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如何正确认识信息化带给企业价值的角度出发,对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与管理的理论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阐述,并重点介绍如何运用ITGov创新的“三位一体(战略实施、项目管理、风险控制)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对信息化全过程进行绩效评价,以便建立一套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与制度。能够为企业的决策者与IT经理人提供一条理性认识信息化绩效的途径,并为其使用系统的企业信息化绩效管理方法提供有力依据。也为正在深入进行信息化绩效管理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思索和讨论的平台。
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飞速发展已将技术革命演变为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由此带来的变革以及由这种变革造成的影响,已经超过以蒸汽机、电气化为代表的工业革命。信息产业已经成为规模最大、渗透性最强的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从《冲绳宪章》到《罗马宣言》,走向信息社会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信息网络正成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与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相结合,构成了最活跃的生产力。以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广度和深度为标志的信息化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标志。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远程教育和医疗成为广泛的实践。许多国家制定了应对这一历史机遇的国家战略。
党中央、国务院对信息化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明确要求在“十五”计划中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根据党中央的建议, “十五”计划把信息化作为一个重点部分,制定了“十五”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2001年成立了由国务院总理任组长,中央、国务院和军队主要领导任副组长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设立了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作为其办事机构,加强了对推进信息化的领导和协调。在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对一系列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和重大任务做出了决策和部署,要求紧紧抓住信息化发展的机遇,进一步增强加快信息化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数十年信息化发展中,各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矛盾和问题。信息技术进展快、信息资源增长快、信息产业发展快、信息网络扩散快、信息技术应用渗透快、信息化环境变化快。实践促进理论研究、理论促进实践的成熟。面对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形势,迫切需要客观总结实践经验、深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规律,引导信息化走上科学、健康的轨道。
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应用过程中逐渐改变着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并为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新的工具和平台,从而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IT治理智库》系列丛书,将引进经典专著和邀请专家学者编著相结合,从总结信息化经验、指导信息化实践,以及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两个方面,繁荣着我国信息化学术园地,将对我国信息化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更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投身到信息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中,为我国信息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杨学山
2005年3月18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