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挑战中式英语
分类 教育考试-外语学习-英语
作者 张继矿//张晓佳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随着英语学习的风行,许多英语学习中的问题也接踵而来,特别是“中式英语”现象已经呈现了一种不容忽视的蔓延趋势,本书作者对运用了大量的“中式英语”实例,把这些错误实例加以归类,从而发掘出产生“中式英语”这一现象的语法根源,从而较好地帮助英语学习者们分辨和克服这一致命错误,学到更地道的英语。

目录

第一章 词语搭配/1

第一节 动一宾搭配/2

第二节 主一谓搭配/10

第三节 系一表搭配/18

第四节 状一形搭配/26

第五节 定一名搭配/28

第六节 状一动搭配/32

第七节 动一宾一补搭配/34

第二章 词语误用/40

第一节 误用动词/41

第二节 误用名词/61

第三节 误用形容词/73

第四节 误用副词/85

第五节 误用连词/94

第六节 误用介词/100

第七节 误用数词/119

第八节 误用代词/123

第九节 误用冠词/128

第三章 多余的词/13l

第一节 名词或代词/132

第二节 动词/137

第三节 形容词/140

第四节 介词/144

第五节 冠词/146

第六节 连词/152

第七节 副词/154

第八节 重复/160

第四章 缺少的词/162

第一节 名词或代词/163

第二节 连词/166

第三节 介词/168

第四节 冠词/173

第五节 动词/178

第六节 形容词/180

第五章 句子结构/182

第一节 重 心/183

第二节 词序/184

第三节 主动与被动/191

第四节 肯定与否定/199

第五节 分与合/207

第六节主要与次要/214

第七节 时 态/216

第八节 悬垂结构/228

第九节 延续与非延续动词/231

第六章 习惯表达/234

第七章 修辞/241

第八章 文化因素/249

附 录 汉英新词语/256

索 引/348

参考文献/366

后记/367

试读章节

grasp一词如果接具体名词作宾语,意思是“用手去抓”,如果接抽象名词则表示“理解”。此句grasp的宾语是family plan,搭配不当。同样,“抓好什么工作”,也不能用grasp这个词。这里的“工作”是个范畴词,不必译出来,直接用这项工作的名称作宾语即可。2.在英语中,use the tongue表示运用语言,不能用use the mouth代替。“动手”表示动武”,用fists比用hands更好一 些。3.recognize不能接fact作宾语,与fact搭配的是accept。4.count是“计数”的意思,“不计报酬”的“计”是“计较”,因此应译为think about。5.中文的“怀疑”在英语里分别是doubt和suspect,意思不同。doubt是“拿不稳”,倾向于“不承认”。如用肯定形式,用whether或if连接宾语从句。如:I doubt whether our team will win the match.如果doubt是否定形式,则用that连接,如:I don’t doubt that our team will win the match.而suspect意思是“具有某种想法或感觉”,倾向于“承认”。如:The sergeant suspected he was the man who had robbed the bank.6.receive a phone“是接电话机”,不是“接电话”。P77.nnounce不能接动词不定式作宾语,应用宾语从句。8.rob的宾语不是物,而是人,rob somebody of something。9.win somebody的意思是“把某人争取过来”。“赢得比赛”应是win the game,或beat somebody in the game。10.这里的“有意见”是“抱怨”“不满”的意思。have an opinion是“有一个想法”,不能字字对译。11.enlarge与power不能搭配,同样attack与smuggling也不能搭配。12.use与means不能搭配,虽然汉语这样的搭配很常见。与means搭配的是employ。13.错句中英语的意思是“把时间浪费在思考上”,而原句的意思是“费了功夫思考而得不到应有的结果”的意思。14.corrupt与reputation不能搭配,应用blacken the reputation。15.accompany the singer是“陪伴歌星”,不是“为歌星伴舞”。16.attitude是指对一个问题的看法,这里的“态度”是“行为举止”的意思。17.bear不能用于表示具体的某次“生孩子”,而应用give birth to这个短语。18.这句话的主语是they,就更不能与bear搭配了。19.get不能与success搭配,而应用achieve与之搭配。20.illiterate是具体的人,这种“文盲”是不能扫除的。要扫除的是“文盲现象”,即literacy。21.perfect与proficiency不能搭配,这个proficiency是多余的词。22.steal没有双宾语,其宾语不是人,而是物,即steal somethingfrom somebody。23.body指人的躯干,此句中的“身体”是“身体健康”的意思。24.touch与English不能搭配。这里的“接触”是“多听,多读”的意思。

序言

大凡学英语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即英语学到一定的时候,无论怎样努力提高都不快,有时甚至出现暂停或下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尤为明显。经过中学几年的学习,语法已经基本学完,掌握的词汇量也不小,但做题时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写文章时语法都对,就是没有“洋味”;翻译出来的东西连自己也不满意。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往往很苦恼,想要进一步提高却感到力不从心不知从何做起。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瓶颈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高原现象”。语言学习究其根本是一种技能培养训练的过程。在其初期,由于新的信息对大脑有强烈的刺激,学习者兴趣很大,进步很快。但随着知识的丰富、技能的提高,学习者易产生一种麻木感,新鲜感消失,敏感性降低,最后形成心理上的阻塞和疲惫。造成英语学习“瓶颈”的因素很多,也因人而异,但根据我们的研究,中式英语Chinglish 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近年来,国内外语言学界对中式英语做了很多研究,成果斐然。但是,中式英语并不是近年才出现的。早在解放前,上海有一个地方叫洋泾浜,那是中国商人同欧美商人做生意的场所。当时当地的中国人对英语还远没达到能运用自如的水平。为了有效地同外商做生意,他们操起了半生不熟的英语,即英语的单词加上中文的句式,开始了对外交流。这就是外国人所称的Pidgin English,即“洋泾浜英语”。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掀起了对外开放的高潮。大批外国人蜂拥而入,而国人并没有为此在语言上做好足够的准备。当老外们走进中国大门,看见、听见大量不合规范的英语,一个个发出会心的微笑。一方面他们对刚刚打开大门的中国的英语水平表示理解,另一方面为处处出现的难以理解的英文广告、文件、商标、口语感到无奈,于是用English和Chinese的混成词给这种语言现象起了一个名字,叫Chinglish,即Chinese English(中式英语)由此看来,中式英语是应运而生的产物,它在我们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但它毕竟不是规范的英语。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深入和发展,解决中式英语的问题已经成了语言学界的当务之急。

汉语和英语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无论是书写、构词、句型,还是发音,二者都有很大差别。要让从小受到汉语和中国文化熏陶的中国人用英语思考,说一口洋味十足的英语,完全让英语民族的教师直接任教当然是最理想的方式,但想一想这么庞大的中国人口,任何决策人在做出抉择时都难免会踌躇不前。在大多数中国英语教师还是中国人的条件下,语言学界的任务是列出常见的中式英语的表现,指出规范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区别,尽量减少非正规英语所造成的混乱,让我们的下一代所学的英语逐渐向规范英语靠拢。

狭义的“中式英语”是指那些符合英语语法但不符合英语习惯的表达方式。根据我们的观察,大多数中国学生出现的错误,无不与用中文思考有关。Randolph Quirk等人所著的A Grammar of Contemporn English里所列举的错误,很多是中国人不容易犯的,因为只要把原句译成中文就一目了然了。而中国学生最常见的because…so…,although…but…连用这样的错误,究其根源,还是用中文套用的结果。根据这一研究,笔者提出一个“广义中式英语”的概念,即任何错误,只要它是用中文思考而产生的,都可以称为“中式英语”,都属于本书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划分法可能会引起争议,本书所列举的句子是否每一句都称得上“中式英语”,读者也见仁见智。

中式英语最突出的表现是词语搭配问题。汉语里能搭配的,英语里不一定能搭配。如“说”,只要查查《汉英辞典》就可发现,它能和不同的名词组成几十个词组。如果我们用英语的say,talk,tell,chat等词来搭配这些名词,就会发现大多数是不行的。再如随处可见的标语:Welcome you to invest in your city!(欢迎你来我市投资! 也是典型的中式英语,因为welcome不能接动词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因此,一本英语搭配辞典(或修辞辞典 是学习翻译、写作时必不可少的工具书。这些词典里提供了最常见的主一谓搭配、动一宾搭配、状一形搭配、定一名搭配,以及动一状搭配的词。至于主一谓一宾一补搭配,常用的英语辞典里都有VetbPatterns,一查就能查到。

中式英语的第二种表现是误用词语。一词多义是英语和汉语共同的特征,同一个词在不同的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初学者往往从中文的角度思考,只考虑选用自己熟悉的词义,不考虑其语言环境,结果就形成了中式英语。如我们知道again是“再一次”的意思,于是就有人说出这样的话:Sing us a song again!(再唱一首歌! 这也是中式英语,因为again表示的是重复同一首歌。

中式英语的第三种表现是使用了多余的词。汉语说“从国外进口”,谁也不会说有什么问题,但是译成英语:import from abroad有些词就显然多余了。其原因在于:汉语不怕重复,英语怕重复;汉语喜欢加上一些词以示强调,而英语加上某些强调词反而减弱了语气。这些也是中式英语的一种表现。

中式英语的第四种表现是某些词的缺位。英语里有的词,如冠词,是汉语里没有的;有的词是及物动词,非带宾语不可;英语是形合型语言,由于句子结构的需要,英语的复合句必须有连接词,谓语必须有动词(特殊用法例外 ,而汉语是意合型语言,没有连接词也可以表示句子之间的关系,没有动词也可以成句。不注意这些,中式英语必不可免。

中式英语的第五种表现是句子结构的问题。这里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中英两种语言句子结构上的不同之点。如汉语喜欢把强调的部分放在最后,而英语喜欢开门见山,强调部分放在句首;汉语惯用加结构词的方法来改变语气(如:“你进来一下!”和“你进来一下嘛!” ,英语采用非逻辑法,如倒装、时态等(如:Come in,willyou?和Would you come in? 。要克服中式英语,这也是必须加以注意的。

中式英语的第六种表现是习惯表达。以上5种表现我们都可以从理论上加以描述,但有的现象是无法解释的,因为英语民族就是不像我们这样说话和表达。因此只能处处留意,积少成多,才能克服中式英语。

中式英语的第七种表现是修辞。中英两种语言有相同的修辞格,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尤其是那些看似相似而实际不同的用法,应给予特别的注意。如中国人都很蔑视“走狗”,而英语民族却认为狗是一种可爱而忠实的动物。如把“走狗”译成running dog,就缺少了那种强烈的蔑视的语气。

中式英语的第八种表现是文化因素。文化差异恐怕是造成各民族之间的误解最突出的因素之一。在语言上主要体现在“称谓、招呼、赞扬、答谢、社交礼仪、收受礼物、体贴”等方面。

产生中式英语的原因很多。首先是我国改革开放速度太快,每日出现的新词语令人目不暇接,国人的英语学习跟不上飞速发展的形势。其次是根深蒂固的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第三是接触规范英语的机会不够。过去使用的英语教材大多是中国人自己编写的,现在情况好一些,但是大多数英语教师还是中国人,这些教师中真正能使用规范英语的也不多。第四是目前的考试方式偏向于语言知识商不是语言技能,多数学生满足于考级过关,英语成了“屠龙术”,使用的机会很少。一旦真正使用,中式英语暴露无余。最后,粗心大意也是中式英语的成因之一。比如like作动词是“喜欢”,作介词是“像”,这是初中学生也知道的。但是大学生的口语中出现误用like的情况比比皆是。

在没有外教的情况下,要克服中式英语,首先要加大英文原著阅读量,多听标准英语广播,扩大知识量和词汇量。第二,写作文时首先考虑的是运用英语句型。当自己头脑中的中文句子同英语句型有冲突时,宁可舍弃中文句子,也要符合英语句型。对于自己喜欢而又没有能力表达的美丽的汉语词藻要舍得割爱。口语练习在大胆开口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心中有所准备,不要信口开河,说一些中国人听了像英文、英美人听了像中文的句子。最好使用教材中提供的和自己熟悉的句型,不要生编硬造。任何一个好的翻译都是从背句型开始的,决不会一开始就自己组句说话。第三,要清楚规范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区别,以及中式英语的种种表现形式,处处提防中式英语。

本书就为读者提供了这种便利。编者根据自己几十年英语教学、英文审稿和翻译的经验体会,收集整理了中国教师、学生常见的错误表达方式,加以分析,是以成书。在编排体例上,本书以列表的形式将每一句分为“汉语”“中式英语”“推荐译文”3项。这样编写的目的并不是研究翻译技巧,而是试图还原说话人的思维3-式。从这个角度看,似乎把“中式英语”放在首位更合适一些。所谓“推荐译文”,不是标准译文,更不是唯一的答案,只是可以接受的表达方式中的一种。表后的点评从语法、句型、词语惯用法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其问题所在。书后附有索引,将每句话涉及的重点词列在其中,供读者参阅。

本书在使用中,我们还应该把Chinglish与China English区别开来。所谓China English,是指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词,如“三个代表”“四项基本原则”等。为此,本书附录有“汉英新词语”,收集了近年来各种杂志、报纸和互联网上出现频率较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和其他新词语,供读者参考。

本书主要供大学低年级学生考四、六级之用,对中学英语教师和学习成绩优异的高中生也有实用价值。本书未涉及英语专业八级和TOEFL,GRE等要求的词语。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错漏之处,敬请读者指出。

 编 者

2005年春于内江师范学院

后记

本书是内江师范学院2004年教改项目成果之一。作为项目组成员之一,编者有幸参与了全部研究工作,并承担了为项目撰写专著的任务。我们首先要感谢四川大学出版社的英语编辑张晶同志,是她敏锐地发现了我们这一题材的价值,并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鼓励我们,增强了我们继续写作的信心。我们还要感谢四川大学出版社顾问、英籍专家Graham Sage先生,他为审校此书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书的编写过程中,项目组组长李山副教授.成员刘娟副教授、陈红宇讲师以及本系的李莉和叶荔讲师都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资料;编者还从英语系历届毕业生及在校学生的翻译、写作、毕业论文中摘取了不少第一手资料。没有他们的支持,这本书是不可能完成的。在此书付梓之际,特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 者

  2005年春于内江师范学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0: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