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农民写的农村故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改桃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晋北农村时兴早婚。一来,父母脸面光彩,二来,盼望家族人丁兴旺,早得贵子。

21岁那年,我没考上大学,回村后林林总总干了不下十几个行当,一晃三年过去,也无甚成就。不但什么事业没做成,还落下一屁股饥荒,搞得灰眉怵眼的。无论村里人怎么评价,结论还是两个字:狼狈。

我没有结婚的时候,个子一米七八,人瘦,看起来像一根葵花杆,忽忽悠悠,打出晃进。我不喜欢侍弄庄稼,和房前屋后、左邻右舍的三大爷、四大妈一般也没话说。为什么没话?因为说不到一起。用现在时髦的话说,那就是没有共同语言。几年的东奔西走,也没个什么大出息,全村的老乡大多对我没有什么好的评价。看见别人家忙着盖新房、娶新娘,可把我爹和我妈眼红坏了。一听见别人家鼓乐喧天娶媳妇,我爹就苦着个脸抽旱烟,俺妈更是长吁短叹满地转。

我知道,他们是想给我娶个媳妇了。

我自己对娶媳妇的态度是,大风刮走孝帽,无所谓。

咱的情况咱自己知道:凭人,人不俊;凭钱,钱不冲。家穷人丑,天生打光棍的料。自己还有个毛病,志大才疏、自以为是、孤芳自赏,老感觉自己是一个干大事业的男人,常常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曲高和寡。我在父老乡亲的眼里,大概属于那类花拳绣腿、酸文假醋的“二打六”了。什么是“二打六”?“二打六”是乞丐讨吃用的家什(也叫莲花落),右手打两块竹板,左手打六块小竹板,呱嗒呱嗒地打起快板,说起讨吃的句子:“啊哈,大爷和大妈啊,这儿天,我没来,遇到大爷您发财,您发财,我沾光,你吃肉,我喝汤……”

我曾经是我们村里人眼里的讨吃花子的候选人,自然本村的人是不会把自己的闺女扔到我家这个枯井里去了。加上那时候我家人多,房子破烂不堪,没有一件像样家具,所以,像我这样的人要娶个媳妇,真个是好比牛长翅膀猪上树。

人是高级动物,除了没死的心,剩下啥心也有。我不知什么时候记住了一句很长男人志气的话:“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我父母都是没文化的老实巴交的农民,高深的话说不了,但心里亮堂。无论如何,他们是不让我打光棍的,况且他们也常常推陈出新,花样奇特——

首先是隔三岔五请媒婆吃饭。我们全家吃的都是粗粮,把细粮节约下来,给媒婆吃。三乡五里的媒婆没少吃我家的下挂面、滴鸡蛋、白面拉条子、羊肉臊子。那些媒婆子吃得实在看不过眼了,自然也就哄顺哄顺我爹妈。终于有一天,一个媒婆答应带我去相亲。

第一次相亲那天,我知道是媒婆应付我爹妈,不想去。那个时候一心想干点大事情,对结婚没有什么兴趣,况且书读多了,知道了风花雪月,懂得了浪漫情怀,自然是不想随那个俗。没想到,我的表现险些把我爹妈气个半死。没办法,我只好跟媒婆去相亲。

我骑了一辆自行车,后面带了那媒婆。路上走着走着,我呵呵地笑了。媒婆问我笑什么?是不是相媳妇高兴的?我回答,是。其实,我想我现在是驮了赵树理《小二黑结婚》里的小芹妈,满脸搽了官粉的三仙姑啊!想到这,我才笑了。

一路无话。

快进“媳妇”村的时候,媒婆告诉我,你要是看对了,就把烟留下;看不对,就装上。什么意思?

说来也是个乡俗。

男人出去相亲的时候,必须带一盒好烟,去了得给媳妇家的男人们敬烟。最好是留下。看不上的,也可以把剩余的香烟带走。

不大一会,我们就去了女方家。  我进门的时候,女方家里有好几个男人,好几个女人,我照例是寒暄,敬烟。

屋里好几个年轻女人,我也不知道哪个是让我相的。

第一次做这个营生,我很尴尬,脸红、心跳、木讷。一紧张,说话居然有点结巴。七八双眼睛,是七八把锥子。七八张嘴,好像七八把刀子。我立马汗颜。

当男人们鼻孑L像烟囱一样冒浓烟的时候,媒婆才推出一个女孩对我说,你们两个相看相看,一辈子的事儿,不可马虎。

我抬头看看这个女孩,大概是十七八岁的样子,一个眼大,一个眼小,厚嘴唇,猫鼻子,瘦骨伶仃,像我家擀面的案板。由于我紧张没看清楚,好像她脸上还有几块雀斑。其实,整个过程也不到一分钟,我是用眼睛扫描的。  P7-9

后记

山西是赵树理的故乡。“山药蛋派”的出现,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文学现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山西作家。如今,在山西农村,正活跃着一批“山药蛋派”的追随者,写诗做文自得其乐,我们不妨称他们为农民作家、“小赵树理”。他们创作出的带有浓郁乡土风情的作品,再次让我们感受到乡土中国的魅力和韵味。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西有限公司我爱我村网分公司编辑、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农民写的农村故事》一书即将付梓,本书总策划、主编杨改桃女士嘱我写几句话。翻阅大样后,我想谈几点感觉。

第一。“农民写、写农民”,新型农民正在发出自己的声音

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今的图书市场,反映城市生活的作品铺天盖地,如过江之鲫,几乎令那些反映现实农村题材的作品全军覆灭。《农民写的农村故事》的出版,无疑会有效弥补这一图书出版界遗憾。让扛着锄头下地的农民拿起笔来,写自己熟悉的家长里短,写自己家族的感情纠结,写村里的婚丧嫁娶,这些农民作家的亲身经历,犹如迎面春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品味泥土芳香,感受乡亲荡漾,读起来显得特别养眼、亲切、珍贵,我们仿佛看到他们正端着碗,在邻家攀谈,可亲、可信、可爱。

我爱我村网是农民互相交流的一个阵地,一个巨大平台。农民通过这个平台,向社会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传递着自己的信息。这里发生过许多故事:暴风雪之夜,众多掌门人联手,解救出被困的行车人;村网编辑联手众媒体,与忻州掌门人一道,给弃婴找到一个温暖的“家”;村网编辑四处奔波,咨询律师,了解政策,帮助太原种树妇女刘果霞维权……这里创造出许多致富奇迹:大同掌门人王瑞、吴春来,通过我爱我村网卖出100多台玉米播种机;忻州掌门人张成亮,三天在网上卖出几万斤大白杏;运城掌门人黄中泽,通过网络渠道,将自己的瓜果蔬菜卖出个好价钱,卖啥都是好几万斤地卖,远近闻名,客商倍增……作为全国“农民写、写农民”的一个范本,我爱我村网《农民写的农村故事》的诞生,其划时代意义就在于,搭建起了属于农民自己的文化平台。

浏览过我爱我村网的人都知道,这个网的定位是“全国最大的农村门户网站”,网站的栏目和内容设计,全部围绕着“农”字做文章,“家长里短”、“农村知道”、“致富信息”、“家电下乡”、“村网博客”、“招聘求职”、“赶集信息”,无不浸透着浓浓的乡村气息。应该说,当解决“三农”问题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除了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还必须让广大农民产生自救力、内生力。

借信息之力催生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我爱我村网走在路上。

不惧艰险,自强不息,转型发展,不懈创新,这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所在,更应该成为今天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我爱我村网2008年底创建以来,依托移动通讯强大的网络辐射平台,培养出覆盖全省两万多个村庄的农村掌门人。这些掌门人,作为村网扎根农村最基层的信息员,除在我爱我村网上发布本村新闻和市场供求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外,还为我爱我村网提供了无数条鲜活新闻。他们在自己率先致富的同时,还帮助、带领农民一起闯市场,成为新农民建设的中坚力量。一位农民朋友在聊天室里留言称,“村网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村网是万万不能的”,就代表了广大农民朋友的心声。开办以来,我爱我村网在农村信息化推广、搭建农民致富平台、沟通城乡贸易、解决农民切实困难诸多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使之成为农民致富的好帮手、弱势群体的代言人,《农民写的农村故事》就是一个缩影。

第二。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有特性的农民文化来支撑

如果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那么,文化,就是创新的一翼。“让农村新型特性文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一目标,在我爱我村网得到了体现。他们知道,离开先进的文化强大推进和支持,新农村建设必然会被封闭、落后、愚昧持久替代。

建立新农村文明迫在眉睫。新农村文明必须有自己的载体和表现,创新其手法。

通读《农民写的农村故事》许多篇章,许多故事都是带着露珠,新鲜、淳朴,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读来,有一股久违的田园感觉,仿佛回到了桃花源。这些故事有亲情、有乡情、有感动、有顿悟、更有迫切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反思意识、赶超意识。就艺术审美和行文笔法而言,有些作品或许还显得纤细、稚嫩、单薄,但透过这一篇篇白描写生作品,我们看到的,是浓郁风情下的“三农情结”。这种带有挣扎、反思、奋斗、拼搏、理想意念的情结,深深地感染着我们,让我们看到了蕴涵于农民内心的不朽的创造力。在这些篇目里,我们看到了文字之外的精神,一种自发的、缓慢游移的强大推进力,一如鲁迅笔下的“民族的脊梁”。

第三,农民正在充当自己利益的代言人

不久前,我爱我村网博客选登了一篇文章:今年8月末,80岁高龄的经济学家厉以宁来到山西考察城乡统筹等问题。他说,“农民企业家”这一称谓本身就是一种身份歧视。“农民工”,身份是农民,职业是工人,这是过去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造成的。因此,要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去除“市民”、“村民”这种人为设置的界限,实现“双向城乡一体化”农民进城,城里人也下乡。我们可以在重要城市做试点,实行双向一体化,城里人愿意下乡经营农业的,可以投资农业,建立起大规模的养殖场、农产品加工厂。资本下乡、人才下乡,将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生产率也会大大提高。

的确,在城乡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中,需要一大批像厉以宁教授这样为“三农问题”鼓与呼的经济学家,更需要一大批扎根农村、热爱农村、熟悉农村,为农民利益无私奉献的企业和企业家。今天,我爱我村网正在顺应这一潮流,自觉承担这一历史担当,充当农民致富的领路人、维护农民利益的代言人。

我爱我村网两年多来的实践证明,活跃在村网里的掌门人、信息员,其实就是自己利益的代言人。

在《农民写的农村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农民自己的思考。许多农民关心自己致富,也关心农村未来走向。他们在艰苦劳作之余,关心新农村建设带来的问题。他们用自己的笔触,反映这一历史进程中的最直接的变化。在书里,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他们对于城乡一体化的尝试。那里,有无数农民尝试着走出农村,也有无数农民扎根农村,实现着与城市、与市场的对接。除了种植、养殖,碳汇、高效农业、产业化、贸易、公司、基地,这些传统意义很陌生的词语,已经在农村、在《农民写的农村故事》生根发芽。在新农村建设中,他们用思考、责任、勤勉、创业,充当着自己的代言人。

在《农民写的农村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什么?除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篇篇对于生活的感悟,一幕幕浓郁乡村情景再现,一幅幅朴实而精彩的画面,我们还看到了信息化给农民带来了机遇,看到了新时期农民对于自我生存环境的认知,看到了网络无限沟通给农民带来的实际利益,看到了对农民的关护激发出农民无限的创造力,看到了农民由被动致富转向主动发展、主动寻求突破的创业冲动。

是的,《农民写的农村故事》不仅仅是故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代新型农民的成长轨迹,看到了他们的思想自觉和责任担当,看到了他们对于农村发展模式的持久突破,看到了他们解决“三农问题”的内生力。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文明的演进,文化的推广,对于农民的教启意义、引导意义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感觉《农民写的农村故事》这部作品,仿佛即将灿烂于天空的一抹青春之光,霞光初绽,大幕将启。

2010年10月23日

目录

带着“农民情结”读这本书

我爱我村

相亲记

我在农村第一线

我的故乡——试验队村

我当了一回“和事佬”

偷杏

乡村婆姨们舞起来了

糖葫芦缘

太阳下的农民

久旱逢甘霖

秋收忆事

祈雨

茭子壳儿和茭于鱼儿

东闫人的茶瘾

打枣

村里唱戏哩

春耕季节思变迁

关食“油盐窝窝”

——由张来源掌门的美文《茭子壳儿和茭子鱼儿》想到的

粮食和生命一样重要

雷声隆隆不下雨

五月的乡村

大爱无疆

追忆我的“太原阿姨”

父亲不让我们当“睁眼瞎”

写给我的母亲

留守妇女:给孩子点亮一盏心灯

我这个“程咬金”老婆啊

老实巴交的父亲

我的贤妻

我的父亲——小有名气的民间艺人

清明哀思——怀念父亲

妈妈的眼泪

妹妹为何这么伤心?

妻子

老骥伏枥

可敬的父亲

父爱沉沉

父亲与高梁

吃饭记忆

每顿饭有点菜吃就美啦

我那永远年轻的父亲

乡土人物

小龙女扎根农村闯荡记

一对愣兄弟

拣蝎子的“夜行淘金队”

她有一条路叫“不屈”

守望

石匠的生日

最后一道风景线——乞丐“出串

夫妻逗趣

咱村里人闻世界咋就这么难?

根雕艺人王宝玉

跟风者

担水浇地的大哥

大舞台小角色——小记信贷员老殷

吹熄灯是一样的

吃水不忘“找井人”

买小锅的老婆婆

冒雪而来的唢呐手

心香一辫

老县长穿补丁裤贺婚礼

宽恕

滑板启示

光头

人生结局

这棵大树不能倒

雨中的鸟

雨天

有理也得让三分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兄弟别怄气,吃亏的是自己

小时候的游戏

相亲

我为哥们儿编婚联

我淘到的“第一桶金”

舍不得那一把柴火

蹊跷的借条

馒头、包干不够卖啦!

公道自在人心

移动电话闹出的笑话

踩着单车去兜风

帮助了别人,自己也会快乐

两天的美好瞬间

街头抽奖别靠前

网聊奇遇

一份被公开了的私密聊天记录

后 记

不仅仅是故事

序言

捧起这份沉甸甸的手稿,兴奋和喜悦之情油然而生。翻开农民兄弟自己写的书,看到乡里乡亲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仿佛行走在麦田地头,如同坐在农家庭院,厚道与亲切迎面而来。这些年来,山西移动公司为农民群众做了许多好事,这次编辑出版《农民写的农村故事》,是他们做的又一件好事。为此,我深情感谢山西移动公司,也感谢“我爱我村网”。

我虽然出生在城市,但根脉永远在农村。因为我的血脉、筋骨和思想都是农民祖先赋予的,须臾都离不开滋养哺育我的黄土地。可以这样说,我的“农民情结”既与生俱来,又与日俱深。在这个越系越紧的“农民情结”中,不但有素朴和直白,而且还有执著和理性。

为这本书作序,我非常情愿,非常乐意。这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写的,他们写得真切,写得实在,写得美妙,生活丰富多彩,文字简洁凝练。我的第一感觉,《农民写的农村故事》是一本独具魅力、颇具匠心、尤显特色的书,是一本散发着泥土气息和五谷芳香的书。

我是带着“农民情结”读这本书的。回忆往事,我人生的第一个职业就是农民。1970年寒冷的冬天,15岁的我就下乡当了农民。在长白山余脉的小山村里,是萍水相逢的父老乡亲帮助我度过了少年向青年的转变。“老户长”手把手教我做农村的大锅饭.村里的小伙伴陪我上山打柴下河担水。一位老大娘家里虽然吃了上顿没下顿,还在集体户断粮的时候让我到她家吃饭;夏天锄地,秋天割庄稼,我跟不上社员们的速度,到地头时总会有老乡返回来给我“接垅”……。四十年过去了,那情景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还想起了2007年秋天的一件事。苹果红了的时候,我到晋南农村调研了三天,认识了几位让我佩服、让我敬重的老农民。其中,一位快70岁的老汉,不但把自己家的苹果园搞得红红火火,而且还经常骑着摩托车到外村外乡甚至外县传授苹果栽培技术,自己带着馍和水,还自费印了技术资料分送到农户,不收别人的一分钱。有一次,他到外县传授技术回家的路上下起了大雨,摩托车坏了不能骑,就推着摩托车走了二十多公里,凌晨三点才到家。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这位老汉告诉我,他掌握了果树技术,就想让乡亲们都会用。看到那家的果树修剪不好,他忍不住地去指导。老汉朴实无华的语言,折射出中国农民的伟大。那天晚上我难以入睡,写下了“山西农民真了不起”的博客,发在了新浪网上,网友纷纷留言,引起了不小的共鸣。

近年来,我的“农民情结”也进入了网络世界。2007年。山西移动公司就在全省两万多个村开通了网络文化站。我下乡调研时,有空就到村里的网络文化站看一看,和农民朋友聊一聊。去年底和今年初,我通过山西移动的“我爱我村网”先后两次和农民在网上交流,回答他们的问题,听取他们的建议,还利用网络视频相互拜年。农村的信息化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同时也拉近了我和农民兄弟的距离。

我一直认为,“农民情结”是个好东西。一个人有了它心地就能够保持善良和平和,就不会忘本、忘祖、忘根,就可以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做好自己的工作。希望读者们拿到这本书时,心绪都能和我一样,勾起灵魂深处的“农民情结”,开始经历一段洗去铅华、回归本真的“乡村游”和“农家乐”的愉快旅程。

开始阅读吧,在这里我们会遇到中国山西最伟大的农民!

二○一○年九月二十七日

(作者系山西省副省长)

内容推荐

在《农民写的农村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什么?除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篇篇对于生活的感悟,一幕幕浓郁乡村情景再现,一幅幅朴实而精彩的画面,我们还看到了信息化给农民带来了机遇,看到了新时期农民对于自我生存环境的认知,看到了网络无限沟通给农民带来的实际利益,看到了对农民的关护激发出农民无限的创造力,看到了农民由被动致富转向主动发展、主动寻求突破的创业冲动。

是的,《农民写的农村故事》不仅仅是故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代新型农民的成长轨迹,看到了他们的思想自觉和责任担当,看到了他们对于农村发展模式的持久突破,看到了他们解决“三农问题”的内生力。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文明的演进,文化的推广,对于农民的教启意义、引导意义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感觉《农民写的农村故事》这部作品,仿佛即将灿烂于天空的一抹青春之光,霞光初绽,大幕将启。

编辑推荐

带着“农民情结”读本书,包括我爱我村、相亲记、我在农村第一线、我的故乡——试验队村、我当了一回“和事佬”、偷杏、乡村婆姨们舞起来了、糖葫芦缘、太阳下的农民、久旱逢甘霖、秋收忆事、祈雨等文章。

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写的,他们写得真切,写得实在,写得美妙,生活丰富多彩,文字简洁凝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13:5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