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唐宋八大家散文大典(精)/书香门第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北宋)欧阳修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

作为主持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唐宋八大家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当时和后世的文坛带来深远的影响。本书精选八位人物的经典之作,辅以题解和白话译文,以方便现代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在中国文学史上,散文是与诗歌并峰的一种文体。而唐宋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中继先秦两汉之后的又一高峰。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明初,朱右将他们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即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辑录《文编》,仅取此八人的文章,这为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作用。此后不久,茅坤根据朱、唐的编法选了八人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

本书精选八位人物的经典之作,辅以题解和白话译文,以方便现代读者阅读。

目录

韩愈

 杂说四·马说

 杂说一·龙说

 师说

 原道

 原毁

 讳辩

 争臣论

 论佛骨表

 获麟解

 进学解

 送穷文

 与于襄阳书

 与陈给事书

 答李翊书

 应科目时与人书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蓝田县丞厅壁记

 送孟东野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送石处士序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送杨少尹序

 《张中丞传》后叙

 子产不毁乡校颂

 柳子厚墓志铭

 祭鳄鱼文

 祭十二郎文

 圬者王承福传

 毛颖传

 原性

 原人

 原鬼

 答吕医山人书

 读荀子

 对禹问

 《感二鸟赋》序

 送区册序

 送王秀才序

 伯夷颂

 祭田横墓文

 柳州罗池庙碑

柳宗元

 封建论

 驳复仇议

 三戒(并序)

 罴说

 谪龙说

 捕蛇者说

 桐叶封弟辩

 段太尉逸事状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小石城山记

 愚溪诗序

 憎王孙文(并序)

 送薛存义序

 《骂尸虫文》序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箕子碑

 蝜蝂传

 梓人传

 童区寄传

 种树郭橐驼传

 宋清传

 钴鉧潭记

 袁家渴记

 石渠记

 石涧记

 永州崔中丞万石亭记

 祭吕衡州温文

 吊屈原文

 河间传

欧阳修

 与高司谏书

 朋党论

 纵囚论

 《五代史宦者传》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梅圣俞诗集》序

 《释秘演诗集》序

 送杨真序

 送徐无党南归序

 醉翁亭记

 丰乐亭记

 相州昼锦堂记

 秋声赋

 泷冈阡表

 祭石曼卿文

 六一居士传

 原弊

 答吴充秀才书

 本论

 贾谊不至公卿论

 《归田录》自序

 真州东园记

 有美堂记

 岘山亭记

 憎苍蝇赋

 鸣蝉赋

 病暑赋(和原父作)

 黄梦升墓志铭

苏轼

 范增论

 贾谊论

 晁错论

 留侯论

 刑赏忠厚之至论

 日喻

 与谢民师推官书

 上梅直讲书

 书黄子思诗集后

 书吴道子画后

 喜雨亭记

 凌虚台记

 超然台记

 放鹤亭记

 石钟山记

 灵壁张氏园亭记

 记承天寺夜游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黠鼠赋

 三槐堂铭

 潮州韩文公庙碑

 祭欧阳文忠公文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方山子传

 乌说

 梁贾说

 梁工说

 答秦太虚书

 墨宝堂记

 墨妙亭记

 盖公堂记

 李氏山房藏书记

 李太白碑阴记

 记游松风亭

 别石塔

 游沙湖

 游白水书付过

 滟澦堆赋并叙

 钱塘勤上人诗集叙

 书戴嵩画牛

 书蒲永升画后

 书游垂虹亭

 书渊明饮酒诗后

 书《归去来辞》赠契顺

 评杨氏所藏欧蔡书

 前怪石供

 后怪石供

 跋文与可墨竹

 韩干画马赞

 亡妻王氏墓志铭

 江瑶柱传

 叶嘉传

 万石君罗文传

 僧圆泽传

苏洵

 六国论

 管仲论

 辨奸论

 仲兄字文甫说

 名二子说

 心术

 广士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送石昌言北使引

 张益州画像记

 木假山记

 强弱

 审敌

 上欧阳内翰第二书

 上欧阳内翰第三书

 上欧阳内翰第四书

 上欧阳内翰第五书

 极乐院造六菩萨记

苏辙

 六国论

 上枢密韩太尉书

 黄州快哉亭记

 武昌九曲亭记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孟德传

 缸砚赋(并叙)

 为兄轼下狱上书

 隋论

 东轩记

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

 上人书

 伤仲永

 游褒禅山记

 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

 读《史记·孟尝君列传》

 同学一首别子固

 祭欧阳文忠公文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鲧说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与沮择之书

 扬州新园亭记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

 墨池记

 醒心亭记

 越州赵公救灾汜

 赠黎安二生序

 《战国策》目录序

 《列女传》目录序

 与杜相公书

 秃秃记

 南轩记

 齐州二堂记

试读章节

柳子厚墓志铭

[佳作导读]

这篇墓志铭写于柳宗元死后的次年,即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是一篇有名的墓志佳作。文章在材料组织、语言提炼方面,显示了韩愈对史传文章写作的高超才能。文章是写柳宗元的一生,但并非凡事不分巨细,而是对材料经过精心剪裁,对结构合理安排,运用史传褒贬相兼之法,力求使文章言语与事相伴,着力写出人物鲜明的形象,显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名句英华]

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士穷乃见节义。

[古文原典]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鸿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古今,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古文今译]

子厚,名宗元。七世祖先柳庆在北魏时官至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柳奭,在唐朝曾出任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一同得罪了武后,死于高宗时候,父亲叫柳镇,为了侍奉母亲,放弃了太常博士的官位,请求到江南做县令。后来因为他不肯向权贵献媚,丢掉御史的官位。直到那位权贵死了,才又被任命为侍御史。为人以刚直著称,所交往的朋友都是当时很有名望的人。

子厚少年时就很精明能干,没有不明白通晓的事。当他父亲还在世时,他虽然年纪轻,已经独立成人,能够考中进士,显露出超凡的气象,众人都说柳家有个好儿子。以后又应博学鸿词科考试合格,授集贤殿正字。他才智突出,清廉刚毅,发表议论时能引证今古事例为依据,精通经史典籍和诸子百家,言谈纵横上下,意气风发,常常使满座的人为之叹服,因此名声大噪。一时之间人们都敬慕而希望与他交往,那些公卿、贵人们争着要收他做自己的门生。一齐推荐、称赞他。

[古文原典]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涣,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日:“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古文今译]

贞元十九年,他由蓝田县尉晋升为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后,出任礼部员外郎。这时遇上当权的人获得罪名,子厚也被视为其同党,被遣出京城去任潮州刺吏。还未到任,又被贬为永州司马。身处清闲之地,自己更加刻苦为学,专心诵读,写作诗文,文笔汪洋恣肆,雄厚凝练,像无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而他自己则纵情于山水之间。

元和年间,他曾经与同案人一起奉召回到京师,又一起被遣出去做剌史,子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后,他慨叹道:“这里难道就不值得实施政教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制定了劝谕和禁止的政令,赢得了柳州民众的顺从和信赖。此地人借钱时习惯用子女作为人质相抵押,如不能按约期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钱相等时,子女就要沦为债主的奴婢。子厚为此替借债人想方设法,都让他们能够把子女赎回来;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子女当佣工的工钱,到应得的工钱足够抵消债务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推广到别的州县,到一年后,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将近一千人。衡山、湘江以南考进士的人,都以子厚为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指点而撰写文词的人,从他们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很好的章法技巧。

[古文原典]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隗矣!

[古文今译]

他被召回京师又再次被遣出做刺史时,中山人刘梦得禹锡也在被遣之列,应当去播州。子厚流着眼泪说道:“播州不适宜人居住,而梦得有母亲健在,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以至于无法向母亲说明一切,况且也决没有让母子同赴贬所的道理。”准备向朝廷请求,愿以柳州换到播州,即使因此再次获罪,虽死而无遗憾。此时正好又有人将梦得的事报告了朝廷,于是,梦得又被改为连州刺史。呜呼!士人到了穷困的处境时,才看得出他的节操和义气!现在一些人,平日街坊居处互相仰慕讨好,一些吃喝玩乐来往频繁,夸夸其谈,强作笑脸,互相表示甘愿居于对方之下,手握手,做出掏肺挖肝的样子给对方看,指着太阳流泪,发誓不论生死谁都不会背弃朋友,简直像真的一样可信。一旦遇到小小的利害和冲突,仅仅像头发丝般细小,便翻脸不认人,朋友落入陷阱,也不伸一下手去救,反而借机推挤他,再往下扔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啊!这种事情恐怕连禽兽和异族都不忍心去做,而那些人却自以为得计,当他们听到子厚的为人凤度,也应该感到有些惭愧吧。

[古文原典]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己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古文今译]

子厚过去年轻,勇于助人,不知道保重和顾惜自己,以为功名事业可以立见成就,结果反受其牵连而遭贬黜。被贬以后,又缺少有权有势的知己援引推荐,所以最终死于荒远穷困的边地,才能不得施展,抱负也未能实现。如果子厚当时在御史台、尚书省做官时,能谨慎约束自己,像在司马、刺史那样,也自然不会被贬了;被贬后,如果有人能够推举他,将一定会再次被任用,不至穷困潦倒。然而子厚被贬的时间如果不长,其困窘如果不至于极点,他即便有过人之处,而对文学创作来说,必定不会自强不息,从而取得像今天这样的名传后世的业绩,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即使让子厚实现他的愿望,一度官至将相,拿那个换这个,何者为得,何者为失?一定有能够辨别清楚的人。

[古文原典]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次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古文今译]

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于厚去世,终年四十七岁。他的灵柩于元和十五年七月一日归葬在万年县祖先墓旁。子厚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周六,才四岁;次子名周七,子厚死后出生。又有两个女儿,都还在幼年。子厚之所以能归葬祖茔,全赖观察使河东人裴行立出资相助。行立先生为人有气节,重信用,与子厚是朋友,子厚对他一直很尽心尽力,最后竟仰赖他的力量办理了后事。把子厚安葬到万年县墓地的,是他的表弟卢遵。卢遵是涿州人,性情谨慎,做学问永不满足。自从子厚被贬之后,卢遵就跟随他,直到他去世也没有离开;既送子厚回乡归葬,又安排料理子厚的家属,可以称得上是有始有终的人了。铭文说:这是子厚的墓室,既牢固又安适,对子厚的子孙会有好处。P52-54

序言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

明初,朱右将他们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即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辑录《文编》,仅取此八人的文章,这为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作用。此后不久,茅坤根据朱、唐的编法选了八人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文章气势宏大、曲折多姿、逻辑严整、融汇古今,无论是议论、叙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其代表作有《师说》、《马说》、《祭十二郎文》等。

柳宗元,字子厚。他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艳浮文风,提倡质朴流的散文、其代表作有《捕蛇者说》、《童区寄传》和《水州八记》等篇。

欧阳修,字永叔。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反对浮靡雕琢、怪僻晦涩的“时文”,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其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语言精练,并富有韵律美,出自他手的许多名篇如《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已千古传扬。

“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父子。苏洵,字明允。他继承了《孟子》和韩愈的议论文传统,形成自己的雄健风格,其语言明畅、说理反复辨析,很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代表作有《衡论》、《管仲论》等。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能书善画,诗词也居于一流,并继欧阳修之后成为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留下多篇散文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石钟山记》、《放鹤亭记》、《赤壁赋》等。苏辙,字子由,他博览群书、笔风雄健,留下《屈原庙赋》、《御风辞》等名篇。

王安石,字介甫。他的散文笔力豪迈,富于哲理,开创并发展了说理透辟、论证严密、表达清晰、融叙事和议论于一体的独特散文风格,其代表作有《答司马谏议书》、《游褒禅山记》等。

曹巩,字子固。宋代斩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因文才出众受到欧阳修的赏识,他的散文作品甚丰,尤长于议论和记事。留下名篇有《醉心亭记》、《读贾谊传》等,说理透彻,文字精练,耐人寻味。

总之,作为主持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唐宋八大家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当时和后世的文坛带来深远的影响。本书精选八位人物的经典之作,辅以题解和白话译文,以方便现代读者阅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7: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