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所以用“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而历史事实也反复证明,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
这本《黄丕烈评传》(作者姚伯岳)是其中一册,是一部研究他生平事迹及其思想学说的专门性著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黄丕烈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姚伯岳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所以用“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而历史事实也反复证明,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 这本《黄丕烈评传》(作者姚伯岳)是其中一册,是一部研究他生平事迹及其思想学说的专门性著作。 内容推荐 《黄丕烈评传》分为十章,对黄丕烈的生平成就,精神境界,生活志趣,学术交游,藏书、刻书、抄书活动,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思想方法和有关海动,及其学术地位、文化影响等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考察。 《黄丕烈评传》的作者是姚伯岳。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第一章 “多少藏书家俱在,姓名不逐暮云空” ——黄丕烈的生平与成就 一、得天独厚的时代与社会背景 (一)优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二)乾嘉学风的日夕浸润 (三)藏书之乡的同声相应 二、为书籍的一生 (一)“少岁读书,务为精纯” (二)科场之梦:由雄心勃勃而转为失意落寞 (三)走上藏书之路 (四)一再移家为藏书 (五)困厄人生,以书解忧 (六)卓越不凡的建树 (七)后代儿孙 第二章 “一种清闲谁领得,满阶梧叶尽秋声” ——黄丕烈的精神境界 一、信天知命的人生观 (一)信天知命 (二)“宁静以致远” 二、保守与开明并存的处世哲学 (一)儒者风范 (二)汉学家法 (三)特立独行 (四)不耻于吉利 三、闲适与悲凉相间的复杂情感 (一)爱书之情 (二)校书之乐 (三)悲凉伤感的晚年心境 第三章 “但把和陶诗熟诵,樽无浊酒也愁消” ——黄丕烈的生活志趣 一、室名别号,各示情性 (一)室名 (二)别号 (三)藏印 二、祭书绘图,儒雅风流 (一)首为祭书之礼 (二)得书绘图 三、诗以言志老而弥工 (一)“添得新诗媲旧藏” (二)“书痴”诗语 (三)风雅别致的“题书纪事诗” (四)情趣盎然的诗友唱和 第四章 “嗜古怜同志,相从广见闻” ——黄丕烈的学术交游 一、与藏书家的交往 (一)“藏书四友” (二)同郡的其他藏书家 (三)江苏藏书家 (四)浙江藏书家 二、与学者的交往 三、与书商的交往 四、与顾千里的交往 第五章 “善本雠非妄,前贤爱不虚” ——黄丕烈的版本学思想与方法 一、“求古”、“求真”,实事求是 (一)“求古”、“求真”的治学宗旨 (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二、评价版本,首重内容 (一)“佞宋” (二)“书以最先者为佳” (三)“书本之善者,不必定以宋元本为可宝也” (四)“无宋刻,则旧抄贵矣” (五)“余素不信校本” 三、鉴定版本,科学准确 (一)利用版本的形制特征进行鉴定 (二)利用版本的文字内容特征进行鉴定 (三)巧妙利用书外资料 (四)善于利用前人藏书目录 (五)辨伪析疑 四、研究版本,细致深入 (一)全面而系统的版本鉴别观 (二)“版有原与修之别,印有初与后之殊” (三)“书籍贵有源流” 第六章 “千卷穷搜剧苦辛,好书堆案转安贫” ——黄丕烈的藏书活动与藏书思想 一、景仰前贤,醉心旧物 (一)不同凡俗的藏书动机 (二)“余藏书如毛、钱,可云精矣” (三)藏书之道在广见博闻 (四)“兼蓄重本” (五)“抱残守缺” 二、分门别类,建室皮藏 (一)“读未见书斋” (二)“百宋一廛”与“求古居” (三)“学山海居” (四)“士礼居”与“陶陶室” 三、购书护书,如“魔”似“痴” (一)广求古书 (二)重金购书 (三)精心护书 四、力不从心,旋聚旋散 第七章 “一书雠校几番来,岁晚无聊卷又开” ——黄丕烈的校勘学思想与校书活动 一、扫叶拂尘,校书不辍 (一)校书必据善本 (二)校书不可不慎 (三)藏书家之校书 二、广罗众本,“严守家法” (一)集众本以校一书 (二)力主“死校” (三)兼用“活校” (四)“校之例” 三、丰硕的校勘成果 (一)校书皆成善本 (二)纠谬正讹 (三)总结古书致误之例 第八章 “刻虞鹄类鹜,钞怕鲁成鱼” ——黄丕烈的刻书、抄书活动与刻书思想 一、择书而刻,校勘精审 (一)刻书概况 (二)《士礼居黄氏丛书》 (三)代人、助人刻书 二、影刻写刻,世所艳称 (一)“意在流传旧本饷世” (二)刻书应据善本 (三)“重刊不可妄易旧观” (四)参校众本,别为札记 三、抄书补书,功德无量 (一)“入门僮仆尽抄书” (二)“为古书补亡” 第九章 “他年想象藏书者,说是宋廛中一翁” ——黄丕烈的编目活动与目录学思想 一、“藏书不可无目” (一)《所见古书录》 (二)《百宋一廛书录》 (三)《百宋一廛赋注》 (四)《求古居宋本书目》 二、收书好作题跋 (一)书话之滥觞 (二)学术之札记 (三)阅读黄跋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四)散见群书,结集后世 三、“目录之学稍窥一二” 第十章 “真个苏杭闻见广,艺林嘉话遍天涯” ——黄丕烈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一、世人的评说 (一)“乾嘉以来藏书家,当以先生为一大宗” (二)“开明的大藏书家” (三)“第求精椠、独嗜宋刻”的“赏鉴家” (四)对黄丕烈的不同评价 二、学术文化史上的突出地位和悠远影响 (一)“目录学之盟主” (二)“版本学之泰斗” (三)流风余韵,绵延不绝 三、结语 索引 人名索引 文献索引 词语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那么黄家是不是藏书世家呢?我们在黄丕烈的表兄石韫玉所撰的《独学庐四稿·(凌波阁藏书目录)序》一文中,可以了解到一些情况。石韫玉在该文中这样写道:“余家本寒微,先世藏书甚少。忆十四岁附学于中表黄氏之塾,主人有书二椟。先生方授科举之业,惟经义是训,他书禁勿观。余于常讶既毕之后,每窃一灯,私取其书翻阅之。如是者四年,椟中年读之殆遍。既于甲午岁赴省试,在金陵市中购得《史记》一部,归而读之,大喜……阅十旬而卒业。” 所谓“中表黄氏”,就是黄丕烈家。石韫玉长黄丕烈岁,他14岁就读于黄家时,黄丕烈也已经7岁了。据石韫所云,这时黄家的藏书状况是“有书二椟”,不能算多。而月其中竟连《史记》这样的理应常备之书也没有,否则,石韫玉在读遍黄家藏书之后,不会在金陵购到《史记》后,是那样欣喜和急切地阅读。 由此看来,黄家称不上藏书世家。但在黄丕烈收书之前黄家也不是没有一点藏书基础,而是只有一个读书人的最老本的藏书。且不会有多少旧刻旧抄善本,否则,就不会让一亲戚家的孩子任意翻阅饱览了。 关于黄丕烈开始藏书的时间,有关的记载最早可上溯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他26岁的时候。这一年恰好是他中举人的那一年。在科举路途上获得阶段性的成功后,黄丕烈对古籍的特殊爱好也同时显露出来了。在此之后,黄丕烈即以藏书擅长,优游于一流的藏书家与学者之间。联系到其家原有的藏书情况,可以断定,在26岁之前,黄丕烈肯定有一个大量购书的过程,并且由于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特别侧重于古籍善本书的收藏和整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收藏,终于在将近而立之年开始崭露头角。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黄丕烈丰富的古籍善本收藏主要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 在嘉庆七年(1802)40岁以前,黄丕烈是在参加科举考试的同时,兼顾藏书。虽然这一时期,他已因藏书而出名,并与学者、藏书家们纵谈学术,往来切磋,交换所藏,但毕竟人生前途未定,藏书尚只是出于业余的兴趣爱好而为。嘉庆七年以后,仕途之念既已断绝,藏书便成为其专门所业,生活的乐趣、人生的理想和追求全都寄托于此。也正是在这条道路上,他取得了一个藏书家所能取得的最大成功。 在黄丕烈断绝仕途之念的当年,即嘉庆七年(1802)的十二月,黄丕烈举家迁居到城东悬桥巷。这是黄丕烈一生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的迁居。 黄家最早居于城南昭明巷。乾隆六十年(1795)六月二十日夜,黄家失火,“器用财贿为之一空”(黄丕烈语),但所贮书籍岿然独存,毫无损失,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火后的黄家,房屋损坏严重,残破不堪,已不适于居住。所以第二年也就是嘉庆元年(1796)五月,黄家便迁居到城西王洗马巷。这是黄丕烈的第一次移居。在这里,他营建了一片小小的私人庭院——“荛圃”。而“荛圃”也从此成为他后来最为人所熟知的别号。 在嘉庆初年,苏州城西是富商云集的地方,“阊门内外,居货山积,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语其繁华,都门不逮”。可是城西虽然商店林立,书肆却很少,文化空气不浓,访书不便;加之过于喧闹,不适合黄丕烈喜好清静的性格。 相比较而言,当时苏州东城的文化气息要比西城浓厚多了。黄丕烈曾说:“东城多故家,故家多古书,时有散出者。东城之坊间为易收,亦为东城之人所易得:盖搜访便也。”②东城书肆汇聚,仅玄妙观前,便有书肆十余家。所以,东城便成了令黄丕烈艳羡的地方。 嘉庆七年冬,年已40的黄丕烈彻底断绝了仕途之念,开始集中考虑自己后半生的安排,他将自己的人生定位终于完全放到了古籍的收藏上面。为了方便收书访书,黄丕烈下决心迁居到了城东的悬桥巷。P13-15 序言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 热诚欢迎国内外同仁和各界人士不吝赐教,以匡不逮。是为序。 后记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这个从小生活在塞外的道地北方人,开始在心底里涌动起对江南水乡的一种美好憧憬的感情。渐渐地,这种倾心向往,在我身上凝结成一个难以化解的“江南情结”。近几年来,由于教学的关系,我有机会一次次地涉足长江下游地区,漫步在苏州的小巷间、水道旁,徜徉于杭州的断桥边、苏堤上。而每当这时,触景生情,总会产生一种游子归乡般的亲切感觉,同时又有一种莫名的怅惘泛起在心头。我想起我父亲常说的一句话:“我们的祖上是绍兴人。”于是,我愈来愈相信,我祖先的深根一定是扎在这片瑰丽丰饶的吴越大地上的。 或许是命运的安排,我在自觉不自觉中选择了古籍整理和研究,作为自己终身为之努力的事业。而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收藏和整理古籍最著名、最发达的地区,就是江南一带。早在十多年前,我的研究生导师郑如斯教授,就鼓励我将清代苏州的大藏书家黄丕烈作为研究的重点,我的硕士学位论文《论黄丕烈在版本目录学上的成就》就是这样问世的。当然。短短的两三万字远远不足以描述黄丕烈一生的方方面面。于是,完整全面地展现这位乾嘉著名学者的风采,就成了一个长期萦绕在我心头的夙愿。所以,当三年前,南京大学的叶继元教授以《黄丕烈评传》这一选题专程来京相询时,我的欣喜之情是可想而知的。 从此,我又一次走进了黄丕烈的世界,不仅反复仔细地阅读了他的现存全部题跋及著述,查阅了与黄丕烈同时及之后有关学者的文集,而且还寻访了黄丕烈在苏州的两处故居遗址,沿着他当年活动的路线,游历了当年书肆林立的观前街、山塘街和商贾云集的阊门内外,以及当年黄丕烈与孙星衍、洪亮吉、袁廷祷等文人学者常常置酒高会的虎丘、枫桥,随时随地地感受并想像着当年的种种场景。应当指出,这种实地的考察,对于继之开始的评传写作,益处真是太大太多了。 三年来,四处查访资料和伏案写作的艰辛自不待言,而师友们的关心和期盼更令我感奋。继元兄在全书的结梅体例、篇章安排等各个方面,曾予以热情指教和诚恳帮助,为本书的顺利完成付出了大量的前期劳动,令我感激不尽。本书的审稿人、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徐雁教授以及《丛书》副主编周勋初教授、常务副主编蒋广学教授,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和初稿完成之后,提出了许多富于建设性的意见,为本书的进一步修改完善作出了贡献;南京图书馆研究员沈燮元先生和邓子勉学兄也为本书提供了有益的资料和宝贵的意见;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室张玉范教授则为书前书影的拍摄鼎力相助。我谨在此对上述先生致以衷心的谢意。 黄丕烈代表了中国藏书史上的一个高峰,但又是藏书家中的一个特例;他是后人难以企及的,也是不易为常人所理解的。总之,他是特殊时代造就的一位特殊人物。我对于本书是否透述了这一点,目前还没有足够的信心。作为第一部试图完整地反映黄丕烈一生事迹及其成就的人物传记,本书还粗疏得很。我真切地期待着海内外专家学者的批评和教正。 姚伯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