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染尘万种,贪痴愚顽生烦恼;一百寓言,入木三分,净洁涤荡得清凉!《百喻经》的故事是源于中国古代人民群众的口头文字,是吸取了民间故事糅合而成的,是一部由佛经演化为文学的寓言故事集。阅读古代人的经典,启迪现代人的智慧,扫清天性里的障碍,成就人生中的完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百喻经大智慧/中国经典文化书系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魏晋风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大千世界,染尘万种,贪痴愚顽生烦恼;一百寓言,入木三分,净洁涤荡得清凉!《百喻经》的故事是源于中国古代人民群众的口头文字,是吸取了民间故事糅合而成的,是一部由佛经演化为文学的寓言故事集。阅读古代人的经典,启迪现代人的智慧,扫清天性里的障碍,成就人生中的完美。 内容推荐 《百喻经》是公元五世纪印度僧伽斯那所集。本书译者为南朝齐(公元497—502年)时来华的天竺僧人、伽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汉译《百句譬喻经》,简称《百喻经》。《百喻经》共有九十八篇譬喻故事,这些寓言主要叙写幽默可笑的事情,具有犀利的讽刺性,先说笑话后讲道理,笑话中包含道理,既富有情趣,又蕴含哲理,朴实生动,通俗易懂,诙谐幽默,启人智慧。 佛教源于印度,后来又注入了中华民族的大量智慧,最终与我们的本土文化完美有机地熔为一炉。在本书中“叹父德行喻”与中国典故中“弄巧成拙”如出一辙;“水火喻”道出了与国人“没有得到的永远是好的”这一句俗语相同的道理。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会使读者会心一笑。并不厚实的一本书却让人清楚地看到了人类的共性与当时佛陀们超越常人的卓越见地。 现代人的头脑也许较前人有所进步,但是今天,人的领悟能力并未达到著经人的境界。卷卷古经对今人亦有同样的价值。不求在此浊世中超脱,但求寻一份宁静;不求无欲无尘,但求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有一片平和与泰然。 当你忙得手忙脚乱之际,或是在人生旅途上困惑之时,不妨捧上本书,体验一番至理妙道,以便更有自信地面对生活。 目录 序言(1) 引言(1) 01.愚人食盐喻(1) 02.愚人集牛乳喻(3) 03.以梨打破头喻(8) 04.妇诈称死喻(9) 05.渴见水喻(13) 06.子死欲停置家中喻(17) 07.认人为兄喻(21) 08.山羌偷官库衣喻(25) 09.叹父德行喻(30) lO.三重楼喻(34) 11.婆罗门杀子喻(37) 12.煮黑石蜜浆喻(41) 13.说人喜嗔喻(43) 14.杀商主祀天喻(46) 15.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50) 16.灌甘蔗喻(53) 17.债半钱喻(55) 18.就楼磨刀喻(59) 19.乘船失杼喻(61) 20.人说王纵暴喻(65) 21.妇女欲更求子喻(67) 22.入海取沉水喻(71) 23.贼偷锦绣用裹褐喻(73) 24.种熬胡麻子喻(75) 25.水火喻(77) 26.人效王眼■喻(80) 27.治鞭疮喻(83) 28.为妇贸鼻喻(86) 29.贫人烧粗褐衣喻(90) 30.牧羊人喻(93) 31.雇倩瓦师喻(97) 32.估客偷金喻(100) 33.斫树取果喻(103) 34.送美水喻(108) 35.宝箧镜喻(112) 36.破五通仙眼喻(116) 37.杀群牛喻(121) 38.饮木筒水喻(125) 39.见他人涂合喻(127) 40.治秃喻(131) 41.毗合阔鬼喻(133) 42.估客驼死喻(137) 43.磨大石喻(140) 44.欲食半饼喻(143) 45.奴守门喻(145) 46.偷犛牛喻(147) 47.贫人作鸳鸯鸣喻(151) 48.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154) 49.小儿争分别毛喻(157) 50.医治脊偻喻(160) 51.五人买婢共使作喻(163) 52.伎儿作乐喻(168) 53.师患脚付二弟子喻(170) 54.蛇头尾共争在前喻(173) 55.愿为王剃须喻(176) 56.索无物喻(179) 57.蹋长者口喻(182) 58.二子分财喻(185) 59.观作瓶喻(190) 60.见水底金影喻(193) 61.梵天弟子造物因喻(197) 62.病人食雉肉喻(199) 63.伎儿著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202) 64.人谓故屋中有恶鬼喻(206) 65.五百欢喜丸喻(210) 66.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218) 67.夫妇食饼共为要喻(221) 68.共相怨害喻(226) 69.效其祖先急速食喻(230) 70.尝菴婆罗果喻(235) 71.为二妇故丧其两目喻(237) 72.唵米决口喻(240) 73.诈言马死喻(242) 74.出家凡夫贪利养喻(245) 75.驼瓮俱失喻(247) 76.田夫思王女喻(250) 77.构驴乳喻(253) 78.与儿期早行喻(256) 79.为王负机喻(258) 80.倒灌喻(261) 81.为熊所噬喻(264) 82.比种田喻(266) 83.猕猴喻(269) 84.月蚀打狗喻(271) 85.妇女患眼痛喻(273) 86.父取儿耳珰喻(275) 87.劫盗分财喻(278) 88.猕猴把豆喻(281) 89.得金鼠狼喻(283) 90.地得金钱喻(285) 91.贫人欲与富者等财物喻(289) 92.小儿得欢喜丸喻(291) 93.老母捉熊喻(293) 94.摩尼水窦喻(296) 95.二鸽喻(298) 96.诈称眼盲喻(301) 97.为恶贼所劫失氍喻(304) 98.小儿得大龟喻(306) 试读章节 03.以梨打破头喻 昔有愚人,头上无毛。时有一人,以梨打头,乃至二三,悉皆伤破。时此愚人,默然忍受,不知避去。 旁人见已,而语之言:“何不避去?乃往受打,致使头破?” 愚人答言:“如彼人者,骄慢恃力,痴无智慧。见我头上无有发毛,谓为是石,以梨打我,头破乃尔!” 旁人语言:“汝自愚痴,云何名彼以为痴也?汝若不痴,为他所打,乃至头破,不知逃避。” 比丘亦尔,不能具修信戒闻慧,但整威仪,以招利养,如彼愚人,被他打头,不知避去,乃至伤破,反谓他痴。此比丘者亦复如是。 【译文】 从前有个蠢人,头上光秃没有头发。当时有个人用梨打他的头,敲了又敲,把头打得到处是伤。 而这个蠢人默默地忍受,并不躲避。旁边的人见了就对他说:“你为什么不躲开昵?等在这里挨打,把头都打破了!” 蠢人回答说:“像他那样的人,只是力气大,骄横无比,其实却是愚昧无知。他见我头上没有头发,就误以为是块石头,用梨打我,所以我的头就被他打破了。” 旁边的人说:“是你自己太傻了,为什么还说别人愚痴?你若不傻,怎么被他打了,把头都打破了,还不知道躲闪?” 有些出家的修行人也是这样,不能修习定慧,坚持戒律,而是修整外表,以求招徕信众的供养。这就像那个蠢人一样,被人打头也不知躲避,以至头都打破,还说别人愚痴。这样的出家人也是一样。 [评解] 愚人自然可以那样“善意”地去理解打人者,但是自己就因此感觉不到头疼了吗?幸亏是用梨打的,如果要换成石头或者大棒了,他还有功夫去“理解”别人吗? “本是自己痴,却云别人傻”,这种阿Q式的嘴神胜利法”绝对不是我们中国人自古提倡的恕道,也不是一种认识上的问题,其实质是一种惰性,不能自强自立,不能自我变革摆脱旧习,而只是找面子上的好看。 P8-9 序言 《百喻经》是公元五世纪印度僧伽斯那所集。本书译者为南朝齐(公元497—502)时来华的天竺僧人、伽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汉译《百句譬喻经》,简称《百喻经》。《百喻经》共有九十八篇譬喻故事,这些寓言主要描写幽默可笑的事情,具有犀利的讽刺性,此经先说笑话后讲佛法,笑话中包含佛法,此经既富有情趣,又蕴含哲理,朴实生动,通俗易懂,诙谐幽默,启人智慧,既是一部经,也是一部难得的优秀的佛教文学作品。 佛教源于印度,后来却又灌人了中华民族的大量智慧,最后竞与我们的本土文化完美有机地熔为一炉。在本书书中“叹父德行喻”与中国典故中“弄巧成拙”如出一辙;又如“水火喻”却道出了国人“没有得到的永远是好的”这一句俗语相同的道理。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会使读者会心一笑。并不厚实的一本书却让人清楚地看到了人类的共性与当时佛陀们超越常人的卓越见地。 现代人的头脑也许较前人是有所进步,但是今天,人的领悟能力并未达到著经人的境界。卷卷古经对今人亦有同样的价值。不求在此浊世中超脱,但求寻一份宁静;不求无欲无尘,但求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有一片平和与泰然。 为了便于理解,本书还精选了九十余则经外的故事,一则削弱原书的宗教说理色彩;二则更加凸显原书的普世价值。 当你忙得手忙脚乱之际,或是在人生旅途困惑之时,不妨捧一本经文,体验一番至理妙道,更加有自信的面对生活。 作者 2005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