幽默,时而忧郁,时而深沉…… 内容推荐 善于以长篇小说编织人性史诗(《美国牧歌》、《人性的污点》、《垂死的肉身》等)的美国当代文学泰斗菲利普·罗斯(Phillip Roth)在1991年意外地出版了一部纪实作品——《遗产——一个真实的故事》。视线凝聚的焦点,不再是广阔的社会、宏大的命题,而是罗斯刚刚去世的父亲,一个平凡、卑微的犹太老头。 临终前的日子,他的一生像一条浸透了琐碎往事的河,在他和他的作家儿子眼前,半明半灭地流过。父与子之间的关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既亲密又陌生,既血肉相连又渐行渐远。当亲人的生命进入倒计时,所有的思索与拷问,所有的惶恐与悲伤,都逼得人透不过气来——哪怕这个人,是以冷竣著称的菲利普·罗斯。 作家罗斯和儿子罗斯在《遗产》的字里行间不停地互换,激情与理性时而鏖战、时而讲和,努力还原生活的真相。生活的真相,足以让任何文字都相形见绌,也足以征服全美国最苛刻的书评人。1992年,《遗产》问鼎“全美书评人大奖”,成为非虚构类作品的当代经典。 目录 1.“那么,你怎么想?” 2.“妈咪,妈咪,你在哪儿啊,妈咪?” 3.我会变成植物人吗? 4.我得重新开始生活 5.也许英格丽能永远照顾我 6.他们抗争,因为他们是斗士, 他们抗争,因为他们是犹太人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我甚至相信(或者让自己相信),我们的人生似乎仅仅经过了时间的过滤,相信每一件事情实际上是在同时发生,相信我回到了布雷德利海滩,他高高地站在我身后,正如此刻他在我面前几乎已经死了。 在他生病、将死的时候,我一直在写。不管在我书中还是在我生活中,至少在梦中,我都永远作为他的儿子而生,并且始终具有这种意识,正如他将作为父亲而永生,不仅是我的父亲,而且是那个无论我做什么,都会坐在那里下判决的父亲。什么事你都不准忘。 ——菲利普·罗斯 我父亲到八十六岁时,右眼几乎看不见什么东西了。但是除此以外,照他的岁数,他的身体看起来非常结实,直到他突然得了被那个佛罗里达医生误诊为贝尔氏瘫痪的毛病。这是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单侧面瘫,一般短时间就会痊愈。 这毛病似乎是他从新泽西飞到西棕榈滩那天以后不知不觉染上的,他到那儿是为了和七十岁的退休书店老板娘丽莲·贝罗芙租一套公寓住几个月过冬。在伊丽莎白市,她就住在我父亲楼上,1981年我母亲去世一年后,他们之间产生了恋情。我父亲在西棕榈滩机场的时候还好好的,甚至都没有劳驾搬运工(否则他还得付小费),自个儿从行李区拎着行李一直走到出租车站。可第二天早上,他在浴室的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半边脸再也不是他的了。一天前还是他的模样,现在不知道是谁的——那只坏眼的下眼睑外翻着耷拉下来;那半边脸颊毫无生气地松弛着,好像里面的骨头都被切成了片;原本好好的嘴巴也歪了。 他用手把右边的脸颊推回到昨晚以前的模样,僵在那儿从一数到十。整个上午他就重复着这些动作——接下来天天如此——可一松手,又塌了。他想告诉自己这是因为躺在床上的姿势不对,或者只是一觉醒来皮肤皱了,可最终他断定是中风。他的父亲就是在四十年代初中风而瘫痪的,所以当他自己也步入老年后,就跟我说过好几次:“我不要像他那样,我可不要那么躺着,我最怕那样。”他告诉我当时他如何在早晚上下班路上到医院看望父亲:每天得点两次香烟,再插到父亲嘴里,到晚上,就坐在床头,读意第绪语报纸给他听。无助的山德尔·罗斯就这么躺着不能动弹,唯有香烟聊以慰藉。这样撑了将近一年,1942年的某个深夜,第二次中风才结束了他的生命。而我那每天去医院两次的父亲,就坐在他床头,看着他死去。 那个诊断我父亲得贝尔氏瘫痪的医生还向他保证,就算不是完全复原,大部分面瘫的症状很快就会消失。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从居住的生活小区遇到的三个人那里,证实了这个结论。他们三个都得过这毛病,又都好了。其中一个虽然耗了将近四个月,最终面瘫还是神秘地消失了,正如它神秘地来临。 可我父亲的没有消失。 P1-2 后记 在菲利普·罗斯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写作生涯中,《遗产》是其为数极少的非虚构作品。这本篇幅不长的书并非他最重要的作品,但无疑是气质最为独特的作品之一。作为小说家,罗斯喜欢将自己隐藏在小说中,以“内森·扎克曼”或是以“菲利普·罗斯”之类的小说人物面貌出现,主人公常常是隐姓埋名的作者本人。唯独《遗产》,他无可遁逃,因为这一次,他写的是他自己的父亲。 人到中年,大多数人必须面对父母日渐老去、相继凋零的无奈而痛苦的现实。罗斯也是如此。1981年他正当四十八岁壮年时,母亲突然病逝;时隔七年,他八十六岁的老父亲赫曼·罗斯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半边脸瘫,再也难以恢复以前的模样,因为他脑子里长了一个瘤。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菲利普·罗斯从为他联系治病,试图帮他物色犹太老人居住社区,乃至手术后照顾他生活,最后送终,完成为人之子的责任,逐渐真正体会到自己对父亲深沉的爱。所谓“遗产”,正是父亲一生所给与他的爱,他要在父亲去世之前,用儿子对父亲的爱来报答。 可以说,我们眼前的这部《遗产》,就是菲利普·罗斯在父亲身后献给他的礼物。他自己在该书结尾时透露,“在他生病、将死的时候,我一直在写”这本书。1989年,赫曼·罗斯去世。1991年,《遗产》由西蒙-舒斯特出版社推出,备受好评,旋即作为传记类作品获得当年的美国书评人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在美国犹太裔作家的文学作品中,父亲这个角色常常是这样几种类型:要么是在喋喋不休的强势母亲“淫威”下显得无能无用的父亲,或者是与子女对抗的家庭暴君,再就是已经去世或者离婚或者出走、在书中并不出现的父亲。美国民间对犹太父亲似乎还有一种成见。一个古老的笑话这样说:有一个犹太小男孩放学回到家,告诉妈妈他在学校排练的一出戏里被分配扮演一个角色。“太好了!演什么?”小男孩说:“我扮演犹太人爸爸。”他母亲阴沉着脸说:“回去告诉老师,你要演说话的角色。” 但罗斯笔下的父亲完全是另一种形象。相信每一位读者读完《遗产》,都会对赫曼·罗斯这个固执、有趣甚至有点让人哭笑不得的犹太老父亲留下深刻的印象。赫曼·罗斯的父亲从波兰移民而来,他本人在美国出生,自小家境贫寒,上了几年学,十二岁就得外出找工作贴补家用,在纽约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从底层做起,靠着勤奋拚搏逐步升迁,做到区域经理而退休。在本书结尾处,菲利普·罗斯用一个梦总结了父亲的一生:“……整个家族历史被压缩成梦境中的一个个无声电影胶片:他人生的每一个主题都被压缩其中,每一件对我和他都有重要意义的事情,从他父母坐着低等舱漂越大西洋移民开始,到他为了生存、为了抵抗重重阻力走向成功而苦苦挣扎抗争——在穷困的童年时代他被剥夺了上正规学校念书的权利,作为犹太人他又在那家歧视犹太人的保险业大公司工作——一直到他因为脑瘤而发生变化,走向衰弱。” 辛苦的生活将老罗斯锤炼成这样一种性格:坚韧到可以每天晚上挨家挨户到纽瓦克贫民区敲开黑人家门收几分钱的保险费,深夜带着一身廉价食用油的酸味儿回家;节俭到明明有钱也不订《纽约时报》,而等着别人看完传给他;固执而自以为是得又让人生气,连招呼都不打,就把儿子少年时代辛苦积攒的邮票送人。“他过分的固执,或者说固执得过分,几乎让我母亲在她最后几年崩溃:自他六十三岁退休以后,她那有滋有味的家庭妇女的独立生活,就全让他烦人的颐指气使给毁了。”然而他又是知足的,满足于这份靠自己辛勤劳动换来的工作和公司给他的退休金,丝毫不在意儿子菲利普所感觉到的大都会公司歧视犹太人的潜规则…… 《遗产》的副标题叫“一个真实的故事”,其实这本书并没有多少故事可言,震撼读者心灵的,是菲利普·罗斯在照顾父亲过程中的大量心理独白和日常细节,以及不断闪现的这个普通犹太人家庭生活的记忆碎片,时而幽默,时而忧郁,时而深沉。经过一次手术后,菲利普·罗斯把父亲接到自己家中照顾。老父亲大便失禁,浴室里到处都是屎,一片狼藉。儿子平静而细致地打扫父亲留下的烂摊子,“我掂着脚尖回到他安睡的卧室,他还有呼吸,还活着,还与我在一起——这个永远是我父亲的老人,又挺过了一个挫折。想到他在我上来以前勇敢而可怜地想自己清洗这个烂摊子的努力,想到他为此而羞愧,觉得自己丢脸,我就感到难过。现在,既然此事已经结束,他又睡得这么香,我想在他死以前,我就不能要求自己得到更多了——这,也是对的,理应如此。你清洗父亲的屎,因为你必须清洗,可清洗完之后,所有过去没有体会的感觉,现在都体会到了。这并不是我第一次明白这点:当你抛开恶心,忘记作呕的感觉,把那些视若禁忌的恐惧感甩在脑后,就会感到,生命中还有很多东西值得珍惜。”“我提着那臭烘烘的枕套下楼,放进一只黑色的垃圾袋,扎好,再拎起袋子走到外面的汽车旁,倒进准备送到洗衣房的大箱子里。至于为什么这是对的,并且理应如此,对我来说再清楚不过。既然这件事情做好了,那么,遗产也是如此。这并不是因为清洗象征着别的什么,而是因为它不是,它什么都不是,它只是活生生的现实。 我得到的遗产:不是金钱,不是经文护符匣,不是剃须杯,而是屎。” 在这样的细节面前,任何宗教、种族、文化的背景都淡去了。作者为父亲所做的一切,我们终有一天也将面对。正如几年前的一个下午我偶然问在电视剧《空镜子》中看到片中的父亲坐在椅子上平静地离开人生,突然想到自己终将面对类似的一幕,不禁潸然泪下。 这本书的翻译是在断断续续中完成的,菲利普·罗斯以其绵密磅礴的气势与意境悠长的文句为我带来无尽的翻译烦恼的同时,也深深令我折服。感谢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宽容和责编黄昱宁小姐耐心细致的指点与帮助。 译者 二00五年十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