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最精短的篇幅传播最有趣的故事,以最有趣的故事传播最闪光的智慧,以最闪光的智慧传播最真切的快乐……全书分为忍辱、净心、慈悲、平等、自度、度人、舍弃、精进、超脱、因果等十章共160多个故事。这些故事,语言凝练,文笔畅达,生动有趣,且名言警句迭出,俗语熟语常现,真正体现了佛家智慧的博大精深和异彩纷呈。我们在欣赏这些故事释放心情、轻松一笑的同时,也会被佛家智慧所感染。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佛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肖莉 |
出版社 | 地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最精短的篇幅传播最有趣的故事,以最有趣的故事传播最闪光的智慧,以最闪光的智慧传播最真切的快乐……全书分为忍辱、净心、慈悲、平等、自度、度人、舍弃、精进、超脱、因果等十章共160多个故事。这些故事,语言凝练,文笔畅达,生动有趣,且名言警句迭出,俗语熟语常现,真正体现了佛家智慧的博大精深和异彩纷呈。我们在欣赏这些故事释放心情、轻松一笑的同时,也会被佛家智慧所感染。 内容推荐 随着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交融,佛陀基本上已成为一种智慧一种崇尚忍让超脱,视世间万难为无物,不怨天,不尤人,从自然,呈本性的智慧;一种倡导助人弃苦得乐,让心灵得到自由的智慧;一种奉行修炼自身,减少欲念,远离罪恶的智慧;一种蕴藏真理的中国智慧。它已经同儒家智慧、道家智慧、兵家智慧一起,成为中华文化最灿烂的组成部分。 本书正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将佛家智慧一一呈现于读者面前,解读者之忧,析读者之惑,明读者之心,壮读者之志,而这些全都在你不经意的阅读中,在你开怀一笑的释放中,在你若有所思的遐想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可谓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目录 第一集 忍辱——处理矛盾的不二法门 忍耐是消除误会的良药 胸襟宽广是成功的根本 韬光养晦,以不变应万变 以德报怨,多为别人着想 等待,让思绪趋于平和 为理想,把侮辱当饭吃 功亏一篑,只因没有坚持到底 面对诱惑,学会克制自己 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第二集 净心——净化心灵,修身之本 轻视他人就是轻视自己 慎重择师,恭敬求教 过度谦让就是虚伪 关爱心灵,善待自己 心中有真善关便是有佛 为善为恶取决于自己的心 认识自我,才能改变世界 责人勿忘先责己 珍惜拥有,不存苛求之心 修心养性,彻底根除恶念 第三集 慈悲——广施爱心,与人方便 给别人装一口好牙 助人须以平常心 惟有付出,才有回报 举手投足之间与人为善 牺牲自己,帮助别人 与人为善,不为功利 我入地狱,教化恶人 宽恕别人,善待自己 苦海无边,慈悲是舟 爱心惠及动物 第四集 平等一正确对待别人和自己 告别自夸,欣赏别人 以平常心面对现实 拘泥不化就是自寻烦恼 淡泊名利,无欲而刚 安贫乐道,自在生活 真正做到众生平等 勿忘为他人留余地 一日作,一日食 屏除烦恼,规律生活 第五集 自度——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无我之乐乃真乐 持续不断地扫除心尘 信念是胜利的基石 虔诚之人无所畏惧 坚信自己是无价之宝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认清自己的地位 画清底线,量力而行 知足者才能常乐 不因无有而悲伤 第六集 度人——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心怀感恩,施之于人 爱恶人才能感化恶人 善用技巧启发他人 不断反省,断除恶习 以暗示教化他人 给予别人悔改的机会 极乐地狱只在一念之间 度化要和除魔相结合 第七集 舍弃——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给予比拥有更重要 施舍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以舍己感动他人_ 钱财乃身外之物 不烦不躁,走好脚下每一步 及时了却,放下为乐 不妨把恼火之事搁一边 不以表面现象辨是非 面对生命,学会放弃 第八集 精进——奋发进取,精益求精 浅尝辄止要不得 尊师而不“唯师” 水温够了茶自香 以苦为乐,化苦为乐 将劣势转化为优势 求人不如求己 第九集 超脱——去留无心,宠辱不惊 心尘若落叶,需要及时捡 珍惜现在所拥有的 发掘潜能,成就人生 正视生死,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 于平凡处见真知 没有积累,就没有顿悟 第十集 因果——种菩提因,正菩提果 善用微笑的价值 父母即是家中佛 奇迹源自于真诚 快乐的真谛 不要从最秘密处去亲近 投身大海,方得永生 试读章节 胸襟宽广是成功的根本 义青禅师尚未正式开示说法前,曾在法远禅师处求法。有一次,法远禅师听闻圆通禅师在邻县说法,便让义青禅师去圆通禅师那里求法。 义青禅师极不愿意,他认为圆通禅师并不高明,又不愿违逆法远禅师,便不情不愿地去了。但到了圆通禅师那里,义青禅师并不参问,只是贪睡。 执事僧看不过去,就告诉圆通禅师说:“堂中有个僧人总是白天睡觉,应当按法规处理了。” 圆通禅师一向只听执事僧讲听者的虔诚,还不曾听说谁在堂上睡觉,便很惊讶地问:“是谁?” 执事僧回答:“义青上座。” 圆通禅师想了想,便说:“这事你先不要管,待我去问一问。” 圆通带着拄杖走进了僧堂,果然看到义青正在睡觉。圆通禅师便敲击着义青禅师的禅床呵斥说:“我这里可没有闲饭给吃了以后只会睡大觉的上座吃。” 义青禅师却似刚睡醒般地问道:“和尚叫我干什么?” 圆通禅师便问:“为什么不参禅去?” 义青禅师回答:“食物纵然美味,饱汉吃来不香。” 圆通禅师听出义青禅师话里的机锋,说:“可是不赞成上座的有很多人。” 义青禅师则胸有成竹地回答:“等到赞成了,还有什么用?” 圆通禅师听其话,知其来历一定不凡,就问:“上座曾经见过什么人?” 义青禅师回答:“法远禅师。” 圆通禅师笑道:“难怪这样顽赖!” 随之,两人握手。相对而笑,再一同回方丈室。义青禅师因此而名声远扬。 明僧德清曾以天地江海来比喻忍辱,他说:“天地大,以能含成其大;江海深,以善纳成其深:圣人尊,以纳污含垢成其尊,是以圣人愈容愈大,愈下愈尊。”有容乃大,忍者无敌。很多时候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被人敬仰,受人尊敬,不在于他的能力有多高,相貌有多体面,知识有多渊博,而在于他有宽广的胸襟,能够容人之不能。这种人,不会因他人对自己的轻慢,而轻易对他人进行简单地否定。 圆通禅师能够让法远禅师敬重,并要求义青禅师前去听法,很可能就是因为圆通禅师的容人雅量。义青禅师在圆通禅师面前的自信,多少显示出对圆通禅师的轻视。圆通禅师在询问过程中不会没有察觉。倘若圆通禅师没有容人的雅量,不能对义青禅师的轻慢一笑置之,估计义青禅师是免不了被扫地出门的。然幸运的是,义青禅师遇到的是能够容人的圆通禅师,圆通禅师不仅能够容忍他的轻慢之举,而且能够肯定他,抬举他,给他应有的地位。 俗话说:“最大的是心,最小的也是心。”做人,惟有宽大容物才能成就自己。胸襟宽广,就能够团结一切人,能够成就大事。反之,心胸狭窄,容不得他人强过自己,容不得他人轻视自己。很多时候只会使自己局限于一隅,难以有所建树。 容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思想修为,更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一个人越能够容人之攻——对别人不妥的讥讽之词不计较:容人之长——对别人的优点虚心学习:容人之短——对别人的缺点正确看待;容人之过——对别人的错误不记旧账,其包容心愈大,成就的事业也就愈大。所以,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必须有容人的雅量。反过来讲,只有自己能容人,别人才能容自己。 汉高祖刘邦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安国家,抚百姓,给饷银,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统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然而,刘邦能够打败西楚霸王项羽,一统天下,就在于刘邦有容人之量,善用人才。 不仅刘邦,纵观历史,具有容人雅量,因容人而成功的帝王将相比比皆是。齐桓公不计管仲一箭之仇,反而用他为相,终于成就霸业。秦穆公不计恨走失的宝马被人吃掉,反而赐美酒招待吃马之人;楚庄王不怪罪臣下对自己妻妾的调戏,反而命大家扯冠带以助其脱困,他们的容过雅量,无形中都救了自己一命。至今“秦穆饮盗马”、“楚客报绝缨”仍为后世所传颂。蔺相如不计较廉颇的侮辱,反而处处避让,终于感动廉颇,成就将相和的佳话。唐高祖时,谏议大夫魏征曾劝太子李建成早日杀掉秦王李世民,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当了皇帝后,不计前嫌重用魏征,终使魏征为其所用,为李世民出了不少治国安邦的良策,成就了史上的贞观之治…… 反之,嫉妒他人才能,不能容人的人也不乏见。最著名的要数曹操和周瑜。名士祢衡年轻气盛。恃才傲物,对曹操很无礼。曹操很想杀他,却说:“我杀祢衡这小子,像杀雀鼠般容易。但他颇有虚名,我杀他,会被人以为我没有容人雅量。”于是曹操借刀杀人,把这烫手山芋转给刘表,刘表又转送给黄祖,致使祢衡死在黄祖手里。周瑜嫉妒诸葛亮之才,多次加以谋害,却被诸葛活活气死,只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千古遗憾。 宋僧契嵩说:“其(忍耐)无争也,可辱而不可轻;其无怨也,可同而不可损。”这就是说,忍耐并不鼓励人们无原则地逆来顺受,更不是为恶行败德提供肆虐的场所,而是一种手段,虽是一味退让,但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行善。 容者无敌,能容人,能宽以待人,让那些有小过或性格、观点与自己不同的人不难堪,不为人事所累,这才是成功之道。 P7-9 序言 每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或陷于困境难以自拔,每当我们祈求上苍的保佑或希望得到某种指引,很多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宣一声佛号,不信佛之人宣“阿弥陀佛”,信佛之人宣“南无阿弥陀佛”。这佛号就像新新人类赞叹“酷”、“帅”一样频繁。所不同的是,新新人类赞叹“酷”、“帅”多半是盲目的,而信佛者宣佛号大多怀有一颗虔诚的心。 无论是“阿弥陀佛”,还是“南无阿弥陀佛”,都是梵语——印度人的语言,翻译成汉语,南无,就是恭敬、皈依、信仰、服从;阿弥陀,就是没有边际的智光和没有限量的福寿;佛,就是圣人、神人、天人、全人、至人、有道德的人、觉悟了的人、智慧才能最伟大的人等。因此,我们宣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实际上就是以虔诚的心“敬崇皈从那无边无量智光福寿的圣人”。 从这一点上说,佛陀已经不再是披上层层面纱、高高在上的神祗,而是一个能够引导我们认识自我,净化自我,超越自我,进而充盈心灵的智者。 事实也正是如此,虽然在佛教的诞生地,佛陀基本上是作为一种宇宙的最高神。作为一种近似偶像的形象来供奉,但流传到中国,随着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儒家文化的交融,佛陀基本上已经成为一种智慧——一种崇尚忍让超脱,视世间万难为无物,不怨天,不尤人,从自然,呈本性的智慧;一种倡导帮助人弃苦得乐,让心灵走上自由的智慧;一种奉行修炼自身,减少欲念。远离罪恶的智慧;一种蕴藏着真理的中国智慧。它已经同儒家智慧、道家智慧、兵家智慧一起,成为中华文化最灿烂的组成部分。 事实上,如果说儒家倡仁义之道。是建功立业的入世智慧;道家遵从自然、是避世自保的出世智慧;兵家善谋略,是图存杀戮的立世智慧;那么以忍让、超脱为基调的佛家智慧,就是教导人们认识自我、积极向善、超脱名利的处世智慧。 佛家智慧是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它对人生真谛本质的诠释,是对人类所有美德的集大成者。因而,它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根中之根,本中之本,是我们自我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和我们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源泉。 本书分为忍辱、净心、慈悲、平等、自度、度人、舍弃、精进、超脱、因果等十章共160多个故事。这些故事,语言凝练,文笔畅达,生动有趣,且名言警句迭出,俗语熟语常现,真正体现了佛家智慧的博大精深和异彩纷呈。我们在欣赏这些故事释放心情、轻松一笑的同时,也会被佛家智慧所感染,进而醍醐灌顶、大彻大悟,恰似“会当凌绝顸,一览众山小”,从而达到一个更高的人生境界,在人生的道路上“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谢;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在名利场中“还斟千杯酒,笑看风云淡”。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为了彰显佛家智慧的博大精深,编者引用了大量精彩故事,其中有部分内容是选自一些图书资料和网站,在此,一并向这些作者表示感谢。由于时间仓促,编者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相关作者见书后,及时与编者联系(111652@vip,sina,com),以便领取稿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