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凝重的笔触,记录了张家川几千年的悠悠变迁史,从远古先民的足迹到自治县的成立,从不同角度,解说了张家川古今历史轮廓;记载了张家川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留下的足迹、笔墨,展现了古往今来张家川人民的斗争史迹;讲述了众多历史人物留下的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以优美的文笔描绘了美丽神奇的自然风光、源远流长的人文史迹、宗教遗存以及丰富多采的文物瑰宝;记述了闻名遐尔的皮毛之乡的丰富物产、丰厚的资源,展示了张家川颇具潜力的发展前景;介绍了别具风韵的民间文化艺术,讲述了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本书还配有千幅照片,图文并茂,颇具资料性和可读性。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南部,陇山西麓。总人口30.84万人,其中回族21.36万人,境内有美丽的关山自然风光,亦有宣化岗、老庵寺等宗教遗存,伊斯兰风情浓郁,畜牧业发达,皮行业闻名西北。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解放张家川的战斗,是在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战略前提下进行的,因而战斗进行得极为顺利彻底。这次战斗,可以划分为摧毁关山防线、进入陇上第一镇、解放张家川全境三个阶段。
鏖兵奔战,摧毁关山敌防线
1949年5月,一野大军首先解放了西安。7月12日开始,又进行了扶眉战役,歼灭蒋军4个军约5万余人,声震甘川边境。然后大军分路西进,由陕入甘,形成合围之势,对甘之敌造成巨大震慑,使守敌如同惊弓之鸟。7月25日,陕西边城陇县解放后。一野部队之一部挥师直指蒋军精心部署于陕甘交界处的关山防线。固关会战在即。
关山是横亘于陕甘之间的一脉山系,群峰绵延,亦是经陇县进入张家川的交通要冲和惟一通道,也是甘肃的东南门户。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马步芳所布设的关山防线,主要在陕甘交界处陇县境内的固关峡一带。这里山大沟深,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向来被视为兵家必争之地。西北军政长官公署早就制定了《关山会战指挥方案》,马步芳委派其子马继援负责实施并且指挥,由此可见关山防线之重要。马继援掌握着装备精良的蒋军嫡系部队82师,他把该师的精锐骑兵14旅调往关山防线。骑14旅下辖5个团,兵力3000余人。马继援的防线设置是以关山天堑固关为中心,将一个团设在固关,据守交通要地;将两个团的兵力设在关山以东的陇县城郊,准备迎击解放军;另将两个团设在关山以西的陇县马鹿镇,稳固后防并作策应。在固关要地,蒋马军还挖战壕、筑掩体、修工事、置路障,控制了道路两侧制高点。但扶眉战役的胜利打乱了马继援的部署。陇县失守后,马继援退回部队,集结于固关一带,抢修工事,重加防范,决意死守。
关山会战,对敌我双方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于敌方而言,如能据守,可迟滞解放军西进,为青海马步芳军和宁夏马鸿逵军调整部署或实施退却赢得时间,并使胡宗南部得以窜逃四川。于解放军而言,如能早克,即可会战“兰州锁钥”,移师西进。
7月27日,解放大军已抵达关山防线之外围,并进行了侦察和战斗部署,决定正面强攻和迂回包抄,同时进行合围歼敌。解放军作战部队,是由王震任司令员的一野第一兵团所抽调的兵力组成。该兵团抽调贺炳炎任军长的第一军之一部分,和彭绍辉任军长的第七军之一部分,合成一个师的兵力,且配置有火炮。战斗由贺炳炎军长亲自指挥。
7月28日晨,固关战役全线打响。解放军由一军部队实施正面强攻,由七军部队从南侧迂回包抄,深入敌后。一军部队在接近敌阵地后,以猛烈的火力射向敌阵地,很快压制了敌高地火力点。激战到上午10时许,一军攻占了固关前沿阵地及两侧高地,控制了战局。
P16-17
话悠久历史道灿烂文化
中共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县委书记 宋博华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 马云珍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部,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热土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民族文化。
据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们就在这片沃土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留下了众多的文物遗存。张家川亦是秦人的发祥地之一。秦人的先祖赢非子率众,在此牧马。因功被周王室封为“附庸”,建立了秦的最早都邑秦亭。张家川地处陇右,为关陇古道之要冲、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后的必经之地。西汉时,曾治陇县,东汉时为凉州刺史部治所。三国时著名的街亭之战、东晋时“陇上壮士”陈安勇保陇城的故事、清代回民军反抗清廷的壮举都发生在这块土地上。这里有汉代烽燧、摩崖石刻及长宁驿站之遗迹,有于右任题字的“金碧参差宣化岗”,有关山秀美神奇之胜景,有闻名遐迩的皮毛集散地,还有别有风韵的回族“花儿”……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凝成一幅幅纵横古今的壮美画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编纂《张家川史话》一书,对于挖掘、推广我县历史文化资源,使全县、全省乃至全国人民充分了解张家川久远的历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家川史话》由县史志办、博物馆共同编写。编撰者辛勤笔耕,高质量地完成了张家川第一部“史话”。这是全县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成果,可喜可贺。
《张家川史话》不同于县志的浩繁,是一本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历史读本。全书从2000多年来的众多史实中精心遴选出最能反映张家川历史风貌与地方特色的重点内容,以明快流畅的语言叙述之,将一个个独立篇章连缀成一部贯通古今的历史画卷,是一部可读性较强的地方历史读物。
《张家川史话》以凝重的笔触,记录了张家川几千年的悠悠变迁史,从远古先民的足迹到自治县的成立,从不同角度,解说了张家川古今历史轮廓;记载了张家川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留下的足迹、笔墨,展现了古往今来张家川人民的斗争史迹;讲述了众多历史人物留下的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以优美的文笔描绘了美丽神奇的自然风光、源远流长的人文史迹、宗教遗存以及丰富多采的文物瑰宝:记述了闻名遐迩的皮毛之乡的丰富物产、丰厚的资源,展示了张家川颇具潜力的发展前景;介绍了别具风韵的民间文化艺术,讲述了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本书还配有近百幅照片,图文并茂,颇具资料性与可读性。
《张家川史话》为我们打开了张家川厚重而沧桑的历史画卷,它是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和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乡土教材。一册在手,可挈张家川千古历史于眼底,并从中受到启迪,获得自信,增强自尊,对于宣传张家川、提高张家川的知名度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张家川史话》的出版,必将激发全县人民的建设热情,激励人们鉴古知今,再创辉煌。我们坚信,全县回汉人民一定会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进,自强不息,努力开创张家川更加美好的明天。
《甘肃史话》丛书为甘肃省重点出版项目,旨在把甘肃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以生动活泼的文字、图片展示给广大读者。本丛书由省委副书记马西林策划,省委书记苏荣亲作总序。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原省委宣传部长)陈宝生和副省长李膺也对该丛书的出版作了重要指示,给予了具体指导。
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周德祥全盘规划和领导了丛书的出版工作。这套丛书高标准、高质量的出版定位,严谨鲜活的文风,图文并茂的装帧风格,是在他一丝不苟的要求下得以实现的。甘肃文化出版社社长谢国西在提出这套丛书的选题构想获到各方赞同之后,精心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这样一套卷帙浩繁、规模庞大的丛书出版工作得以有序进行。作为社长,他承担了巨大的责任,相应的是这套丛书出版的每一具体环节他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处处长罗和平是最早关注这套丛书出版规划的人士之一,早在这套丛书的计划阶段,他就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丛书的整个出版过程中更做了许多指导性、服务性工作。甘肃文化出版社副社长管卫中是本丛书的项目责任人,他是这套丛书出版工作中最忙碌的人,他拟订了编纂体例,负责组织各册稿件,审改全部书稿,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安排校对、排版、印制,监督图书质量,实施宣传方案,他的热情、执著、严谨、刻苦的品质,恰巧成就他为这套丛书最合格的实施人。甘肃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车满宝也是本丛书的规划人之一,本丛书十分“养眼”的装帧设计,凝含着他、当然还有责任编辑温雅莉的智慧心血。他还是这套丛书的编校把关人之一。挂职文化社任副社长的张晓红负责了本丛书部分书稿的审读工作,并筹措到了部分宝贵资金。
省史志办巡视员、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对这套丛书的编纂倾注了心力。他对这套丛书的贡献至少在三个方面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一是在对这套丛书的推动方面,他运筹帷幄,奔走南北东西,不遗余力宣传呼吁,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终使这一选题喜获各方赞同支持:二是在对各分册主编的遴选方面,本丛书各册主编无一不是当地颇有造诣的文史工作者,无一不对当地文化历史有如数家珍般的了解,张克复慧眼荐举他们担纲各册主编,保证了丛书稿件质量。三是在对书稿文体篇目的确定方面,他渊博的地方文史知识和丰富的编纂经验使得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使一些有缺陷的书稿最终达到了史实的确凿、布局的完善和表述的恰当。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还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石星光副部长、张嘉昌副部长和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李玉政、牛养谦、乔保平、袁爱华、何远志、省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孟臻等的支持。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关领导也对这一选题计划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全省各市、县党政一把手对这套丛书的出版高度重视,给予了鼎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他们的支持是本丛书得以成功出版的关键因素之一。各市、县主持编写工作的宣传部、人大、政协、文化局、志办等单位领导同志的周密组织和编撰人员全身心投入的辛勤劳作,保证了书稿的如期完成和文图质量。
《张家川史话》是《甘肃史话》丛书之一种。县委、县政府对编纂《张家川史话》极为重视。县委书记宋博华,县委副书记、县长马云珍在百忙中为书作序,并解决印刷经费;分管文化工作的县委副书记杨仁岱,副县长麻小梅多次听取史话进展情况汇报,解决具体问题,加快了进度,促使早日出版问世。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史志办、博物馆全体编撰人员齐心协力,加班加点工作,完成了大部分篇目;承蒙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承担了部分篇目,离休干部李生荣、退休干部马瑞琪、恭门文化站干部王成科、乡企局干部马景荣等同志不遗余力,挖掘、整理了多篇史料。
《张家川史话》初稿完成后,经主编逐篇修改、全书统稿;编辑人员数易其稿,基本达到总体要求。然后分三次送由洪斌、黄月云、王耀清、马瑞琪、马国杰、李维岳、吴浩玉、马殿邦、高建勇、马静远、李冠中、马建军组成的《张家川史话》审稿小组审阅后,主编和全体编辑人员按修改意见对全稿又作了认真的修改增补。副主编崔峻峰在编写稿件的同时,拍摄、遴选出全书的精美图片百余幅。在全体参与者的无私奉献下,10月底,《张家川史话》终于完成了全部稿件清样,送交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至此,这部承载着编辑人员辛勤笔耕成果、汇集着张家川县领导同志和各界人士关爱的《张家川史话》终于要和读者见面了。在此,对所有关心、支持《张家川史话》的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谢意。
与一块地域的悠久丰富的历史和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相比较,任何文字的表述都是苍白的,都仅仅是撷取了几朵浪花。本丛书只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寻访甘肃大地历史文化蕴藏的线索图。有兴致的读者朋友们。不妨以本丛书为向导,顺藤摸瓜,寻幽探隐,以您的新发现,来批评、填补本丛书之缺憾。
《甘肃史话》丛书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