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
《经典全阅读:呼兰河传》以萧红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线索,透过她的经历与回忆,形象地反映出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人情百态与社会生活,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而书中反复出现的“寂寞”,则是以萧红为代表的,早期觉醒的人们受制于当时社会环境而叹出的苦闷心声。
序
小城生活
小镇的节目
我与祖父
邻居
小团圆媳妇
有二伯和冯歪嘴子
天下的书籍确实是谁也无法读完的,我准备充分利用自己的余生,再读一些能够启迪思想和陶冶情操的书。
这几年出版的书实在太多了,用迅速浏览的速度都看不过来,某些书籍受到了人们的冷落,某些书籍赢得了人们的喝彩,似乎都显得有些偶然。不过在这种偶然性的背后,最终都表现出了时代思潮的复杂趋向,而并不完全由这些书籍本身的质量和写作技巧所决定。
近几年来,我围绕启蒙主义和现代观念的问题写了一些论文,目的是想引起共鸣或争论,以后还愿意在思想和文化这方面继续做些研究,因此想围绕这样的研究和写作任务,读一些过去没有很好注意的书,以便增加新的知识,更好地开阔视野,从纵横这两个方面,认认真真地去思考一些问题。譬如像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我曾读过多遍,向来都是惊讶和叹服于他的平等观念与民主思想。为什么300多年前的明清之际,在古老的专制王朝统治的躯壳中间,会萌生出如此符合于现代生活秩序的思想见解来呢?这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思想高峰,还是从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和不断滋长的土壤中间,必然会产生出来的呢?
如果想一想徐渭、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和徐光启这些杰出的名字,又应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呢?而他们与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伽利略,又几乎是在同一个时代出现的,这里究竟有多少属于历史与未来的必然性呢?我想再好好地研究一番,力图做出比较满意的回答来。
如果生活在今天的人们,都能够达到300多年前黄宗羲那样伟大思想家的境界,中国这一片辽阔的土地上,将会出现多少光辉灿烂的奇迹啊!可是为什么经过了300多年的漫长岁月,在今天生活里的绝大多数人,还远远没有达到他那样的思想境界呢?这难道不让人感到十分地丧气吗?
郁达夫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怀鲁迅》)这是说得很沉痛和感人的。
思考民族的前程、人类的未来,这很像听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那样,常常会使自己激动不已,然而这就得广泛和深入地读书,否则是无法使自己的思考向前迈步,变得十分丰满和明朗起来的。我读了丘吉尔、戴高乐、阿登纳和赫鲁晓夫这些外国政治家写的回忆录,读了德热拉斯的《与斯大林的谈话》和《新阶级》,对于自己认识整个的当今世界,是起了很大作用的,我还想继续读一些这方面的书籍。
陶冶情操的音乐和美术论著,我已经读了不少,自然也得继续看下去。
我想读的书是无穷无尽的,只要还活着,我就会高高兴兴地读下去,自然在翻阅有些悲悼人类不幸命运的著作时,也会变得异常忧伤和痛苦,不过这是毫不可怕的,克服忧伤和痛苦的过程,不就是人生最大的欢乐吗?要想在社会中坚强地奋斗下去,就应该有这种心理上的充分准备。我会这样读下去的,读到生命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