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全球化与中国三农/中国发展系列
分类
作者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没有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和农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无从谈起。在现阶段,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要充分考虑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而且还需要充分考虑国际竞争。因此,全面分析全球化对中国“三农”的影响对我国解决紧迫的“三农”问题意义十分重大。本书站在全球化的角度,运用可持续发展观,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政策建议,对我国农村政策的制订以及从全球化的角度解决“三农”问题都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目录

第一章 导论/3

  一 背景/3

  二 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面临的挑战/4

  三 作为“三农”核心的农民问题:弱势群体及其出路/10

第二章 全球化的特征、影响因素及中国“三农”的情景/21

  一 全球化的基本特征/22

  二 全球化的主要动力及影响/27

  三 中国农村地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情形分析/46

第三章 全球化与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67

  第一节 农产品的绝对竞争优势与相对竞争优势/67

    一 农产品的绝对竞争优势/68

    二 农业的相对竞争优势/69

    三 要素禀赋与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71

  第二节 中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国际竞争力差异/80

    一 不同地区的大米竞争力/81

    二 小麦国际竞争力的地区差异/82

    三 玉米国际竞争力的地区差异/84

    四 大豆国际竞争力的地区差异/85

    五 棉花的地区竞争力差异/87

  第三节 全球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系统提供经济服务的影响/88

    一 中国农业生产系统的经济服务功能/89

    二 全球化对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94

    三 全球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99

  第四节 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101

    一 国际农产品谈判的三大分歧/101

    二 影响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的主要因素/103

    三 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119

第四章 全球化与中国农民的就业和收入/135

  第一节 全球化对农民就业和收入影响的一般分析/135

    一 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135

    二 国际贸易的影响/136

    三 全球化与制度变革/137

    四 全球化与风险/137

  第二节 中国农民就业和收入的结构特征/138

    一 农民的就业结构/138

    二 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140

    三 农民收入增长率的阶段变化/141

    四 农民收入增长的特征/142

    五 农民收入的来源/144

    六 农民收入差距/145

  第三节 全球化对中国农民就业和收入的影响/148

    一 总体分析/148

    二 全球化对不同区域农民就业和收入的影响/161

  第四节 全球化对贫困和低收入农民就业和收入的影响/165

    一 中国农村贫困的现状/165

    二 中国农村贫困的特征/167

    三 全球化给贫困和低收入农民就业和收入带来的负面影响/168

  第五节 迎接全球化挑战,改革各项制度,保护农民权益/170

    一 农民就业和收入增加受制度环境限制/170

    二 以制度创新应对全球化挑战/177

第五章 全球化对中国农村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影响/185

  第一节 全球化引起的中国农村水土资源流动的定量化研究/185

    一 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中国水土资源的影响/186

    二 林产品国际贸易对中国土地资源的影响/191

  第二节 全球化对中国生物资源安全的冲击/194

    一 国际上的紫杉醇药物生产对中国红豆杉资源的影响/194

    二 外来物种入侵对中国生物资源的影响/199

    三 转基因产品对中国生物资源安全的影响/201

  第三节 中国应对自然资源配置全球化和冲击的策略/203

    一 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203

    二 中国应对自然资源配置全球化的措施/209

第六章 全球化对中国农村环境的影响/223

  第一节 中国农业生产系统的服务功能与价值/223

    一 中国农业生产系统碳蓄积的空间格局及其经济价值/224

    二 农田生态系统释放氧气量及其经济价值/231

    三 中国农业生产系统的保土功能及其价值/234

  第二节 污染产业转移对中国环境的影响/244

    一 外资进入与中国“三废”排放/245

    二 净出口增加对污染增加的影响/251

    三 外商投资污染密集产业的结构分析/256

    四 国外废弃物进入对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259

    五 全球化引起的胁迫性污染的影响/260

    六 全球化对农村生态安全的影响/266

  第三节 中国农村环境管理能力及现状的分区评估/269

    一 中国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269

    二 中国农村环境管理现状/273

    三 中国农村环境管理的分区评估/276

  第四节 中国农村应对全球化环境影响的策略/277

    一 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环境的影响和发展中国家的应对经验/277

    二 中国农村应对全球化环境冲击的策略/281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286

  一 全球化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社会服务功能有着双重的负面影响/286

  二 全球化对农业生产系统的环境服务功能和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形成多重冲击/291

  三 充分发挥两个优势,推进资源与环境公平利用目标的实现,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296

试读章节

       中国农村应对全球化环境冲击的策略 我国农村的环境管理、监测和统计体系很不完善,以致难以准确、及时地了解和把握农村环境状况。我国确立的农村环境保护目标又过于笼统,以致难以度量它的实现程度。例如,1999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关于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到2002年底,基本建立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制,重点流域和重点地区的面源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初步控制,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经济的发展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力争使全国5%的县(市)建成国家生态示范区,初步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然而,由于缺乏具体的度量指标,现在很难对这些目标的实现程度做出客观的评价。

我国农村环境面临严峻局面,说明现行环境政策对农村的作用较为有限,以及开展农村环境政策创新的迫切性。我国环境政策的实施主要采用行政管制模式。在政府环境管制经费投入充足、污染企业规模很大或污染集中度很高的情形下,行政管制模式可能是有效的,而在政府环境管制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污染企业规模极小或污染分布极为分散的情形下,行政管制模式是难以奏效的。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是由大量小企业造成的,这些企业的分布又极为分散,大多数县乡政府又处于收不抵支的状态,缺乏向环境管理划拨经费的能力。在这种情形下,环境政策实施采用行政管制模式显然是不合适的。更为适宜的做法是用引导性环境政策替代管制性环境政策,激励农民和企业采取有利于环境的行为。例如,发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诱导农民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前提下自觉地采取有利于环境的生产方式,就是引导性环境政策的成功范例。由于具体的检验等业务由有关的商业或生产企业承担,所以,引导性环境政策的执行成本较低。政府在引导性环境政策中的责任是:制订和颁布环境标准,如绿色或有机食品标志;为农民和企业提供有利于环境的生产技术和信息;激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环境权益是引导农村组织及个人进行农村环境保护行动的动力。所以,赋予公民环境权益,建立环境权益驱动机制和保护机制,是实施引导性环境政策的关键所在。

农村环境保护的任务主要有:农用化学品施用量控制,农村工业污染防治、农村生活环境改善,规模化畜禽养殖的废弃物的达标排放和城镇环境污染防治。农村环境保护规划(Planning)要细化到发展领域(Program)和发展项目(Project)上,每个项目都要有确切的资金、人员和时间安排。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投入本来就很有限,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农村环境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治理环境问题的政策和方案。

农村环境治理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抓参与,提高认识水平。如果没有9亿农民的参与,农村环保问题是解决不了的。要在农村普及环保知识和环境意识,提高干部和环保部门对农村环保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抓创新,开拓工作领域。要以村、镇为基本单元,做好规划,乡镇工业污染集中控制,生态村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抓法规,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法规、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使农村污染防治有法可依。抓科技,加速技术升级和替代。在环境管理中,技术提升或替代要比行政禁止或制止更有效。

自然资源尚未进入经济核算体系,是造成资源过度利用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建立自然资源核算制度,调整和增设自然资源统计项目,实行定期化、公开化的自然资源核算报告制度,并使有关工作规范化。

我国现有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对政府投资的依赖性很大,一旦政府投资减少,就运营不下去。沿袭传统农业模式的生态农业也面临着难以应对市场竞争的问题。应该肯定,政府的推动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市场确实不是万能的,但市场机制毕竟是有用的,政府毕竟没有包揽一切的财政支付能力,所以,不宜低估市场机制的作用,更不能盲目地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

(一)应对国际竞争造成的胁迫性污染的策略

加强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通过采用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结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在农田与水体之间设置适当宽度的植被缓冲带,在农田景观中适当增加湿地面积,建立适当宽度的树篱与溪沟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合理搭配。对农用化肥、杀虫剂征税,以减少那些对环境有损害的工序或活动,引导产业转型。

随着人口居住集中度、畜禽规模化养殖水平和劳动力价格的提高,有机排泄物与农田生态系统的联系越来越弱,造成了有机排泄物污染;而为了达到投入与产出的平衡,农田生态系统又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造成了面源污染。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农产品会因有害物质含量偏高而影响身体健康。生态农业可较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因此,要建立健全生态农业发展机制,实现生产清洁化,产品绿色化,病虫害防治生物化。

污水灌溉涉及农业、水利、城建和环保等部门,应尽快成立污灌管理的协调机构,推行污水灌溉预处理技术,开展污水灌溉技术研究。

可持续发展政策自身的可持续问题。我国至少有l亿亩坡耕地需要退耕还林还草。如果达到这个规模,每年需投入粮食2000万~2500万吨;资金150亿~160亿元。退耕地过去是长树长草的,因为树和草不足以养活当地的人,才砍树毁草种粮的。所以,政府不仅要对他们种树种草的行为给予补偿,而且要使他们的生活比过去好一些。否则,退耕还林成果就很难持续。

农村地区土地资源较为丰富,生活污染物相对简单,可采用人工湿地、稳定塘、芦苇塘、氧化塘及其他一些土地处理技术。

按照WTO的规则修订农业环境资源法体系,使其既适应WTO规则又合乎中国国情。

(二)应对外来物种、动植物疫病和转基因产品引发的生态安全的策略

为了加速经济发展,我国采用的是较为宽松的环境管理制度,这将导致我国农业资源,如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农业资源的流失。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研究报告,发达国家医药工业每年利用的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药用植物价值高达320亿美元。我国的环境标准相对较低,发达国家有可能趁机向我国转嫁农业环境污染。较为宽松的环境检疫制度,有可能导致具有传染性的农作物病虫害涌入我国,使我国本已脆弱的农业生态环境受到致命打击。

(三)应对污染转移的策略

污染跨国或跨地区转移的受害者主要是农村和农民。所以,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农村地区,需要加强对境外污染转移的管理。要强化环境保护审批制度,如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办法、进口废物批准证书、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登记证,外来企业必须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环境标准,对先进技术给予优惠政策等。

环境标准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随科技进步而提高。政府应根据科技进步条件,提高相关领域环境标准,发挥其推动环境管理和促进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

强化政府的环境管理职能,对经贸活动中违反环境法规的行为要依法惩处,发挥绿色产品和环境标志的示范作用,加强广大消费者的社会监督作用,为绿色产品成为对外贸易的拳头产品提供足够的扶持政策。

我国在污染防治方面已经制定并实施了一些法律法规,但可操作性较差,处罚力度也不够。由于超标排污交纳的费用低于治理成本,企业往往愿意交纳排污费而不愿意治理。

(四)加大农村扶贫的力度

贫困同环境退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大量资料表明,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破坏,在很大程度上是贫困阶层为解决温饱而采取的迫不得已的行为。农村贫困问题不消除,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是难以实现的。我国目前尚有2800万贫困人口,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数量更多。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生态系统脆弱的西部地区,这些地方的农民大多靠土地吃饭,且采用粗放经营的方式。为维持基本的生存需求,他们不得不加大垦殖力度,也不得不面对生态环境恶化的报复。这种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使他们陷入了灾害——贫困——更大灾害——更贫困的困境。如果不消除贫困,这些地区的任何生态建设措施都不可能持久并取得成功。  P281-285

序言

自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量和外贸依存度逐年增加。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越来越多的外资投资企业的进入,中国已经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深入到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各个产业,覆盖了城市和农村所有区域。世界制造业逐渐向中国转移,意味着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挑战也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在过去20多年里,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总量不断扩大,质量明显提高;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性特征依然存在。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差别很大,适应全球化挑战的能力呈现明显的差异。总体而言,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其国际竞争力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相比于工业、城市以及城镇居民,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国际竞争力更弱。加入WTO,对广大的中国农村地区和农民来说,总体上意味着更大的挑战。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足、农村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压力增加、地区之间差异明显等问题日益突出。我国部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足,受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较大。入世对农业的影响,主要通过关税减让、进口关税配额、停止对农产品的出口补贴等表现出来。我国承诺入世第一年,也就是2002年,农产品进口的平均关税税率降到18.5%;过渡期末,即 2004年降到15.8%;2008年将进一步降到15.1%。农产品进口关税的减让,意味着进口农产品可以更低的成本进入中国市场,关税减让对我国农产品的价格总水平形成一个实实在在的压力,从而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农民的就业和收入产生直接影响。  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资本、国外技术和产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很快就能显现出来,且易于度量;而污染技术转移、自然资源消耗速率上升和生产废弃物增加等不利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则相对隐蔽一些,且不易度量。人们容易被易于观察到的现象所陶醉,却很难超前地对难以观察清楚的负面影响保持警觉。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球化对我国资源保护和环境管理形成了更大的压力。面对来自国外农产品的竞争压力,我国农村的某些地区有可能采用过度耗用资源甚至损害环境的做法。这种做法在短期内可能是有效的,例如,粮食的增产有利于化解粮食进口的压力,羊绒出口的增长会有利于农民收入和外汇收入的增加;但从长期看,化肥、农药使用量的继续增加,有可能使已经很严重的非点源污染进一步加剧;灌溉用水的继续增加,有可能使地下水位下降速率进一步加剧;而载畜量的持续增加,则有可能使已经很严重的草场退化现象进一步加剧。诸如此类的现象不仅会对我国农村的资源保护和环境管理造成巨大的冲击,甚至有可能使我国农村陷入农民贫困、资源退化、环境污染的恶性循环,从而危及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恶化农民的生活环境。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的涌入以及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低价的自然资源相结合,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中心。在短期内,这种结合具有双赢的特征;但从长期看,确实存在着自然资源消耗速率大大加快、甚至生态代价外部化或延期支付的可能性。尤其是在我国的资源密集型产品生产与跨国公司的高端技术相结合的情形下,这种合作很可能会造成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例如,抗癌新药紫杉醇在中国的生产,使我国的红豆杉资源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全球化既会促进自然资源利用的竞争,也会加大自然资源管理的难度。  在应对全球化的挑战的问题上,我们不仅要看到农产品或农业可能受到的影响,更要看全球化对农民就业和收入的可能影响。全球化造成的国际产业向中国的转移,则有助于中国工业化的推进以及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和城镇转移,从这一点说,全球化有利于农民增收。这只是个总体判断,仍不全面。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农村人口众多,农民之间的差异也很大。分析全球化对农民的影响,既要看到总体,更要看到差异,看到全球化对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群体影响的差异。我国贫困人口的分布和贫困地区的分布重合,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有80%以上集中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占全国绝对贫困人口的60%以上。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以种植粮食和棉花为主,粮食和棉花不具比较优势,贸易自由化后可能降低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贸易条件。这意味着全球化促进中国加工制造业发展所带来的收益更少惠及贫困和低收入人群。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农村,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口占很大比例。这就是说,没有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和农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无从谈起。在现阶段,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要充分考虑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而且还需要充分考虑国际竞争。因此,全面分析全球化对中国“三农”的影响对我国解决紧迫的“三农”问题意义十分重大。中国21世界议程管理中心组织中外自然科学与社会学方面的专家,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形成的《全球化与中国“三农”》研究报告,站在全球化的角度,运用可持续发展观,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政策建议,希望对我国农村政策的制订以及从全球化的角度解决“三农”问题都会有积极的借鉴作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将继续本着想国家所想,急国家所急,进一步组织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就有关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王伟中                       2005年7月3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46:05