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文化》向人们介绍书信的起源和发展,书信的特色和类别;书信典故、书信故事给人们以知识,而趣味书信都是人们爱读的;历史上的著名书信或书信体文章评点大多在“华章彩笺”栏目中发表,而近现代知名人士的书信赏析则刊载在“名人书札”栏目中。这里有感慨人生的“书信情怀”,有追昔忆往的“漫忆识鸿”,有平常人的书信佳品,也有历年国际少年书信比赛的部分作品,各种称谓关系单列入“称谓杂谈”,而写信的格式、规范、技巧则全归于“尺牍说部”。
本书由多年来发表的有关“书信文化”的精华文章集结而成,邮政行业内外的人士都可借此多了解邮政、关爱邮政、支持邮政。
“书信文化”是《邮政周报》上开设的副刊专版。多年来,一批专家学者为这个文化副刊撰写了很多精彩文章,深受读者喜爱,于是“书信文化”副刊就成为《邮政周报》的拳头栏目,长盛不衰。
“书信文化”向人们介绍书信的起源和发展、书信的特色和类别,传世书信与名人书札、书信典故和书信故事、书信人生和书信感悟、世界青少年获奖书信、古今写信的常识与格式等等,内容十分丰富。
《书信文化》一书,将其中部分精彩文章集结起来,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邮政文化和书信文化的内涵。使邮政内外的人士得以更加了解邮政、关爱邮政、支持邮政,并从中获得有趣的知识。
序
书信文化概论(代序)
传统文化与书信文化的命运交响曲
书信史话
邮政与书信文化
中国书信的萌生
信
鸡毛信荔枝特快专递
书信之谓
释“邮”
何谓“置邮”
信封小史
贺年片——春天的问候
琐话书信
书信观止
一封只有三十字的书信——读曹操《与孙权书》
杨恽之死与《报孙会宗书》
叛国者的自白——读李陵《答苏武书》
尺素传真情——读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有感
清丽典雅的山水短简
书文臻极境名信传千秋——简谈《答谢民师书》
荡气回肠的词书——读顾贞观《贺新郎·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
真正的纪念碑在人民心中——读张居正《辞建亭书》有感
韵味无穷的古代短简
楼兰书信
曹操《遗令》之情结
曹丕的《与吴质书》
赞曹植《与吴季重书》
稽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情书漫话
闻一多——我就如同落了魂一样
庐隐——我们是互为生命光明的宝灯
冼星海——我还想爱护你
蒋光赤——觑破礼教之无人性
杨骚伯薇——我始终是个浅薄无聊的感伤家/我还延长我盼望的波澜
鲁迅——我只好来写信算谈天了
曹雪松/吴克茵——妹妹,我是爱你的
恽代英一睢愿我将来死后能见汝来相迎
林觉民——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生今日之中国
蔡元培一我之负汝何如耶
老舍——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
朱自清——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
陈觉——宁愿玉碎不愿瓦全
梁实秋——但愿我能把以往烧成灰,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郁达夫——你要我怎么样,我就可以怎么样
徐志摩——有的只是爱
名人书札
冯沅君的书信体小说
缪崇群的《寄健康人》
《三叶集》略说
萧红致萧军的一束家书
丁玲的《不算情书》
石评梅的《缄情寄向黄泉》
从这封信所想到的
一篇书信体题记
一封“半个字”的电报
一封堪称世上最长的信
不做与邮章不合之事——读弘一法师的一封信有感
从两封信谈有关鲁迅的“文人相轻”
低语的倾诉:爱或且温柔——读沈从文家书
报国心夫妻情一读谭嗣同致夫人书
在曾国藩的书信中
爸爸和信
读鲁迅致我外公的十四封信
三封信的传奇故事
夫妻有真爱同志有深情
寻觅赵一曼遗踪
何其芳的雨衣
说真话倾诉情怀用赤诚涤荡心灵——巴金书信一瞥
叶公仙去无遗恨长留风范在人间
熟人统致敬意
左权牺牲前给毛主席的一封信
孙犁先生的一封信
书信字字见风范——仅以此作为对臧老的怀念
托尔斯泰的求婚信及其他
书信人生
“红船”邮路
“巡城马”和“水客”
香港街头的“写信阿哥”
一份邮缘
关于邮件
朵云一片情无价
柯灵有书词飞扬
情书越境
我与张恨水的书信缘
家书抵万金
圆了我大学梦的那封信
失散多年的妹妹找到了
差点没念成高中
美神
想家的时候写封信
难忘家书第一封
家书抵金
信的记忆
一箱家书
我与邮缘
平信往事
小保姆的家书
伊拉克战争爆发前的一段书信往来
书信感悟
如同一部情书大全
音乐中的信使
将写信进行到底
怀念,隋书
最是信笺动人心
云中谁寄锦书来——闲话信封
书信是无法计算的财富
写封书信给朋友
写信吧,会让你想起许多
信里春秋
捧读家书
36号信箱
信自远方来
书信故事
一封信改变了八千万知青的命运
毛主席两次给渡江英雄寄请柬信
三十万封慰问信运动
毛岸英给斯大林的请战信
写给袁世凯的恐吓信
毛泽东兄弟与“松兴公”
惊心还有东篱菊正在霜风苦战中
一封抗议信永垂革命史
五位女子与信的故事
获奖书信
生活中逝去的一天
信件虽小,旅途遥远
写一封信给你思念的人
写一封信给你思念的人
我写信告诉你如何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百姓家书
爸爸不会看到的一封信
医护人员家属给领导的一封信
一位护士给三岁儿子的信
致十四岁独生子的一封信
大姐,我忘不了你
写给“老朋友”的信
风中的千纸鹤
典故趣谈
从古诗中看书信名称的变迁
鱼雁鱼书鱼符鱼袋
回文诗信趣谈
书信趣事
圣诞老人在这儿
尺牍说部
白话书信格式
简札尺牍法帖帖学
书信中的抬头
书信中的自称与谦称
书信的文字美与形式美
再谈书信的文字美与形式美
奏议与书启
书信略谈
情书的艺术
与英语国家通信怎样写信封
称谓杂谈
中华姓氏概说
如何开信封
书信首尾之称谓
书信中的称兄道弟
称谓录
驿路梨花
丽句华章说锦书
毛泽东圈点邮驿诗
“竹筒递诗”千古情
风送梧叶书
集信
哭信
写信
寄信
盼信
收信
读信
后记
曹雪松/吴克茵——妹妹,我是爱你的
景行
提起情书,自然免不了哥呀妹呀,情呀爱呀,如雪茵情书那样呼天喊地,近乎疯狂的呐喊,实属罕见。
《雪茵情书》系曹雪松与吴克茵的情书集,曹雪松,原名曹锡松,现代作家,是一位背叛了封建家庭的流浪诗人。他热烈地爱着自己的表妹吴克茵,却又深深感到自己没有能力使对方幸福,内心十分矛盾。他给吴克茵写信,毫不隐讳对她的炽热的爱:“妹妹,我是爱你的!”然而面对现实,他清楚地知道:“我虽有爱妹妹的心,但环境,命运,事实,都不容许我有爱你的资格。”对此,他并不屈服,敢于直面人生,喊出了他的抗争:“无论社会怎样严酷,怎样能禁止得住我在形式上的爱你,但却无法有权力禁止得住我的心爱你!”然而,为了自己恋人的幸福,他还是违心地说出让妹妹离他而去的话,而由任自己把“单恋的哀歌,从清晨唱到黄昏,从黄昏唱到夜深,又从夜深唱到黎明!”
尽管曹雪松的信中一再反复、不厌其烦地劝妹妹听他的劝告,接受这一现实,但吴克茵却是一个敢作敢为的刚烈女子,虽然她当时并未冲出封建家庭的羁绊,但她的爱犹如火山喷发,光焰逼人:如飞瀑直泻,不可阻挡。她在信的开头一连串喊了十五声“哥哥”:“我永爱的哥哥!我最亲爱的哥哥!我最恳挚的哥哥!我最好的哥哥!……”接下去又几乎是一句一声“哥哥”,字字血,声声泪,撕心裂肺,感天动地。“我愿苦死在哥哥身前,我不要欢快而没有哥哥在身前,我愿做乞丐在哥哥身前,我不愿享荣华富贵而没有哥哥在身前!”“我要,要求爱的哥哥,千万要求,莫再叫我‘去’吧!……一个最大的要求,要求我的至至爱的哥哥,容纳我的爱!”心灵的震颤,爱的呼唤,无矫揉造作,有真情实感,真是爱得昏天黑地,死去活来!虽然由于情绪激动,不少地方语无伦次,却使我们看到了她炽热的真情。
在信的结尾,吴克茵写道:“我这一封信,足足写了4个钟头,内中的哭声,哥哥,到现在还是呜咽没有绝声!哥哥,你明了我吧!你认识我吧!你允许我吧!”唐朝女诗人陈玉兰“一行书信千行泪”的诗句,用来形容吴克茵的情书,怕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绘图:董金起
P38
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创造了文字,便诞生了书信文化。因为文字记录下来的东西,总是要传递给他人看的。自从有了有组织的文字信息的传递,便有了邮政文化。邮政是舟,书信是乘舟之物;书信是本,邮政是为其传递而存在的。
我国的书信文化,源远流长。春秋时代的孔子说过:“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就是讲:德政的推行,比设置邮传来传递政令还要迅速。置邮传命显然在当时就是十分迅速的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论政权如何更迭、王朝如何交替,历朝历代邮传均为军国重事,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创制了邮传收寄、封发、运输、传递、接收、查验等一整套操作程序。其制度之完备,驿路之通达,都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邮驿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直至被更先进的近代邮政所取代,消融其中。而近代邮政的兴起更给了人们以通信的便捷,邮政文化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的—个组成部分。
而书信文化本身也在随时代而发展,从军国急报、上命下传、官方文书扩展到私人交流、感情交往,甚至是公开表白等方面,而当代商业信函、直递广告、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的勃兴则又为邮政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在现代社会里,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通信手段更加多样化。电话的普及、互联网的发展的确为人们创造了更快捷的联系手段,但是邮政并没有被当代的人们淡忘,邮政依然在默默地发挥着巨大作用。毕竟,任何现代的通信都不可能完全取代文字的实物传递。人们依旧需要书信的传递,需要邮政物流,需要邮政的普遍服务。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人们有着多方面表达情感的需求,人们对邮政的依恋,已从单纯的通信、寄物、订报刊发展到商业信函、直递广告、礼仪服务、特快专递、贺年信卡、代收代办等多项内容。我们研究“书信文化“的内容,发展更多具有中国特色,具有更多民族传统形式的“书信文化”,不仅有着经济意义,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全民族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有着积极作用。
《邮政周报》将多年来发表的有关“书信文化”的精华文章集结成书,是一件好事,邮政行业内外的人士都可借此多了解邮政、关爱邮政、支持邮政。
愿这本书带给你赏心悦目之益。
北京市邮政管理局副局长
胡中元
2005年10月
《书信文化》是《邮政周报》及其前身《邮政指南报》上长年开设的副刊专版。十多年来常盛不衰,这在众多的邮电报刊中是独树一帜的。
《书信文化》向人们介绍书信的起源和发展,书信的特色和类别;书信典故、书信故事给人们以知识,而趣味书信都是人们爱读的;历史上的著名书信或书信体文章评点大多在“华章彩笺”栏目中发表,而近现代知名人士的书信赏析则刊载在“名人书札”栏目中。这里有感慨人生的“书信情怀”,有追昔忆往的“漫忆识鸿”,有平常人的书信佳品,也有历年国际少年书信比赛的部分作品,各种称谓关系单列入“称谓杂谈”,而写信的格式、规范、技巧则全归于“尺牍说部”。
多年来,一批专家耆宿为书信文化副刊撰写下很多既见识渊博又文笔流畅的文字,我们可以欣赏到王浞华旁征博引的“虎坊桥信话”,林涵表那亲历亲闻的“漫忆识鸿”,王自立在“驿路梨花”连绵捧出的有关书信的古诗词话,蒋子龙立论新颖的“书信感言”。还有那众多知名的或普通的作者写下的感人至深的文章。那些什么时候看也不过时的邮味佳作。《邮政周报》历任专刊主任霍仲滨、杨新明、刘立晶和各位做过“书信文化”版的责任编辑,为这个副刊专版付出了巨大的辛劳,这本《书信文化》就是他们的丰碑。
愿“书信文化”这个副刊专版越办越好!
《邮政周报》社副总编辑
林轩
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