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隆隆枪炮声,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幕。
1937年11月15日,刘伯承、张浩、徐向前率领一二九师司令部进驻辽县西河头村,这里距辽县县城仅一公里。1938年3月1日,三八六旅司令部进驻辽县县城。1938年4月25日,一二九师在西河头村召开军政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晋冀豫军区,本师主力分成平汉路东、路西两个纵队。4月底,在辽县县城北面的殷家庄村,正式成立了倪志亮任司令员、黄镇任政治委员、王树声任副司令员的晋冀豫军区司令部。
1938年4月14日,日军第一次占领辽县县城,我军于同年4月22日收复。
1939年1月29日,日军第二次侵占辽县县城,2月2日,我三八五旅七六九团第二次收复。
1939年7月,因战争形势需要,一二九师师部、政治部等直属单位,移驻辽县东南的桐峪镇。1940年11月7日,八路军总部、政治部、后勤部在彭德怀副总司令、左权副参谋长、罗瑞卿主任、杨立山部长率领下,到达辽县东南大林口村。不久之后,各部分驻于辽县东南的麻田、武军寺、桐峪、下武、下南会等地,麻田一带成为抗日指挥中心。
1939年7月5日,日军第三次占领辽县县城,直至1945年4月26日才获得解放。
辽县西北先是一二九师活动的地区,1939年之后,辽县东南地区又成了华北抗日指挥中心。日军在辽县县城盘踞将近6年之久。6年间,辽县县城遭到无数次日军铁蹄的血火蹂躏,发生了无数次惨绝人寰的血泪惨案。
1938年2月19日,3架日军飞机首次轰炸辽县县城,投弹5枚,炸弹所到之处,浓烟滚滚,哭声震天。仅这一瞬间,就炸毁民房30余间,炸死居民30余人。
辽县牺盟会特派员李芝庭,在县城西门口被炸身亡。
在城编村(当时辽县县城内有“在城村”,即合称现在北街村的钞库巷、王家巷的村名,加上北寺巷等,合称“在城编村”)村长李殿元,在南街钟楼附近被炸死。
在钟楼前,正准备赶驴过洞的五里垢一青年农民,连人带牲口一起被炸死。
城东皮匠刘志清一家6口,在这次空袭中全部遇难。
此后,日军在县城设立“红部”,主要任务是逮捕、严刑拷打、杀害我抗日军民。辽县县城先后发生了西城根活埋人惨案、小南头勒马分身惨案和友爱会惨案,日寇在这里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
P3-4
中共左权县委、左权县人民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革命史料的收集和整理。
二十多年来,左权县组织人员先后出版了《左权抗日英烈传》、《中共左权县历史大事记述》、《留得清漳吐血花》、《八路军总部在麻田》《太行雄魂》、《八路军总部在左权》等著作,编印了《左权县革命斗争回忆录》、《辽西抗日烽火》、《血染清漳》等史料集。此外,政协左权县委员会还连续编印了十几辑《左权文史资料》。
原左权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现左权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皇甫建伟同志,主动请缨,组织人员,筹措资金,决心编辑出版一套比较全面、系统的反映左权抗战的系列丛书。2009年5月13日,中共左权县委办公室、左权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出《关于编写<清漳血泪>、<辽阳抗日烽火>、<左权奶娘>三本抗战历史书籍征集史料的通知》之后,这项工作便正式开始。
《碧血辽县》是左权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中的一部。本书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发生在左权大地上灭绝人寰的惨案,军民和日寇顽强斗争的史实以及后人为纪念先烈而建立的亭、堂、馆、碑等革命纪念物的基本情况。
由于人力和时间有限、资料缺失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加之年代久远,当事人、亲历者几乎均已离世,编者水平有限,本书缺失之处或应当进一步考证之处在所难免,敬请知情者批评指aY_。
在编撰本书的采访、调查过程中,编者更感收集、整理革命史料的重要性、迫切性。去年初冬,还和我们侃侃而谈的长者们,今春再访,他们中有几人已悄然离世!因此,我们深感更应抓紧时间,收集、整理出更多的珍贵的革命史料来,无愧于逝者,更无愧于未来!
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山西人民出版社迅速将此书列入出版计划,并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加快出版速度。责任编辑孔庆萍主任为本书的出版相关事宜付出了大量心血,郝建云、孙冰洁为本书校对付出了辛勤劳动,在这里我们不仅由衷地表示感谢,而且对他们的敬业精神,也发自内心地感到钦佩!
本书成书过程中,得到了中共左权县委党史研究室、左权县县志办公室、左权县民政局、左权县教育科技局、左权县文物局等部门和各乡镇党委、政府、各乡镇老促会以及不少老同志的鼎力相助,梁生仁、刘凤来、刘晋海、邢兰富、赵天年、郝红东、霍彦明等同志为此书提供了珍贵的图片、资料,张浩为本书打印了初稿,胡德荣、郝志栋、霍旭红、郭彦华参与了本书校对,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编者
2010年7月22日
今年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等机关进驻左权70周年。作为以左权将军英名命名的左权县老区和老区人民,十分珍视这一血染的荣耀,一批批后来人秉承先烈遗志,弘扬太行精神,拼搏进取,取得了革命、建设一个又一个胜利。
左权县原名辽县,地处太行山主脉西侧,位置独特,居险扼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山西抗日前线。辽县这个山区小县应历史之选择,走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成为太行革命根据地的腹心,成为华北抗战的指挥中心。八路军总部、一二九师等150多个党、政、军、财、文、学、商机关单位在辽县驻扎五年之久。朱德、彭德怀、杨尚昆、左权、刘伯承、邓小平等一大批抗日精英汇集于此,领导和指挥华北军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书写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壮丽篇章,铸就了传之久远、光照千秋的太行精神。
八年抗战铸忠魂,名彪青史耀千秋。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把鲜血洒在了这片土地上,辽县因此易名为左权县。左权人民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据记载,当时仅有七万余人的辽县,就有一万多人牺牲(包括被日寇残杀及冻饿而死等),一万多人参军参战,一万多人参加各种革命工作。期间从老区人民身上所折射出来的英勇无畏、坚韧不拔、甘于奉献、敢于牺牲的特质,正是太行精神的核心内涵。
铭记左权县战火纷飞年代的历史贡献,铭记硝烟烽火中在这块热土上的浴血搏杀,让太行精神万古流传,是我们的职责。左权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竭力担当此任,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左权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中的两本已经脱稿,确实可喜可贺。此丛书真实地再现了抗战时期根据地军民与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杀的场景,是太行革命根据地与敌斗争的缩影。同时,也是一部研究根据地军民抗战历史的力作,对进一步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史、弘扬优良革命传统、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推动老区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左权人民秉承光荣传统,思穷图变,锐意进取,老区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大步跨越,跃上了全面、协调、持续、快速的科学发展平台,树起了改革超前、发展迅猛、人气旺盛、前景美好的崭新形象,其深刻变迁和发展模式被专家学者称为“左权现象”。左权老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是全县人民发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太行精神和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和真实体现。
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进驻左权70周年之际,希望以《左权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出版为契机,进一步引深左权抗战历史研究,让更多的人铭记左权光荣的革命历史。以史为鉴,以史育人,激励左权人民弘扬光荣的革命传统,让太行精神代代相传。
本书通过“血染清漳”、“碧血英烈”、“血铸丰碑”三部分,较全面、较系统地介绍了惨案史实、英烈事迹和纪念英烈建筑物的情况。本书的宗旨一是为了缅怀英烈,牢记苦难,启迪后人;二是使这些珍贵史料能够永久流传。
本书真实地再现了抗战时期根据地军民与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杀的场景,是太行革命根据地与敌斗争的缩影。同时,也是一部研究根据地军民抗战历史的力作,对进一步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史、弘扬优良革命传统、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推动老区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